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你所不知道的書法那些事兒!

漢字的起源

漢字淵源於象形, 它是由圖畫發展而成的, 故稱象形文字。 這是我國文字的一大特點, 具有字形、字音、字義三個要素。

最新研究結果表明, 漢字的產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歷史, 在上古社會, 文字沒有產生以前, 我們的祖先就用“結繩”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號)來記事。 “結繩”的辦法是文字的雛形, “契刻”則是萌芽狀態的文字。 漢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自豪和驕傲。

功臣書法家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丞相李斯將六國文字收集起來, 存其所同, 去其各異, 以秦國文字做基礎加以綜合整理, 編寫《倉頡篇》《愛厲篇》《博學篇》作為典範, 為官方正式標準字體使用。 這是漢字發展史上第一次統一文字的運動。 秦朝以前的篆書統稱為大篆, 秦始皇時期通過對大篆刪繁就簡而創制的一種書體叫小篆。 小篆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形體勻圓齊整, 剛健流美。

“臨池”的由來

我國東漢書法家張芝從小就愛寫字。 日日臨寫, 從不間斷。 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裡洗刷筆硯, 日子久了, 池子裡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 後人用的“臨池”一詞就是指張芝刻苦練字的故事。

“行書”的來歷

相傳“行書”是東漢書法家劉德升創造的。 劉德升少時讀書, 凡事都愛動腦筋。 他感到寫楷書太死板、又很慢, 寫草書雖快, 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認。 經過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實踐, 他終於把楷書與草書的筆法糅合在一起, 創造出了用筆暢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認的新書體——“行書”。

畫龍點睛

傳說南朝梁代畫家僧繇在佛寺的牆上畫了四條龍, 當時看他作畫的人很多, 可他畫的龍都不點眼睛, 說要是點上眼睛龍就會飛上天。 大家不信, 一定要他點上, 他剛把一條龍的眼睛點上, 突然天空雷霆大作, 牆壁被震破, 這條龍便騰空飛起。

王羲之學書

有“書聖”之稱的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從七歲起,就跟父親學字。十二歲時,又遊歷名山大川,遍覽前代大書法家的字,擴展了胸懷,開闊了眼界,書法意境也更高遠了。他終於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書體,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一”。

東床快婿

東晉太尉郗鑒有個女兒,才貌雙全,郗鑒對其疼愛有加,眼看到了出嫁年齡,郗太尉就派人到丞相王導家為女兒選對象。王家是名門望族,府上的後生都很優秀,一聽說郗太尉要為寶貝女兒選女婿,個個打扮一新出來相見。唯有一人躺在東院書房靠東牆的一張床上,坦腹仰臥,無動於衷。郗鑒聞訊後說:“這個東床上的年輕人不做作、很豁達,正是我要找的女婿呀!”遂將女兒嫁給了他。

此人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書聖”王羲之。“東床快婿”一詞即由此而來,成為理想女婿的代稱。後來又衍生出“東床駙馬”、“東床嬌婿”等。

唐太宗用《蘭亭》陪葬

唐太宗酷愛書法,尤其珍愛王羲之的?蘭亭序?帖,把它放在座位旁邊,早晚觀賞。有一天他貼近唐高宗耳邊說:“我死以後,把蘭亭帖給我帶去。”等到他死後,真的把蘭亭帖裝在玉匣中葬入了他的陵寢。

一塊碑看了三天三夜

一次,歐陽詢在一座古廟裡看到了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一塊碑,始而勒馬觀看,繼而拍馬而去,一邊走一邊細品碑文,覺得筆勢、神采實在好極了,又撥轉馬頭,回來再細細觀看,後來索性臥在碑前,竟在這裡揣摩了三天三夜。從而留下了“歐陽詢宿夜觀碑”的美談。

“小歐陽”

