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為什麼廣東GDP能連續29年牢居全國第一?

文|智穀趨勢 路口大爺

對於1978年的江蘇來說, 可能它做夢都想不到, 日後激蕩四十年的歲月裡, 能與它叫板的竟是當時經濟增速僅為1%的廣東。

彼時, 全國GDP排名前四的省市分別是上海、江蘇、遼寧、山東, 江蘇GDP增速高達24.6%, 離第一名只有短短一個席位。

在那個萬物初生的年代裡, 蘇南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表現出了強勁的生命力。 日後這種“蘇南模式”將製造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 成為中國高層都“沒有預料到的最大收穫”, 讓其他地方眼紅不已。 而彼時千里之外的深圳還只是一個小漁村, 日後的世界工廠東莞,

有八成勞動力在從事農業。

1984年, 當深圳國貿大廈創造3天一層樓的奇跡時, 江蘇已經是中國的No.1, 山東則超越了遼寧上升到No.2。 1988年, 穩坐中國經濟龍頭老大六年之久的江蘇, 終於跨過了千億GDP的門檻。 同時擠進這個千億俱樂部的, 卻不是大象起舞的山東, 而是悄然逼近的廣東。

一年後, 深圳、珠海最早向勞務市場打開大門, “百萬勞工下廣東”轟動全國, 這股孔雀東南飛為廣東帶來大量人才, 也助推了廣東GDP首次趕超江蘇。

這第一的位置, 廣東站上就再也沒有讓過位了。

民間總喜歡把它描繪成一場關於雙雄爭霸的大戲, 但當你深入瞭解這場中國經濟龍頭爭奪戰的歷史時, 你就會明白, 其實廣東和江蘇競爭關係大概只存在於每年的統計表上,

他們的對手, 另有其人。

01

1988, 蘇南模式遭遇到了第一個小跟頭。

在改革開放的第十個年頭, 中國老百姓真正領略了18.6%高通脹的滋味。 政府著手準備價格闖關的消息剛傳開, 各類商品就遭到嚴重搶購, 人們蜂擁跑去銀行取線, 許多小儲蓄所被取空, 銀行儲蓄銳減4000億。 為此國家不得不開動印鈔機, 導致通貨膨脹更為兇猛。

之前鄉鎮企業從銀行拿錢很容易, 貸款寬鬆。 大家覺得持續高漲的通貨膨脹率, 鄉鎮企業至少要背個小鍋。 社會各界對鄉鎮企業的責難聲日甚一日, 以至於中央在治理整頓經濟的時候, 也伸出手把鄉鎮企業拉了進來, 關、停、並、轉一部分鄉鎮企業, 壓縮鄉鎮企業發展速度。

這一整頓, 資金鏈的斷裂聲此起彼伏, 而國企成為重點保護的對象, 優惠政策大部分傾向國企。 鄉鎮企業作為私生子, 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

1994年, 江蘇虧損的鄉鎮企業達到6700多個, 一年後這個數字攀升到9060多個, 同比增加了25%。 集體所有制下的鄉鎮企業揮淚告別黃金時代。

予江蘇以競爭底氣的蘇南模式不得不啟動第一輪轉型, 好在, 江蘇很快就找到了命運的轉機。

1994年, 蘇州市長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與李光耀談笑風生。 在你來我往之間, 背靠浦東的蘇州如願拿下了中新工業園區合作項目。

這是新蘇南模式的萌芽。 與舊蘇南模式一樣,

它同樣沿用強政府主導, 只不過這次走的是一條出口導向型的路——

地方政府趁著國家大力引進外資的福利政策, 用極具競爭力的土地租金政策吸引外資湧入園區, 進行成片開發, 一畝土地的租金可以低到4位數一年。

2002年中國正式加入WTO, 蘇南作為上海的經濟腹地, 憑藉人口紅利、早期工業化積累深度參與到全球化浪潮中, 提出了更為優惠的招商引資措施, 如“零地價”、“三免兩減”等, 承接了大量的IT產業底端加工, 成為“全球代工廠”。

