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能源股:冬天裡的一把火

紅刊財經 何豔

編者按:在美元指數連創新低、國際油價連創新高背景下,國內焦炭焦煤期貨跟隨大漲。 受益於經濟復蘇、供給側改革、國企改革、業績好估值低的能源股,在加入MSCI的加持下,以“中字頭”大盤股為代表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神華,在二級市場掀起“中國紅”。

2018年A股市場兩極分化趨勢愈發顯著,部分板塊持續走強,以房地產、水泥、煤炭、鋼鐵、造紙、有色等為代表的週期股便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石油、煤炭等能源類週期品種,近期商品期貨市場價格逐漸攀升。 二級市場上,能源股因宏觀經濟向好、估值較低業績改善且疊加冬季運輸及庫存等多因素影響,獲得市場高度關注。

期貨大漲 原油煤炭創新高

進入2018年後,美元持續走弱。 近期,美元指數跌破90關口,創下近3年來新低(見圖1)。 在美元下挫的同時,資源品價格大漲,其中,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一度突破71美元/桶,創下自2014年12月以來新高(見圖2)。

狐尾松資本總經理王代新(根據私募排排網統計,王代新管理的基金在2017年1-10月宏觀策略對沖基金中排名亞軍,能源行業是其重點關注的領域)對《紅週刊》記者表示:“石油價格取決於全球整體的供需狀況,短期也經常受到一些供需關係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影響,比如美元指數、中東地緣政治、投資機構的持倉等。 總體來看,今年以來的上漲與不錯的全球宏觀需求及沙特、俄羅斯等產油國的減產有很大關係。 ”

除了原油以外,另一大資源品煤炭價格近期也不斷走強。

焦煤焦炭、動力煤價格紛紛創新高。 以動力煤為例,期貨價格在750元/噸附近高位運行(見圖3)。 現貨市場上,短期極端天氣導致下游需求超預期推升煤價,電廠日耗快速上升導致庫存緊張,煤價高企加大補庫存難度,同時雨雪導致運輸受阻,在供給和運輸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市場普遍認為短期動力煤價格仍有上行動力。

王代新表示,總體來說,大宗商品特別是能源類大宗商品價格之間的聯動性是比較強的,但石油、動力煤、焦煤(焦炭)也是三個相對獨立的市場,原油價格是一個風向標。 它們會受到一些共性因素比如美元指數等一些宏觀因素的影響。 不過,他認為,2015年底以來持續長達兩年的這一輪能源類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主要還是受到其內部供需關係的改變而導致的結果,“一方面是在2015年底之前長達將近2年的原油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下跌,而這些採掘行業由於成本剛性的特點,所以很多虧損產能得到的自然出清,本身供需關係就在自然改變。 同時在煤炭方面,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新的供給側改革的措施,用行政性的政策和手段去產能,而且很多措施是超預期的,總體上都達到了限制供給的作用,同時宏觀層面的需求總體還是維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特別是2017年火電發電量增速超過5%,粗鋼產量增速超過6%,所以供需關係的進一步收緊,鑄就了動力煤和焦煤在過去兩年的大行情”。

“探討未來石油和煤炭股的行情,本質上其實就是探討未來煤炭和石油價格走勢。採掘類企業的利潤取決於商品價格,超過成本之後的價格變動完全體現為利潤的變動。”王代新判斷,就石油而言,“站在目前66美元左右油價節點上,個人認為在未來的一兩年中向上的空間不大,因為在這個價格以上,北美的非常規油氣資源開採就變得有利可圖,而且增產的空間也非常大,這就像懸在油價上方的一個閥門一樣。在這種情況下,選股思路主要還是關注那些開採成本比較低的油氣類公司,如果油價在目前價格再上漲則油服類公司也會有不錯的機會。”

煤炭方面,王代新認為,“煤炭價格主要取決於國內的供需狀況,總體來看,我覺得雖然2018年的需求端難言樂觀,但並不會有劇烈的變化,雖然長期來看我國GDP的增速會趨於下降,而且,電力消耗和粗鋼需求的GDP彈性會有所下降,同時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長期會有緩慢的下降,但這些都是很長期的趨勢。而短期來看,影響最大的還是供給端的一些變化,如果去產能的相關政策措施在2018年能夠繼續推進,同時新建產能主要以減量置換為主,進口煤限制政策能夠得到持續,依照目前合法產能34億噸、在建產能7.5億噸左右的量來看,煤炭價格下跌的空間不大”。