唐代書法家歐陽通是歐陽詢的兒子,被後人稱為“小歐陽”。

歐陽通少年時父親就病故了,為了把父親的書學風格繼承下來,他到處去買父親遺留下來的親筆墨蹟。每得到一篇,便認真觀察、揣摩、摹寫,經多年勤奮努力,終於繼承了父親的書名,號稱大、小歐陽體。

弘揚書藝,為國爭光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年輕時曾做過醴泉縣尉,到任一年就辭官學書去了。放著官不當回家去練字,別人都很不理解。原來他是記住了母親臨終囑咐:“弘揚書藝,為國爭光”。經過努力,他終於創造了雄健厚重的“顏體”,至今廣學不衰。

人品與書品

顏真卿其人剛正不阿、剛毅果敢,以致為國捐軀。其書剛健遒勁,嚴謹端莊;柳公權其人直言敢諫,其書剛勁挺拔;歐陽詢面對皇親國戚的嘲諷,不卑不亢、義正詞嚴,其書端正嚴謹,被公認為初學範本……書品是人品的反映,人品是書品的內在因素。故有“先有風骨俊,始能翰墨香”之說。

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小時候,見一位沒有雙臂的老人,用腳夾著一支大筆寫字,揮灑自如。他感到自己的字太差了,便跪在地上拜老人為師。老人在紙上寫道:“寫盡八缸水,礬染澇池墨,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從此,柳公權牢記老人教誨,發奮練字,終於成為著名書法家。

柳公權任夏州書記時,一次入朝奏事,唐穆宗問他用毛筆的方法,他回答說:“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一語雙關,說得穆宗臉色都變了。

練字“寫”破被面

虞世南是唐代書法家。他從小跟智永和尚練字著了迷。每晚躺在被窩裡還常常琢磨一些字的寫法、氣勢、結構,一邊想,一邊用手指在被面上“寫”。日子久了,竟把被面給劃破了。

芭蕉葉上練出的狂草

唐代懷素家貧買不起紙筆,他便種下三萬株芭蕉,采芭蕉葉練字。老葉摘完了,新葉還小,捨不得採摘,乾脆就在嫩葉上懸臂練字。就這樣,懷素終於成為“草書天下稱獨步”的一代大書法家。

破產求書

唐代書法家鐘紹京是鐘繇(三國魏書法家)的十世孫。他喜好書法,不惜花高價,甚至傾家蕩產去收求書法名作。曾用幾百萬貫錢買到王羲之的行書五張。

鄭虔三絕

鄭虔家貧,練字常常沒錢買紙,聽說長安城南慈恩寺裡貯藏幾屋子柿葉,於是就借住在寺裡,以柿葉當紙練字,正面用完用反面,竟把幾屋子柿葉全寫完了。後來寫了自己作的詩,和畫合成一卷獻給皇上,唐玄宗稱之為“鄭虔(詩書畫)三絕”。

蘇黃論書

蘇東坡與黃山谷在一起談論書法,切磋書藝。蘇說:“你近來的字雖然清新勁挺,可是有時用筆過分瘦弱,好像樹梢上掛的長蟲(蛇)。”黃說:“對你的字,我本不敢輕易評頭品足,可是我覺得有的字寫得也太局促,扁扁的,像石頭下壓著的癩蛤蟆!”

二人一邊談著,一邊大笑不止。

按:“當面敢批評,難得是諍友。”蘇黃二位書友之間的真摯直率之情,真令我們羡慕不已!

蘇東坡懸壁觀帖

蘇東坡少年學書,常把古人的字帖掛在牆上,每天細細觀看其間的筆勢與精神,心裡摹寫,筆底追求,深得各家用筆意趣。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別人的也有自己的,使書藝達到高超的境地。

博取眾長,自成一體

米芾因個性狂放,被人稱為“米顛”。能詩文,善書畫,精於鑒別,好收藏名跡。他積學博覽,嫺熟古人用筆,而又能加以變化。他自己曾說:“人稱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也就是說,他是經過博取眾長,才自成一體的。

