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理論丨與時俱進,強化湖南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性傳承

■導讀

文運同國運相牽, 文脈同國脈相連。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重要指示。

湖湘文化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更好繼承和保護湖湘文化, 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助力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建設?湖南日報特約專家學者、黨政幹部建言獻策。

王再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發表了系列重要論述, 為新時期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指明了方向。 湖南是文化遺產大省, 應切實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性傳承, 借助現代科技手段, 走出一條符合湖南實際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之路。

湖南文化遺產留存的內涵與重要性

湖南文化遺產是區域性的歷史文化形態, 在中華文明史上獨特性突顯, 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主要由傳統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遺產構成。

湖南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 有民族根脈的始祖舜帝陵、炎帝陵;世界十大稀世古墓之一的馬王堆漢墓, 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遺址, 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十大傳世國寶之一的商代青銅器四羊方尊、中國唐朝彩瓷的發源地長沙銅官窯、長沙簡牘和龍山裡耶秦簡等物質文化遺產。 還有少數民族巫儺文化遺產、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女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 湖南人才輩出、人文蔚起。 屈原、賈誼、周敦頤、王船山、曾國藩、左宗棠等歷史代表人物,

成就了湖湘文化的獨有風範。 在民族復興和締造新中國的歷史進程中, 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等一大批湘籍無產階級革命家作出了可歌可泣的巨大貢獻。 韶山故居、秋收起義、平江起義等紅色革命紀念地和革命歷史事件等, 形成了湖南獨有的紅色文化遺產。

湖湘文化遺產兼具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 引導人們正確認識我省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文化實質內涵, 對建設文化強省、實現湖湘文化整體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要素, 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重要指標。

湖南文化遺產蘊含著湖湘大地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生命力和創造力, 是湖湘文化的載體、根基和血脈, 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繼承革命文化,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 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 湖南應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 進一步挖掘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 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 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全省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形成強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創新力、文化傳播力、文化保障力和文化競爭力, 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氛圍和文化條件。

強化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性傳承的對策建議

打造湖南文化遺產核心品牌。 大量湖南文化遺產久負盛名, 比如長沙窯的產品早在唐代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東歐西歐。 在“一帶一路”建設蓬勃興盛的今天, 湖南應大力提升“長沙窯”等重要湖南文化遺產的“認知率”“含金量”“美譽度”, 將其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核心文化品牌。

構建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創新體系。 湖南擁有世界一流的文化遺產, 但缺乏相匹配的一流保護技術和專業人才, 因而“投入大、起點低”問題突出。 當務之急, 是要在瞭解相關前沿科學技術基礎上, 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以政府為主導, 博物館(紀念館)、高校、院所相結合的致力於文化遺產保護的科技創新體系, 努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

加強高層次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推動文化遺產事業跨越發展, 資料獲取是基礎,人才是關鍵。湖南目前擅長文物資料獲取的高層次專業人才稀缺,重點可移動文化遺產、不可移動文化遺產的資料獲取工作未能啟動。應儘快引進和培養一批創新型、科技型、複合型高層次專業人才。

加強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應充分利用電腦網路、圖形影像處理、三維建模、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技術,將存在被破壞和失傳風險的文化遺產轉化成永不丟失的數字形態。政府應主導建設全面系統的湖南文化遺產資料中心,並制定實行文化遺產大資料共用機制。

加強文化遺產的衍生品開發。文物衍生品開發是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方式之一。目前,湖南對文化遺產資源衍生品的開發利用總體仍停留在傳統運行模式,相關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嚴重滯後。湖南應在文化創意產業加快形成多元投資、多種所有制共存、多行業協作的局面,加大開發利用文化遺產資源衍生品力度,將文化遺產資源轉換為文化消費資源,滲透到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實施“普惠文遺”戰略。傳統博物館、展示館模式受時空限制,對於傳承、普及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存在較大局限性。應通過新技術、新手段、新形式,對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進行合理開發利用,讓文化遺產資源突破時空限制,最大限度實現文化惠民。

運用“互聯網+”模式推介湖湘文化。促進“中國古代書畫國際數字博物館”、長沙“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等傳播平臺建設,借助“互聯網+”向世界描繪好湖南的“文化風景”、講好“湖南故事”,加強文化輸出,全面提升湖南影響力。

加大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力度。要借鑒永順老司城申遺成功經驗,加大侗族村寨申遺工作力度,並啟動中國書院申遺工作。湖南現存傳統書院60餘所,數量居全國第一,其中嶽麓書院位列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應以嶽麓書院為主體,聯合有關書院共同申遺,打造湖南文化遺產新的世界名片。

(作者系湖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努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

加強高層次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推動文化遺產事業跨越發展, 資料獲取是基礎,人才是關鍵。湖南目前擅長文物資料獲取的高層次專業人才稀缺,重點可移動文化遺產、不可移動文化遺產的資料獲取工作未能啟動。應儘快引進和培養一批創新型、科技型、複合型高層次專業人才。

加強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應充分利用電腦網路、圖形影像處理、三維建模、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技術,將存在被破壞和失傳風險的文化遺產轉化成永不丟失的數字形態。政府應主導建設全面系統的湖南文化遺產資料中心,並制定實行文化遺產大資料共用機制。

加強文化遺產的衍生品開發。文物衍生品開發是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方式之一。目前,湖南對文化遺產資源衍生品的開發利用總體仍停留在傳統運行模式,相關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嚴重滯後。湖南應在文化創意產業加快形成多元投資、多種所有制共存、多行業協作的局面,加大開發利用文化遺產資源衍生品力度,將文化遺產資源轉換為文化消費資源,滲透到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實施“普惠文遺”戰略。傳統博物館、展示館模式受時空限制,對於傳承、普及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存在較大局限性。應通過新技術、新手段、新形式,對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進行合理開發利用,讓文化遺產資源突破時空限制,最大限度實現文化惠民。

運用“互聯網+”模式推介湖湘文化。促進“中國古代書畫國際數字博物館”、長沙“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等傳播平臺建設,借助“互聯網+”向世界描繪好湖南的“文化風景”、講好“湖南故事”,加強文化輸出,全面提升湖南影響力。

加大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力度。要借鑒永順老司城申遺成功經驗,加大侗族村寨申遺工作力度,並啟動中國書院申遺工作。湖南現存傳統書院60餘所,數量居全國第一,其中嶽麓書院位列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應以嶽麓書院為主體,聯合有關書院共同申遺,打造湖南文化遺產新的世界名片。

(作者系湖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