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才是甘肅絲路之旅的正確打開方式

“絲綢古道三千里, 黃河文明八千年”。 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 甘肅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 在全省境內留有大量歷史文化遺存, 是全國的文物大省, 收藏有各種歷史文物、自然標本約35萬餘件。 在省級博物館當中, 除了陝西省歷史博物館之外, 其他博物館應該都難以望其項背, 這其中又以絲路文物最為精彩。

此次甘肅活動結束後, 我用了半天時間, 走進了千年絲路的文明深處。

來到博物館, 我就直奔二樓的“甘肅絲綢之路文明”館。 它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基本陳列, 也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 整個陳列分為四個單元, 展示了絲綢之路從前奏、開拓、繁榮到綿延發展的歷程,

共展出珍貴文物420餘件(組)。

這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件文物, 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銅奔馬】, 也叫“馬踏飛燕”。 出土于武威市雷台漢墓。 銅馬昂首嘶鳴、長尾如飄、三足騰空、一足下踏飛鳥之背。 飛鳥回首驚顧間, 駿馬已飛身而過。 全身著力點集於一蹄, 重心平衡把握準確。 表現出了河西走馬秉賦的對側步特徵。 1983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同處一個展廳的【銅車馬儀仗隊】,場面似乎更為震撼。由38匹銅馬、1頭銅牛、1輛斧車、4輛軺車、3輛輦車、2輛小車,3輛大車、1輛牛車、17個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個奴婢俑組成。這是迄今發現數量最多的東漢車馬儀仗銅俑,氣勢宏大,鑄造精湛。

馬是古代交通、軍事、生產的重要工具。西域多產良馬,為抵禦匈奴騎兵進犯,漢武帝兩次派兵西征,引進大宛汗血寶馬,使漢代養馬業和騎兵得到長足發展,銅奔馬和銅車馬儀仗隊,可謂這一歷史發展之見證。

至今,我們還能在甘肅河西走廊中部,始創于漢武帝時期的山丹軍馬場裡看到大批的優良戰馬。

這一幅幅像小人書的魏晉墓壁畫,出土於嘉峪關新城和酒泉市果園鄉。壁畫墓的發現,填補了我國美術史上魏晉時代的空白。上面這幅《驛使圖》就是其中的精品,也是我國郵政的“形象代言人”。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河西走廊在歷史上開鑿了無數精美的石窟,不僅開鑿時間早,而且延續時間長。這裡除了舉世聞名的莫高窟,還有眾多極為低調而華美的石窟,比如說天梯山石窟 -- 它被譽為中國石窟的“鼻祖”,為之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開鑿提供了重要技術力量。

1958年,當地政府為解決缺水的問題,在天梯山石窟旁規劃了黃羊河水庫,於是石窟中的大量塑像和壁畫被拆除,搬運到了甘肅省博物館,原址只剩下大佛窟。

下面列舉了一些甘肅古絲綢之路上的石窟,供大家參考:

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張掖馬蹄寺石窟、文殊山石窟、金塔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另外還有天水的麥積山石窟,肅北五個廟石窟等。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漢簡。甘肅是出土漢簡最多的地區,占全國出土漢簡的82%以上,達6萬多枚,其中有1萬枚居延漢簡收藏在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3千枚敦煌漢簡收藏在大英圖書館,其餘4萬多枚收藏在甘肅。國內外研究漢簡的成果基本上是圍繞甘肅漢簡的研究。漢簡不僅是一座容量巨大的歷史資訊庫,也是漢字書體和書法藝術的百科全書。甘肅漢簡說明甘肅在古代文化上的地位之重。

遺憾的是,出土於懸泉置遺址的《過長羅侯費用簿》因外借參展,未能一睹其真容。

唐三彩胡人俑的出土,證實了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一條和平之路,民族交融之路。無數的西域胡人奔波于這條古道上,他們或經商、或朝聖、或旅遊、或遷移,彼此交流融合。

另外,甘肅省博物館還收藏有很多國寶級文物,比如東羅馬鎏金銀盤、銅胡騰舞俑、唐三彩鳳首壺、涇川舍利金銀棺等。在此,就不一一贅述。如果去甘肅旅遊,絕對是值得您花上半天時間去逛一逛的。

