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九日山,海絲文化與歷史傳奇

九日山, 海絲文化與歷史傳奇/文圖/戴高山

2017.10.21

1.九日山, 海絲文化與歷史傳奇

1.九日名山, 留有傳說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水在不深, 有龍則靈!九日山不高,

也沒有神仙隱跡, 卻因為那滿山遍野的古石碑刻, 名揚海內外。 然, 九日山的水, 卻是極深的!從晉江, 一直流向大海, 通往五洲四海。

我不知道, 這個傳說始於何時:天地初開, 上游十日;每日輪流巡天, 光澤大地。 上天安排十個太陽輪值, 原是想讓他們有休息時間, 不想, 他們覺得太單調了, 不好玩。 有那麼一天, 竟然十個太陽一起跑出來, 在天上追逐瞎逛。 這下可好, 天下的黎民百姓遭殃了。 水蒸發幹了, 草木枯死了, 人畜鳥獸, 自然也逃不過火的災難。

後來, 羿射九日, 只留下一個太陽上班!羿射九日之後, 九個太陽墜於何方呢?傳說中, 這九個太陽落入東海之濱。 可是, 落在東海之濱的哪裡呢?後來我想, 應該就在九日山吧!否則,

為何會叫九日山呢?

2.祈風石刻, 見證傳奇

作為南安人, 我不止一次登上九日山!不管是自己來的, 還是攜同文友一起來的, 九日山的春風古意, 總是縈繞在心底。 一個人如果想理解這一山70多方的石刻, 250多個名人故事, 似乎是很難的。 在九日山的西、東兩峰之上,

幾乎無石不刻字, 碑碑相連, 字字相擠。 自西晉以來, 因有中原人氏大量南遷, 碑刻之風逐漸形成。

最具價值的, 是那13方“祈風”石刻, 它記錄了一千多年以來, 先民泊舟四海, 與亞、非各國之間的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 江流不息, 海波不止。 但江流與海波卻在先民的腳下, 如履平地。 當年, 扯起數頁風帆, 冬遣舶, 夏回舶, 順流順風。 這不但是海上航行的先民的願望, 亦是於家中企盼、等待他們的家人的願望。

這個願望, 後來逐漸與官方相連, 並轉化成為官方的語言, 立壇樹碑, 訴求人神共佑, 確保家國安康。 於是, 祈風的故事, 便被刻于石上。 以留千古, 以示後人。

一千多年以來, 晉人南渡。 率先進入閩南的先民, 在南安定居了!是晉江水養育了他們,

是戴雲山包容了他們。 源自于戴雲山脈的晉江之水, 養育了千年閩南, 人們傍水而居。 又是這一條水, 流到了九日山之下。 這裡, 曾經水清如鏡;這裡, 曾經綠樹相擁。 巨大的船舶可以進入此地, 結聚為港。 於此, 結伴而行, 揚帆大海, 友通南洋, 往來西洋。

石碑不語, 然天書自言;許多碑石, 記錄、述說了這段千年的風煙往事!13方祈風石刻, 自北宋崇寧三年(西元1104年)八月, 至南宋鹹淳丙寅(西元1266年)160多年間, 記錄了宋朝官員結合當地民間組織, 民風民俗, 在九日山上的一次次祈風活動。 期間, 琢刻于石上的地方官、名流, 竟多達近百。

3.南海一號,撲朔迷離

“南海一號”於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被發現,是南宋初期一艘“海絲”外運失事沉沒的木質古船。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距今800多年。

船體與文物打撈完成之後,專家從船頭的位置初步推測,當時這艘古船是從中國駛出,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的。從發掘出來的文物分析,及船體造型來判斷,該船的始發港口,可以肯定是來自福建泉州的。

大量資訊表明,這艘古船是出自於泉州的。那麼,會不會有一方祈風石刻,是記錄此次航行的有關證據呢?

據九日山導遊說:“我懷疑‘河南程佑之吉老,提舉舶事以深最聞,得秘閣移憲廣東,金華王流季充,帥永嘉薛伯宣士昭,天臺鹿何伯可,浚儀趙庠夫元序,莆陽陳讜正仲、蔣雝元肅,飲餞於延福寺,實乾道四年九月二十九日’這個祈風石刻,與南海一號沉船事件,有一定的關聯。至少,在時間上,它是極其相近的!”