1月22日,IMF調高全球經濟今明兩年增長預期至3.9%,為2011年以來的最大增幅。2017年,約占全球GDP75%的120個經濟體增速有所上升,這也是自2010年以來最廣泛的全球同步增長熱潮。

在全球經濟穩健復蘇背景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為世界經濟復蘇作出重要貢獻。山西證券策略分析師麻文宇對《紅週刊》記者表示,“我國經濟韌性十足,2017年GDP增速達到6.9%。另外,供暖季結束後被環保抑制的能源需求可能集中爆發。因此我們判斷對市場週期品的需求不會大幅走弱”。

麻文宇進一步解釋,“從供給端來看,在供給側改革與環保壓力之下,供給量大幅縮水。從近期電力行業的反應來看,動力煤供需出現了明顯的缺口,其他週期行業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包括十九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未來三年必須堅持供給側改革不動搖,中短期來看週期品供給難以放量。而這些週期行業在政策的主導下市場集中度明顯上升,對上下游溢價能力增強,盈利能力將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改善”。

油價上漲對勘探、煉化板塊形成直接利好

目前,週期股估值依然處於相對低位,其中採掘子行業煤炭開採、化工子行業石油化工市盈率中值分別為15倍和25倍,相較全部A股37倍左右市盈率中值,尚有一定距離。中金公司估算2018年6月MSCI納入A股後,帶來的資金流入規模在150億~200億美元左右。作為A股估值窪地的採掘、石化標的,屆時也有望獲得海外資金青睞。(見表1)

“對於包括石油、煤炭在內的週期股投資邏輯應該從過去買高不買低(市盈率)的邏輯轉變。過去買高不買低的原因是,當週期品價格上升,週期性產業盈利能力增強,企業PE位於低位,ROE上升明顯,新產能逐漸開始釋放,導致週期品供給過剩,價格下降,企業盈利能力走弱。但是如今在供給側改革與環保政策的干預之下,儘管週期行業盈利能力猛增,ROE升至歷史高位,但新產能釋放緩慢,供需關係依然緊張。因此我們認為週期板塊投資主要還是緊盯行業景氣度,低估值週期板塊個股仍然具備較大的優勢。”麻文宇對《紅週刊》記者表示。

除了估值優勢以外,石油、煤炭公司業績改善跡象也較為明顯。A股3家石油開採公司已全部發佈2017年年報業績預告,其中2家公司預喜。中國石油預計2017年實現淨利潤209億元~239億元,同比增長165%~203%。石油化工龍頭中國石化雖然尚未披露年報業績預告,不過2017年一季報至三季報3個報告期內,公司歸母淨利潤均實現同比增長,2018年以來,公司股價引領石化板塊,以超過15%的漲幅居石油化工企業之首。

油氣公司業績提升與油價上漲不無關係。中國石油年報預告即披露,除了非經常性損益因素以外,公司因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等主要產品平均實現價格同比上升,預計歸母淨利潤同比將大幅增長。對於未來油價走勢,麻文宇表示,“OPEC減產協議去年10月的執行率為100%,庫存創近5個月最低,2018年上半年油價大概率較2017年同比上升,因此,判斷油價在今年上半年將維持堅挺”。

“油價上漲將對勘探、煉化板塊形成直接利好”,券商研究員葉文輝對《紅週刊》記者表示,“勘探和煉化公司利潤持續提升。這次煉化環節的景氣維持在歷史上的高位,主要原因是產能受限,所以受益是最明顯的,綜合開發類公司可以關注中國石化。”

作為綜合類油企,中國石化的主要業務涵蓋了上游勘探開發、煉油、化工、行銷及分銷四大塊。葉文輝認為,就油價走勢對業績彈性而言,“上游勘探和開發,油價上漲會使其直接獲利;煉油方面,相對而言,低油價時會受益,但通常情況下,煉油企業有近60天的原油庫存,當油價上漲時會有庫存收益;化工整體利潤與乙烯的關聯度較大,現在乙烯景氣度處於高位所以盈利很好;行銷及分銷業務,業績相對穩定。未來非油品業務的占比有望提升。另外關於銷售業務,中石化加油站一直有上市預期,如果真的上市,有望實現資產重估”。

據西南證券化工團隊預測,油價上漲將直接利好中國石化其上游勘探與開採板塊,油價每上漲10美元/桶,上游板塊淨利潤有望增加140億元,油價中樞上移至60美元/桶以上,上游板塊的利潤彈性將更大,增量有可能會突破200億元。當油價分別保持在55美元、65美元、75美元水準時,中國石化的淨利潤將分別達到596億元、738億元及880億元,對應估值13.6倍、11倍及9.2倍。

