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與景德鎮齊名的,竟然是這地兒?

陳爐古鎮

火在中華文明中有著特殊的意義, 它既是人類發展的必需, 也是文化傳承的象徵, “陳爐古鎮”這個名字便是因為這燒瓷千年不熄的爐火而得名。

數千年前, 當偉大的先祖發現柔軟的高嶺土經過高溫會變得無比堅硬時, 陶瓷便應運而生了, 而瓷器對於中國人也便有了特殊的意義, 從精美絕倫的工藝品到吃飯喝茶用的碗杯, 它漸漸融入人們的生活。 中國瓷器發展中各大官窯前赴後繼, 所出器物巧奪天工, 而歷經戰亂, 朝代更迭, 其爐火大都難覓蹤跡, 而陳爐古鎮將耀州窯的爐火延續至今, 已有1400 餘年的歷史, 是國內唯一遺存的“爐火千年不絕”的燒造基地, 被譽為“東方古瓷巨鎮”的活化石。

陳爐鎮位於陝西省銅川市印臺區, 全鎮總面積99.7 平方千米, 地形為丘陵地貌, 平均海拔1200 米, 最高處石馬山海拔約1500 米。 陳爐鎮現有金、元、明、清陶瓷燒造區遺址30 餘處,

窯爐40 餘座, 作坊遺址和各時代典範文化堆積面積20 多處, 採集和出土文物標本1.5萬件(片), 堪稱“北方青瓷之都”。 史載“陶場南北三裡, 東西延綿五裡, 爐火雜陳, 徹夜明朗”, 所謂“鬱鬱千家煙火迷”, 以“爐山不夜”的美譽列為“同官八景”之一。

在綿延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爐火生生不息, 積澱了深厚的陶瓷文化土壤, 其陳爐陶瓷文化創造了三個世界之最:一是陳爐陶瓷燒造歷史長達1400 年, 爐火一直不斷, 創造了世界同一個地方陶瓷燒造時間最長的紀錄;二是“和土為坯, 轉輪就制”一轉就是千年, 陳爐陶瓷生產的工藝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屬最原始的手工工藝, 是古陶瓷的活化石和活標本;三是窯洞層層疊疊, 罐罐壘牆, 瓷片鋪路, 陳爐的陶瓷民居建築風格保留了尚古之風,

目前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陳爐鎮特色民居——罐罐壘牆

古代的“陳爐陶瓷以家庭作坊式小生產規模經營生存, 由‘父傳子、子傳孫、兄傳弟’的宗族血緣式傳承延續”, 隨著需求的增多, 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形成了不同的手藝族群,

原始性行業也越來越追求規模效益。 明代時陳爐形成了“東三社”“西八社”的分社、分行、分地域、分器物種類燒瓷的格局, 初步形成了黑窯、碗窯、甕窯的“三行不亂”, 以及瓷戶、窯戶、行戶、販戶的“四戶分立”之生產經營體系。

瓷戶和窯戶合作, 瓷戶在窯戶的作坊裡製作瓷器,

燒成後各按談好的比例分得一定數量的瓷貨, 將其賣給當地行戶, 行戶將瓷貨批發給販戶外銷。 “社”“行”“戶”制的產生, 有利於分類和分工, 以發揮工匠的技能專長。 此種制度, 以後被清代所繼承並進一步完善, 成為明清時期陳爐窯鼎盛發展的重要因素。 這種以戶專營的模式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初期。 1955 年下半年, 隨著全國“公私合營”合作化運動的到來, 陳爐地區所有的瓷業者結束了數百年的這種模式, 建立了7 個瓷業合作社和2 個農工社。 1958年, 撤銷了所有的瓷業合作社, 組成一個公有制的集體企業陳爐陶瓷廠, 一直至今。 1974 年至1977 年, 失傳數百年的耀州窯青瓷恢復成功。 20 世紀90 年代後,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 除陳爐陶瓷廠一家國有企業外,陳爐地區紛紛出現了近20家私營瓷坊,改變了原來陳爐陶瓷廠一枝獨秀的格局,陳爐古鎮的瓷業發展出現了百花競豔局面。

民居風格

陳爐鎮地處山巔,群山圍護,鎮內地形很像一口碩大的盆。“盆”的底部,地勢較為平坦開闊,街道和生產瓷器的作坊都在這裡,居民則沿“盆幫”依山築窯洞而居,自下而上,一層一層,密如蜂房。由於山坡地勢狹窄,往往下面一家的窯背,就是上面一家的院落。為了減輕下面窯洞的壓力,家家戶戶都用燒制瓷器廢棄了的“匣缽”或燒制後報廢了的盆和甕,堆砌起院牆和戶與戶之間的隔牆,被外地人統稱為“罐罐壘牆”。居民又在這罐罐裡植樹種花,把院落掩映起來,有詩道“層層洞口瓊雲護,九島三山向背斜”,指的就是這般窯洞。當地居民還用破碎的陶瓷碎片鋪設成不同圖案的路,從而形成陳爐的一大特色——“瓷片鋪路”。