這只是九日山其中的一方石刻,記述了——宋乾道四年(西元1168年)的一次祈風及調任活動——泉州舶事河南人程佑之奉旨調任廣東,當地官員為之餞行!

乾道四年為南宋初期,其時間正好與沉船的時間相符。而河南人程佑之任福建舶事之末,又奉旨調廣東。那麼,有沒有可能,程佑之是搭乘此次航船去廣東的呢?作為舶事提舉,乘船而下的可能性極大。而到了廣東之後,程佑之上岸赴任,其它船隻繼續往海外航行。不想,其中有一隻船舶遇險了,于陽江海域20海裡處沉沒。

其實,以當時的救生條件來看,船上的人員幾乎是不可能逃生的。一段千年的往事,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沉默,如今又重見天日了。

4.史跡演推,古港遺跡

當然,歷史不是小說故事!歷史事件的判定,可以進行一些推理,但最終要憑藉史料證實。因此,南海一號作為海絲的一次歷史事件,說它來自泉州,是有證據的。

其中的時間——南宋初年——與九日山的祈風石刻宋乾道四年(西元1168年),是相符的。另據考古專家鑒定,南海一號是一艘泉州製造的海船,這與泉州這個天然古港的繁榮,也是互相吻合的。而船中的大部分磁器,均來自於泉州的德化與磁灶,就算江西景德鎮,也是運到泉州上船的。故而,證明此船於泉州出港,也是具備先基條件的。

可能運載的絲綢、紙類、茶葉等等,經歷千年的分解已全部消失,無法留下充分的證據。在此許多歷史疑問,有待考古專家進一步探尋與挖掘!儘管,南海一號作為千年文明中的一艘沉船,它是不幸的,卻為後人留下了萬幸。如果,它是乾道四年(西元1168年)的那一次祈風活動之後的事,那麼,許多歷史就不只是一次巧合,而是有事實根據的。

據程氏族譜記載,在南宋紹興年間(西元1131-1162年)河南洛陽人程佑之流寓於桂林,生息繁衍,死後就安葬在那裡。後來,子子孫孫居住于當地,至今,廣西地區多有程氏人家的足跡。那麼,記錄中的此程佑之,與彼程佑之是否是同一個人呢?這些,也是佐證,有待歷史學家考據!然據祈風石刻記載“河南人程佑之”,在時間上與族譜也是吻合的。

北宋以來,泉州設置有來遠驛。《宋會要輯稿》蕃夷四,記錄了乾道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程佑之的一段話:本司元勸發占城番興拜綱首陳應等船已回舶,分載正、副使楊卜薩達麻等並隨行人計一十二名,于昭應入貢體例,差官引伴,於來遠驛安泊。……。

泉州的來遠驛,又稱琉球館。位於泉州南門聚寶街車橋附近。於北宋政和五年(西元1115年)設置的,以接待外國官員、貢使。明成化八年(西元1472年),提舉市舶司移置福州,來遠驛後被廢棄。1952年,泉州一位老師通過《宋會要輯稿》尋找到該遺址,市政府在遺址處,立有《重修來遠驛碑記》石刻二方。

5.名山名佛,名人名字

除此之外,九日山的詩詞、字刻亦是名目繁多的。有名無名的,字體各異的,信仰不一的!山上有名士,有隱士,有佛主,也有凡人。

在九日山高處的石壁上,有三個楷書大字,單字徑高0.86米,為山上最大的字,是清朝乾隆年間福建提督馬負書所題的。馬負書為清朝武狀元,善書大字,文武全才,在泉州任期內,頗有建樹。

據說,早在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朱熹就曾兩次遊覽過九日山,並題下“九日山”三字,因年代久遠而消失。乾隆三十二年,馬負書遊歷九日山,深感惋惜,萌發了重書“九日山”的念頭。他說到做到,書畢,讓人刻於西峰東坡的峭壁上。