煤炭企業業績向好趨勢顯著

煤炭企業業績向好趨勢尤為顯著,以2016年國家推進供給側改革為時間節點,行業基本面持續改善。2016年一季報顯示,29家煤炭開採企業僅8家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2016年年報則提升至全年最高的22家。2017年煤炭開採企業業績繼續向上,一季報中淨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公司高達28家,僅1家虧損。2017年中報,29家煤炭開採企業全部實現同比增長。(見表2)

2017年年報業績預告顯示,20家已發佈預告的公司中,除了安源煤業預憂以外,其他19家公司全部預喜,其中16家公司最低預增幅度超過100%。談論煤炭企業業績繞不開煤炭價格,煤炭開採龍頭中國神華2017年預計實現淨利潤452億元左右,同比增長99%。對於業績增長原因,中國神華表示,受國內經濟穩中向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顯現、水電出力偏弱等因素影響,下游用煤、用電需求增長,煤炭價格同比實現大幅增長。

葉文輝表示,“2018年煤炭股同樣具有配置機會。先看焦煤,目前鋼廠還在補焦煤庫存,會持續到3月中,之後鋼廠複產,鋼鐵產量大增,焦煤價格可能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主要標的可關注潞安環能、山西焦化、平煤股份等。再看動力煤,目前供應有問題,五大發電集團在京津等地部分電廠煤炭庫存可用天數已經低於7天的警戒水準。雖然3月供暖季結束後,價格會因需求下降而有所調整。但從整個供需關係去看,動力煤長期有望維持緊平衡狀態,重點標的關注中國神華和陝西煤業。目前,中國神華主要有以下三個看點:第一,年報業績超預期;第二,今年分紅很可能再次超預期;第三,則是公司本身為一體化產業鏈龍頭,盈利能力和抵禦風險能力在國內同行業中數一數二”。他引用群益證券研究資料判斷公司的投資價值還有進一步挖掘空間,“預計公司2017、2018年實現淨利潤452億、493億元,折合EPS為2.27、2.48元,目前A股股價對應PE為11.6、10.7倍,對應的PB為1.58、1.46倍。”

此外,煤炭行業國企改革對股價的催化因素也不容忽視。2018年央企要完成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265萬噸、整合煤炭產能8000萬噸的目標任務,積極推動煤電去產能工作。今年以來,政府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煤炭企業的兼併重組,並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煤炭企業兼併重組轉型升級的意見》等檔,明確表明對其重視程度。

山西作為我國煤炭的根本所在,“一煤獨大”成為其獨有現象。山西重化工業占國資的比重高達57%,其中煤炭資產比重達到36%。煤炭產業7家集團控股了12個上市平臺。山西焦煤作為7大煤企國改中最領先的一家,受到了副省長的親自關注。因此,華創證券分析師任志強認為,“山西國改看七大煤企,七大煤企國改看山西焦煤,山西焦煤國改看山西焦化”。日前,山西焦化擬收購中煤華晉49%股權的重大資產重組獲並購重組委審核通過,並於1月26日複牌交易。此外,受益於煤價回升,潞安環能效益位居7大煤企上市平臺之首。任志強表示,隨著焦煤價格繼續高位運行,動煤超季節性表現進一步持續,公司業績有望創下新高;大同煤業煤炭產量僅占集團的1/10,作為集團旗下惟一的煤炭上市平臺,未來煤炭資產注入的空間極大。

同時在煤炭方面,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新的供給側改革的措施,用行政性的政策和手段去產能,而且很多措施是超預期的,總體上都達到了限制供給的作用,同時宏觀層面的需求總體還是維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特別是2017年火電發電量增速超過5%,粗鋼產量增速超過6%,所以供需關係的進一步收緊,鑄就了動力煤和焦煤在過去兩年的大行情”。

“探討未來石油和煤炭股的行情,本質上其實就是探討未來煤炭和石油價格走勢。採掘類企業的利潤取決於商品價格,超過成本之後的價格變動完全體現為利潤的變動。”王代新判斷,就石油而言,“站在目前66美元左右油價節點上,個人認為在未來的一兩年中向上的空間不大,因為在這個價格以上,北美的非常規油氣資源開採就變得有利可圖,而且增產的空間也非常大,這就像懸在油價上方的一個閥門一樣。在這種情況下,選股思路主要還是關注那些開採成本比較低的油氣類公司,如果油價在目前價格再上漲則油服類公司也會有不錯的機會。”

