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趙又廷楊子姍致青春後,這一次是在致愛情還是在致災難?

在環境惡劣的地方拍電影, 始終是令人尊敬的。

將華語片的取景地, 拓展到地球的極點, 需要勇氣和冒險精神。

《南極之戀》導演吳有音, 兩次參與南極科考, 沒有讓「南極」兩字僅僅成為噱頭。

他鏡頭下的南極, 完整、可信, 既得益于實景拍攝, 也離不開科考經驗的支撐。

可惜的是, 他沒有專注於自己的經驗, 卻用它去包裝了一個再陳舊不過的愛情故事。

在赫爾佐格那裡可能成為主角的環境, 對吳有音來說, 只是愛情的一個背景。

到頭來, 這片和那些販賣異國風情的動作片、愛情片, 沒什麼兩樣。

南極, 只意味著奇觀風情。

當然, 人各有志, 我們不該以赫爾佐格為標準, 去衡量一部商業訴求明顯的院線電影。

問題在於, 這部愛情片裡的愛情故事, 講得並不成功。

《南極之戀》的劇情, 可以說是雙人版的《荒島餘生》——

因飛機事故, 兩個人被困小木屋, 食物和燃料有限, 他們必須及時找到科考站, 方能活命。

愛情就發生在這兩個人之間。

作為一種類型電影, 愛情片裡的愛情要想生效, 倚賴於兩種元素——

一是男女主人公之間的衝突, 二是兩者的共同對抗。

說白了, 經典意義上的愛情類型片, 都需要使用以下套路——

一開始有衝突的兩位主人公, 經由和外部的共同對抗, 從而生髮出相互的愛慕之情。

《南極之戀》中, 趙又廷和楊子姍之間的衝突, 僅發生於他們找到小木屋之前, 且為數寥寥。

而影片的大部分劇情, 卻發生在找到小木屋之後。

在這部幾乎只有兩個角色的電影裡, 所有主要衝突, 都產生在趙又廷一個人和環境之間。

我們看到, 同時是編劇的導演, 一開始有意將兩個角色塑造成性格迥然不同的兩個人。

趙又廷是個商人, 馬大哈, 一身銅臭味, 而楊子姍則是嚴謹的科考隊員。

遺憾的是, 他沒有將這種不同進一步擴大化、明朗化,

反而任其一步步弱化, 直至消失。

或者說, 不同被拉上了另一個方向:趙又廷樂觀, 楊子姍悲觀。

即便如此, 這後一種不同也沒有得到過多的表現。

且, 在電影的情境中, 它無力在兩個人之間製造衝突, 至少, 導演不懂如何利用它。

這其實是互為因果的一件事——

因為沒有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便難以在兩個人之間樹立起衝突。

而因為沒有衝突,人物間的不同便無法被表現出來。

趙又廷倒還好,可以通過與環境的對抗讓自己的形象豐富起來。

而楊子姍,很不幸地成了一個多餘的人。

她不僅多餘在沒有與趙又廷發生衝突這一方面,也多餘在沒有與他一起進行共同對抗。

其科考隊員的身份,因為受到她悲觀的傷害,降格到形同於某百科上關於南極的一個詞條。

對於她的知識、她先前的科考經驗,她似乎一點也不自信,倒像把命運完全交給了趙又廷。

更多的時候,是趙又廷一個人在與環境對抗,而楊子姍只是躺在小木屋裡等待。

在欠缺相互衝突和共同對抗的情況下,影片所謀劃的純愛,便掉入了禁室培欲的漩渦之中。

情感產生于,趙又廷看楊子姍洗澡以及楊子姍用身體幫趙又廷取暖等時刻。

在這些時刻的背後,我們似乎看到一個中年男人在暗自發出他油膩的笑。

這未必就是貶義,某種意義上,這些場景可以說是華語愛情片向寫實主義的一次邁步——

戀情有可能,甚至頻繁地發生於產生了情欲之後,受情欲擺佈,對情欲亦步亦趨。

只不過,這種對現實的承認,很難自洽于影片整體上將禁欲作為美德的那一套愛情觀。

作為愛情片,這片是失敗的,那我們拋開愛情不談,把它當成冒險片來看,它是否成功呢?

