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寧:枸杞之鄉文脈逐浪高

《詩經·小雅》中說:“南山有杞, 北山有李”(《南山有台》), “湛湛露斯, 在彼杞棘”(《湛露》), “涉彼北山, 言采其杞”(《北山》)。 那時的枸杞, 大概是野生的。

唐代詩聖杜甫寫道:“枸杞因我有,

雞棲奈汝何?”唐時, 枸杞已經家種了。 詩人劉禹錫知道枸杞的藥用價值:“上品功能甘露味, 還知一勺可延齡。 ”


人們不僅喜愛枸杞, 它的枝與根, 謂之“仙人杖”、“西王母杖”。 詩人白居易曰:“不知靈藥根成狗, 怪得時聞夜吠聲。 ”宋朝詩人蘇東坡大學士知識非常淵博, 對枸杞瞭解更透徹:“根莖與花實, 收拾無棄物。 ”大詩人陸游, 雖然一生憂國憂民, 但卻高夀, 原因是他:“晨齋枸杞一杯羹。 ”


儒家大師朱熹詩曰:“雨餘芽甲翠光勻, 杞菊成蹊亦自春。 ”更有詩人讚頌枸杞的美麗生動:“幾點昨朝春雨盡, 杞園珊瑚樹樹紅。 ”


清朝中衛知縣黃恩錫詩中贊道:“六月枸杞樹樹紅, 甯安藥果檀寰中, 千錢一鬥矜時價, 絕勝腴田歲早豐。 ”可見枸杞已名揚天下了。

“枸杞, 甯安堡產者佳。 ”歷史上有這麼多的名人名詩讚頌枸杞這一地方特產, 實在是中寧人的殊榮。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古老中華大地造就了五千多年文明。 中甯豐富的物質文化條件, 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基礎、以枸杞為特色的地方文脈, 滋養了智慧的人民, 湧現出一大批本土的文學藝術家。 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心靈, 創作出了許多文藝作品, 反過來又促進了“枸杞之鄉”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進步。 1950~1970年, 中甯一些同志曾以枸杞為題, 寫過一些詩文。 粉碎“四人幫”之後, 人民擺脫了極“左”路線束縛, 思想大解放, 帶來了文學藝術大繁榮。


30多年來, 中甯縣湧現了許多優秀人才。 他們中大都由新聞寫作開始與我交往,

相互交流, 共同成長。 隨著思想和藝術的提高, 有些人轉而進行戲劇、文學、美術、攝影創作, 掀起了中甯文學藝術的高潮。 中寧縣委宣傳部為促進本地文學藝術的發展, 於1980年由縣文化館主辦出刊了中寧有史以來的第一本文藝刊物——《鳴雁》(它由中寧古詩《鳴沙過雁》演化而來)。 這只《鳴雁》是全自治區最早創辦的縣級文藝雜誌。 一“雁”先“鳴”, 對活躍全區各市縣文藝創作, 起到了先行作用。


《鳴雁》團結了一批文藝骨幹, 給他們發表作品提供了舞臺。 一些人在這個舞臺上嶄露頭角, 成為後來發展的第一塊基石。
中寧縣的文藝骨幹, 勤奮努力, 水準迅速提高。 在銀南地區文聯的刊物《文苑》的鼓勵關照下, 繼續攀登。 有些人在自治區文聯辦的《朔方》、《戲劇》雜誌和《寧夏日報》副刊上多次露面,

有一些作品被全國性的刊物選登, 漸漸成了有影響的文學、戲劇、攝影等藝術家。


劉文惠由縣文化館調自治區電視臺任專職編劇。 他的多部劇作獲全國和區級獎, 由他的作品改編的電視劇被中央電視臺拍攝播放。 楊森林任區出版社社長, 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和專著。 嚴光星是區作協專職作家, 出版了多部小說和報告文學。 楊炳生是縣文聯原主席, 有多部劇作得獎。 劉進國系區商務廳巡視員, 多篇文章在《寧夏日報》和有關雜誌上發表。 張永祥是縣醫院原書記, 出版多部小說和專著。 柳風的多首詩在全國刊物上發表出版詩集, 還發表了多篇小說散文。 鄭定森是縣文化館副館長,

全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作品多次參展並得獎。 高士龍是縣文化館館長, 全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作品多次參展獲獎。 周炳耀的詩作多次在全國和省級刊物發表, 部分參賽作品獲獎。 白金元乃縣劇團原團長, 多部劇作演出獲獎。 閆福壽是縣農業局原副局長, 寫有多部作品。