煤炭方面,王代新認為,“煤炭價格主要取決於國內的供需狀況,總體來看,我覺得雖然2018年的需求端難言樂觀,但並不會有劇烈的變化,雖然長期來看我國GDP的增速會趨於下降,而且,電力消耗和粗鋼需求的GDP彈性會有所下降,同時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長期會有緩慢的下降,但這些都是很長期的趨勢。而短期來看,影響最大的還是供給端的一些變化,如果去產能的相關政策措施在2018年能夠繼續推進,同時新建產能主要以減量置換為主,進口煤限制政策能夠得到持續,依照目前合法產能34億噸、在建產能7.5億噸左右的量來看,煤炭價格下跌的空間不大”。

1月22日,IMF調高全球經濟今明兩年增長預期至3.9%,為2011年以來的最大增幅。2017年,約占全球GDP75%的120個經濟體增速有所上升,這也是自2010年以來最廣泛的全球同步增長熱潮。

在全球經濟穩健復蘇背景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為世界經濟復蘇作出重要貢獻。山西證券策略分析師麻文宇對《紅週刊》記者表示,“我國經濟韌性十足,2017年GDP增速達到6.9%。另外,供暖季結束後被環保抑制的能源需求可能集中爆發。因此我們判斷對市場週期品的需求不會大幅走弱”。

麻文宇進一步解釋,“從供給端來看,在供給側改革與環保壓力之下,供給量大幅縮水。從近期電力行業的反應來看,動力煤供需出現了明顯的缺口,其他週期行業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包括十九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未來三年必須堅持供給側改革不動搖,中短期來看週期品供給難以放量。而這些週期行業在政策的主導下市場集中度明顯上升,對上下游溢價能力增強,盈利能力將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改善”。

油價上漲對勘探、煉化板塊形成直接利好

目前,週期股估值依然處於相對低位,其中採掘子行業煤炭開採、化工子行業石油化工市盈率中值分別為15倍和25倍,相較全部A股37倍左右市盈率中值,尚有一定距離。中金公司估算2018年6月MSCI納入A股後,帶來的資金流入規模在150億~200億美元左右。作為A股估值窪地的採掘、石化標的,屆時也有望獲得海外資金青睞。(見表1)

“對於包括石油、煤炭在內的週期股投資邏輯應該從過去買高不買低(市盈率)的邏輯轉變。過去買高不買低的原因是,當週期品價格上升,週期性產業盈利能力增強,企業PE位於低位,ROE上升明顯,新產能逐漸開始釋放,導致週期品供給過剩,價格下降,企業盈利能力走弱。但是如今在供給側改革與環保政策的干預之下,儘管週期行業盈利能力猛增,ROE升至歷史高位,但新產能釋放緩慢,供需關係依然緊張。因此我們認為週期板塊投資主要還是緊盯行業景氣度,低估值週期板塊個股仍然具備較大的優勢。”麻文宇對《紅週刊》記者表示。

除了估值優勢以外,石油、煤炭公司業績改善跡象也較為明顯。A股3家石油開採公司已全部發佈2017年年報業績預告,其中2家公司預喜。中國石油預計2017年實現淨利潤209億元~239億元,同比增長165%~203%。石油化工龍頭中國石化雖然尚未披露年報業績預告,不過2017年一季報至三季報3個報告期內,公司歸母淨利潤均實現同比增長,2018年以來,公司股價引領石化板塊,以超過15%的漲幅居石油化工企業之首。

油氣公司業績提升與油價上漲不無關係。中國石油年報預告即披露,除了非經常性損益因素以外,公司因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等主要產品平均實現價格同比上升,預計歸母淨利潤同比將大幅增長。對於未來油價走勢,麻文宇表示,“OPEC減產協議去年10月的執行率為100%,庫存創近5個月最低,2018年上半年油價大概率較2017年同比上升,因此,判斷油價在今年上半年將維持堅挺”。

“油價上漲將對勘探、煉化板塊形成直接利好”,券商研究員葉文輝對《紅週刊》記者表示,“勘探和煉化公司利潤持續提升。這次煉化環節的景氣維持在歷史上的高位,主要原因是產能受限,所以受益是最明顯的,綜合開發類公司可以關注中國石化。”

