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永樂大典》春節與讀者見面

國圖將開放部分珍品 市民可現場臨摹

今年春節期間, 年逾600歲的《永樂大典》部分珍品將在國家圖書館與讀者見面。 這部有中國古代最大百科全書之稱的鴻篇巨制與紫禁城同齡, 成書時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 現今僅剩下400冊左右。 北京晨報記者瞭解到, 即將在國圖與讀者見面的兩冊《永樂大典》, 都有著曲折離奇的收藏經歷, 存世至今實屬不易。

國圖亮寶 讀者零距離接觸國寶

據國家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 《永樂大典》展暨臨摹抄寫活動將在春節前夕推出。 2月8日至3月2日, 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分,

在館北區一層稽古廳, 國圖將精選《永樂大典》部分珍品集中面向讀者開放展示, 同時邀請讀者一起抄寫《永樂大典》中的經典篇章。

為了方便讀者抄寫, 國圖特意從館藏《永樂大典》中挑選出一些寓意吉祥、貼近民眾的篇章, 製作成抄書紙, 供大家來謄寫臨摹。 比如“興”是這次出現頻度最高的字之一, 它寓意國家民族強盛、家族繁榮、文化蓬勃發展, 欣欣向榮。 還有“馨”字, 意為芳香遠播, 也用來形容品德的美好和高尚, 給人溫暖、親切的感覺, 正可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在“庸”字一篇裡, 選取了《中庸》中“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 隱惡而揚善。 執其兩端, 用其中於民”。 讀者在臨摹這一段時, 可以感受古代經典中提倡善於汲取群眾的智慧,

聽取各方意見, 從善如流、客觀辯證的思考方式。

收藏故事 曾被農家裁剪做鞋樣

據國圖相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所知存世400餘冊《永樂大典》, 其中有224冊為國家圖書館收藏。 這次與讀者見面的兩冊《永樂大典》, 身世都頗為曲折。

其中一冊為農民捐贈。 1983年, 山東掖縣農民孫洪林家中發現了一冊《永樂大典》。 此冊發現時書的天頭地腳部分已被裁去, 用來做了鞋樣。 幸運的是, 當時的農家婦女雖然不識字, 但祖上因襲敬字惜紙的傳統, 使此冊《大典》的內容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得知此書的重要價值後, 孫家將此書捐獻給國家。

另一冊來自海外回流。 2007年11月22日, 全國古籍普查專家組赴華東核查古籍善本時, 意外發現加拿大籍華人袁女士手中藏有一冊《永樂大典》。

國家圖書館與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專家先後進行了四次鑒定, 認定其為明嘉靖間《永樂大典》寫本的零冊, 且尚保存明代包背舊裝, 前後書衣完整, 品相良好。 在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領導的關心和協調下, 這冊《大典》成功回歸祖國。

國寶揭秘 正本消失副本僅剩400餘冊

據國圖專家介紹,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詔諭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 永樂六年(1408年)冬抄寫完畢。 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 目錄六十卷, 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 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 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七八千種, 堪稱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1521年, 嘉靖皇帝即位, 他對《大典》倍加珍愛, 常常置案頭數本,

隨時翻閱。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北京宮中失火, 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毀。 嘉靖皇帝怕殃及附近的文樓, 嚴令將《大典》全部搶運了出來。 為了預防不測, 他決定重錄一部副本。 然而重錄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嘉靖帝辭世時尚未竣工, 到次年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算大功告成, 共耗時五年。

隨著歲月的流逝, 《永樂大典》中收集的文獻不斷損佚。 在清代, 《永樂大典》被大臣們借閱並用以輯錄佚書, 也不斷遺失和遭受各種破壞, 至宣統元年(1909年)籌建京師圖書館時, 《大典》存藏處翰林院已僅剩區區64冊。 其餘殘存的《大典》則散佈在世界各收藏單位和私人手中。 專家表示, 歷經600年風雨滄桑, 《永樂大典》正本早已杳無蹤跡, 嘉靖副本也是屢遭劫難,

成書之初的萬冊巨帙流傳至今僅剩400餘冊。 北京晨報記者 王歧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