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兒科名醫|清代吳瑭以溫病學說看待皰疹性咽峽炎

吳瑭

吳瑭, 字配珩(héng), 號鞠通, 清代著名的溫病學家, 江蘇淮陰人, 著《溫病條辨·解兒難》, 提出“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的生理特點, 易於感觸、易於傳變的病理特點。

《溫病條辨》創建了以三焦為綱, 九種病名為目, 溫熱、濕熱分類的溫病辨證論治新體系。 三焦為綱者, 主要是以三焦概五臟, 對溫病進行臟腑辨證;九種病名為目者, 主要是界定溫病範疇, 把溫病按發病季節、氣候特點和疾病性質予以不同的命名, 進行辨病論治。

但是對九種溫病並非一一羅列, 而是根據是否挾濕, 從性質上歸為兩大類:一為溫熱類, 即“溫病之不挾濕者”, 包括風溫、溫熱、瘟疫、溫毒、冬瘟和秋燥(溫燥);一為濕熱類, 即“溫病之挾濕者”, 包括暑溫、濕溫、伏暑。 由於這兩類溫病在發病季節、病因、證候、病機、治則、治法、治禁、方藥等方面具有很大區別, 不容混淆。 因此按溫熱、濕熱進行定性分類, 對溫病的辨證論治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在這裡我們著重的講一下濕熱病, 溫熱之邪既有外感, 又可內生而得, 故發病時往往內外合邪。 現代醫學認為這一類外感發熱疾病大多數是由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 因此對這類疾病的治療也往往以抗菌、抗病毒為主, 再輔助一些物理降溫和飲食調理。

壹—注重調脾胃, 祛濕邪:

濕熱邪氣易流注中、下焦, 它的特點是濕困脾胃, 升降失司, 三焦氣滯, 中焦濕熱證最為多見。 吳氏明確指出:“濕溫較儲溫, 病勢雖緩而實重, 上焦最少, 病勢不甚顯張, 中焦病最多”, 尤其應該注重脾胃調養。

貳—春季多發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

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具有傳染性, 但不屬於傳染病, 在春夏時節易發病,

一種情況是寶寶喜歡吃肉, 體內蘊熱, 再加上氣候突然變熱, 這個症狀就會表現出來;或者是因為本身體質濕熱, 或者因為平時餵養不當濕熱內盛;或者寒濕瘀滯、鬱而化熱…

如果孩子們恰好遇到這個病毒或者傳染源, 可能就感染上了。

三—原因和本質:

微生物感染人體而引起發熱, 它的主要機理不外乎兩個。 第一, 微生物的內毒素擾亂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 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定點上移而造成發熱;第二, 微生物感染人體後, 血液中的白細胞就會和侵入人體的微生物進行“鬥爭”並大量吞噬入侵的微生物, 吞噬後自身也會死亡被人體分解, 這個過程是釋放熱量, 這也是引起人體發熱的主要原因。

這也是生病的原因和本質,

有的寶寶或許是因為感染而生病, 其實還是因為機體失去了平衡, 才會導致病機。 所以溫病的預防到調理到後期護理都是很重要的階段。 尤其是細菌消毒階段要進行嚴格的把控, 可以在平時做好日常防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