作為綜合類油企,中國石化的主要業務涵蓋了上游勘探開發、煉油、化工、行銷及分銷四大塊。葉文輝認為,就油價走勢對業績彈性而言,“上游勘探和開發,油價上漲會使其直接獲利;煉油方面,相對而言,低油價時會受益,但通常情況下,煉油企業有近60天的原油庫存,當油價上漲時會有庫存收益;化工整體利潤與乙烯的關聯度較大,現在乙烯景氣度處於高位所以盈利很好;行銷及分銷業務,業績相對穩定。未來非油品業務的占比有望提升。另外關於銷售業務,中石化加油站一直有上市預期,如果真的上市,有望實現資產重估”。

據西南證券化工團隊預測,油價上漲將直接利好中國石化其上游勘探與開採板塊,油價每上漲10美元/桶,上游板塊淨利潤有望增加140億元,油價中樞上移至60美元/桶以上,上游板塊的利潤彈性將更大,增量有可能會突破200億元。當油價分別保持在55美元、65美元、75美元水準時,中國石化的淨利潤將分別達到596億元、738億元及880億元,對應估值13.6倍、11倍及9.2倍。

煤炭企業業績向好趨勢顯著

煤炭企業業績向好趨勢尤為顯著,以2016年國家推進供給側改革為時間節點,行業基本面持續改善。2016年一季報顯示,29家煤炭開採企業僅8家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2016年年報則提升至全年最高的22家。2017年煤炭開採企業業績繼續向上,一季報中淨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公司高達28家,僅1家虧損。2017年中報,29家煤炭開採企業全部實現同比增長。(見表2)

2017年年報業績預告顯示,20家已發佈預告的公司中,除了安源煤業預憂以外,其他19家公司全部預喜,其中16家公司最低預增幅度超過100%。談論煤炭企業業績繞不開煤炭價格,煤炭開採龍頭中國神華2017年預計實現淨利潤452億元左右,同比增長99%。對於業績增長原因,中國神華表示,受國內經濟穩中向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顯現、水電出力偏弱等因素影響,下游用煤、用電需求增長,煤炭價格同比實現大幅增長。

葉文輝表示,“2018年煤炭股同樣具有配置機會。先看焦煤,目前鋼廠還在補焦煤庫存,會持續到3月中,之後鋼廠複產,鋼鐵產量大增,焦煤價格可能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主要標的可關注潞安環能、山西焦化、平煤股份等。再看動力煤,目前供應有問題,五大發電集團在京津等地部分電廠煤炭庫存可用天數已經低於7天的警戒水準。雖然3月供暖季結束後,價格會因需求下降而有所調整。但從整個供需關係去看,動力煤長期有望維持緊平衡狀態,重點標的關注中國神華和陝西煤業。目前,中國神華主要有以下三個看點:第一,年報業績超預期;第二,今年分紅很可能再次超預期;第三,則是公司本身為一體化產業鏈龍頭,盈利能力和抵禦風險能力在國內同行業中數一數二”。他引用群益證券研究資料判斷公司的投資價值還有進一步挖掘空間,“預計公司2017、2018年實現淨利潤452億、493億元,折合EPS為2.27、2.48元,目前A股股價對應PE為11.6、10.7倍,對應的PB為1.58、1.46倍。”

此外,煤炭行業國企改革對股價的催化因素也不容忽視。2018年央企要完成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265萬噸、整合煤炭產能8000萬噸的目標任務,積極推動煤電去產能工作。今年以來,政府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煤炭企業的兼併重組,並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煤炭企業兼併重組轉型升級的意見》等檔,明確表明對其重視程度。

山西作為我國煤炭的根本所在,“一煤獨大”成為其獨有現象。山西重化工業占國資的比重高達57%,其中煤炭資產比重達到36%。煤炭產業7家集團控股了12個上市平臺。山西焦煤作為7大煤企國改中最領先的一家,受到了副省長的親自關注。因此,華創證券分析師任志強認為,“山西國改看七大煤企,七大煤企國改看山西焦煤,山西焦煤國改看山西焦化”。日前,山西焦化擬收購中煤華晉49%股權的重大資產重組獲並購重組委審核通過,並於1月26日複牌交易。此外,受益於煤價回升,潞安環能效益位居7大煤企上市平臺之首。任志強表示,隨著焦煤價格繼續高位運行,動煤超季節性表現進一步持續,公司業績有望創下新高;大同煤業煤炭產量僅占集團的1/10,作為集團旗下惟一的煤炭上市平臺,未來煤炭資產注入的空間極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