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張愛玲:我的孤傲,都是事出有因

最近, 新版電視劇《半生緣》正在拍攝中, 由劉嘉玲、蔣欣、鄭元暢等人主演。 張愛玲的這部小說, 已經是第三次被翻拍成電視劇了。

當代作家葉兆言說, 張愛玲的一生, 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 一聲重重的歎息。

她的性格中包裹著太多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的享樂主義者, 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 貴府小姐, 卻驕傲地宣稱, 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 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 但在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

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 幾十年後,

卻在美國深居淺出, 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

今天, 我們要開啟的是餘斌撰寫的《張愛玲傳》。

在眾多張愛玲的傳記中, 餘斌的《張愛玲傳》一版再版, 堪稱經典之作。 書中突出“嚴肅不媚俗,

求真不求奇”, 嚴謹以文獻為依據, 對張愛玲生平及其作品做出全面深入的敘論。

本書以時間為線索, 分為上、中、下三編, 將張愛玲的作品與其經歷、思想、情感等結合打通, 處處傳達出由文見人的洞見, 尋覓出張愛玲及其作品之間的深切關聯。

從前

每個人的生命都隱含著一本厚厚的家譜, 當我們翻看張愛玲的家譜時, 也許會更多的想到歷史。

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同光“清流派”的中堅人物。 初時法國侵略越南, 覬覦南疆, 張佩綸連上奏章數十篇, 力主抗法, 從而以文學侍從之臣得到重用, 成為手握重權的欽差。

1884年, 張佩綸被派赴福建會辦海疆事宜。 同年7月, “馬江之戰”爆發, 法國統領在大風雨中率艦掩襲, 大敗清軍。 張佩綸因指揮無方,

臨陣脫逃, 被革職流放到黑龍江熱河。

光緒十四年(1888)年, 張佩綸刑滿釋歸, 李鴻章將其收歸賬下, 並將自己的女兒李菊耦許配給張佩綸, 此事轟傳士林。

後來, 張佩綸回到南京, 絕足官場, 像古來掛冠歸隱的文人, 過起學者生活。

前人栽樹, 後人乘涼, 祖上的余蔭讓後人得享錦衣玉食的生活, 但先人打下江山, 攢下家業, 後人再想光宗耀祖, 逾越先人, 也就難了。

顯赫的過去, 成為無形重壓, 令後人感到難有作為, 掮不動這重壓者即得軟骨病, 成遺少, 成無用之人, 張愛玲的父親、弟弟都是如此。

張家上上下下似乎都是一半生活在現在, 一半生活在過去。

張愛玲卻不想沾祖上的光。 《流言》中好幾篇自傳性的散文, 對其家世從未正面交代一句,

說明她不願借祖上的光來讓讀者增加對她的興趣。 從她的文章看, 似乎只是在晚年後, 才做到不撇清亦不自得自恃, 心平氣和地面對她們家的不尋常的“以前”。

幼年是一抹橙紅色的歲月

1921年9月, 張愛玲在坐落於上海公共租界的張家公館出生,

她在大陸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也是在租界度過的。

“五四”運動後的中國, 古老文化與安穩、舒緩、妥帖的生活方式受到毀滅性打擊。

彼時張家已走下坡路, 張愛玲父輩仰賴著先人餘蔭, 仍像其他舊世家族一樣, 表面上維持著往昔的生活格局。

張愛玲的幼年是在優渥物質生活和闊綽排場下度過。 對於她, 幼年是溫暖朦朧、橙紅色的歲月。

兩歲時, 張家搬到天津, 張愛玲生活于成群僕傭中間, 常由傭人抱著走親做客, 開始熟悉節日慶吊、親友往還等舊式生活內容。 稍長大點, 家裡專門為她和弟弟請來私塾先生, 對他們進行教育。

“橙紅色的歲月”還包含了許多童年的快樂。 聽“毛物”講《三國演義》, 聽一肚子“孟麗君女扮男裝中狀元”的“毛物新娘子”說故事, 夏天穿了白底小紅桃子紗短衫、紅褲子在天井裡唱謎語,這些都令她開心。

