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南極之戀》導演吳有音,憑什麼處☆禁☆女作就能讓關錦鵬當監製

作者/文森特

《南極之戀》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這部作品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南極極地地帶實景拍攝的電影。

你們可能想不到, 完成這個創舉的還是一個電影新人, 導演吳有音此前浸淫廣告界多年, 熱愛寫作的他, 創作了多部小說;而更讓人想不到的是, 他還是中國南極科考隊隊員。 當這三者結合時, 大家能想到《南極之戀》帶給觀眾的“真實”感。

《南極之戀》改編自吳有音創作的長篇小說《南極絕戀》, 講述了一對本該“絕緣”的男女, 在一次意外事故後被迫滯留南極的故事。

原著《南極絕戀》出版於2014年, 是中國首部關於南極的長篇小說, 以作者吳有音親身經歷, 用小說的載體講述真實的南極大冒險, 通過文字的敘述來展現南極的非凡造化, 在當年引起廣泛關注。 極地研究學者楊惠根、南極科考隊領隊劉順林、中山站站長趙勇、長城站站長俞勇、雪龍號船長沈權、雪龍號政委王碩仁閱後推薦。

豆瓣評分最終保持在7.7的好成績。

為了寫好這個故事, 吳有音導演在2010及2011年, 兩次參加中國南極考察隊親赴南極, 在2013年創作小說的過程中, 又到北極體驗“極夜”。

拍電影是為了表達“浪漫”

談到創作的靈感, 吳有音說道: “寫小說的欲望在第一次去南極的時候就產生了。

那時候去極地做文化建設。 我就特別想寫第一本中國南極題材的小說, 因為我發現市場上關於南極的都是紀實小說, 浪漫主義、虛構的類型非常少。 本質上我又是個喜歡講故事愛文字的人, 所以用拍電影這種形式來表達我心裡想講的故事。 ”

很多自編自導的導演, 總是不願意放棄枝蔓, 但吳有音是例外。 最終實拍的劇本是第19稿, 吳有音說每一稿都是對人物的質感、細節、動機的深挖。 比如劇組40人開赴南極實拍28天, 創下了國產故事片的各種紀錄, “我帶去的都是精銳的特種部隊, 一個人當三個人用。 每天早上六七點出工, 野外十小時, 傍晚才收工, 最嚴重的一天, 一晚上雪盲倒下了七個, 但沒有倒下的人, 第二天還跟著我出去拍了外景。 ”

“只要拉夠2000萬投資, 就帶著劇組去南極把電影拍出來。 ”拿著吳有音的劇本, 製片人曹欣興奮得不行, 劇本十分成熟, 整部劇本裡幾乎只有動詞和名詞, 故事情節充盈著強烈的戲劇衝突,

全本的分鏡稿裡, 哪些鏡頭實拍, 哪些鏡頭做特效, 哪裡棚拍, 哪裡實景, 鏡頭表述清清楚楚。

曹欣盤算著, 眼前這個不起眼的新人導演, 沒準兒真能成事兒。 曹欣拍給吳有音1個億, 要求只有一個, “拍個純商業的災難大片, 錢不是問題。 ”《南極之戀》的盤子越壘越大, 找關錦鵬監製, 找黎耀輝掌鏡, 拉來屠亦然剪輯, 徐克的“御用”特效總監金旭帶著團隊做鏡頭, 花了一年時間說服久石讓給影片配樂。

前期準備順利的《南極之戀》,看起來再找個外景地就能開機,導演和製片卻在拍攝地上出現了分歧。吳有音堅持要“去南極拍”,原因是,“南極連冷風打在臉上的感覺都不一樣,那種真實感,演不出來”,曹欣的考慮則是製片的“可控性”,在此之前,除了紀錄片,還沒有一部故事片在南極實地取過景,“在南極怎麼拍攝,很多東西都是未知的。”

去南極怎麼拍電影?

2015年10月,經過了漫長的極地訓練之後,導演吳有音帶著主演趙又廷等40位工作人員,歷時七天,跨越24000餘公里後,在“世界盡頭”之城烏斯懷亞,坐上了破冰科考船“烏斯懷亞號”。

為了完成《南極之戀》“極地部分”的拍攝,這個電影團隊需要去到最終目的地——“南極菲爾德斯半島長城灣”,這是一個連監製關錦鵬都積極參與訓練,但卻依然無法登陸的極地地帶。

導演在戲中為了模擬飛機遇到意外所遭受的“失重體驗”,需要讓演員感受到連續顛簸的狀態,但這都不算讓演員最痛苦的事情。為了拍出大量好的素材,全劇組歷時七天、輾轉三個大洲,四個城市,跨越兩萬四千公里登陸南極大陸拍攝。

如何在南極拍攝,對於任何一位導演來說都是困難的,尤其是對吳有音這樣的電影新導演。他形容拍攝像一場馬拉松長跑,在這樣一個工業級別製作的電影面前,是不能夠義氣用事的。低溫環境和長期在戶外拍攝,對於團隊的挑戰非常大的。所以必須要注意團隊成員的體力。

