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雅昌專稿|你看 你看 成吉思汗的臉……

2018年2月2日至4月8日,

“大朝傳說—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風采”特展

亮相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

150件(組)內蒙古博物院極富民族特色的精品文物

全面展示蒙古族的民族特性與生活面貌。

圖為展覽現場

內蒙古博物院展陳部研究室 副研究員楊國華(右一)

正在進行媒體導覽

大朝傳說——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風采

主辦單位:浙江省博物館 內蒙古博物院

展覽地點:杭州西湖文化廣場E區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

地下一層臨展廳

成吉思汗這個人,知名度忒高,估計四海八荒無人不識,但籠罩其身的未解之謎甚多,堪稱迷一般的男子。

比如,他究竟長啥樣?

成吉思汗在世時,據傳不允許作為其傳記,不允許為其畫像,不允許把他的名字刻在任何物體上,更不允許死後為他建陵墓。個中緣由雖尚不得知,但至少在成吉思汗活著時,基本不可能留下有關他的畫像。

不過他死後,後人就沒那麼多禁忌了。照相機尚未發明時,人們記錄先人容貌最常用的方式有兩種:畫像(追摹)和文字描述。但目前人們能見到的成吉思汗畫像真跡只有兩幅:一件是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南熏殿圖像·元代帝像冊》中的成吉思汗畫像;另一件為史樹青先生1953年從民間徵集到的畫像,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元太祖皇帝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中記載:

元年丙寅,帝大會諸王群臣,建九遊白旗,

即皇帝位於斡難河之源。

諸王群臣共上尊號曰成吉思皇帝。是歲實金泰和之六年也。

《南熏殿圖像·元代帝像冊》中的成吉思汗畫像為絹本,設色,半身,縱59.4釐米,橫47釐米。榜題曰:“元太祖皇帝,即青吉思汗,諱特穆津,在位二十二年,父曰伊蘇克伊,是為列祖皇帝,起宋甯宗開禧二年丙寅,金章宗泰和六年,終宋理宗寶慶二年丁亥,金哀宗正大四年。”這幅成吉思汗畫像和其他蒙元帝王畫像尺寸相同,共裝一冊,位列第一開本。

當然,關於其是否為成吉思汗本人的真實形象學術界目前仍有爭議,但它畢竟是目前唯一能夠證明成吉思汗形象的主要實物依據。故宮南薰殿始建於明,是明朝冊封大典時中書官撰寫金寶、金冊的地方。此像冊目前只留有八位蒙古帝王的畫像,也是目前傳世至今唯一能夠看得到的元代系列帝王畫像實物。

另一件,即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那幅則為白箋紙地,設色,半身,編號為1084。畫像中成吉思汗的形象為寬額方圓臉、面赭赤,目光深沉而敏銳,表情慈祥。頭戴外白裡黑的貂皮暖帽,身著淺米色毛絨衫,連鬢鬍鬚,黑白相間,額前有發微露,左右分披,冠下耳後垂發鬟。榜題寫:“太祖皇帝即成吉思罕諱帖木真”幾個字。

“仔細觀察這兩幅成吉思汗畫像,除了尺寸略有差別外,其他成吉思汗的儀態、裝束、表情基本上一致,這說明二者是出自于同一畫家之手,或者是相互臨摹成像所致,成像的年代應屬於同一時期。”內蒙古博物院陳永志在《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文化遺產》一文中如此結論。

以上為兩件畫像,而關於成吉思汗具體形象的文字描述,可靠的早期記載僅有一處,即南宋使臣趙珙《蒙韃備錄》一書中:“其身魁偉而廣顙(寬額),長髯,人物雄壯,所以異也”。1221年,南宋使臣趙珙奉命出使蒙古,曾經見過成吉思汗,其記載應當可信。“如果以此描述來分析目前的這兩幅成吉思汗畫像,與本人的真實面貌還是很接近的。”陳永志說。

那麼,這兩件畫像是否寫實?或者說,與真實的成吉思汗有多像?