八歲之前,張愛玲的不快樂,唯有弟弟。舊式家庭中,男孩子地位的尊貴是不言而喻的,她的弟弟比她小不了多少,而且長得漂亮,幼時自然是得寵的人物。

最讓她不能忍受的,是底下的傭人:領她弟弟的女傭張幹,伶俐要強,處處佔先,張愛玲不服,常與張幹爭起來,常被她氣得說不出話來。她後來半真半假地稱:“張幹使我很早地想到男女平等的問題。”

不管怎麼說,幼年在天津度過的歲月是愉快的,她在回憶中形容家中有一種“春日遲遲”的空氣。

八歲時,全家搬到上海。生活也蒙上了陰影:張父染上了毒癮,打了嗎啡針,離死不遠。父親是典型的遺少,有文化教養,會吟詩作賦,卻也擁有一切遺少的惡習:揮霍祖產、坐吃山空、吸鴉片、養姨太、逛堂子、對子女缺少責任心。

父親命將不保時,張愛玲母親從海外歸來,同時帶來了另一種生活方式。父親痛改前非,被送進醫院。母親帶他們搬到一所花園洋房裡,有狗,有花,有童話書,家裡添了許多“蘊藉華美”的親戚朋友。

幸福的日子總是短暫:父親撿回了命,同時也找回了遺少脾氣,他想逼光妻子錢財,從而栓住妻子。兩人開始激烈爭吵,最終協議離婚,兩個孩子跟父親過。

父母的離異是個轉折,家庭生活在張愛玲的印象中開始褪色。

而後,母親去了法國,父親娶了後母。後母吸鴉片,刻毒陰鷙,有變態心理,張愛玲和弟弟飽受後母的冷漠刻薄。

母親歸國後,張愛玲提出留學。父親認定她是受了母親挑唆,大發雷霆。一次衝突中,父親一頓拳打腳踢後,將她拘禁。其後,她患了嚴重的痢疾,“差一點死去”,父親不請醫生,也不給藥。

張愛玲對“家”的感受,從初時“春日遲遲”到“沉下去,沉下去”,到最後夢魘式恐怖。在那樣的處境中,她只有一個念頭:逃出去,離開這個家。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

張愛玲還在病中就已經謀劃著逃出去。一到能扶著牆走路,她便設法從保姆口中套出了巡警換班的時間,又伏在窗上用望遠鏡望門外馬路上有無行人,而後挨著牆一步步摸到鐵門邊,撥出門閂,閃身出去——她成功了。

也許就是這短短的幾分鐘、短短的幾步路,已經徹底地改變了她的命運。她永遠地告別了那個家,以及那種扼殺青春的生活方式。

逃離父親的短暫興奮後,她又被一種新的不安所俘虜,對於她,母親的家很快就“不復是柔和的了”。

對她出逃後面臨的“窘境”,她並非全然沒有心理準備。但是她沒有想到銀錢上的窘迫超出她的預料,更沒有想到“窘境”還將包括她與母親在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障礙。

她逃到母親家中,由母親供給生活與教育費用,她甚至能從母親的神情態度中覺察到她(母親)“一直在懷疑我是否值得這些犧牲”。當然她同母親的隔閡不可能光是因為零用錢。

張愛玲要接受的基本訓練包括“煮飯、用肥皂粉洗衣、練習行路的姿勢、看人眼色、點燈後記得拉上窗簾、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說笑話”等等。換句話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她不能讓母親滿意的地方。

母親的那一套標準,已成為對張愛玲天性的壓抑,而那些訓練也成了不折不扣的折磨。

如果說,在父親家的遭遇是一枚苦果,那麼,她在母親家裡嘗到的仍是苦果,而且不見得比前一枚更易吞咽。

重要的是,母親的苛責,出現在她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她喪失了完好的自信心建立。

與父親相比,張愛玲對母親,有更多的期待,不單指她對母親的崇拜豔羨,還包括溫情、眷戀之類的情感。因為有期待,所以在面對母親的冷淡時,會更難以接受。

在母親的家中,她反倒更尖銳地感到缺少安全感,覺得自己是“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所以一再陷入自憐與自衛相混合的奇特心態。

讀書歲月

張愛玲的教育從她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她的家除了是一個沒落的貴族之家,也是一個書香門第。