製片人曹欣提到,當團隊中一旦有人受傷嚴重需要撤退的時候,就會有預先在烏斯環亞安排好的飛機直飛過來,飛機的撤退路線,甚至包括去哪家醫院快速救治都是在預案階段就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並且去南極之前,團隊成員會通過地圖熟悉南極地貌地形,到現場之後,每個人都非常熟悉南極大陸。

飾演富春的演員趙又廷,跟著導演跑到南極拍攝電影戶外部分,他每天堅持用全英文記錄這一段奇妙的南極之旅,即使被雪地強光反射,造成眼睛灼傷而得了雪盲症。他也覺得“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必須的反思和慰藉。”

導演吳有音評價趙又廷為,“極度的認真,對劇作、對人物極度的深挖,對現場對拍攝乃至對後期剪輯有極深的思考,無論是在理性的思考還是感性的表達上,又廷是我合作過的目前為止最精彩的一位男演員。”

為了讓每一個鏡頭優美如畫,電影後期的特效工作量高達1000多鏡頭,而為了讓這部只有兩個主要演員,內景僅一間木屋的戲不流于平淡,吳有音在細節上下足了功夫,“比如演員的服裝,不能從頭到尾就一套吧,於是就讓趙又廷一開始穿著皮草,楊子姍穿著科考服,這樣趙又廷在後期還能跟楊子姍換裝,不至於視覺上單一。”道具上的細節也不放過,趙又廷的土豪皮草價值十多萬,演員用的兵工鏟也是有年頭兒的“硬貨”。吳有音透露,“連調色師都說,我們這電影可真不怕調呀。”

在南極談戀愛,也要真實!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拍得好看,拍得驚險還不足夠,一男一女兩個人的電影,尤其女主角腿斷後只有一張床的活動空間,要講好一個故事,講好這個理想主義者的歷練和成長才是最具有挑戰的部分。“我們在京郊搭了一個棚,42度的大熱天,拍了42個大夜拍,方寸之間的感情戲,我要求攝影不許用正反打,每一個鏡頭都是我跟趙又廷和楊子姍磨出來的。”

電影中楊子姍飾演的角色叫荊如意,是研究極光的高空物理學家。如果不是因為空難,這一輩子可能也不會跟吳富春有交際。吳有音說他作為導演和原著作者,“會很心疼如意,因為我的內心最柔軟的那一塊地方,是留給理想主義者的,我覺得在這個時代,做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越來越艱難了。”

分析如意這個角色,導演則有很多感觸,他認為如意這個角色身上的那種善良和堅持,是現代人越來越缺少的,關於理想主義者的美好。

說到楊子姍的表演,導演吳有音用的詞是“極度的不容易”。因為常規表演所可以借力的所有元素都被他拿掉了,南極不可能有太多的道具,可以說連道具都沒有。電影中角色因為腿瘸躺在床上,那麼多場戲,連走路都很少。

導演覺得楊子姍的表演,完全詮釋出了荊如意的人物內心,她的表演沒有讓我看到表演痕跡。作為導演來說,遇到這樣的演員是非常幸運的。

從成片來說,楊子姍和趙又廷都非常好地完成了自己的表演,無論是逼仄空間裡的感情戲還是近乎一個人的獨角戲,不過吳有音說對於自己的第二部電影也多少有些遺憾,“小屋裡的一些戲,我想拍得更煙火氣一點是不是會更好,比如加一場兩個人滿嘴是油的吃飯的戲,甚至是吃到一半放了一個屁。現在的戲看起來太苦了,但人應該在苦難中也能撿拾起最簡單的快樂。”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上海男人吳有音甚至說,浪漫主義,就是他對電影的理解。

關於電影中愛情的本質,導演設計了兩人在上下鋪“躺”而論道的那一場戲。荊如意提到莊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雖然將影片局限在愛情上並不恰當,但在塑造《南極之戀》這影片,再合適不過。談及下一部作品,吳有音導演還想拍一部戰爭片。他說:“我一個人要去一下西域、羅布泊,必須實際去一下,把現在劇本裡的水分擠乾淨。”

-END-

前期準備順利的《南極之戀》,看起來再找個外景地就能開機,導演和製片卻在拍攝地上出現了分歧。吳有音堅持要“去南極拍”,原因是,“南極連冷風打在臉上的感覺都不一樣,那種真實感,演不出來”,曹欣的考慮則是製片的“可控性”,在此之前,除了紀錄片,還沒有一部故事片在南極實地取過景,“在南極怎麼拍攝,很多東西都是未知的。”

去南極怎麼拍電影?

