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鋰電產業鏈業績分化嚴重 政策調整考驗企業戰略佈局節奏

對於鋰電產業鏈企業來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 有些善於洞察行情、更善於抓住機會者, 正在瞄準各自的細分市場尋求突圍, 並取得了階段性的市場回報;這也是最壞的時代,

有些不能居安思危, 無意識提早轉型者, 眼看著高樓起, 又眼看著樓塌了。

電池中國網統計顯示, 目前披露2017年度業績預告的鋰電池企業已有36家, 報喜公司達到30家, 占總數比例超八成, 其中盈利增長上限超過100%的公司達13家, 占預告數量超三分之一。 其中, 華友鈷業業績漲幅最大, 公司預計 2017 年度實現淨利潤在人民幣16.5億元至19億元之間, 同比增加超 22倍。 但也有企業在2017年的激烈競爭中業績預虧,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業績分化嚴重。

科恒股份預計2017年全年淨利潤達到1.35億元至1.45億元, 同比增長301.95%-331.73%。 公司表示, 業績增長是因為公司主要產品鋰電池正極材料的銷售訂單同比大幅增長, 鋰電池正極材料生產線滿負荷生產,

且由於部分新增產能的釋放, 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長, 銷售毛利率與上年同期相比明顯上升。

同樣受益於鋰電池正極材料業務經營業績大增, 杉杉股份預計2017年的淨利潤同比增加157.5%-187.79%, 當升科技預計2017年淨利潤將同比增長131.65%-152.8%。

再看鋰電設備方面, 排在增幅前列的有贏合科技、先導智慧、智雲股份、大族鐳射等企業。 其中, 大族鐳射業績增長較快, 該公司發佈業績快報稱, 2017年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22.08%。 公司經營業績較上年度大幅增長, 主要原因為消費類電子、新能源、大功率及PCB設備需求旺盛, 產品訂單較上年度大幅增長。

贏合科技同樣表現不俗, 公司表示, 受益於國家對新能源相關產業的支援, 鋰電池設備市場快速增長,

公司通過技術創新以及融合雅康的技術力量, 產品競爭力明顯提升。 同時, 公司鋰電池生產線整線交付模式獲得市場認可, 市場開拓進展順利, 經營業績增長顯著。 贏合科技預計2017年度實現盈利2億元至2.25億元, 同比增61.46%-81.64%。

鋰電池方面, 鵬輝能源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家盈利增長上限超過100%的公司。 鵬輝能源公告稱, 2017年公司積極開拓市場, 銷售收入持續增長, 同時加強內部管理, 嚴格控制成本費用。 預計2017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2.50億元至2.85億元, 比上年同期增長80%-105%。

然而, 受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退坡、補貼標準預期從嚴等政策性因素的影響, 面臨“上擠下壓”困境的多數鋰電池企業的日子顯得有些苦哈哈。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淨利同比增長較低。

比如德賽電池、堅瑞沃能等同比增長在50%左右;二是成飛集成、智慧能源等企業淨利潤同比下滑。 智慧能源表示, 本期業績預減的主要原因是2017年度公司主要原材料價格波動較大且同比大幅上漲。 預計 2017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在0.5億元到0.75億元之間, 同比減少73.84%-82.56%。

而在上游礦產資源的爭奪戰中, 企業年報業績大不同。 例如, 同樣佈局鹽湖提鋰, 鹽湖股份等三家公司卻有喜有悲。 藍曉科技通過技術創新適應各領域的市場需求變化, 實現了各領域的穩步增長, 淨利達0.86億元至1.0億元;鹽湖提鋰行業的新星藏格控股淨利為13億元至15億元;而鹽湖股份由於部分專案建設週期長,

投資較大, 產品成本價格高於市場售價等原因, 造成淨預虧達45.2億元至35.4億元。

電池中國網認為, 整個鋰電行業目前壓力很大。 從短期看, 補貼退坡可能會使部分企業利潤受到影響;但從長遠看, 補貼的逐步退坡可以倒逼一些企業去追求技術進步、降低成本、提升性能, 更有助於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 隨著2018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突破100萬輛的樂觀預期, 上游鋰電池產業的增勢將貫穿全年。 雖然目前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業績分化嚴重, 但能否踩准行業發展節奏, 實現華麗轉身乃至高品質發展, 一切要看企業對市場的分析判斷和把握發展機遇的能力如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