惜帖如命

趙孟堅,南宋畫家。書法也很有造詣。

有一次乘船出遊,船至江心,風起船翻,他和他所帶的財物全部落入水中,眼看性命難保,只見他還拼命高舉一軸字帖露出水面,那是歐陽詢的?定武蘭亭卷?。脫險後他說:“性命可以丟掉,這藝術珍品是不能丟棄的。”

沙地上練出來的書法家

北宋歐陽修,不僅是散文大家,字也寫得神采秀髮,清勁嫵媚。

歐陽修小時候家貧如洗,沒錢買紙筆,母親見他好學,就教他用蘆杆在沙地上練字。由於刻苦練習,後來他的書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說:我從小喜歡的事兒可多了,中年以後漸漸廢棄,有的是因為厭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雖未厭倦但因力不從心也不得不停止;歷時愈久愛之愈深而不厭倦的就是書法。寫字,可以伴我消受時日且不倦怠。

寫字要有“膽”

元代書法家鮮于樞擅長懸腕寫字,行草書寫得尤其清秀俊美。有人問他怎樣才能把字寫得如此精妙,他閉上眼睛伸出雙臂說:“膽!膽!膽!”意思是,寫字不能縮手縮腳地很拘謹,要豪爽,有點兒膽識才行。

董其昌發憤臨池

董其昌十七歲時參加郡裡考試,考官認為他的文章非常好,但字寫得不好,因此把他的名字排在了第二位。董其昌從此發憤練字,遍臨歷代名帖。後來,他成為明代最負盛名的書法家。

“第一關”匾額傳說

相傳明進士肖顯給山海關城門樓寫匾,當他振筆疾書地寫到“天下第一關”的“關”(関)外框末筆鉤時,腕力支援不住。他急中生智,使用右腳靈巧地將筆往左上方一踢,竟使“寫”出的鉤飽滿、銳利,似對整個門框上的字都有了“扛鼎之力”。

前來觀看者人山人海,可字匾剛剛掛起,城樓下的人群頓時啞然無聲,原來是匾上的“下”字漏寫一點。肖顯急中生智,向樓下茶館要來一塊抹布,飽蘸餘墨,又從衛兵腰間摘下弓箭,把抹布裹在箭頭上,張弓搭箭,對準城樓上匾額射去。只聽“叭”的一聲,不偏不斜,正好補上了那一點。

趙孟頫背臨絕似

趙孟頫的楷書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成為楷書四大流派:顏、柳、歐、趙。一天,朋友在他家談論書法,他揮筆背臨顏、柳等人的字帖,然後叫人拿來真跡,一個一個字地對照,不僅點畫絕似,還深得神采。朋友們非常嘆服。

宋克趕超趙孟頫

宋克小時候,聽老師說趙孟頫的字蓋世無雙。他很不服氣,心想:學書法要有尊古人之心,超古人之志,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他叫人把自己反鎖在書房裡,每天清晨,天還沒亮就起來練字,一直寫到深夜,臨習的字跡堆滿了書房。他終於也成為著名的書法家。

一天臨一遍《千字文》

明代書法家文征明,當初因寫字不好,考秀才被列為三等,參加考取舉人的資格也被取消了。從此,他發奮練字,每天不臨完一邊?千字文?就不休息。幾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直到九十歲高齡,他每天仍在昏暗的油燈下孜孜不倦地練字。

用左手寫字的書法家

清代錢坫是以左手寫字著稱的書法家。原來,錢坫晚年病後右手作殘,不能動彈。“難道我就這樣放棄終身愛好的書法嗎?不,右手殘了還有左手!”從此,他用左手練字,終於用左手寫出了精絕一代的篆書。

每天必須完成的功課

清代書法家錢灃是一位勤奮好學的人。一次,他借到一本顏真卿的真跡,便一口氣臨摹了三個月,在旅途中還堅持臨寫。他說:“臨寫名帖是我每天必須完成的功課。”

日寫一盤墨

清代書法家鄧石如臨池刻苦勤奮,每天天沒亮就起身,磨墨一大盤,一直到夜半三更墨汁寫完為止。不論嚴冬酷暑,從不間斷。他終於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鄧派”篆書。