她的祖父是科舉出身,她的父親有舊式文化教養, 因她的作文而得意,鼓勵她學作詩,替她的小說撰寫回目。

她母親也喜歡文學,尤其喜讀小說。有關母親的回憶中,最親切的一幕,便是母親坐在馬桶上讀《小說月報》上的連載小說——老舍的《二馬》,一邊笑一邊念出來,而她靠在門框上笑。

在她家裡,無形中有一種文學的氛圍。

早上由女傭抱她到母親床上背唐詩;家裡小說很多,8歲前已讀過大部分章回說部;讀父親小報上鴛蝴派的通俗小說。

十歲前,家裡請了私塾先生對她和弟弟進行舊式國學教育,使得張愛玲具有了極少數新文學女作家在古典文學、文字功底方面的良好素養。

張愛玲中學念的是聖瑪麗亞女校,遇見一位重要的國文老師,汪宏聲。汪先生十分欣賞張愛玲的文章,經常將她的作文拿來講解示範。在學校出版的小型雜誌《國光》上,可以看到張愛玲當時的幾篇習作,雖篇數不多,但都屬頂尖之作。

中學畢業後,張愛玲進入香港大學學習。在港期間,她“真的發奮用功了”, “每一樣”功課總是考第一,並且連得了兩個獎學金。

代價是,她暫時放棄了寫小說,也不大看喜愛的章回小說,此外還有閒暇遊玩時的一種輕鬆心境。偶與同學出去遊山玩水、看人、談天,她總是被迫著的,心裡很不情願,認為是糟踏時間。

儘管如此,港大的三年,讓她對西方文化、西方歷史和文學的瞭解功底十分深厚,她的人生觀也是在這段時間裡成形。

我們可以感到,張愛玲在小說中用力捕捉並刻意傳達出對香港的種種印象,相當一部分快感也來源於此。

張愛玲的成名之路是怎樣的?動盪的年代,對她的創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世人對於她的作品和個人,又抱有怎樣的態度呢?

夏天穿了白底小紅桃子紗短衫、紅褲子在天井裡唱謎語,這些都令她開心。

八歲之前,張愛玲的不快樂,唯有弟弟。舊式家庭中,男孩子地位的尊貴是不言而喻的,她的弟弟比她小不了多少,而且長得漂亮,幼時自然是得寵的人物。

最讓她不能忍受的,是底下的傭人:領她弟弟的女傭張幹,伶俐要強,處處佔先,張愛玲不服,常與張幹爭起來,常被她氣得說不出話來。她後來半真半假地稱:“張幹使我很早地想到男女平等的問題。”

不管怎麼說,幼年在天津度過的歲月是愉快的,她在回憶中形容家中有一種“春日遲遲”的空氣。

八歲時,全家搬到上海。生活也蒙上了陰影:張父染上了毒癮,打了嗎啡針,離死不遠。父親是典型的遺少,有文化教養,會吟詩作賦,卻也擁有一切遺少的惡習:揮霍祖產、坐吃山空、吸鴉片、養姨太、逛堂子、對子女缺少責任心。

父親命將不保時,張愛玲母親從海外歸來,同時帶來了另一種生活方式。父親痛改前非,被送進醫院。母親帶他們搬到一所花園洋房裡,有狗,有花,有童話書,家裡添了許多“蘊藉華美”的親戚朋友。

幸福的日子總是短暫:父親撿回了命,同時也找回了遺少脾氣,他想逼光妻子錢財,從而栓住妻子。兩人開始激烈爭吵,最終協議離婚,兩個孩子跟父親過。

父母的離異是個轉折,家庭生活在張愛玲的印象中開始褪色。

而後,母親去了法國,父親娶了後母。後母吸鴉片,刻毒陰鷙,有變態心理,張愛玲和弟弟飽受後母的冷漠刻薄。

母親歸國後,張愛玲提出留學。父親認定她是受了母親挑唆,大發雷霆。一次衝突中,父親一頓拳打腳踢後,將她拘禁。其後,她患了嚴重的痢疾,“差一點死去”,父親不請醫生,也不給藥。