參觀指南:

一樓:臨時展廳

二樓:紅色甘肅(東)、古生物化石展(西)、絲綢之路文明展(中)

三樓:甘肅佛教藝術展(東)、黃河古象廳、恐龍展廳(西)、甘肅彩陶展(中)

開放時間:

週二至周日,9:00 - 17:00(16:00之後禁止入館);週一閉館。憑身份證及其他有效證件免費領票入場。

公交指南:

甘肅省博物館位於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津西路3號,可乘坐1路、137路公車在七裡河橋站下車即到。

備註:禁止使用三腳架和閃光燈拍照。

同處一個展廳的【銅車馬儀仗隊】,場面似乎更為震撼。由38匹銅馬、1頭銅牛、1輛斧車、4輛軺車、3輛輦車、2輛小車,3輛大車、1輛牛車、17個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個奴婢俑組成。這是迄今發現數量最多的東漢車馬儀仗銅俑,氣勢宏大,鑄造精湛。

馬是古代交通、軍事、生產的重要工具。西域多產良馬,為抵禦匈奴騎兵進犯,漢武帝兩次派兵西征,引進大宛汗血寶馬,使漢代養馬業和騎兵得到長足發展,銅奔馬和銅車馬儀仗隊,可謂這一歷史發展之見證。

至今,我們還能在甘肅河西走廊中部,始創于漢武帝時期的山丹軍馬場裡看到大批的優良戰馬。

這一幅幅像小人書的魏晉墓壁畫,出土於嘉峪關新城和酒泉市果園鄉。壁畫墓的發現,填補了我國美術史上魏晉時代的空白。上面這幅《驛使圖》就是其中的精品,也是我國郵政的“形象代言人”。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河西走廊在歷史上開鑿了無數精美的石窟,不僅開鑿時間早,而且延續時間長。這裡除了舉世聞名的莫高窟,還有眾多極為低調而華美的石窟,比如說天梯山石窟 -- 它被譽為中國石窟的“鼻祖”,為之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開鑿提供了重要技術力量。

1958年,當地政府為解決缺水的問題,在天梯山石窟旁規劃了黃羊河水庫,於是石窟中的大量塑像和壁畫被拆除,搬運到了甘肅省博物館,原址只剩下大佛窟。

下面列舉了一些甘肅古絲綢之路上的石窟,供大家參考:

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張掖馬蹄寺石窟、文殊山石窟、金塔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另外還有天水的麥積山石窟,肅北五個廟石窟等。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漢簡。甘肅是出土漢簡最多的地區,占全國出土漢簡的82%以上,達6萬多枚,其中有1萬枚居延漢簡收藏在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3千枚敦煌漢簡收藏在大英圖書館,其餘4萬多枚收藏在甘肅。國內外研究漢簡的成果基本上是圍繞甘肅漢簡的研究。漢簡不僅是一座容量巨大的歷史資訊庫,也是漢字書體和書法藝術的百科全書。甘肅漢簡說明甘肅在古代文化上的地位之重。

遺憾的是,出土於懸泉置遺址的《過長羅侯費用簿》因外借參展,未能一睹其真容。

唐三彩胡人俑的出土,證實了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一條和平之路,民族交融之路。無數的西域胡人奔波于這條古道上,他們或經商、或朝聖、或旅遊、或遷移,彼此交流融合。

另外,甘肅省博物館還收藏有很多國寶級文物,比如東羅馬鎏金銀盤、銅胡騰舞俑、唐三彩鳳首壺、涇川舍利金銀棺等。在此,就不一一贅述。如果去甘肅旅遊,絕對是值得您花上半天時間去逛一逛的。

參觀指南:

一樓:臨時展廳

二樓:紅色甘肅(東)、古生物化石展(西)、絲綢之路文明展(中)

三樓:甘肅佛教藝術展(東)、黃河古象廳、恐龍展廳(西)、甘肅彩陶展(中)

開放時間:

週二至周日,9:00 - 17:00(16:00之後禁止入館);週一閉館。憑身份證及其他有效證件免費領票入場。

公交指南:

甘肅省博物館位於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津西路3號,可乘坐1路、137路公車在七裡河橋站下車即到。

備註:禁止使用三腳架和閃光燈拍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