如前所述,這次冒險,基本上與楊子姍無涉,而是趙又廷一個人的冒險。

冒險的性質,幾乎每一次,都是意外事件降臨到趙又廷頭上,而他又從危險中幸運逃脫。

從飛機墜毀開始,他就像受了詛咒一樣,被一系列的意外事件纏上了。

暴風雪、山崩、冰裂、雪溝、雪盲症接連突現,一次又一次將趙又廷置入絕境。

電影仿佛成了一個科普視頻,炫耀式地向我們普及著關於南極的知識。

如果說這些事件塑造了人物,那就是它們將趙又廷塑造成了一個無比倒楣又無比幸運的人。

絕境的化解,很多時候是自然而然的:他暈厥,他醒轉。

在這部片裡,有不少暈了又醒的場景,偶爾發生在楊子姍身上,大部分則被趙又廷承包。

最難以置信的掉入海裡的一個場景——

他分明已經因缺氧休克,突然又被一隻遊過的企鵝驚醒,奮然隨企鵝爬出了冰窟窿。

有時候,化解依賴於盲目的行動——

被困雪溝之中,他一通猛挖,挖著挖著就找到了出口。

再有,就只能歸功於上天的眷顧了——

患上雪盲症,沒走幾步,就走到了小木屋的附近。

用意外來製造衝突,雖然常受詬病,但並不是不可行,如果有效,次數多少也無關緊要。

重點在於,既已造出了這些衝突,那衝突的化解,是否能產生劇情或人物塑造上的意義。

就人物塑造來說,即需要衝突將人物置入兩難處境,他的選擇,決定了他是什麼樣的人。

劇情方面,則需要在衝突發生之後,人物處境發生明顯變化,要麼更好,要麼更糟。

本片中的衝突化解,很少產生以上兩個方面的意義。

若衝突的化解不產生意義,那麼衝突設置得是否恰當就很成問題。

究其原因,歸根結底要歸咎於小木屋的存在和它的屬性。

儘管前文將本片和《荒島餘生》做了類比,實際上,這個小木屋和荒島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

在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那部電影裡,荒島意味著困境,而本片的小木屋,更多則意味著安全。

趙又廷的任務,是在食物燃料用盡之前,找到南極的其他人類。

想來,導演在構想到這個小木屋的時候,一是想讓主人公先能夠活著,二是製造一種緊迫感。

這卻導致,在楊子姍計算出deadline之後,兩個人物的處境突然獲得了一種穩定的舒適。

無論趙又廷在木屋外遭遇了什麼災難,回到木屋,他便又回到了這種穩定狀態。

他不需要做什麼選擇,每日的出行,既像是上班,也像是度假。

轉折也不會發生,正真的劇情轉折,只有等到deadline到期之後才會見分曉。

這是否意味著木屋完全是個坑,一開始就不應該這樣設置?

