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解憂雜貨店」中日兩版遇冷,IP改編的日與夜

作者/文森特

近幾年來, IP改編成為熱潮, 隨著中日關係改善, 大量日本漫畫、小說, 出現中國版的案例。 但改編成功的並不多。

去年上映的中國版《嫌疑人X的獻身》《麻煩家族》《夏天19歲的肖像》《青禾男高》, 日本版的《與君相戀100次》、《深夜食堂2》, 都並沒有重現原版的不俗口碑, 甚至受到了普遍的差評。

同樣是東野圭吾小說《解憂雜貨店》改編的《浪矢解憂雜貨鋪》, 電影在日本成功登頂電影院線排行榜周冠軍寶座, 但在中國的票房卻並不理想。 似乎對於觀眾來說, 這個故事在一個月之間看兩次, 是一種疲勞。

我們以《解憂雜貨店》兩個版本的改編來分析, 到底IP改編, 最重要的是什麼?

本土化是考核IP改編成功與否的標準

在中國上映前, 片方為作區分, 日版的《解憂雜貨店》便改名為《浪矢解憂雜貨店》。 《浪矢解憂雜貨店》的故事, 圍繞的是矢口敦也、小林翔太和麻生幸平, 這三位來自丸光園孤兒院年輕人展開。

他們互相都是好朋友, 有一天晚上, 他們因為搶劫而躲進了一家廢棄的雜貨店, 發現了雜貨店的秘密——在這家雜貨店裡, 能夠和33年前的人通信。

這家神奇的雜貨店, 就是浪矢爺爺的解憂雜貨店。 因為浪矢爺爺會真誠的回信給每個來向他傾訴煩惱的人, 無論煩惱是不是真誠的。 也正因如此, 解憂雜貨店拯救了許多人。 而這三個年輕人不知道的是, 這家雜貨店也將拯救他們。

在電影的規定時長內, 想要完整、流暢的講述這三個故事, 其實難度還是挺大的。 因原著登場人物眾多, 角色關係複雜, 推理、奇幻多種元素交雜, 還有兩個時空穿插的設定, 要想完成《解憂雜貨店》全部五個故事, 是不可能的。 因此如何挑選就變成了關鍵。

日版非常忠實原著, 保留了小說中的三個故事——魚店音樂人、浪矢爺爺和舞女迷途的汪汪。 中國版同樣是三個故事, 但中國版的改編, 去掉了“月兔的母親”這個角色。

月兔這個角色很重要的“劇作功能性”, 就在於她要幫助主角瞭解時空連接的設定,

小說中花了一整個章節來解釋這件事, 而電影中, 只花了十幾分鐘。 所以難免顯得倉促。 而且在去掉了兩個人物之後, 原著那種多線敘事和時空交錯的奇妙感, 以及驚喜感隨之削弱。

其實, 同一IP下的不同改編成功與否, 在於“改編是否本土化”。

比如改編自美國電影《一路順風》的電影《人在囧途》, 有效地和春運這一中國特色的社會現象結合, 兩個主角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兩個社會階層, 他們之間的矛盾衝突也是當下中國社會的現實。

另一部翻拍經典IP的電影《十二公民》, 雖然在國內沒有陪審團制度的天然土壤, 但導演徐昂根據朋友弟弟在法學院念書的經歷,聰明地將故事背景置換到大學的“英美法模擬庭審”課程中,把原著裡12個陪審團成員轉換成了12個家長,電影提供的議題是當下中國迫切需要的,其社會意義遠遠大於藝術品質,因此備受推崇。

植根內容取向,如何服務IP改編

影視IP改編的取材範圍相當廣泛。小說、舞臺劇是最常見的。其他的散文、新聞、報告文學甚至詩歌都是改編的目標。其中還有一項特殊的改編,就是從劇本到劇本的改編。比如電視劇的電影版,電影的電視版,經典影片電視劇的翻拍版。

小說改編成電影,是一個富於誘惑力的設想。因為電影和小說有兩個共同點,它們都是敘事形式,也都是參考性的。它們都在時間的流程之中製作故事,也都涉及或暗示既存物質。小說通過既已存在的語言運作,影片通過攝影機記錄下來的原材料運作。歸根結底,《解憂雜貨店》這個故事,其實聚焦的是夢想與家庭,也關於堅守和救贖。

與中國版相比,日版的129分鐘,顯然比中國版的109分鐘在時長方面更加充裕。其實《解憂雜貨店》的關鍵,就是浪矢老爺爺的回信。而他回信的內容,並不是在勸說,而是以類似“柏拉圖啟發”的方法,幫助人們看清楚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因為對於人們來說,在做決策之時,或當夢想與現實(親情、愛情)產生衝突的時候,人們會猶豫,會害怕。而適時出現傾聽者,並且理解分析,還能支持你最終做的決定,這當然很重要。

“其實在做選擇的當下,你往往早已發現自己的決定早已做好,這時你就找到了自己想堅守的東西。”