到2003年, 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總量達到了開發之初蘇州全市的水準, 等於10年再造一個新蘇州。 換個馬甲的蘇南模式又一次風行天下。

與此同時, 廣東幾個經濟特區針對企業稅收優惠的政策也開始普世化, 特殊經濟地位逐漸式微。看著上海浦東的崛起,屢創奇跡的深圳也開始困惑迷茫了,民間甚至流傳,中興和華為擬把總部遷往上海。

聽到這個傳言,28歲的咼中校恨鐵不成鋼,在人民網“強國論壇”上拋出萬言書,痛陳深圳經濟特區在20年間一步步痛失曾經令人驕傲的經濟優勢。這篇名為《深圳,你被誰拋棄》文章被各大論壇瘋狂轉載,引起極大反響。

江蘇的勢頭讓人們瞪大眼睛驚呼,江蘇將拿回曾屬於它的桂冠。

02

沾了中國深化改革以及入世的福氣,21世紀前後的近20年,在中國的狂飆突進之下,廣東和江蘇齊齊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1993年,江蘇GDP增速更是超過20%。

2002年中國正式加入WTO,也是從那一年起,江蘇GDP邁入萬億,增速開始大幅趕超廣東。有這樣的經濟雙子星,是中國經濟的一大幸事。

2008年,粵蘇兩強的差距達到了最頂峰的5814.73億元後,之後開始一路縮小差距。

同年,廣東率先提出“騰籠換鳥”的政策,將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往粵東西北,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珠三角的門檻,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這是舊經濟向新經濟升級的過程,陣痛不可避免。

好巧不巧,金融風暴席捲之後,國際經濟一片狼藉,港資撤離廣東,外需因歐美經濟下行而大為收縮,對外貿高度依賴的廣東難以扭轉出口頹勢,當時以“世界工廠”東莞為代表的城市,連續三年沒有完成GDP增長預定目標,增速墊底,當地大批代工企業倒閉。

儘管江蘇也是出口導向性的省份,但是把粵蘇的“三駕馬車”拉出來一溜,就知道江蘇的重頭其實是在投資上面。

2013年各省市公佈前年GDP資料時,直接引爆了中國經濟龍頭爭奪戰的第二次高潮——

江蘇以10.1%的增速遙遙領先廣東的8.2%,成為全國第二個經濟總量突破5萬億元的省份,5.4萬億元,雙方差距只有小小3009億。

江蘇離廣東,只差著一個茂名。

接下來的三年裡,兩省的資料格外接近,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江蘇的超越只是時間問題。

03

然而,令人驚奇的“神轉折”還是發生了。

2016年,被看好的江蘇不但沒有反超廣東,反而終止了八年以來的差距收窄趨勢,兩省的絕對差距從前年的2696億元反彈到3426億元,成為粵蘇爭霸戰中具有拐點意義的風向標。

廣東強勢反彈,江蘇加冕之路是不是越來越遠了?

吃瓜看熱鬧的標準排行研究院選擇了一個新的維度——環境治理——來研判兩省之間的競爭結局。

在那份2016年“氧吧城市”排行榜中,廣東省有14個城市強勢入圍50強,成為全國入榜城市最多的省份,其中經濟最發達的珠三角9市,就有7市入榜,而江蘇省則全軍覆沒。

環境治理和產業結構調整高度相關。換句話說,廣東在發展品質上更為領先。

而且回想起來,在2015年廣東快被江蘇超越時,廣東也得到關鍵性的一個棋子——2015年4月,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該試驗區確立了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外資管理模式,投資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政策紅利讓廣東走的更加鏗鏘有力。