目前還很難說。

一方面,畫像雖為宮廷畫師所做,有一定規範與模式,但終究屬於藝術創作,與後世照相機全然客觀性記錄完全不同,其中的個性化處理不可避免,而且中國人物畫歷來對精氣神的把控要高於皮相。

但其與真實的成吉思汗又必有相合,此結論可通過與忽必烈畫像進行對比得出。成吉思汗是忽必烈的爺爺,忽必烈見過老年的成吉思汗,對畫像的相似程度有重要話語權。忽必烈稱帝后,尊成吉思汗為元太祖,諡封時發現成吉思汗沒有畫像,無法在太廟陳列牌位,於是召集人畫,由於沒有所本,宮廷畫匠們基本上是參照忽必烈相貌的輪廓才繪出成吉思汗。仔細比對《元帝像冊》中二者的畫像:帽飾、發飾、面飾與衣飾等細節基本上一致。也就是說,這幅成吉思汗畫像只能是在忽必烈時代留下來的,且是以忽必烈本人面容為本畫出來的。

元世祖忽必烈及元世祖皇后像

神禦殿,為元代專設用於供奉歷代帝王禦容,供奉的禦容都由綸綺局織錦而成,而這類畫像多為帝王歿後所制,有的甚至是臨摹或追摹而成。據《元史·祭祀志》所載,“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一月,命承旨和禮霍孫畫太祖禦容”。和禮霍孫所畫的太祖禦容,或許便是最初的成吉思汗像。和禮霍孫為宮廷畫師,是忽必烈的近臣,雖沒見過成吉思汗本人,但必然得到過忽必烈的具體指點,他繪出的太祖畫像是經過忽必烈欽定的。

“大朝傳說—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風采”展覽現場

2018年2月2日至4月8日,“大朝傳說——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風采”特展亮相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詳盡介紹了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國的發展軌跡。作為浙江省博物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文物系列特展”的第五個展覽,觀眾可從中瞭解草原帝國發展史及成吉思汗是如何在軍隊力量和軍事創新的幫助下完成了一個帝國版圖的構建過程。展覽分為兩大部分:民族歷史—一代天驕、民族風情—馬背民族,共展出150件(組)內蒙古博物院極富民族特色的精品文物,材質涵蓋瓷器、玉石器、金銀器、鐵器、絲織品、骨牙器、紙等,類別包括生產生活用具、兵器、錢幣、葬具等,全面展示蒙古族的民族特性與生活面貌。

由草原牧人一躍為“世界皇帝”,成吉思汗締造的是一個人間奇跡。

作為大元帝國的創始人,他戎馬一生,一手建立的蒙古帝國疆域橫跨歐亞大陸。他還發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最早建立了運輸聯絡系統,將軍事藝術推向冷兵器時代的最高蜂,是世界上受祭祀最多的帝王,並最早提出和實踐了“全球化”…其武功之盛、占地之廣,至少前無古人,對中國及歐亞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他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組織培育了偉大的蒙古軍團,還在於他深具超前意識的國家行政管理理念和宏觀地緣政治思想。”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說。

起于災難而終於卓越,世界秩序因他而改變。

西元十二世紀蒙古部和草原諸部地理分佈示意圖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繪)

蒙古汗國(四大汗國)疆域圖

元代疆域圖(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繪製)

不過,“成吉思汗”乃為尊號,其名實為“鐵木真”,1162年出生於斡難河的蒙古孛兒只斤部落。童年幸福成長,但不足十歲便經歷父親被敵人毒害,全家被部落拋棄,年少被奪妻等各種苦難經歷,故從小便熟知政治這門複雜的藝術,也具備成大事之能力。

群雄爭霸,逐鹿高原。12世紀激烈的兼併戰爭中,蒙古高原上形成了幾個強大的部落。經過數十年征戰,鐵木真運用高超的戰略戰術將所有敵對部落逐一討平。38歲時,已成為蒙古本土斡難河—怯綠連河流域無可爭議的統治者。