2015年10月,經過了漫長的極地訓練之後,導演吳有音帶著主演趙又廷等40位工作人員,歷時七天,跨越24000餘公里後,在“世界盡頭”之城烏斯懷亞,坐上了破冰科考船“烏斯懷亞號”。

為了完成《南極之戀》“極地部分”的拍攝,這個電影團隊需要去到最終目的地——“南極菲爾德斯半島長城灣”,這是一個連監製關錦鵬都積極參與訓練,但卻依然無法登陸的極地地帶。

導演在戲中為了模擬飛機遇到意外所遭受的“失重體驗”,需要讓演員感受到連續顛簸的狀態,但這都不算讓演員最痛苦的事情。為了拍出大量好的素材,全劇組歷時七天、輾轉三個大洲,四個城市,跨越兩萬四千公里登陸南極大陸拍攝。

如何在南極拍攝,對於任何一位導演來說都是困難的,尤其是對吳有音這樣的電影新導演。他形容拍攝像一場馬拉松長跑,在這樣一個工業級別製作的電影面前,是不能夠義氣用事的。低溫環境和長期在戶外拍攝,對於團隊的挑戰非常大的。所以必須要注意團隊成員的體力。

製片人曹欣提到,當團隊中一旦有人受傷嚴重需要撤退的時候,就會有預先在烏斯環亞安排好的飛機直飛過來,飛機的撤退路線,甚至包括去哪家醫院快速救治都是在預案階段就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並且去南極之前,團隊成員會通過地圖熟悉南極地貌地形,到現場之後,每個人都非常熟悉南極大陸。

飾演富春的演員趙又廷,跟著導演跑到南極拍攝電影戶外部分,他每天堅持用全英文記錄這一段奇妙的南極之旅,即使被雪地強光反射,造成眼睛灼傷而得了雪盲症。他也覺得“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必須的反思和慰藉。”

導演吳有音評價趙又廷為,“極度的認真,對劇作、對人物極度的深挖,對現場對拍攝乃至對後期剪輯有極深的思考,無論是在理性的思考還是感性的表達上,又廷是我合作過的目前為止最精彩的一位男演員。”

為了讓每一個鏡頭優美如畫,電影後期的特效工作量高達1000多鏡頭,而為了讓這部只有兩個主要演員,內景僅一間木屋的戲不流于平淡,吳有音在細節上下足了功夫,“比如演員的服裝,不能從頭到尾就一套吧,於是就讓趙又廷一開始穿著皮草,楊子姍穿著科考服,這樣趙又廷在後期還能跟楊子姍換裝,不至於視覺上單一。”道具上的細節也不放過,趙又廷的土豪皮草價值十多萬,演員用的兵工鏟也是有年頭兒的“硬貨”。吳有音透露,“連調色師都說,我們這電影可真不怕調呀。”

在南極談戀愛,也要真實!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拍得好看,拍得驚險還不足夠,一男一女兩個人的電影,尤其女主角腿斷後只有一張床的活動空間,要講好一個故事,講好這個理想主義者的歷練和成長才是最具有挑戰的部分。“我們在京郊搭了一個棚,42度的大熱天,拍了42個大夜拍,方寸之間的感情戲,我要求攝影不許用正反打,每一個鏡頭都是我跟趙又廷和楊子姍磨出來的。”

電影中楊子姍飾演的角色叫荊如意,是研究極光的高空物理學家。如果不是因為空難,這一輩子可能也不會跟吳富春有交際。吳有音說他作為導演和原著作者,“會很心疼如意,因為我的內心最柔軟的那一塊地方,是留給理想主義者的,我覺得在這個時代,做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越來越艱難了。”

分析如意這個角色,導演則有很多感觸,他認為如意這個角色身上的那種善良和堅持,是現代人越來越缺少的,關於理想主義者的美好。

說到楊子姍的表演,導演吳有音用的詞是“極度的不容易”。因為常規表演所可以借力的所有元素都被他拿掉了,南極不可能有太多的道具,可以說連道具都沒有。電影中角色因為腿瘸躺在床上,那麼多場戲,連走路都很少。

導演覺得楊子姍的表演,完全詮釋出了荊如意的人物內心,她的表演沒有讓我看到表演痕跡。作為導演來說,遇到這樣的演員是非常幸運的。

從成片來說,楊子姍和趙又廷都非常好地完成了自己的表演,無論是逼仄空間裡的感情戲還是近乎一個人的獨角戲,不過吳有音說對於自己的第二部電影也多少有些遺憾,“小屋裡的一些戲,我想拍得更煙火氣一點是不是會更好,比如加一場兩個人滿嘴是油的吃飯的戲,甚至是吃到一半放了一個屁。現在的戲看起來太苦了,但人應該在苦難中也能撿拾起最簡單的快樂。”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上海男人吳有音甚至說,浪漫主義,就是他對電影的理解。

關於電影中愛情的本質,導演設計了兩人在上下鋪“躺”而論道的那一場戲。荊如意提到莊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雖然將影片局限在愛情上並不恰當,但在塑造《南極之戀》這影片,再合適不過。談及下一部作品,吳有音導演還想拍一部戰爭片。他說:“我一個人要去一下西域、羅布泊,必須實際去一下,把現在劇本裡的水分擠乾淨。”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