2018年1月,各省市2017年經濟資料一經公佈,給粵蘇之爭一錘定音。

廣東熬過了經濟轉型的陣痛期,漂亮反轉,領先了江蘇幾近一個海南島。

有人曾說,保證轉型升級的成功是戰略的成功,而保持總量位次不變只是戰術的勝利。如果過分注重總量規模,可能在戰術上能夠暫時勝利,但貽誤了轉型升級的時機,造成了戰略上的失敗就是徹底的失敗。

一語道破玄機。

04

其實,廣東和江蘇這兩位佼佼者之間存在著很多相似性。譬如兩省都有很強的外源型經濟特徵,都被視為 “世界工廠”,都經歷了從工業化擴張到服務業擴張的階段。

但有一點很大的不同。

廣東模式是多元化的,很多地方都是基於市場力量發展起來。

深圳模式,依靠科技和金融行業兩條腿走路。

東莞模式,做世界的加工廠。

湛江、茂名等地的央地合作模式,搞大化工、大鋼鐵、大項目拉動。

……

而江蘇的發展模式則相對單一,最典型的蘇南模式就是依靠外資的注入、在強政府主導下實現當地產業的戰略轉型。

從發展模式的維度來看,多元化的廣東抗風險能力較強,特別是遇上2011年之後中國勞動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2012年以來屢屢上演的外資撤離潮、2013年的錢荒......

不過,江蘇的區域發展均衡性卻要好過廣東。江蘇最落後的宿遷都能邁過GDP2000億的門檻,而廣東還有4個城市不足千億,區域發展懸殊。有句話就說,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正是當地的生動寫照。

兩省頭部城市的資料也能從側面上反映這個問題。2017年,深蘇兩市的差距5118.88億,同年江蘇和廣東的差距是3978.3億,也就是說,剔除了兩個頭部城市,江蘇的GDP總量其實要大於廣東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江蘇發展相對更為均勻。

其實在這個“新時代”裡,粵蘇兩省GDP總量孰高孰低,根本就不是重點。與其關注誰是NO.1,還不如關注誰更能挖掘新動力。

在過去四十年的風雲變幻中,粵蘇兩省的對手都不是彼此,而是它們自己。在每一次產業轉型的大節點上,粵蘇都視自己為敵人,解剖自己,手術自己,抓到新的出口勇往直前。

這是兩省的幸運,也是中國的幸運。

特殊經濟地位逐漸式微。看著上海浦東的崛起,屢創奇跡的深圳也開始困惑迷茫了,民間甚至流傳,中興和華為擬把總部遷往上海。

聽到這個傳言,28歲的咼中校恨鐵不成鋼,在人民網“強國論壇”上拋出萬言書,痛陳深圳經濟特區在20年間一步步痛失曾經令人驕傲的經濟優勢。這篇名為《深圳,你被誰拋棄》文章被各大論壇瘋狂轉載,引起極大反響。

江蘇的勢頭讓人們瞪大眼睛驚呼,江蘇將拿回曾屬於它的桂冠。

02

沾了中國深化改革以及入世的福氣,21世紀前後的近20年,在中國的狂飆突進之下,廣東和江蘇齊齊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1993年,江蘇GDP增速更是超過20%。

2002年中國正式加入WTO,也是從那一年起,江蘇GDP邁入萬億,增速開始大幅趕超廣東。有這樣的經濟雙子星,是中國經濟的一大幸事。

2008年,粵蘇兩強的差距達到了最頂峰的5814.73億元後,之後開始一路縮小差距。

同年,廣東率先提出“騰籠換鳥”的政策,將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往粵東西北,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珠三角的門檻,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這是舊經濟向新經濟升級的過程,陣痛不可避免。

好巧不巧,金融風暴席捲之後,國際經濟一片狼藉,港資撤離廣東,外需因歐美經濟下行而大為收縮,對外貿高度依賴的廣東難以扭轉出口頹勢,當時以“世界工廠”東莞為代表的城市,連續三年沒有完成GDP增長預定目標,增速墊底,當地大批代工企業倒閉。