也不儘然。

導演完全可以在緊迫感方面多做些文章,且,他必須、只能這樣做。

處境轉好,可以是獲得更多物資,發現人類存在的蛛絲馬跡。

處境變壞,可以是物資的浪費,疾病的拜訪,或,蛛絲馬跡將找尋引錯方向。

他確實也這樣做了一些,比如釣到魚,楊子姍患上壞血症,發現人類糞便等等。

只是,數量太少,意外事件佔據了大量時間,大部分都沒有在緊迫感方面引起變化。

有意無意的,一些意外事件,倒是的確引起了人物或人物處境的變化。

比如,從冰窟窿爬出來之後,趙又廷從開心變得沮喪,但也到此為止,沒有獲得進一步演繹。

又比如,雪盲症延緩了找尋的進度,很奇怪的是導演沒有特別強調此事的重要性。

他沒有精力照顧這個,因為趙又廷一回到木屋,導演就得緊趕投入到對愛情的培養上去。

有了冰窟窿裡的災難,才有楊子姍用身體幫趙又廷取暖。

有了雪盲症,才有了趙又廷看楊子姍洗澡。

這是情感方面的轉折,但都與緊迫感,也就是與冒險劇情,沒有多大關係。

基於大部分場景都是些不產生意義的場景,這整場冒險對趙又廷也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趙又廷一開始是什麼樣的人,到電影結束時還是什麼樣的人。

導演對災難的著迷和沉溺,則一直貫徹到這部電影的結局。

在趙又廷總算請來救兵去拯救楊子姍的時候,一場雪崩,將小木屋徹底摧毀。

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又恰恰在這個時候?

任何一個選擇,可能都比這個選擇要好。

如果沒有雪崩,讓楊子姍飾演的角色死於壞血症,至少保證了劇情的延續性。

如果雪崩能稍早一點,加重人物困境,則能讓劇情更曲折,也更讓人關心人物的命運。

導演似乎沒意識到這點。

說得狠一點,他也像片中角色一樣患上了雪盲症。

兩次科考,徒增了他的經驗,卻也讓他喪失了明察的目光。

文 | 甜叔

因為沒有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便難以在兩個人之間樹立起衝突。

而因為沒有衝突,人物間的不同便無法被表現出來。

趙又廷倒還好,可以通過與環境的對抗讓自己的形象豐富起來。

而楊子姍,很不幸地成了一個多餘的人。

她不僅多餘在沒有與趙又廷發生衝突這一方面,也多餘在沒有與他一起進行共同對抗。

其科考隊員的身份,因為受到她悲觀的傷害,降格到形同於某百科上關於南極的一個詞條。

對於她的知識、她先前的科考經驗,她似乎一點也不自信,倒像把命運完全交給了趙又廷。

更多的時候,是趙又廷一個人在與環境對抗,而楊子姍只是躺在小木屋裡等待。

在欠缺相互衝突和共同對抗的情況下,影片所謀劃的純愛,便掉入了禁室培欲的漩渦之中。

情感產生于,趙又廷看楊子姍洗澡以及楊子姍用身體幫趙又廷取暖等時刻。

在這些時刻的背後,我們似乎看到一個中年男人在暗自發出他油膩的笑。

這未必就是貶義,某種意義上,這些場景可以說是華語愛情片向寫實主義的一次邁步——

戀情有可能,甚至頻繁地發生於產生了情欲之後,受情欲擺佈,對情欲亦步亦趨。

只不過,這種對現實的承認,很難自洽于影片整體上將禁欲作為美德的那一套愛情觀。

作為愛情片,這片是失敗的,那我們拋開愛情不談,把它當成冒險片來看,它是否成功呢?