張愛玲對“家”的感受,從初時“春日遲遲”到“沉下去,沉下去”,到最後夢魘式恐怖。在那樣的處境中,她只有一個念頭:逃出去,離開這個家。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

張愛玲還在病中就已經謀劃著逃出去。一到能扶著牆走路,她便設法從保姆口中套出了巡警換班的時間,又伏在窗上用望遠鏡望門外馬路上有無行人,而後挨著牆一步步摸到鐵門邊,撥出門閂,閃身出去——她成功了。

也許就是這短短的幾分鐘、短短的幾步路,已經徹底地改變了她的命運。她永遠地告別了那個家,以及那種扼殺青春的生活方式。

逃離父親的短暫興奮後,她又被一種新的不安所俘虜,對於她,母親的家很快就“不復是柔和的了”。

對她出逃後面臨的“窘境”,她並非全然沒有心理準備。但是她沒有想到銀錢上的窘迫超出她的預料,更沒有想到“窘境”還將包括她與母親在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障礙。

她逃到母親家中,由母親供給生活與教育費用,她甚至能從母親的神情態度中覺察到她(母親)“一直在懷疑我是否值得這些犧牲”。當然她同母親的隔閡不可能光是因為零用錢。

張愛玲要接受的基本訓練包括“煮飯、用肥皂粉洗衣、練習行路的姿勢、看人眼色、點燈後記得拉上窗簾、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說笑話”等等。換句話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她不能讓母親滿意的地方。

母親的那一套標準,已成為對張愛玲天性的壓抑,而那些訓練也成了不折不扣的折磨。

如果說,在父親家的遭遇是一枚苦果,那麼,她在母親家裡嘗到的仍是苦果,而且不見得比前一枚更易吞咽。

重要的是,母親的苛責,出現在她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她喪失了完好的自信心建立。

與父親相比,張愛玲對母親,有更多的期待,不單指她對母親的崇拜豔羨,還包括溫情、眷戀之類的情感。因為有期待,所以在面對母親的冷淡時,會更難以接受。

在母親的家中,她反倒更尖銳地感到缺少安全感,覺得自己是“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所以一再陷入自憐與自衛相混合的奇特心態。

讀書歲月

張愛玲的教育從她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她的家除了是一個沒落的貴族之家,也是一個書香門第。

她的祖父是科舉出身,她的父親有舊式文化教養, 因她的作文而得意,鼓勵她學作詩,替她的小說撰寫回目。

她母親也喜歡文學,尤其喜讀小說。有關母親的回憶中,最親切的一幕,便是母親坐在馬桶上讀《小說月報》上的連載小說——老舍的《二馬》,一邊笑一邊念出來,而她靠在門框上笑。

在她家裡,無形中有一種文學的氛圍。

早上由女傭抱她到母親床上背唐詩;家裡小說很多,8歲前已讀過大部分章回說部;讀父親小報上鴛蝴派的通俗小說。

十歲前,家裡請了私塾先生對她和弟弟進行舊式國學教育,使得張愛玲具有了極少數新文學女作家在古典文學、文字功底方面的良好素養。

張愛玲中學念的是聖瑪麗亞女校,遇見一位重要的國文老師,汪宏聲。汪先生十分欣賞張愛玲的文章,經常將她的作文拿來講解示範。在學校出版的小型雜誌《國光》上,可以看到張愛玲當時的幾篇習作,雖篇數不多,但都屬頂尖之作。

中學畢業後,張愛玲進入香港大學學習。在港期間,她“真的發奮用功了”, “每一樣”功課總是考第一,並且連得了兩個獎學金。

代價是,她暫時放棄了寫小說,也不大看喜愛的章回小說,此外還有閒暇遊玩時的一種輕鬆心境。偶與同學出去遊山玩水、看人、談天,她總是被迫著的,心裡很不情願,認為是糟踏時間。

儘管如此,港大的三年,讓她對西方文化、西方歷史和文學的瞭解功底十分深厚,她的人生觀也是在這段時間裡成形。

我們可以感到,張愛玲在小說中用力捕捉並刻意傳達出對香港的種種印象,相當一部分快感也來源於此。

張愛玲的成名之路是怎樣的?動盪的年代,對她的創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世人對於她的作品和個人,又抱有怎樣的態度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