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談古論今|你不知道的中國扇文化

扇子起源於中國, 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 中國的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是漢民族文化的一個級成部分, 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係。 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 我們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 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 進行簡單加工, 用以障日引風, 故扇子有“障日”之稱, 這便是扇子的初源。 相傳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 曾製作“五明扇”。 所以, 扇子最初叫“五明扇”。

(班婕妤憫繁華之不滋, 藉秋扇以自傷)

殷周時期已出現了一種“翟扇”, 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 故“扇”字裡有個“羽”字, 有“障扇”、“羽扇”之說。 《爾雅》中道:“以木曰扉, 以葦曰扇。 ”從這可推測, 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 早期的扇子並非用來納涼, 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 所以又叫“儀仗扇”。

中國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等, 柄多用湘妃竹、棕竹、梅烙製成。

造型優美, 構造精製, 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 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

中國歷來被譽為制扇王國。 經數千年沿革演變完善改進, 中國扇子已發展成為幾百種的扇子家族, 但總的歸納為二大類;一是平扇(即是團扇、葵扇、麥草扇、玉版扇等), 不能折疊;二是摺扇, 可自如敞開收疊。

平扇來源於“障扇”(掌扇)、“竹+捷(字形)”(古代用竹片編制成的扇子稱“竹+捷”)。 戰國秦漢時期, 有一種半規形“便面”, 其形似單扇門, 故又稱“戶扇”, 可用於遮面窺視, 故“戶扇”成為當時扇子的主流。 “便面”一律用細竹篾編形制成, 上至帝王, 下至平民都使用它。

秦漢時, 扇子開始用來取涼。 扇子的面料多採用絲織品的絹、素、紗、羅, 點綴繡畫。 由於宮中用得多,

故又稱“宮扇”。 東漢時, 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 也叫“合歡扇”。

當時的扇子有明月方形、圓形、長圓形、八葵花瓣、梅花、六角、瓜楞形、蕉葉形、梧桐葉形、海棠形、馬蹄形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 扇面上常繡以山水花卉, 款式爭奇鬥豔, 閨閣仕女手搖團扇, 清風徐來, 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 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

《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 當時有位“老母”, “持六角竹扇, 求書於王羲之”, “羲之為書五字”, 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 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 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

隋唐兩代, 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 以及少量的紙扇。

北宋時,

摺扇流行。 摺扇, 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 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貴材料製成;形式有琴式、如意頭、竹節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 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 並出現了扇鋪和畫商。 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 然後風行世界。

明清時, 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 近現代的惲壽平、鄭板橋、金農、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 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 題字作畫亦興於此。

扇面入字入畫, 使人賞心悅目, 給人以美的享受。 欣賞扇面書畫務須細細品味, 慢慢咀嚼其中的藝術意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