陳爐鎮三眼橋

“匣缽”,在燒制瓷器過程中,為了防止黏結變形,要把上了釉的泥坯裝在一個匣子一樣的器物中裝窯,從而產生匣缽。匣缽使用幾次後,便因其走形或破裂不能再用了,便成了窯場堅硬的廢物。還有燒殘的盆、甕,既不能盛水,也不能盛糧食,它們便都成了壘牆的主要材料。“罐罐壘牆”的歷史,據考古發現是在明代,在明秦王琉璃廠遺址,就發現了用元代匣缽遺物壘築的牆體,而其應用的歷史當為更早。“罐罐壘牆”所以能在陳爐延續下來,除了陳爐鎮的地理環境特殊以外,還與當地陶瓷生產技術有著密切關聯。唐、宋以來,使用匣缽裝燒陶瓷,被視為陶瓷燒造技術的一大進步,特別是單體匣缽裝燒,保證了瓷器燒造品質,出現了一大批陶瓷精品。

陳爐鎮李家瓷坊窯背

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對陳爐情有獨鍾,在散文《陳爐》中這樣描述到:“這層層疊起來,真可謂人上有人,巷上有巷。牆壁是瓷的,臺階是瓷的,水溝是瓷的,就連地面也是豎著瓷片一頁一頁鋪成的。站在這裡一聲呐喊,響聲裡便有了瓷的音律,空清而韻長,使人油然想起古羅馬的城堡。”

【銅川】

藥王故里 佛教聖地

千年耀瓷 紅色照金

除陳爐陶瓷廠一家國有企業外,陳爐地區紛紛出現了近20家私營瓷坊,改變了原來陳爐陶瓷廠一枝獨秀的格局,陳爐古鎮的瓷業發展出現了百花競豔局面。

民居風格

陳爐鎮地處山巔,群山圍護,鎮內地形很像一口碩大的盆。“盆”的底部,地勢較為平坦開闊,街道和生產瓷器的作坊都在這裡,居民則沿“盆幫”依山築窯洞而居,自下而上,一層一層,密如蜂房。由於山坡地勢狹窄,往往下面一家的窯背,就是上面一家的院落。為了減輕下面窯洞的壓力,家家戶戶都用燒制瓷器廢棄了的“匣缽”或燒制後報廢了的盆和甕,堆砌起院牆和戶與戶之間的隔牆,被外地人統稱為“罐罐壘牆”。居民又在這罐罐裡植樹種花,把院落掩映起來,有詩道“層層洞口瓊雲護,九島三山向背斜”,指的就是這般窯洞。當地居民還用破碎的陶瓷碎片鋪設成不同圖案的路,從而形成陳爐的一大特色——“瓷片鋪路”。

陳爐鎮三眼橋

“匣缽”,在燒制瓷器過程中,為了防止黏結變形,要把上了釉的泥坯裝在一個匣子一樣的器物中裝窯,從而產生匣缽。匣缽使用幾次後,便因其走形或破裂不能再用了,便成了窯場堅硬的廢物。還有燒殘的盆、甕,既不能盛水,也不能盛糧食,它們便都成了壘牆的主要材料。“罐罐壘牆”的歷史,據考古發現是在明代,在明秦王琉璃廠遺址,就發現了用元代匣缽遺物壘築的牆體,而其應用的歷史當為更早。“罐罐壘牆”所以能在陳爐延續下來,除了陳爐鎮的地理環境特殊以外,還與當地陶瓷生產技術有著密切關聯。唐、宋以來,使用匣缽裝燒陶瓷,被視為陶瓷燒造技術的一大進步,特別是單體匣缽裝燒,保證了瓷器燒造品質,出現了一大批陶瓷精品。

陳爐鎮李家瓷坊窯背

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對陳爐情有獨鍾,在散文《陳爐》中這樣描述到:“這層層疊起來,真可謂人上有人,巷上有巷。牆壁是瓷的,臺階是瓷的,水溝是瓷的,就連地面也是豎著瓷片一頁一頁鋪成的。站在這裡一聲呐喊,響聲裡便有了瓷的音律,空清而韻長,使人油然想起古羅馬的城堡。”

【銅川】

藥王故里 佛教聖地

千年耀瓷 紅色照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