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新生:古縣,祁縣故城遺址

要說祁縣文物古跡, 就不能不說祁縣故城遺址, 而這個遺址又不大好說的清楚, 所以祁縣的文物古跡說了不少, 這個最重要的古跡卻一直沒說。 其實, 在沒有考古發掘材料證實之前, 什麼時候說都一樣, 都是鄉野傳言。 但這些傳言聽起來似乎可信, 因為祖祖輩輩都這樣說, 成了地方常識。 關於祁縣故城的最早文獻記載, 是清康熙(四年)己巳版的《祁縣誌·古跡》中提到了這個古跡, 但說遺址無存, 這說明, 至少在三百五十多年前, 清人已經看不到這個遺址的地面遺存了, 所以這事就不好說了。 雖然白紙黑字的資料少的可憐,

但民間口口相傳的資料卻很豐富, 而且還有一些佐證。

【古縣遺址·東周-漢·古縣鎮】

【古縣遺址·東周-漢·下古縣街景】

祁縣故城遺址的來歷大致是這樣:西元前556年, 晉平公把這片地方封給了大夫奚作為食邑。 那時候“天子有天下, 諸侯有國, 大夫有家”, 因為這裡是古祁地, 大夫奚封到這裡, 按慣例就“以地為氏”, 即“姬姓祁氏”叫祁奚, 這地方就是“祁家”。 祁奚墓就在以西不遠處, 是第一批的“省保”。

這塊地方有多大呢?西元前514年, 魏獻子掌權了, 找個藉口就把祁氏滅了, 然後把這塊地方分成了“七縣”,

大致就是今天的文水、交城、介休、平遙、祁縣、太谷、榆次、清徐、壽陽等縣域的面積和方位, 祁縣是其中的一塊。

因為當初祁奚大夫的“家”就在今天的祁縣境內, 所以分成七塊以後, 其他六塊都有了新的名字, 而祁縣就直接繼承了“祁”這個舊名。 今天的祁縣古縣鎮就是東周時期的“祁家”遺址所在。 西元前453年, 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 這“七縣”全部歸屬于趙國。 這時候, “祁縣”的行政中心還在原“祁家”這個地方。

到晉武帝禪魏以後的西元266年, “祁縣”第一次“搬家”了, “祁家”被廢棄成了遺址。 這就祁縣故城遺址, 距今已經2583年了。

【古縣遺址·東周-漢·下古縣民居】

【古縣遺址·東周-漢·上古縣街景】

就像大多數城市的地址, 在歷史上都因為各種原因變換過, 所以很多的縣域內都有什麼古縣、故縣、舊縣等鄉村名稱一樣, 祁縣也有一個古縣鎮和古縣村--- 古縣鎮所轄上古縣村、下古縣村。 顧名思義, “古縣”就是古代(或古老)的縣城。

現存上古縣村是個不大的村莊, 位於祁縣南山腳下的丘陵上, 村裡還殘留一座清代早期的關帝廟, 一些清代的民居, 以及一段古代的夯土堡牆。 關帝廟裡有兩塊碑, 其中清嘉慶十七(1812)年的碑上說, 上古縣“始肇裡社”是清順治六(1649)年, 距今不過三百七十年, 可見上古縣村歷史不長。

那麼下古縣村, 是如今古縣鎮政府駐地, “古縣鎮”也就是由此而來。 村內只剩下一些清代民居,沒有什麼可考的文字資料。按現存最早的建築及其遺跡來看,其歷史也不過清代中期而已。

可見,這兩個很晚的村莊本身,和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祁縣故城”關係不大。

【古縣遺址·東周-漢·下古縣民居】

【古縣遺址·東周-漢·堡牆】

【古縣遺址·東周-漢·遺址遠景】

據古縣老鄉言,除了上、下古縣以外,曾經還有“中古縣”和“舊古縣”,現在那塊地方還叫這名字。通過實地調查發現,這好幾個“古縣”其實是南北向相連的一塊大約5、6平方千米的地域。因為早在三百多年前就“遺址無存”了,現代的人當然更難以言明,但是老鄉口口相傳的“祁縣故城”主要是指“舊古縣”。從這名字上看,似乎就是更古老的意思。

順著老鄉的指點,我找到了這個叫“舊古縣”的區域,它位於現存的上、下古縣兩村中間,現地表情形是一片棗樹林,老鄉說這就是“舊古縣”。關於這個“舊古縣”還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是古時候的某一年,舊古縣被“食邑河”(音)沖毀了,於是鄉人就建立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上古縣村、下古縣村聚居生息。

這條“食邑河”,也叫石溢河、石爺河,這些名字都是音譯,具體是哪個字搞不大清楚,老鄉的土語發音也不一樣,但是一聽這幾個名字就是“音誤”導致的不同。如果按照這裡是“祁家”--- 祁奚食邑 ---的理由來看,“食邑河”這個名字可能靠譜些。