這也是《解憂雜貨店》之所以從原著小說的暢銷,到吸引中日兩國改編成電影,還能有所關注的原因。

《浪矢解憂雜貨店》的劇本經歷了十三稿的改編,主演山田涼介在採訪中也說本片的編劇齊藤浩史曾抱怨道:“這次(改編的劇本)真的非常困難。”

“劇本修改了無數次,在劇組的推敲琢磨之下才完成。”

對比中國版來說,日本版的整體節奏,更加自然流暢,日系獨有的冷感色調,劇情片的舒緩敘事,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親近感;而中國版整體,商業片氣息更濃重,由於注入新生代流量明顯,在演員方面也表現一般,只不過在商業片敘事的節奏感上,也許更勝一籌。

中國版《解憂雜貨店》將小說裡的披頭士,改成了邁克爾·傑克遜,這也是一處“本土化”改編。披頭士在日本的影響力很大,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成長於那個年代的人,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披頭士的影響。眾所周知的作家村上春樹,他書中曾多次出現披頭士。伊阪幸太郎的《金色夢鄉》,就是取自披頭士的同名歌曲。還有島田莊司的《螺絲人》,靈感就是來源於披頭士一首歌《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但是披頭士在中國的影響力,就小得多。相比之下,邁克爾·傑克遜在中國的影響力,是大於披頭士。將披頭士改成邁克爾·傑克遜,也並不是隨手一改。看過書的都知道,披頭士在文章中並不僅僅是作為主角的偶像存在的,它與主角的故事形成了互文關係,成為一個重要的符號。

而在電影中,邁克爾·傑克遜也與主角的故事有聯繫。當主角對家庭絕望時,邁克爾·傑克遜身陷孌童新聞,偶像與家庭同時坍塌;而當主角最終明白父母之愛時,邁克爾也早已洗清了冤屈。

尊重原著電影IP改編,也要有所創新

《解憂雜貨店》的原著,本就是作者東野圭吾的新嘗試,不同於以往的“懸疑、推理”風格,這樣的故事翻拍成真人電影版,註定了帶上濃濃的日本本土氣質,雖然仍然保留了原著故事中的溫情普世價值觀,但對於中國觀眾而言,這碗“雞湯”也許並非想像中那麼容易入口。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可能並不太容易接受《浪矢解憂雜貨店》的改編。

由於電影版的劇情和原著相比有所簡化,造成很多未看過原著的觀眾,無法體會原著人物“妙不可言”的關係,以至在劇情邏輯(東野圭吾式的拍案叫絕)中出現問題,兩版的電影改編都不盡如人意。

其實對於《解憂雜貨店》這個暢銷小說IP來說,筆者認為更適合拍成“三集迷你劇”的體量。

同一IP下的不同改編,更容易被理解成翻拍。當年老版《追捕》風靡中國,而新版《追捕》根據西村壽行的原著小說改編,由張涵予和福山雅治主演,主要在大阪拍攝。但從之後的口碑和票房“雙撲街”來看,導演吳宇森之後計畫翻拍“日本導演鈴木清順的經典黑幫片《野獸之青春》”,則要無限延期。

《解憂雜貨店》中國版票房與口碑遇冷,是在於中國影視公司改編國外IP時,並未理會原作內容創作精髓。中國編劇對於日本IP的改編,多數都局限於故事梗概、服裝、道具等形式上“原汁原味”的模仿,卻很少考慮故事的靈魂所在。

從故事情節到場景、演員表演等細節都需作出改變,而這種改變需要考慮中國觀眾的審美。改編出符合中國觀眾情感和審美的IP形象,是做好IP“本土化”的第一步,而這第一步都不走心,這些銀幕上的日本IP改編電影,極容易流於國產電影拼鮮肉拼流量的空心化,表面化。

相對近幾年IP的熱潮之下,原創劇本的生存空間被大大擠壓,這無疑是原創電影的寒冬。但其實,IP與原創並不應該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正如藝術與商業不是二元對立、非此即彼,IP與原創應該相互借鑒。傳統編劇要向現代敘事方式學習,不能無視這個市場。其實IP改編也罷,原創劇本也好,只要故事內核是優秀的,它就值得被看到。

-END-

但導演徐昂根據朋友弟弟在法學院念書的經歷,聰明地將故事背景置換到大學的“英美法模擬庭審”課程中,把原著裡12個陪審團成員轉換成了12個家長,電影提供的議題是當下中國迫切需要的,其社會意義遠遠大於藝術品質,因此備受推崇。

植根內容取向,如何服務IP改編

影視IP改編的取材範圍相當廣泛。小說、舞臺劇是最常見的。其他的散文、新聞、報告文學甚至詩歌都是改編的目標。其中還有一項特殊的改編,就是從劇本到劇本的改編。比如電視劇的電影版,電影的電視版,經典影片電視劇的翻拍版。

小說改編成電影,是一個富於誘惑力的設想。因為電影和小說有兩個共同點,它們都是敘事形式,也都是參考性的。它們都在時間的流程之中製作故事,也都涉及或暗示既存物質。小說通過既已存在的語言運作,影片通過攝影機記錄下來的原材料運作。歸根結底,《解憂雜貨店》這個故事,其實聚焦的是夢想與家庭,也關於堅守和救贖。