儘管江蘇也是出口導向性的省份,但是把粵蘇的“三駕馬車”拉出來一溜,就知道江蘇的重頭其實是在投資上面。

2013年各省市公佈前年GDP資料時,直接引爆了中國經濟龍頭爭奪戰的第二次高潮——

江蘇以10.1%的增速遙遙領先廣東的8.2%,成為全國第二個經濟總量突破5萬億元的省份,5.4萬億元,雙方差距只有小小3009億。

江蘇離廣東,只差著一個茂名。

接下來的三年裡,兩省的資料格外接近,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江蘇的超越只是時間問題。

03

然而,令人驚奇的“神轉折”還是發生了。

2016年,被看好的江蘇不但沒有反超廣東,反而終止了八年以來的差距收窄趨勢,兩省的絕對差距從前年的2696億元反彈到3426億元,成為粵蘇爭霸戰中具有拐點意義的風向標。

廣東強勢反彈,江蘇加冕之路是不是越來越遠了?

吃瓜看熱鬧的標準排行研究院選擇了一個新的維度——環境治理——來研判兩省之間的競爭結局。

在那份2016年“氧吧城市”排行榜中,廣東省有14個城市強勢入圍50強,成為全國入榜城市最多的省份,其中經濟最發達的珠三角9市,就有7市入榜,而江蘇省則全軍覆沒。

環境治理和產業結構調整高度相關。換句話說,廣東在發展品質上更為領先。

而且回想起來,在2015年廣東快被江蘇超越時,廣東也得到關鍵性的一個棋子——2015年4月,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該試驗區確立了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外資管理模式,投資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政策紅利讓廣東走的更加鏗鏘有力。

2018年1月,各省市2017年經濟資料一經公佈,給粵蘇之爭一錘定音。

廣東熬過了經濟轉型的陣痛期,漂亮反轉,領先了江蘇幾近一個海南島。

有人曾說,保證轉型升級的成功是戰略的成功,而保持總量位次不變只是戰術的勝利。如果過分注重總量規模,可能在戰術上能夠暫時勝利,但貽誤了轉型升級的時機,造成了戰略上的失敗就是徹底的失敗。

一語道破玄機。

04

其實,廣東和江蘇這兩位佼佼者之間存在著很多相似性。譬如兩省都有很強的外源型經濟特徵,都被視為 “世界工廠”,都經歷了從工業化擴張到服務業擴張的階段。

但有一點很大的不同。

廣東模式是多元化的,很多地方都是基於市場力量發展起來。

深圳模式,依靠科技和金融行業兩條腿走路。

東莞模式,做世界的加工廠。

湛江、茂名等地的央地合作模式,搞大化工、大鋼鐵、大項目拉動。

……

而江蘇的發展模式則相對單一,最典型的蘇南模式就是依靠外資的注入、在強政府主導下實現當地產業的戰略轉型。

從發展模式的維度來看,多元化的廣東抗風險能力較強,特別是遇上2011年之後中國勞動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2012年以來屢屢上演的外資撤離潮、2013年的錢荒......

不過,江蘇的區域發展均衡性卻要好過廣東。江蘇最落後的宿遷都能邁過GDP2000億的門檻,而廣東還有4個城市不足千億,區域發展懸殊。有句話就說,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正是當地的生動寫照。

兩省頭部城市的資料也能從側面上反映這個問題。2017年,深蘇兩市的差距5118.88億,同年江蘇和廣東的差距是3978.3億,也就是說,剔除了兩個頭部城市,江蘇的GDP總量其實要大於廣東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江蘇發展相對更為均勻。

其實在這個“新時代”裡,粵蘇兩省GDP總量孰高孰低,根本就不是重點。與其關注誰是NO.1,還不如關注誰更能挖掘新動力。

在過去四十年的風雲變幻中,粵蘇兩省的對手都不是彼此,而是它們自己。在每一次產業轉型的大節點上,粵蘇都視自己為敵人,解剖自己,手術自己,抓到新的出口勇往直前。

這是兩省的幸運,也是中國的幸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