不想,此三字竟成為他的絕筆,馬負書于題字當年病逝了。

再往上行走,有一尊巨大的石佛。是五代時漳、泉節度使陳洪進主持雕刻的。傳說,九日山山下的南安豐州經常失火。於是,鄉人便請陳洪進集資造佛,用以鎮火。

大石佛於西峰之處,高高在上,由一塊天然的岩石雕刻而成,是一尊阿彌陀佛像,成於北宋乾德三年(西元965年)。其高7.5米,肩寬1.86米,慈眉善目,雙手疊放於腿上。如此一坐,竟然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後來,據說清代人們為了保護它,用石頭塊將佛身圍住。於是,此處便有了“佛亭”之稱。

和老君造像一樣,此石佛一直獨身而坐,面朝江海,單開一門。據相關資料顯示,九日山此石佛,為泉州目前發現最早的古石佛。

2.聯語一對

上聯:天開十鏡,緣何九日隱東海?

下聯:福賜萬民,為有千帆競五州!

——2017.6.17雨中與諸文友登九日山,心中感觸,留聯一對。

鏡——火鏡,太陽別稱!

福——延福寺,福祿,祥福!

3.念奴嬌•九日山懷古•祈風

千帆競海,立西峰遠眺,旋飛鷗鷺。

自得信風吹夢早,掀動九天金鼓。

百里船街,八方商埠,風卷旌旗豎。

征途迷漫,志誠心遠可渡。

弦管琴瑟琵琶,輕煙嫋嫋,點點秋光楚。

洪福齊天民順意,盛世笙歌常舞!

搏浪西洋,五洲騰跡,豪氣千秋固。

傳承絲海,築中華富強路。

作者:戴高山(原名戴良支),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戴高山

3.南海一號,撲朔迷離

“南海一號”於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被發現,是南宋初期一艘“海絲”外運失事沉沒的木質古船。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距今800多年。

船體與文物打撈完成之後,專家從船頭的位置初步推測,當時這艘古船是從中國駛出,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的。從發掘出來的文物分析,及船體造型來判斷,該船的始發港口,可以肯定是來自福建泉州的。

大量資訊表明,這艘古船是出自於泉州的。那麼,會不會有一方祈風石刻,是記錄此次航行的有關證據呢?

據九日山導遊說:“我懷疑‘河南程佑之吉老,提舉舶事以深最聞,得秘閣移憲廣東,金華王流季充,帥永嘉薛伯宣士昭,天臺鹿何伯可,浚儀趙庠夫元序,莆陽陳讜正仲、蔣雝元肅,飲餞於延福寺,實乾道四年九月二十九日’這個祈風石刻,與南海一號沉船事件,有一定的關聯。至少,在時間上,它是極其相近的!”

這只是九日山其中的一方石刻,記述了——宋乾道四年(西元1168年)的一次祈風及調任活動——泉州舶事河南人程佑之奉旨調任廣東,當地官員為之餞行!

乾道四年為南宋初期,其時間正好與沉船的時間相符。而河南人程佑之任福建舶事之末,又奉旨調廣東。那麼,有沒有可能,程佑之是搭乘此次航船去廣東的呢?作為舶事提舉,乘船而下的可能性極大。而到了廣東之後,程佑之上岸赴任,其它船隻繼續往海外航行。不想,其中有一隻船舶遇險了,于陽江海域20海裡處沉沒。

其實,以當時的救生條件來看,船上的人員幾乎是不可能逃生的。一段千年的往事,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沉默,如今又重見天日了。

4.史跡演推,古港遺跡

當然,歷史不是小說故事!歷史事件的判定,可以進行一些推理,但最終要憑藉史料證實。因此,南海一號作為海絲的一次歷史事件,說它來自泉州,是有證據的。

其中的時間——南宋初年——與九日山的祈風石刻宋乾道四年(西元1168年),是相符的。另據考古專家鑒定,南海一號是一艘泉州製造的海船,這與泉州這個天然古港的繁榮,也是互相吻合的。而船中的大部分磁器,均來自於泉州的德化與磁灶,就算江西景德鎮,也是運到泉州上船的。故而,證明此船於泉州出港,也是具備先基條件的。