1202年,鐵木真擊敗了塔塔兒人,成為東部蒙古草原之主;1203年打敗並收編克烈部,進一步壯大自己的軍隊;1204年擊敗乃蠻人,完成了對蒙古草原的控制。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鄂嫩河)源頭草原上召開大會,豎起象徵草原霸主權力的九斿白旄,建立了蒙古國(蒙古語寫作Yeke Monγgol Ulus),尊號稱“成吉思汗”。“成”是強大、堅強的意思,“成吉思”是這個詞的複數,強盛偉大的君主之意。蒙古國的建立標誌著一個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文化的蒙古民族的最終形成。

“大朝傳說—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風采”展覽現場

蒙古帝國為歷史上疆域最廣的國家之一,從日本海綿延至地中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巔峰時期,它的面積近乎3,300萬平方千米,大約等同於整個非洲。統一蒙古高原的進程中,成吉思汗逐步創建國家制度,包括劃分千戶,促進蒙古民族共同體形成;分封黃金家族,形成日後的四大汗國;組成萬人怯薛(護衛軍),護衛大汗;設置大斷事官、頒佈大劄撒法令、創制畏吾體蒙古文、信奉薩滿教,這些都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經過幾十年的征戰,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們不僅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進更而統一中原,建立大一統的元王朝,將草原文化的影響擴大到東西方。

西元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率軍攻打西夏時因病逝于甘肅清水縣,終年66歲。死後秘不發葬,後遺體密葬漠北起輦穀,其墓至今下落不明。

部分展品

八思巴文銀聖旨牌 元代 銀 長30釐米 寬8釐米 厚0.1釐米 1998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出土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銀牌整體呈長方形,八思巴文鎏金。

上部有可轉動圓環,用於系掛,圓環一側刻“丁字八十號”。

銀牌兩側分別刻有兩行和三行八思巴 文,

其意為:“依靠長生天的力量,皇帝的名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不尊敬服從的人,將會被定罪處死”。

此牌是元代四、五品職官所佩戴的身份牌。

監國公主銅印 大蒙古國 銅 印高6.3釐米 印邊長10.8釐米 1958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五家村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扁長方體鈕,鈕上刻“上”和“王”兩字;正方形印面,九疊篆體陽文,刻“監國公主行宣差河北都總管之印”,印文中心有兩行畏兀兒體蒙文。監國公主是成吉思汗的三女兒阿剌合別乞,嫁給汪古部首領,成為汪古部的代表人物。印文所證,其夫死後,她主管汪古部政事的同時也兼管河北都總管,管轄黃河以北,包括山西、河北的廣大地區。這方官印體現出成吉思汗對女兒的器重與厚望,也可以看出女性地位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晚期的空前高漲。元代對提高女性地位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摒棄了前代的婦女歧視性法令,並設立多項女性的保護性法律。“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這一觀點很適合用來形容元代社會的偉大進步。

鎧甲 大蒙古國 鐵 通高86釐米 甲片長10釐米 寬3釐米

2009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徵集 內蒙古博物院藏

蒙古軍以騎兵為主,甲胄是其行軍作戰時保護自己的重要裝備。蒙古騎兵均披鎧甲,頂鐵盔。鎧甲由鐵片及鐵絲、銅絲貫穿製成。材質多有不同,或為鐵質、或為皮質、或為銀質,身份等級越高,材質及裝飾越豪華,將帥皇族多裝飾金銀珠寶,並飾以紋飾。

龍鳳紋金鞍飾 元代 金

前鞍橋通寬19.5釐米、橫寬10釐米、高2釐米;

前鞍翅長20釐米、寬9.5釐米、厚0.3釐米;

後鞍翅飾長11.7釐米、寬4.7釐米、厚0.2釐米;

前橋飾長14.1釐米、寬2.6釐米、厚0.3釐米;

後橋飾長8.5釐米、寬7.4釐米、厚0.3釐米

2001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恩格爾河墓葬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鞍飾採用鏤雕工藝,高貴典雅。在前鞍橋、前鞍翅、後鞍翅等顯要 位置裝飾雙龍、單龍、飛鳳等代表身份等級的圖案,並曾鑲嵌寶石。與鞍飾同出的還有大量其他金銀器,以及玻璃器、珍珠、琥珀墜飾、絲織長袍等,推測這是一處典型的蒙元時期貴族婦女墓葬。

