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無量大人胡同的記憶

從記事起, 我的家就搬到了無量大人胡同, 當時的門牌號是45號旁門, 大概是從45號分隔出來的一個獨門小四合院。 文革前夕, 胡同更名為紅星胡同,

門牌號也獨立38號。

無量大人胡同長且筆直, 東出朝陽門內南小街, 西出米市大街。 38號靠近西口。 西口北側是米市大街副食商店;南側有一家小店, 三、四平方米大小, 白天光線也很昏暗, 總是彌漫著一股香皂的氣味, 店裡賣一些文具和日用品之類。

店主是個老大爺, 瓜皮小帽, 圓圓的水晶鏡片後面, 一雙總是笑眯眯的眼睛。 出西口向南, 過東堂子胡同口, 是一家百貨商店, 規模較大, 一應日常物品, 幾乎是應有盡有, 我們隨長輩們叫它作“南邊兒合作社”。 胡同西口對面, 是一家飯館, 叫上海小吃店, 那裡的豆漿和江米飯團味道絕好, 可惜現在再也吃不到了。 從上海小吃店北行20來米, 到金魚胡同東口, 有家紅星電影院, 主要放映新聞記錄電影。 向西穿金魚胡同, 經吉祥劇院和東安市場北門, 就到了王府井大街。 週末從學校回家, 常常流連在東安市場的舊書和珠寶玉器之間, 用學校退回的伙食費, 買一些小人書、泥人、或玉器回家。 從上海小吃店南行, 到煤渣胡同口,
是基督教青年會, 經煤渣胡同, 到帥府園, 緊鄰當時的中央美術學院, 有一處院落, 是軍區後勤政治部的俱樂部, 經常放映電影, 暑假時那些紅紅綠綠的電影票, 是我們童年的最愛了。 這處院落現在成為帥府園交通隊的駐地。

我們住的四合院, 當時是很整齊的一個院落,

灰色磚瓦, 朱紅門窗, 上下房各五間, 東西廂房各三間。 院內正中有一圓形花圃, 種著一些花草。 院內有桃樹和丁香各一株。 正房前簷伸出, 形成一條多寬的前廊, 是人們聽雨納涼的地方。 春花夏綠, 冬雪秋雨, 蜂蝶尋香, 蟬鳴蟲語, 小院在幼時的記憶中, 總有無盡的情趣。 夜深人靜, 北京站報時的鐘聲, 列車進出站的汽笛聲, 穿過夜空, 飄送耳畔, 給年幼的我帶來無盡的遐想。

四合院的門只有多寬, 卻高大氣派, 厚重的朱紅色門兩扇對開, 下部一絲不苟地打著小而整齊的門釘。 門外左邊有一個石墩, 右邊也有一個石墩。 文革中石墩被人用灰泥覆蓋, 後來除去灰泥, 見到了精美的石刻, 記得其中一幅, 松間林下, 一水牛回首仰天望月。 門的對面是一條窄小的死巷, 住有十幾戶人家。 巷口有一小裁縫店, 店前兩株古槐, 樹身高大, 樹冠如蓋, 夏天常有人在樹下品茶下棋, 樹下常常會有青綠色的槐蠶縋絲而下。

胡同裡的叫賣聲, 和著零零碎碎的記憶, 都漸漸遠去了, 隨著城市的變遷, 在推土機的轟鳴中,與灰塵一起漸漸飄散,與秋雨一道緩緩滲入記憶的深處。

10幾年前,聽說那裡要拆遷,我很想去憑弔一番,照幾張照片。可當時正在打點行裝,準備東渡日本留學,終於沒有機會。回國後,舊日的宅院,早已夷為瓦礫,無從辨識了。留下的,只有遺憾和歎息。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在推土機的轟鳴中,與灰塵一起漸漸飄散,與秋雨一道緩緩滲入記憶的深處。

10幾年前,聽說那裡要拆遷,我很想去憑弔一番,照幾張照片。可當時正在打點行裝,準備東渡日本留學,終於沒有機會。回國後,舊日的宅院,早已夷為瓦礫,無從辨識了。留下的,只有遺憾和歎息。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