可能運載的絲綢、紙類、茶葉等等,經歷千年的分解已全部消失,無法留下充分的證據。在此許多歷史疑問,有待考古專家進一步探尋與挖掘!儘管,南海一號作為千年文明中的一艘沉船,它是不幸的,卻為後人留下了萬幸。如果,它是乾道四年(西元1168年)的那一次祈風活動之後的事,那麼,許多歷史就不只是一次巧合,而是有事實根據的。

據程氏族譜記載,在南宋紹興年間(西元1131-1162年)河南洛陽人程佑之流寓於桂林,生息繁衍,死後就安葬在那裡。後來,子子孫孫居住于當地,至今,廣西地區多有程氏人家的足跡。那麼,記錄中的此程佑之,與彼程佑之是否是同一個人呢?這些,也是佐證,有待歷史學家考據!然據祈風石刻記載“河南人程佑之”,在時間上與族譜也是吻合的。

北宋以來,泉州設置有來遠驛。《宋會要輯稿》蕃夷四,記錄了乾道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程佑之的一段話:本司元勸發占城番興拜綱首陳應等船已回舶,分載正、副使楊卜薩達麻等並隨行人計一十二名,于昭應入貢體例,差官引伴,於來遠驛安泊。……。

泉州的來遠驛,又稱琉球館。位於泉州南門聚寶街車橋附近。於北宋政和五年(西元1115年)設置的,以接待外國官員、貢使。明成化八年(西元1472年),提舉市舶司移置福州,來遠驛後被廢棄。1952年,泉州一位老師通過《宋會要輯稿》尋找到該遺址,市政府在遺址處,立有《重修來遠驛碑記》石刻二方。

5.名山名佛,名人名字

除此之外,九日山的詩詞、字刻亦是名目繁多的。有名無名的,字體各異的,信仰不一的!山上有名士,有隱士,有佛主,也有凡人。

在九日山高處的石壁上,有三個楷書大字,單字徑高0.86米,為山上最大的字,是清朝乾隆年間福建提督馬負書所題的。馬負書為清朝武狀元,善書大字,文武全才,在泉州任期內,頗有建樹。

據說,早在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朱熹就曾兩次遊覽過九日山,並題下“九日山”三字,因年代久遠而消失。乾隆三十二年,馬負書遊歷九日山,深感惋惜,萌發了重書“九日山”的念頭。他說到做到,書畢,讓人刻於西峰東坡的峭壁上。

不想,此三字竟成為他的絕筆,馬負書于題字當年病逝了。

再往上行走,有一尊巨大的石佛。是五代時漳、泉節度使陳洪進主持雕刻的。傳說,九日山山下的南安豐州經常失火。於是,鄉人便請陳洪進集資造佛,用以鎮火。

大石佛於西峰之處,高高在上,由一塊天然的岩石雕刻而成,是一尊阿彌陀佛像,成於北宋乾德三年(西元965年)。其高7.5米,肩寬1.86米,慈眉善目,雙手疊放於腿上。如此一坐,竟然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後來,據說清代人們為了保護它,用石頭塊將佛身圍住。於是,此處便有了“佛亭”之稱。

和老君造像一樣,此石佛一直獨身而坐,面朝江海,單開一門。據相關資料顯示,九日山此石佛,為泉州目前發現最早的古石佛。

2.聯語一對

上聯:天開十鏡,緣何九日隱東海?

下聯:福賜萬民,為有千帆競五州!

——2017.6.17雨中與諸文友登九日山,心中感觸,留聯一對。

鏡——火鏡,太陽別稱!

福——延福寺,福祿,祥福!

3.念奴嬌•九日山懷古•祈風

千帆競海,立西峰遠眺,旋飛鷗鷺。

自得信風吹夢早,掀動九天金鼓。

百里船街,八方商埠,風卷旌旗豎。

征途迷漫,志誠心遠可渡。

弦管琴瑟琵琶,輕煙嫋嫋,點點秋光楚。

洪福齊天民順意,盛世笙歌常舞!

搏浪西洋,五洲騰跡,豪氣千秋固。

傳承絲海,築中華富強路。

作者:戴高山(原名戴良支),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戴高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