綠釉刻花雞冠壺 遼代

高24.5釐米 口徑5.2釐米 寬15.2 釐米 1978年內蒙古通遼市第二機械林場墓葬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壺體呈扁體,上窄下寬。口部管狀,直口。蓋呈斗笠形,蓋頂呈蘑菇 狀。口與兩個方形耳同在壺頂部。兩個方形耳有穿孔,雙耳間呈馬鞍形。 小平底。腹部刻卷草紋。側邊有凸起的仿縫合線紋。施草綠色釉。 雞冠壺又稱“皮囊壺”,在遼代的生產生活中是極為常見的器皿,它的主體是仿皮囊的樣式,細節方面借鑒了其它裝飾手法,成為遼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瑪瑙臂鞲 遼代

長8.44釐米 寬4.41釐米 厚0.53釐米 1981年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巴紮拉嘎墓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臂鞲通體用瑪瑙製成,橢圓形,兩邊外凸 並穿孔便於穿接帶飾,下部微向內凹便於貼合手臂。晶瑩通透,製作精美。 臂鞲,也是護臂。契丹人素有“駕鷹”的傳統。契丹人本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強射生,以給日用”。鷹則成為他們狩獵的工具。臂鞲是供馴鷹人駕鷹 的器具。有關於架鷹的場景,在遼代墓葬中的壁畫上也有生動的展現。

鋬耳銀盃 元代

高4.9釐米 長口徑10.8釐米 短口徑8釐米 1957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華湧泉捐贈

內蒙古博物院藏

器形呈半橢圓球體,口沿一側焊接綬帶結形鋬手,鋬手下有一環耳支撐。杯內兩側有瓜棱,內底部鏨刻一周聯珠紋,內有梵文“吽”字。 鋬耳金銀盃是蒙古貴族典型的飲酒器具,在內蒙古元代文物中比較常見。此杯有梵文刻字,應該具有宗教意義,可能為宗教祭祀或者宴會用品。

薩滿法服 清代

衣長140釐米 兩袖寬172釐米 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徵集

內蒙古博物館藏

此薩滿服集中以鳥類信仰為突出特徵的蒙古薩滿信仰的基本特 點。長袍前後及袖上綴飾彩布條,伸開雙臂直立時,布條展開呈倒扇面形。同時,其前胸、後背都佩帶銅鏡和小鈴鐺,以表示其化做精靈或依靠精靈飛天潛地之能。

散舞磚雕 元代

長32釐米 寬29釐米 厚8釐米 2005年呼和浩特市徵集

內蒙古博物院藏

長方形,表面浮雕一人橫握笛類樂器,身形隨著音樂舞動,衣帶飄起,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元代樂舞具有蒙 古族豪邁粗狂,熱情洋溢的民族特色,此件磚雕反映了元代樂舞的舞蹈精華,藝術成就頗高。

沙拉西用朝爾(馬頭琴) 清代

高96.2釐米 寬21釐米 厚5.5釐米 1980 年內蒙古通遼市紮魯特旗徵集 內蒙古博物館藏

沙拉希(1887—1968),內蒙古哲盟科爾沁左翼中旗人,著名朝爾演奏家。朝爾蒙古語稱之為“奇奇裡”,為兩弦拉奏樂器,琴弦以馬尾為之,被視為馬頭琴的前身。它保持著胡笳時代人聲與笳聲共鳴形成的雙 音特點。蒙古人取其共鳴之意,稱其為“抄兀爾”,也就是朝爾。

掐絲嵌寶石金飾件 元代 內蒙古博物院藏金質,飾件採用黃金拉絲點焊工藝製作,

掐絲,整體呈菱花形。

中間鑲嵌寶石,有脫落,造型精美,典雅,

是元代時期貴族所用的裝飾品。

注:除展覽現場圖,文中圖片均由浙江省博物館提供。本文內容著重參考並部分引用了內蒙古博物院陳永志著《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文化遺產》一文。

大朝傳說——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風采

主辦單位:浙江省博物館 內蒙古博物院

展覽地點:杭州西湖文化廣場E區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

地下一層臨展廳

成吉思汗這個人,知名度忒高,估計四海八荒無人不識,但籠罩其身的未解之謎甚多,堪稱迷一般的男子。

比如,他究竟長啥樣?