這是從南山中流出來的一條季節河,上古時候環境氣候良好,肯定水量較大。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其上游修建了一個小水庫--- 楊莊水庫,再加上現代氣候環境更加惡化,所以河水流到古縣村時早就乾涸了,河床也早被老鄉開墾為耕地,連地形都不可見了。

在舊古縣這片區域內,完全是平整的地塊,都種著莊稼。在棗樹林南邊,就是上古縣村外北邊,有一條人為挖掘的深溝,從深溝的斷崖上能夠看到,距離現代地面約一米五深的地層中,有整齊的河沙石(小卵石)一層,厚約一米左右。說明這裡確實長時間流過水,或者積過水。這個遺跡可能就是石溢河,或者是更古老的“昭餘祁澤藪”。

因為“昭餘祁澤藪”太古老了,還在大禹治水之前。所以沒有根據地猜測,這可能是石溢河河道遺址,如果這樣的話,老鄉的傳言似乎有道理。

【古縣遺址·東周-漢·遺址近景】

【古縣遺址·東周-漢·陶片】

在老鄉指出的“舊古縣”這片區域內,除了一大片(上世紀五十年代栽種的)棗樹林外,四周都是平整的田疇,莊稼茁壯。大範圍的地表分為三級,從遠處隱約能看出是一處大面積的臺地。但是地面上基本沒有什麼明顯遺跡,只發現一處古墓葬,從暴露的棺木殘跡來看,不會太早。

作為一處古文化遺址,地面上最常見的遺物就是到處散落的陶片。在這裡,陶片也極少見,偶爾撿到兩片,看上去倒可能是“前三代(夏商周)”遺物,與西團城、梁家堡和王喬堡等遺址陶片對比,都有厚實成熟的特點。當然,也可能是範圍較大,我沒找到其核心區。

西元2003年,在下古縣村西南方向,老鄉平整土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從墓中掘出了一塊墓誌銘、一具精緻石棺,和一些陪葬的陶器。墓誌中有“...永昌元(689)年十一月十一日同占吉兆,共夫人西河上望任氏,合葬于故祁縣村西南二裡....”。

這是個直接證據,說明唐代距離“祁家”的廢棄雖已相隔四百多年,但是唐人也認為這裡是“故祁縣”。按墓銘中“西南二裡”的方位,正好就是今天老鄉所謂的“舊古縣”一帶。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關於“故祁縣”最早的歷史記載。

從今天老鄉的傳言,到清康熙的縣誌,再到唐墓誌銘,看來“祁家”遺址的具體位置大致是可以坐實了。只是遺址現場未發現更直接的證據,這只能指望考古發掘,畢竟時隔兩千五百多年,地面遺跡難以保存下來。

【古縣遺址·東周-漢·閻仁墓誌拓片(唐)】

【古縣遺址·東周-漢·閻仁墓石棺】

【古縣遺址·東周-漢·閻仁墓明器】

【古縣遺址·東周-漢·“古縣龍槐”】

【古縣遺址·東周-漢·“古縣龍槐”想像圖】

【古縣遺址·東周-漢·“古縣龍槐”舊址地點】

也如全國幾乎所有的縣域,都有明清以來,文人杜撰的什麼“八景”“十景”“十二景”一樣,祁縣也有“古八景”:麓台龍洞、隆州夜月、昌源春水、古縣龍槐、雙井古柏、沙城斷碑、幘山晚照、高峰積雪。其中的“古縣龍槐”就涉及到“祁家”,傳說這株龍槐是祁奚大夫手植。但是這株大槐樹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砍掉了,我們在走訪古縣村時,還有老鄉能夠指認龍槐所在的地點。

按照老鄉的描述,我臆想了一下這棵樹的大致外貌。不過,就在古縣村附近的澗壑村裡,還真有兩株大槐樹,一株樹齡兩千年,另一株樹齡三千年,正好是祁奚大夫在這裡建立“祁家”的那個年代。

(附)澗壑村古槐照片

【澗壑村·唐槐2000年】

【澗壑村·周槐3000年】

村內只剩下一些清代民居,沒有什麼可考的文字資料。按現存最早的建築及其遺跡來看,其歷史也不過清代中期而已。

可見,這兩個很晚的村莊本身,和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祁縣故城”關係不大。

【古縣遺址·東周-漢·下古縣民居】

【古縣遺址·東周-漢·堡牆】

【古縣遺址·東周-漢·遺址遠景】

據古縣老鄉言,除了上、下古縣以外,曾經還有“中古縣”和“舊古縣”,現在那塊地方還叫這名字。通過實地調查發現,這好幾個“古縣”其實是南北向相連的一塊大約5、6平方千米的地域。因為早在三百多年前就“遺址無存”了,現代的人當然更難以言明,但是老鄉口口相傳的“祁縣故城”主要是指“舊古縣”。從這名字上看,似乎就是更古老的意思。