飲水思源, 中寧的一批老作家也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葉光彩的許多文章, 以歷史的縱深感廣獲讀者喜愛。 蘇仲深以研究中甯歷史文化見長, 寫有多部著作。 胡學祥出版兩部研究寧夏歷史和古詩文專著, 還有多篇文章發表。 呂振華的詩集很有特色。 宋福對收集整理中寧的民間文學作用很大……


20世紀90年代後, 中甯縣文聯通過《中甯縣文學作品選》、《民間文學》和《紅枸杞》雜誌, 發表了大量當地作者的作品,並組織了《紅枸杞》文學社。這支文藝隊伍,像山西作家中的“山藥蛋派”一樣,突出地域文化和鄉土特色,促進了“紅枸杞”文學事業的發展。由此湧現出了田永前、楊柏林、潘啟軍等作家和高學祥、朱彥榮、王聚才等多位攝影家及畫家杜甯旭等文藝骨幹。


新世紀以來,中甯縣文聯雖然經費很困難,但他們想盡各種辦法,繼續辦好《紅枸杞》雜誌。多次舉辦展覽和推薦優秀作品參展,還組織各種采風活動。為宣傳“枸杞節”,出版文藝作品和宣傳材料並正式出版了《紅枸杞歷史文化叢書》。這些活動既推動了深厚地方文脈的發展,又培養了王自貴、牛樂牛、李海潮、姚海燕、楊月鳳、康月娟、袁方、陳曉希、呂振宏、雷枝強、趙闖、王毅、杜偉、劉均、陶毅、王育中等一大批文藝新人,形成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文學藝術新高潮。


中寧人稱枸杞樹為“茨”,“因其棘如‘枸’之刺,莖似‘杞’之條,故曰枸杞。”茨與次同音,次者第二也。中寧縣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在這塊希望的大地上奮鬥了20多個春秋。這裡的人民、同事、領導、朋友,幫助我成長,我深深地懷念他們(包括我的學生)。不揣冒昧,獻上拙詩《情系茨鄉》一首:


茨鄉惜別三十秋,長夢依稀情悠悠。
古城石器猿人藝㈠,張台遺寶匈奴酋㈡。
余丁早春隱唐寺㈢,鳴沙過雁懸夏樓㈣。
星渠翠柳朝霞豔㈤,牛首佛光夕陽秀㈥。
飛虹白馬三湖澤㈦,“躍進”流潤棗園疇㈧。
年種年收千歲豐,紅寶健身萬年壽㈨。
稻波麥浪漾天際,燕舞鷹翔雲盡頭。
溝渠縱橫棋盤畫,村鎮珠聯翡翠洲。
翁媼稚童齊努力,政通人諧譜春秋。

王非凡

發表了大量當地作者的作品,並組織了《紅枸杞》文學社。這支文藝隊伍,像山西作家中的“山藥蛋派”一樣,突出地域文化和鄉土特色,促進了“紅枸杞”文學事業的發展。由此湧現出了田永前、楊柏林、潘啟軍等作家和高學祥、朱彥榮、王聚才等多位攝影家及畫家杜甯旭等文藝骨幹。


新世紀以來,中甯縣文聯雖然經費很困難,但他們想盡各種辦法,繼續辦好《紅枸杞》雜誌。多次舉辦展覽和推薦優秀作品參展,還組織各種采風活動。為宣傳“枸杞節”,出版文藝作品和宣傳材料並正式出版了《紅枸杞歷史文化叢書》。這些活動既推動了深厚地方文脈的發展,又培養了王自貴、牛樂牛、李海潮、姚海燕、楊月鳳、康月娟、袁方、陳曉希、呂振宏、雷枝強、趙闖、王毅、杜偉、劉均、陶毅、王育中等一大批文藝新人,形成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文學藝術新高潮。


中寧人稱枸杞樹為“茨”,“因其棘如‘枸’之刺,莖似‘杞’之條,故曰枸杞。”茨與次同音,次者第二也。中寧縣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在這塊希望的大地上奮鬥了20多個春秋。這裡的人民、同事、領導、朋友,幫助我成長,我深深地懷念他們(包括我的學生)。不揣冒昧,獻上拙詩《情系茨鄉》一首:


茨鄉惜別三十秋,長夢依稀情悠悠。
古城石器猿人藝㈠,張台遺寶匈奴酋㈡。
余丁早春隱唐寺㈢,鳴沙過雁懸夏樓㈣。
星渠翠柳朝霞豔㈤,牛首佛光夕陽秀㈥。
飛虹白馬三湖澤㈦,“躍進”流潤棗園疇㈧。
年種年收千歲豐,紅寶健身萬年壽㈨。
稻波麥浪漾天際,燕舞鷹翔雲盡頭。
溝渠縱橫棋盤畫,村鎮珠聯翡翠洲。
翁媼稚童齊努力,政通人諧譜春秋。

王非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