成吉思汗在世時,據傳不允許作為其傳記,不允許為其畫像,不允許把他的名字刻在任何物體上,更不允許死後為他建陵墓。個中緣由雖尚不得知,但至少在成吉思汗活著時,基本不可能留下有關他的畫像。

不過他死後,後人就沒那麼多禁忌了。照相機尚未發明時,人們記錄先人容貌最常用的方式有兩種:畫像(追摹)和文字描述。但目前人們能見到的成吉思汗畫像真跡只有兩幅:一件是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南熏殿圖像·元代帝像冊》中的成吉思汗畫像;另一件為史樹青先生1953年從民間徵集到的畫像,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元太祖皇帝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中記載:

元年丙寅,帝大會諸王群臣,建九遊白旗,

即皇帝位於斡難河之源。

諸王群臣共上尊號曰成吉思皇帝。是歲實金泰和之六年也。

《南熏殿圖像·元代帝像冊》中的成吉思汗畫像為絹本,設色,半身,縱59.4釐米,橫47釐米。榜題曰:“元太祖皇帝,即青吉思汗,諱特穆津,在位二十二年,父曰伊蘇克伊,是為列祖皇帝,起宋甯宗開禧二年丙寅,金章宗泰和六年,終宋理宗寶慶二年丁亥,金哀宗正大四年。”這幅成吉思汗畫像和其他蒙元帝王畫像尺寸相同,共裝一冊,位列第一開本。

當然,關於其是否為成吉思汗本人的真實形象學術界目前仍有爭議,但它畢竟是目前唯一能夠證明成吉思汗形象的主要實物依據。故宮南薰殿始建於明,是明朝冊封大典時中書官撰寫金寶、金冊的地方。此像冊目前只留有八位蒙古帝王的畫像,也是目前傳世至今唯一能夠看得到的元代系列帝王畫像實物。

另一件,即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那幅則為白箋紙地,設色,半身,編號為1084。畫像中成吉思汗的形象為寬額方圓臉、面赭赤,目光深沉而敏銳,表情慈祥。頭戴外白裡黑的貂皮暖帽,身著淺米色毛絨衫,連鬢鬍鬚,黑白相間,額前有發微露,左右分披,冠下耳後垂發鬟。榜題寫:“太祖皇帝即成吉思罕諱帖木真”幾個字。

“仔細觀察這兩幅成吉思汗畫像,除了尺寸略有差別外,其他成吉思汗的儀態、裝束、表情基本上一致,這說明二者是出自于同一畫家之手,或者是相互臨摹成像所致,成像的年代應屬於同一時期。”內蒙古博物院陳永志在《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文化遺產》一文中如此結論。

以上為兩件畫像,而關於成吉思汗具體形象的文字描述,可靠的早期記載僅有一處,即南宋使臣趙珙《蒙韃備錄》一書中:“其身魁偉而廣顙(寬額),長髯,人物雄壯,所以異也”。1221年,南宋使臣趙珙奉命出使蒙古,曾經見過成吉思汗,其記載應當可信。“如果以此描述來分析目前的這兩幅成吉思汗畫像,與本人的真實面貌還是很接近的。”陳永志說。

那麼,這兩件畫像是否寫實?或者說,與真實的成吉思汗有多像?