腹上深留指爪痕

林散之曾說,書法“如蠶吐絲,如蜂釀蜜,豈有一朝一夕能變成絲與蜜的呢?”他自幼學字,先練楷書、隸書,三十歲後學行書,六十歲後專攻草書。七十年來,每晨必寫一百餘字,從未間斷。到八十高齡,一次高燒住院,躺在病床上還念念不忘書法,用手指在肚皮上劃字。他有一首詩,生動記錄了當時的情景:“風夜昏沉神出舍,虛窗良月亂紛紛。回環念絕平生字,腹上深留指爪痕。”

“一字書家”

清代山東有一位書法家叫牟一樵,字寫得非常好,卻被另一位大書法家何紹基稱為“一字書家”。原來,牟一樵的每個單字寫得的確好,但從整體看卻不夠美。看來對一位書家來說,章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素養。

文字轉載,侵權聯繫刪除,圖片來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有“書聖”之稱的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從七歲起,就跟父親學字。十二歲時,又遊歷名山大川,遍覽前代大書法家的字,擴展了胸懷,開闊了眼界,書法意境也更高遠了。他終於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書體,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一”。

東床快婿

東晉太尉郗鑒有個女兒,才貌雙全,郗鑒對其疼愛有加,眼看到了出嫁年齡,郗太尉就派人到丞相王導家為女兒選對象。王家是名門望族,府上的後生都很優秀,一聽說郗太尉要為寶貝女兒選女婿,個個打扮一新出來相見。唯有一人躺在東院書房靠東牆的一張床上,坦腹仰臥,無動於衷。郗鑒聞訊後說:“這個東床上的年輕人不做作、很豁達,正是我要找的女婿呀!”遂將女兒嫁給了他。

此人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書聖”王羲之。“東床快婿”一詞即由此而來,成為理想女婿的代稱。後來又衍生出“東床駙馬”、“東床嬌婿”等。

唐太宗用《蘭亭》陪葬

唐太宗酷愛書法,尤其珍愛王羲之的?蘭亭序?帖,把它放在座位旁邊,早晚觀賞。有一天他貼近唐高宗耳邊說:“我死以後,把蘭亭帖給我帶去。”等到他死後,真的把蘭亭帖裝在玉匣中葬入了他的陵寢。

一塊碑看了三天三夜

一次,歐陽詢在一座古廟裡看到了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一塊碑,始而勒馬觀看,繼而拍馬而去,一邊走一邊細品碑文,覺得筆勢、神采實在好極了,又撥轉馬頭,回來再細細觀看,後來索性臥在碑前,竟在這裡揣摩了三天三夜。從而留下了“歐陽詢宿夜觀碑”的美談。

“小歐陽”

唐代書法家歐陽通是歐陽詢的兒子,被後人稱為“小歐陽”。

歐陽通少年時父親就病故了,為了把父親的書學風格繼承下來,他到處去買父親遺留下來的親筆墨蹟。每得到一篇,便認真觀察、揣摩、摹寫,經多年勤奮努力,終於繼承了父親的書名,號稱大、小歐陽體。

弘揚書藝,為國爭光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年輕時曾做過醴泉縣尉,到任一年就辭官學書去了。放著官不當回家去練字,別人都很不理解。原來他是記住了母親臨終囑咐:“弘揚書藝,為國爭光”。經過努力,他終於創造了雄健厚重的“顏體”,至今廣學不衰。

人品與書品

顏真卿其人剛正不阿、剛毅果敢,以致為國捐軀。其書剛健遒勁,嚴謹端莊;柳公權其人直言敢諫,其書剛勁挺拔;歐陽詢面對皇親國戚的嘲諷,不卑不亢、義正詞嚴,其書端正嚴謹,被公認為初學範本……書品是人品的反映,人品是書品的內在因素。故有“先有風骨俊,始能翰墨香”之說。

