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中國電影票房559億,最大受益者卻不是電影公司……

近年來, 中國電影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 2017年更是增速凸顯。 電影票房增速從 2016 年的3%攀升到2017年的13.5%, 並出現了現象級電影《芳華》、《羞羞的鐵拳》、《戰狼2》等等, 將我們對單片票房空間的想像力提升了一大截, 讓我們認識到中國電影市場所蘊藏的巨大潛力。

關於中國電影的發展和展望,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於2017年11月26日表示:

“到2020年, 預計中國電影市場將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 銀幕數量預計超過6萬塊, 年產影片800部左右, 年票房預計達到700億元, 總體實力會有更大的躍升。 ”

甚至有人預言——中國的影視行業已經是站在風口上的豬。

這也讓不少人會產生一種誤解——投資拍電影應該很賺錢。

其實, 一旦你瞭解了電影的盈利模式, 並理解了“競爭”的含義, 可能就不這麼認為了。

電影產品怎麼盈利?

電影本身是一個產品, 拍電影就是生產電影產品, 需要編劇寫劇本, 然後找導演、搭班子、雇演員, 先是一大筆現金流出, 然後一年半載之後, 影片開始發行、宣傳, 又是一大筆費用, 而且電影上映之後, 還要等好幾個月才能夠從票房中分得收入。

在這一盈利模式中, 電影公司的收入主要來源於票房的分成, 成本則是編劇、導演、演員等生產要素的價格, 其利潤來源則是收入減去成本之後的剩餘。

如果電影公司發現, 從要素市場上購進要素(編劇、導演、演員等)生產出的電影產品可以賺錢(產品收入大於其生產成本),

他就會有動力去投資電影的生產。 在這裡, 電影公司是一個資源整合者、團隊生產的監督者, 並承擔著收入的不確定性風險。

在編劇、導演、演員等要素價格給定的情況下, 電影的生產成本既定。 這時, 電影觀影人次越多, 電影公司的利潤就越高;反之, 電影公司的虧損就越大。

什麼決定電影收入?

決定觀眾去電影院的是電影公司嗎?試想一下, 你會因為一部電影是華誼兄弟投資的、還是光線傳媒投資的、抑或博納影業投資的, 而決定是否買票去看這部電影嗎?

這顯然不大可能, 很多人可能在看完一部電影之後都不知道是誰投資拍攝了這部電影,

對電影片頭的“出品方”, 我們甚至都不會關注。 去年吳京的《戰狼2》和2016年周星馳的《美人魚》都獲得了極高的票房, 它們皆是自己創立的電影公司製作, 但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連電影公司的名字都不知道。 也就是說, 電影公司本身對決定觀眾是否進電影院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而 一部電影的核心競爭力則往往掌握在導演、演員、編劇等核心要素的手裡。 有些觀眾買票到電影院可能是因為認可導演的原因, 比如周星馳、馮小剛、張藝謀;有些沖著葛優、範冰冰、吳亦凡等明星去買票;有些則基於對劉震雲、嚴歌苓等原作者或編劇的信任。

誰是票房的最大受益者?

可惜的是, 電影投資是一個沒有准入限制的行業, 電影公司之間的競爭,

最終會把名導演、名演員、名編劇的薪酬漲到電影製片方不怎麼賺錢的水準才能實現均衡。

隨著消費升級大時代的確立, 觀眾對電影的需求快速增長, 近年來, 電影票房快速增長, 那麼電影公司在此風口下能增加利潤嗎?按照上面的邏輯, 隨著新的三、四線城市的觀眾走進電影院, 但他們和一、二線城市的觀眾一樣, 他們買票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 因此, 電影收入的增加還是來自名導演、名演員和名編劇等要素的貢獻, 這時候電影投資方之間的競爭, 只會使得名導演、名演員、名編劇等人的薪酬進一步上漲。 可見, 電影票房的增長受益最大的是這些名角們, 而電影公司卻分羹不多。

哪些電影公司能長期盈利?

當然, 如果一家電影公司能夠先于競爭對手發現某個潛在的未被發掘的人才, 就能在市場上以較低片酬將其雇傭。 該人才作為電影產品不可完全替代的核心要素, 能夠製造不可完全替代的電影產品, 從而為企業帶來壟斷收益。

長期來看, 在核心雇員的生產能力成為公共資訊後, 電影市場針對他所展開的買方競爭, 會推動其薪酬上升到電影投資的利潤消失為止。 為了繼續獲得這種資訊租金, 電影公司要麼不斷深入挖掘該核心雇員新的潛在能力, 要麼尋找新的未被其他電影公司發現的潛在人才。

但是, 發現被市場低估的人才又是何其之難, 甚至可能發掘出來的人才並不被觀眾認可。 即使電影公司能挖掘到這種人才, 這種盈利模式也只能是短期的,不具有可持續性。更何況,這些電影公司也有可能高估了某些名角的市場價值,從而導致電影投資的虧損。

那麼, 電影公司如何持續保持高額盈利呢? 這就需要其手上擁有既受到市場認可,而又不會因為需求增加而漲價的核心要素。 美國迪士尼電影就屬於這一類,它捧紅的唐老鴨和米老鼠等動畫明星永遠不要一分錢的片酬,更不會漲價,而且還不會生老病死,一個米老鼠、唐老鴨可以同時拍多部電影,且不用等檔期。這些卡通明星們越受到全世界的歡迎、受歡迎的時間越長,迪士尼公司就越賺錢。

再舉個國內的典型例子——具有強IP內容的開心麻花。開心麻花於2015年把《夏洛特煩惱》搬上大螢幕,製作成本僅2100萬元,卻瞬間成為爆款,並斬獲14.42億元票房。2017年國慶檔的《羞羞的鐵拳》票房收入達22.02億。這一類 不依賴名角、本身已經是強IP的內容公司,更具持續性盈利能力。

歸到根子上, 任何一家電影公司,若想持續性盈利與增值,必須具有強大的內生造血能力,依賴外援,總歸走不遠。

公司如是,個人發展亦如是。

本文來自蘇甯財富資訊,創業家系授權發佈,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這種盈利模式也只能是短期的,不具有可持續性。更何況,這些電影公司也有可能高估了某些名角的市場價值,從而導致電影投資的虧損。

那麼, 電影公司如何持續保持高額盈利呢? 這就需要其手上擁有既受到市場認可,而又不會因為需求增加而漲價的核心要素。 美國迪士尼電影就屬於這一類,它捧紅的唐老鴨和米老鼠等動畫明星永遠不要一分錢的片酬,更不會漲價,而且還不會生老病死,一個米老鼠、唐老鴨可以同時拍多部電影,且不用等檔期。這些卡通明星們越受到全世界的歡迎、受歡迎的時間越長,迪士尼公司就越賺錢。

再舉個國內的典型例子——具有強IP內容的開心麻花。開心麻花於2015年把《夏洛特煩惱》搬上大螢幕,製作成本僅2100萬元,卻瞬間成為爆款,並斬獲14.42億元票房。2017年國慶檔的《羞羞的鐵拳》票房收入達22.02億。這一類 不依賴名角、本身已經是強IP的內容公司,更具持續性盈利能力。

歸到根子上, 任何一家電影公司,若想持續性盈利與增值,必須具有強大的內生造血能力,依賴外援,總歸走不遠。

公司如是,個人發展亦如是。

本文來自蘇甯財富資訊,創業家系授權發佈,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