目前還很難說。

一方面,畫像雖為宮廷畫師所做,有一定規範與模式,但終究屬於藝術創作,與後世照相機全然客觀性記錄完全不同,其中的個性化處理不可避免,而且中國人物畫歷來對精氣神的把控要高於皮相。

但其與真實的成吉思汗又必有相合,此結論可通過與忽必烈畫像進行對比得出。成吉思汗是忽必烈的爺爺,忽必烈見過老年的成吉思汗,對畫像的相似程度有重要話語權。忽必烈稱帝后,尊成吉思汗為元太祖,諡封時發現成吉思汗沒有畫像,無法在太廟陳列牌位,於是召集人畫,由於沒有所本,宮廷畫匠們基本上是參照忽必烈相貌的輪廓才繪出成吉思汗。仔細比對《元帝像冊》中二者的畫像:帽飾、發飾、面飾與衣飾等細節基本上一致。也就是說,這幅成吉思汗畫像只能是在忽必烈時代留下來的,且是以忽必烈本人面容為本畫出來的。

元世祖忽必烈及元世祖皇后像

神禦殿,為元代專設用於供奉歷代帝王禦容,供奉的禦容都由綸綺局織錦而成,而這類畫像多為帝王歿後所制,有的甚至是臨摹或追摹而成。據《元史·祭祀志》所載,“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一月,命承旨和禮霍孫畫太祖禦容”。和禮霍孫所畫的太祖禦容,或許便是最初的成吉思汗像。和禮霍孫為宮廷畫師,是忽必烈的近臣,雖沒見過成吉思汗本人,但必然得到過忽必烈的具體指點,他繪出的太祖畫像是經過忽必烈欽定的。

“大朝傳說—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風采”展覽現場

2018年2月2日至4月8日,“大朝傳說——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風采”特展亮相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詳盡介紹了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國的發展軌跡。作為浙江省博物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文物系列特展”的第五個展覽,觀眾可從中瞭解草原帝國發展史及成吉思汗是如何在軍隊力量和軍事創新的幫助下完成了一個帝國版圖的構建過程。展覽分為兩大部分:民族歷史—一代天驕、民族風情—馬背民族,共展出150件(組)內蒙古博物院極富民族特色的精品文物,材質涵蓋瓷器、玉石器、金銀器、鐵器、絲織品、骨牙器、紙等,類別包括生產生活用具、兵器、錢幣、葬具等,全面展示蒙古族的民族特性與生活面貌。

由草原牧人一躍為“世界皇帝”,成吉思汗締造的是一個人間奇跡。

作為大元帝國的創始人,他戎馬一生,一手建立的蒙古帝國疆域橫跨歐亞大陸。他還發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最早建立了運輸聯絡系統,將軍事藝術推向冷兵器時代的最高蜂,是世界上受祭祀最多的帝王,並最早提出和實踐了“全球化”…其武功之盛、占地之廣,至少前無古人,對中國及歐亞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他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組織培育了偉大的蒙古軍團,還在於他深具超前意識的國家行政管理理念和宏觀地緣政治思想。”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說。

起于災難而終於卓越,世界秩序因他而改變。

西元十二世紀蒙古部和草原諸部地理分佈示意圖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繪)

蒙古汗國(四大汗國)疆域圖

元代疆域圖(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繪製)

不過,“成吉思汗”乃為尊號,其名實為“鐵木真”,1162年出生於斡難河的蒙古孛兒只斤部落。童年幸福成長,但不足十歲便經歷父親被敵人毒害,全家被部落拋棄,年少被奪妻等各種苦難經歷,故從小便熟知政治這門複雜的藝術,也具備成大事之能力。

群雄爭霸,逐鹿高原。12世紀激烈的兼併戰爭中,蒙古高原上形成了幾個強大的部落。經過數十年征戰,鐵木真運用高超的戰略戰術將所有敵對部落逐一討平。38歲時,已成為蒙古本土斡難河—怯綠連河流域無可爭議的統治者。

1202年,鐵木真擊敗了塔塔兒人,成為東部蒙古草原之主;1203年打敗並收編克烈部,進一步壯大自己的軍隊;1204年擊敗乃蠻人,完成了對蒙古草原的控制。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鄂嫩河)源頭草原上召開大會,豎起象徵草原霸主權力的九斿白旄,建立了蒙古國(蒙古語寫作Yeke Monγgol Ulus),尊號稱“成吉思汗”。“成”是強大、堅強的意思,“成吉思”是這個詞的複數,強盛偉大的君主之意。蒙古國的建立標誌著一個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文化的蒙古民族的最終形成。

