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裡有世界上最長的風雨橋,還有載歌載舞的侗族美女

你是不是也嚮往“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怡然自得”的理想國度?你是不是也做過“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的瑰麗的夢?

有人鍾情于田園般的生活, 我鍾情於少數民族風情。

三江鼓樓

三江木質建築主要以風雨橋、鼓樓為代表, 不僅造型美觀, 而且工藝堪稱一絕。

整座建築不用打地基, 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連枋不用一顆鐵釘, 全以榫卯連接, 結構牢固, 接合縝密, 有極高的工藝和藝術價值。

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誌和靈魂。 它屬木質結構, 幾層至幾十層不等, 以單數居多, 呈四面、六面或八面形, 一般高十多米, 最高者達幾十米。

形似寶塔, 巍峨壯觀, 飛閣重簷, 結構嚴謹, 做工精巧, 裝飾細緻, 色彩樸質。

站在鼓樓底上抬頭仰望, 層次分明, 對仗工整也不失線條美。 我不得不感慨這些建造者的古老智慧, 給我們留下了這樣寶貴的建築瑰寶。

侗族的人民都是能歌善舞的, 將歌舞融入到他們的生活裡, 歌舞是他們交流感情的方式之一。

聽侗歌也是很多遊客們最感興趣的事情。 聽著聽不懂的侗歌,

也感覺很快樂。

入夜的鼓樓, 被披上了黃金般的聖衣, 遠遠觀望, 令人肅然起敬。 我駐足停留, 內心似乎在禱告著什麼, “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或許是最美好的祝願。

三江風雨橋

三江風雨橋橫跨在三江縣城潯江河上, 中間行車, 兩邊行人, 風雨不誤, 漂亮實用。

橋寬16米, 橋長368米, 比此前世界紀錄保持者湖南龍山縣撈車惹巴土家風雨橋長79米。

橋上建有284間橋廊, 7個亭塔各有特色。 橋廊全部為懸山頂, 有多層重簷, 高低錯落。

亭塔頂端的葫蘆串,廊脊上的雙龍搶寶等裝飾物,均為透明的玻璃鋼製作,內裝燈光,晚上通體明亮。

整座橋飛簷斗拱,懸柱翹梁,疊彩集翠,匯侗族大建築之精華。其規模之宏偉,其技藝之精巧,堪稱當今世界廊橋之最。

站在風雨橋上放眼望去,千山一碧,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還能觀賞到侗寨的風光呢,美景盡收眼底。

走在橋廊裡,我看見一對紅衣母女,小孩目測有3-4歲左右,她的笑容在臉上綻放,笑靨如花。手持相機,立馬按下了快門。

行行攝攝的路上,我總是被這些有故事、有愛的人溫暖著、感動著。讓我怎麼捨得停下行走的步伐?

龍吉風雨橋踩橋儀式

在侗鄉,剛竣工的風雨橋都要舉行踩橋儀式,以表達對新橋的祝福,同時吸納新橋給人們帶來的福氣。

這次很幸運,剛來就遇上三江龍吉風雨橋竣工的日子,隆重而神秘的踩橋儀式讓我大開眼界。

對我這個外鄉人來說,第一次看到如此壯觀的場面。

我總是感歎,現在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但在這裡,不是過年勝似過年。

在隆重的儀式面前,我完全被熱鬧的氣氛帶動了起來。這裡的人山人海和城市的車水馬龍是不一樣的感覺。

隨著蘆笙與鼓點,身體情不自禁地想要跳起舞來,我想融入這樣的淳樸民風民情裡,盡情搖擺。

三江人文民俗

說完三江的建築,不得不提三江的人文民俗。一針一線都是傳承,頭飾和銀飾是婦女最講究的裝飾品。

她們喜留長髮,用紅頭繩紮發盤在頭上再包黑紗帕,腦後別上銀簪、銀梳,頭戴銀盤花、銀頭冠,耳吊金銀環;領口兩組銀扣對應排列,外加鈄襟扣兩組。

頸戴五隻大小不同項圈;胸佩五根銀鏈和一把銀鎖用以鎮魔壓邪;手腕戴上銀花鐲,四方鐲等。

銀飾品中有雕龍畫鳳,鳥蟲花草等圖案,均為當地匠人所製造。此裝古樸繁雜,銀光閃閃,叮噹作響。

在這裡,就連上了年紀的婦女,都會很注重服飾妝容。歲月的痕跡在她們的臉上留下了褶皺,但並不影響她們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