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小時候,見一位沒有雙臂的老人,用腳夾著一支大筆寫字,揮灑自如。他感到自己的字太差了,便跪在地上拜老人為師。老人在紙上寫道:“寫盡八缸水,礬染澇池墨,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從此,柳公權牢記老人教誨,發奮練字,終於成為著名書法家。

柳公權任夏州書記時,一次入朝奏事,唐穆宗問他用毛筆的方法,他回答說:“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一語雙關,說得穆宗臉色都變了。

練字“寫”破被面

虞世南是唐代書法家。他從小跟智永和尚練字著了迷。每晚躺在被窩裡還常常琢磨一些字的寫法、氣勢、結構,一邊想,一邊用手指在被面上“寫”。日子久了,竟把被面給劃破了。

芭蕉葉上練出的狂草

唐代懷素家貧買不起紙筆,他便種下三萬株芭蕉,采芭蕉葉練字。老葉摘完了,新葉還小,捨不得採摘,乾脆就在嫩葉上懸臂練字。就這樣,懷素終於成為“草書天下稱獨步”的一代大書法家。

破產求書

唐代書法家鐘紹京是鐘繇(三國魏書法家)的十世孫。他喜好書法,不惜花高價,甚至傾家蕩產去收求書法名作。曾用幾百萬貫錢買到王羲之的行書五張。

鄭虔三絕

鄭虔家貧,練字常常沒錢買紙,聽說長安城南慈恩寺裡貯藏幾屋子柿葉,於是就借住在寺裡,以柿葉當紙練字,正面用完用反面,竟把幾屋子柿葉全寫完了。後來寫了自己作的詩,和畫合成一卷獻給皇上,唐玄宗稱之為“鄭虔(詩書畫)三絕”。

蘇黃論書

蘇東坡與黃山谷在一起談論書法,切磋書藝。蘇說:“你近來的字雖然清新勁挺,可是有時用筆過分瘦弱,好像樹梢上掛的長蟲(蛇)。”黃說:“對你的字,我本不敢輕易評頭品足,可是我覺得有的字寫得也太局促,扁扁的,像石頭下壓著的癩蛤蟆!”

二人一邊談著,一邊大笑不止。

按:“當面敢批評,難得是諍友。”蘇黃二位書友之間的真摯直率之情,真令我們羡慕不已!

蘇東坡懸壁觀帖

蘇東坡少年學書,常把古人的字帖掛在牆上,每天細細觀看其間的筆勢與精神,心裡摹寫,筆底追求,深得各家用筆意趣。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別人的也有自己的,使書藝達到高超的境地。

博取眾長,自成一體

米芾因個性狂放,被人稱為“米顛”。能詩文,善書畫,精於鑒別,好收藏名跡。他積學博覽,嫺熟古人用筆,而又能加以變化。他自己曾說:“人稱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也就是說,他是經過博取眾長,才自成一體的。

惜帖如命

趙孟堅,南宋畫家。書法也很有造詣。

有一次乘船出遊,船至江心,風起船翻,他和他所帶的財物全部落入水中,眼看性命難保,只見他還拼命高舉一軸字帖露出水面,那是歐陽詢的?定武蘭亭卷?。脫險後他說:“性命可以丟掉,這藝術珍品是不能丟棄的。”

沙地上練出來的書法家

北宋歐陽修,不僅是散文大家,字也寫得神采秀髮,清勁嫵媚。

歐陽修小時候家貧如洗,沒錢買紙筆,母親見他好學,就教他用蘆杆在沙地上練字。由於刻苦練習,後來他的書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說:我從小喜歡的事兒可多了,中年以後漸漸廢棄,有的是因為厭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雖未厭倦但因力不從心也不得不停止;歷時愈久愛之愈深而不厭倦的就是書法。寫字,可以伴我消受時日且不倦怠。

寫字要有“膽”