與中國版相比,日版的129分鐘,顯然比中國版的109分鐘在時長方面更加充裕。其實《解憂雜貨店》的關鍵,就是浪矢老爺爺的回信。而他回信的內容,並不是在勸說,而是以類似“柏拉圖啟發”的方法,幫助人們看清楚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因為對於人們來說,在做決策之時,或當夢想與現實(親情、愛情)產生衝突的時候,人們會猶豫,會害怕。而適時出現傾聽者,並且理解分析,還能支持你最終做的決定,這當然很重要。

“其實在做選擇的當下,你往往早已發現自己的決定早已做好,這時你就找到了自己想堅守的東西。”

這也是《解憂雜貨店》之所以從原著小說的暢銷,到吸引中日兩國改編成電影,還能有所關注的原因。

《浪矢解憂雜貨店》的劇本經歷了十三稿的改編,主演山田涼介在採訪中也說本片的編劇齊藤浩史曾抱怨道:“這次(改編的劇本)真的非常困難。”

“劇本修改了無數次,在劇組的推敲琢磨之下才完成。”

對比中國版來說,日本版的整體節奏,更加自然流暢,日系獨有的冷感色調,劇情片的舒緩敘事,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親近感;而中國版整體,商業片氣息更濃重,由於注入新生代流量明顯,在演員方面也表現一般,只不過在商業片敘事的節奏感上,也許更勝一籌。

中國版《解憂雜貨店》將小說裡的披頭士,改成了邁克爾·傑克遜,這也是一處“本土化”改編。披頭士在日本的影響力很大,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成長於那個年代的人,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披頭士的影響。眾所周知的作家村上春樹,他書中曾多次出現披頭士。伊阪幸太郎的《金色夢鄉》,就是取自披頭士的同名歌曲。還有島田莊司的《螺絲人》,靈感就是來源於披頭士一首歌《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但是披頭士在中國的影響力,就小得多。相比之下,邁克爾·傑克遜在中國的影響力,是大於披頭士。將披頭士改成邁克爾·傑克遜,也並不是隨手一改。看過書的都知道,披頭士在文章中並不僅僅是作為主角的偶像存在的,它與主角的故事形成了互文關係,成為一個重要的符號。

而在電影中,邁克爾·傑克遜也與主角的故事有聯繫。當主角對家庭絕望時,邁克爾·傑克遜身陷孌童新聞,偶像與家庭同時坍塌;而當主角最終明白父母之愛時,邁克爾也早已洗清了冤屈。

尊重原著電影IP改編,也要有所創新

《解憂雜貨店》的原著,本就是作者東野圭吾的新嘗試,不同於以往的“懸疑、推理”風格,這樣的故事翻拍成真人電影版,註定了帶上濃濃的日本本土氣質,雖然仍然保留了原著故事中的溫情普世價值觀,但對於中國觀眾而言,這碗“雞湯”也許並非想像中那麼容易入口。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可能並不太容易接受《浪矢解憂雜貨店》的改編。

由於電影版的劇情和原著相比有所簡化,造成很多未看過原著的觀眾,無法體會原著人物“妙不可言”的關係,以至在劇情邏輯(東野圭吾式的拍案叫絕)中出現問題,兩版的電影改編都不盡如人意。

其實對於《解憂雜貨店》這個暢銷小說IP來說,筆者認為更適合拍成“三集迷你劇”的體量。

同一IP下的不同改編,更容易被理解成翻拍。當年老版《追捕》風靡中國,而新版《追捕》根據西村壽行的原著小說改編,由張涵予和福山雅治主演,主要在大阪拍攝。但從之後的口碑和票房“雙撲街”來看,導演吳宇森之後計畫翻拍“日本導演鈴木清順的經典黑幫片《野獸之青春》”,則要無限延期。

《解憂雜貨店》中國版票房與口碑遇冷,是在於中國影視公司改編國外IP時,並未理會原作內容創作精髓。中國編劇對於日本IP的改編,多數都局限於故事梗概、服裝、道具等形式上“原汁原味”的模仿,卻很少考慮故事的靈魂所在。

從故事情節到場景、演員表演等細節都需作出改變,而這種改變需要考慮中國觀眾的審美。改編出符合中國觀眾情感和審美的IP形象,是做好IP“本土化”的第一步,而這第一步都不走心,這些銀幕上的日本IP改編電影,極容易流於國產電影拼鮮肉拼流量的空心化,表面化。

相對近幾年IP的熱潮之下,原創劇本的生存空間被大大擠壓,這無疑是原創電影的寒冬。但其實,IP與原創並不應該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正如藝術與商業不是二元對立、非此即彼,IP與原創應該相互借鑒。傳統編劇要向現代敘事方式學習,不能無視這個市場。其實IP改編也罷,原創劇本也好,只要故事內核是優秀的,它就值得被看到。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