我被她們感動了,生活裡,我們更多的是要取悅自己,愛自己才是對生活最好的表達方式。

說完服飾,不得不提侗族人對鬥牛的喜好,每年農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鬥牛節。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乾淨通風,稱為“牛宮”。“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每個人心裡都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烏托邦”,我們追求安逸富足的應該不是生活,而是我們每天奔走的靈魂。

靈魂得到了提升與淨化,看到的整個世界都是美好的。這也是我一直行行攝攝上癮的原因,走出去的世界才會更遼闊。

生命短暫又美好,為何不趁著年輕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呢?讓未來現在就來,還好,我一直在路上。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郵箱:ling_chik@qq.com

亭塔頂端的葫蘆串,廊脊上的雙龍搶寶等裝飾物,均為透明的玻璃鋼製作,內裝燈光,晚上通體明亮。

整座橋飛簷斗拱,懸柱翹梁,疊彩集翠,匯侗族大建築之精華。其規模之宏偉,其技藝之精巧,堪稱當今世界廊橋之最。

站在風雨橋上放眼望去,千山一碧,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還能觀賞到侗寨的風光呢,美景盡收眼底。

走在橋廊裡,我看見一對紅衣母女,小孩目測有3-4歲左右,她的笑容在臉上綻放,笑靨如花。手持相機,立馬按下了快門。

行行攝攝的路上,我總是被這些有故事、有愛的人溫暖著、感動著。讓我怎麼捨得停下行走的步伐?

龍吉風雨橋踩橋儀式

在侗鄉,剛竣工的風雨橋都要舉行踩橋儀式,以表達對新橋的祝福,同時吸納新橋給人們帶來的福氣。

這次很幸運,剛來就遇上三江龍吉風雨橋竣工的日子,隆重而神秘的踩橋儀式讓我大開眼界。

對我這個外鄉人來說,第一次看到如此壯觀的場面。

我總是感歎,現在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但在這裡,不是過年勝似過年。

在隆重的儀式面前,我完全被熱鬧的氣氛帶動了起來。這裡的人山人海和城市的車水馬龍是不一樣的感覺。

隨著蘆笙與鼓點,身體情不自禁地想要跳起舞來,我想融入這樣的淳樸民風民情裡,盡情搖擺。

三江人文民俗

說完三江的建築,不得不提三江的人文民俗。一針一線都是傳承,頭飾和銀飾是婦女最講究的裝飾品。

她們喜留長髮,用紅頭繩紮發盤在頭上再包黑紗帕,腦後別上銀簪、銀梳,頭戴銀盤花、銀頭冠,耳吊金銀環;領口兩組銀扣對應排列,外加鈄襟扣兩組。

頸戴五隻大小不同項圈;胸佩五根銀鏈和一把銀鎖用以鎮魔壓邪;手腕戴上銀花鐲,四方鐲等。

銀飾品中有雕龍畫鳳,鳥蟲花草等圖案,均為當地匠人所製造。此裝古樸繁雜,銀光閃閃,叮噹作響。

在這裡,就連上了年紀的婦女,都會很注重服飾妝容。歲月的痕跡在她們的臉上留下了褶皺,但並不影響她們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

我被她們感動了,生活裡,我們更多的是要取悅自己,愛自己才是對生活最好的表達方式。

說完服飾,不得不提侗族人對鬥牛的喜好,每年農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鬥牛節。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乾淨通風,稱為“牛宮”。“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每個人心裡都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烏托邦”,我們追求安逸富足的應該不是生活,而是我們每天奔走的靈魂。

靈魂得到了提升與淨化,看到的整個世界都是美好的。這也是我一直行行攝攝上癮的原因,走出去的世界才會更遼闊。

生命短暫又美好,為何不趁著年輕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呢?讓未來現在就來,還好,我一直在路上。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郵箱:ling_chik@qq.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