如前所述,這次冒險,基本上與楊子姍無涉,而是趙又廷一個人的冒險。

冒險的性質,幾乎每一次,都是意外事件降臨到趙又廷頭上,而他又從危險中幸運逃脫。

從飛機墜毀開始,他就像受了詛咒一樣,被一系列的意外事件纏上了。

暴風雪、山崩、冰裂、雪溝、雪盲症接連突現,一次又一次將趙又廷置入絕境。

電影仿佛成了一個科普視頻,炫耀式地向我們普及著關於南極的知識。

如果說這些事件塑造了人物,那就是它們將趙又廷塑造成了一個無比倒楣又無比幸運的人。

絕境的化解,很多時候是自然而然的:他暈厥,他醒轉。

在這部片裡,有不少暈了又醒的場景,偶爾發生在楊子姍身上,大部分則被趙又廷承包。

最難以置信的掉入海裡的一個場景——

他分明已經因缺氧休克,突然又被一隻遊過的企鵝驚醒,奮然隨企鵝爬出了冰窟窿。

有時候,化解依賴於盲目的行動——

被困雪溝之中,他一通猛挖,挖著挖著就找到了出口。

再有,就只能歸功於上天的眷顧了——

患上雪盲症,沒走幾步,就走到了小木屋的附近。

用意外來製造衝突,雖然常受詬病,但並不是不可行,如果有效,次數多少也無關緊要。

重點在於,既已造出了這些衝突,那衝突的化解,是否能產生劇情或人物塑造上的意義。

就人物塑造來說,即需要衝突將人物置入兩難處境,他的選擇,決定了他是什麼樣的人。

劇情方面,則需要在衝突發生之後,人物處境發生明顯變化,要麼更好,要麼更糟。

本片中的衝突化解,很少產生以上兩個方面的意義。

若衝突的化解不產生意義,那麼衝突設置得是否恰當就很成問題。

究其原因,歸根結底要歸咎於小木屋的存在和它的屬性。

儘管前文將本片和《荒島餘生》做了類比,實際上,這個小木屋和荒島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

在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那部電影裡,荒島意味著困境,而本片的小木屋,更多則意味著安全。

趙又廷的任務,是在食物燃料用盡之前,找到南極的其他人類。

想來,導演在構想到這個小木屋的時候,一是想讓主人公先能夠活著,二是製造一種緊迫感。

這卻導致,在楊子姍計算出deadline之後,兩個人物的處境突然獲得了一種穩定的舒適。

無論趙又廷在木屋外遭遇了什麼災難,回到木屋,他便又回到了這種穩定狀態。

他不需要做什麼選擇,每日的出行,既像是上班,也像是度假。

轉折也不會發生,正真的劇情轉折,只有等到deadline到期之後才會見分曉。

這是否意味著木屋完全是個坑,一開始就不應該這樣設置?

也不儘然。

導演完全可以在緊迫感方面多做些文章,且,他必須、只能這樣做。

處境轉好,可以是獲得更多物資,發現人類存在的蛛絲馬跡。

處境變壞,可以是物資的浪費,疾病的拜訪,或,蛛絲馬跡將找尋引錯方向。

他確實也這樣做了一些,比如釣到魚,楊子姍患上壞血症,發現人類糞便等等。

只是,數量太少,意外事件佔據了大量時間,大部分都沒有在緊迫感方面引起變化。

有意無意的,一些意外事件,倒是的確引起了人物或人物處境的變化。

比如,從冰窟窿爬出來之後,趙又廷從開心變得沮喪,但也到此為止,沒有獲得進一步演繹。

又比如,雪盲症延緩了找尋的進度,很奇怪的是導演沒有特別強調此事的重要性。

他沒有精力照顧這個,因為趙又廷一回到木屋,導演就得緊趕投入到對愛情的培養上去。

有了冰窟窿裡的災難,才有楊子姍用身體幫趙又廷取暖。

有了雪盲症,才有了趙又廷看楊子姍洗澡。

這是情感方面的轉折,但都與緊迫感,也就是與冒險劇情,沒有多大關係。

基於大部分場景都是些不產生意義的場景,這整場冒險對趙又廷也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趙又廷一開始是什麼樣的人,到電影結束時還是什麼樣的人。

導演對災難的著迷和沉溺,則一直貫徹到這部電影的結局。

在趙又廷總算請來救兵去拯救楊子姍的時候,一場雪崩,將小木屋徹底摧毀。

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又恰恰在這個時候?

任何一個選擇,可能都比這個選擇要好。

如果沒有雪崩,讓楊子姍飾演的角色死於壞血症,至少保證了劇情的延續性。

如果雪崩能稍早一點,加重人物困境,則能讓劇情更曲折,也更讓人關心人物的命運。

導演似乎沒意識到這點。

說得狠一點,他也像片中角色一樣患上了雪盲症。

兩次科考,徒增了他的經驗,卻也讓他喪失了明察的目光。

文 | 甜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