順著老鄉的指點,我找到了這個叫“舊古縣”的區域,它位於現存的上、下古縣兩村中間,現地表情形是一片棗樹林,老鄉說這就是“舊古縣”。關於這個“舊古縣”還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是古時候的某一年,舊古縣被“食邑河”(音)沖毀了,於是鄉人就建立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上古縣村、下古縣村聚居生息。

這條“食邑河”,也叫石溢河、石爺河,這些名字都是音譯,具體是哪個字搞不大清楚,老鄉的土語發音也不一樣,但是一聽這幾個名字就是“音誤”導致的不同。如果按照這裡是“祁家”--- 祁奚食邑 ---的理由來看,“食邑河”這個名字可能靠譜些。

這是從南山中流出來的一條季節河,上古時候環境氣候良好,肯定水量較大。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其上游修建了一個小水庫--- 楊莊水庫,再加上現代氣候環境更加惡化,所以河水流到古縣村時早就乾涸了,河床也早被老鄉開墾為耕地,連地形都不可見了。

在舊古縣這片區域內,完全是平整的地塊,都種著莊稼。在棗樹林南邊,就是上古縣村外北邊,有一條人為挖掘的深溝,從深溝的斷崖上能夠看到,距離現代地面約一米五深的地層中,有整齊的河沙石(小卵石)一層,厚約一米左右。說明這裡確實長時間流過水,或者積過水。這個遺跡可能就是石溢河,或者是更古老的“昭餘祁澤藪”。

因為“昭餘祁澤藪”太古老了,還在大禹治水之前。所以沒有根據地猜測,這可能是石溢河河道遺址,如果這樣的話,老鄉的傳言似乎有道理。

【古縣遺址·東周-漢·遺址近景】

【古縣遺址·東周-漢·陶片】

在老鄉指出的“舊古縣”這片區域內,除了一大片(上世紀五十年代栽種的)棗樹林外,四周都是平整的田疇,莊稼茁壯。大範圍的地表分為三級,從遠處隱約能看出是一處大面積的臺地。但是地面上基本沒有什麼明顯遺跡,只發現一處古墓葬,從暴露的棺木殘跡來看,不會太早。

作為一處古文化遺址,地面上最常見的遺物就是到處散落的陶片。在這裡,陶片也極少見,偶爾撿到兩片,看上去倒可能是“前三代(夏商周)”遺物,與西團城、梁家堡和王喬堡等遺址陶片對比,都有厚實成熟的特點。當然,也可能是範圍較大,我沒找到其核心區。

西元2003年,在下古縣村西南方向,老鄉平整土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從墓中掘出了一塊墓誌銘、一具精緻石棺,和一些陪葬的陶器。墓誌中有“...永昌元(689)年十一月十一日同占吉兆,共夫人西河上望任氏,合葬于故祁縣村西南二裡....”。

這是個直接證據,說明唐代距離“祁家”的廢棄雖已相隔四百多年,但是唐人也認為這裡是“故祁縣”。按墓銘中“西南二裡”的方位,正好就是今天老鄉所謂的“舊古縣”一帶。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關於“故祁縣”最早的歷史記載。

從今天老鄉的傳言,到清康熙的縣誌,再到唐墓誌銘,看來“祁家”遺址的具體位置大致是可以坐實了。只是遺址現場未發現更直接的證據,這只能指望考古發掘,畢竟時隔兩千五百多年,地面遺跡難以保存下來。

【古縣遺址·東周-漢·閻仁墓誌拓片(唐)】

【古縣遺址·東周-漢·閻仁墓石棺】

【古縣遺址·東周-漢·閻仁墓明器】

【古縣遺址·東周-漢·“古縣龍槐”】

【古縣遺址·東周-漢·“古縣龍槐”想像圖】

【古縣遺址·東周-漢·“古縣龍槐”舊址地點】

也如全國幾乎所有的縣域,都有明清以來,文人杜撰的什麼“八景”“十景”“十二景”一樣,祁縣也有“古八景”:麓台龍洞、隆州夜月、昌源春水、古縣龍槐、雙井古柏、沙城斷碑、幘山晚照、高峰積雪。其中的“古縣龍槐”就涉及到“祁家”,傳說這株龍槐是祁奚大夫手植。但是這株大槐樹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砍掉了,我們在走訪古縣村時,還有老鄉能夠指認龍槐所在的地點。

按照老鄉的描述,我臆想了一下這棵樹的大致外貌。不過,就在古縣村附近的澗壑村裡,還真有兩株大槐樹,一株樹齡兩千年,另一株樹齡三千年,正好是祁奚大夫在這裡建立“祁家”的那個年代。

(附)澗壑村古槐照片

【澗壑村·唐槐2000年】

【澗壑村·周槐3000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