元代書法家鮮于樞擅長懸腕寫字,行草書寫得尤其清秀俊美。有人問他怎樣才能把字寫得如此精妙,他閉上眼睛伸出雙臂說:“膽!膽!膽!”意思是,寫字不能縮手縮腳地很拘謹,要豪爽,有點兒膽識才行。

董其昌發憤臨池

董其昌十七歲時參加郡裡考試,考官認為他的文章非常好,但字寫得不好,因此把他的名字排在了第二位。董其昌從此發憤練字,遍臨歷代名帖。後來,他成為明代最負盛名的書法家。

“第一關”匾額傳說

相傳明進士肖顯給山海關城門樓寫匾,當他振筆疾書地寫到“天下第一關”的“關”(関)外框末筆鉤時,腕力支援不住。他急中生智,使用右腳靈巧地將筆往左上方一踢,竟使“寫”出的鉤飽滿、銳利,似對整個門框上的字都有了“扛鼎之力”。

前來觀看者人山人海,可字匾剛剛掛起,城樓下的人群頓時啞然無聲,原來是匾上的“下”字漏寫一點。肖顯急中生智,向樓下茶館要來一塊抹布,飽蘸餘墨,又從衛兵腰間摘下弓箭,把抹布裹在箭頭上,張弓搭箭,對準城樓上匾額射去。只聽“叭”的一聲,不偏不斜,正好補上了那一點。

趙孟頫背臨絕似

趙孟頫的楷書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成為楷書四大流派:顏、柳、歐、趙。一天,朋友在他家談論書法,他揮筆背臨顏、柳等人的字帖,然後叫人拿來真跡,一個一個字地對照,不僅點畫絕似,還深得神采。朋友們非常嘆服。

宋克趕超趙孟頫

宋克小時候,聽老師說趙孟頫的字蓋世無雙。他很不服氣,心想:學書法要有尊古人之心,超古人之志,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他叫人把自己反鎖在書房裡,每天清晨,天還沒亮就起來練字,一直寫到深夜,臨習的字跡堆滿了書房。他終於也成為著名的書法家。

一天臨一遍《千字文》

明代書法家文征明,當初因寫字不好,考秀才被列為三等,參加考取舉人的資格也被取消了。從此,他發奮練字,每天不臨完一邊?千字文?就不休息。幾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直到九十歲高齡,他每天仍在昏暗的油燈下孜孜不倦地練字。

用左手寫字的書法家

清代錢坫是以左手寫字著稱的書法家。原來,錢坫晚年病後右手作殘,不能動彈。“難道我就這樣放棄終身愛好的書法嗎?不,右手殘了還有左手!”從此,他用左手練字,終於用左手寫出了精絕一代的篆書。

每天必須完成的功課

清代書法家錢灃是一位勤奮好學的人。一次,他借到一本顏真卿的真跡,便一口氣臨摹了三個月,在旅途中還堅持臨寫。他說:“臨寫名帖是我每天必須完成的功課。”

日寫一盤墨

清代書法家鄧石如臨池刻苦勤奮,每天天沒亮就起身,磨墨一大盤,一直到夜半三更墨汁寫完為止。不論嚴冬酷暑,從不間斷。他終於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鄧派”篆書。

腹上深留指爪痕

林散之曾說,書法“如蠶吐絲,如蜂釀蜜,豈有一朝一夕能變成絲與蜜的呢?”他自幼學字,先練楷書、隸書,三十歲後學行書,六十歲後專攻草書。七十年來,每晨必寫一百餘字,從未間斷。到八十高齡,一次高燒住院,躺在病床上還念念不忘書法,用手指在肚皮上劃字。他有一首詩,生動記錄了當時的情景:“風夜昏沉神出舍,虛窗良月亂紛紛。回環念絕平生字,腹上深留指爪痕。”

“一字書家”

清代山東有一位書法家叫牟一樵,字寫得非常好,卻被另一位大書法家何紹基稱為“一字書家”。原來,牟一樵的每個單字寫得的確好,但從整體看卻不夠美。看來對一位書家來說,章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素養。

文字轉載,侵權聯繫刪除,圖片來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