“大朝傳說—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風采”展覽現場

蒙古帝國為歷史上疆域最廣的國家之一,從日本海綿延至地中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巔峰時期,它的面積近乎3,300萬平方千米,大約等同於整個非洲。統一蒙古高原的進程中,成吉思汗逐步創建國家制度,包括劃分千戶,促進蒙古民族共同體形成;分封黃金家族,形成日後的四大汗國;組成萬人怯薛(護衛軍),護衛大汗;設置大斷事官、頒佈大劄撒法令、創制畏吾體蒙古文、信奉薩滿教,這些都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經過幾十年的征戰,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們不僅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進更而統一中原,建立大一統的元王朝,將草原文化的影響擴大到東西方。

西元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率軍攻打西夏時因病逝于甘肅清水縣,終年66歲。死後秘不發葬,後遺體密葬漠北起輦穀,其墓至今下落不明。

部分展品

八思巴文銀聖旨牌 元代 銀 長30釐米 寬8釐米 厚0.1釐米 1998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出土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銀牌整體呈長方形,八思巴文鎏金。

上部有可轉動圓環,用於系掛,圓環一側刻“丁字八十號”。

銀牌兩側分別刻有兩行和三行八思巴 文,

其意為:“依靠長生天的力量,皇帝的名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不尊敬服從的人,將會被定罪處死”。

此牌是元代四、五品職官所佩戴的身份牌。

監國公主銅印 大蒙古國 銅 印高6.3釐米 印邊長10.8釐米 1958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五家村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扁長方體鈕,鈕上刻“上”和“王”兩字;正方形印面,九疊篆體陽文,刻“監國公主行宣差河北都總管之印”,印文中心有兩行畏兀兒體蒙文。監國公主是成吉思汗的三女兒阿剌合別乞,嫁給汪古部首領,成為汪古部的代表人物。印文所證,其夫死後,她主管汪古部政事的同時也兼管河北都總管,管轄黃河以北,包括山西、河北的廣大地區。這方官印體現出成吉思汗對女兒的器重與厚望,也可以看出女性地位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晚期的空前高漲。元代對提高女性地位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摒棄了前代的婦女歧視性法令,並設立多項女性的保護性法律。“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這一觀點很適合用來形容元代社會的偉大進步。

鎧甲 大蒙古國 鐵 通高86釐米 甲片長10釐米 寬3釐米

2009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徵集 內蒙古博物院藏

蒙古軍以騎兵為主,甲胄是其行軍作戰時保護自己的重要裝備。蒙古騎兵均披鎧甲,頂鐵盔。鎧甲由鐵片及鐵絲、銅絲貫穿製成。材質多有不同,或為鐵質、或為皮質、或為銀質,身份等級越高,材質及裝飾越豪華,將帥皇族多裝飾金銀珠寶,並飾以紋飾。

龍鳳紋金鞍飾 元代 金

前鞍橋通寬19.5釐米、橫寬10釐米、高2釐米;

前鞍翅長20釐米、寬9.5釐米、厚0.3釐米;

後鞍翅飾長11.7釐米、寬4.7釐米、厚0.2釐米;

前橋飾長14.1釐米、寬2.6釐米、厚0.3釐米;

後橋飾長8.5釐米、寬7.4釐米、厚0.3釐米

2001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恩格爾河墓葬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鞍飾採用鏤雕工藝,高貴典雅。在前鞍橋、前鞍翅、後鞍翅等顯要 位置裝飾雙龍、單龍、飛鳳等代表身份等級的圖案,並曾鑲嵌寶石。與鞍飾同出的還有大量其他金銀器,以及玻璃器、珍珠、琥珀墜飾、絲織長袍等,推測這是一處典型的蒙元時期貴族婦女墓葬。

綠釉刻花雞冠壺 遼代

高24.5釐米 口徑5.2釐米 寬15.2 釐米 1978年內蒙古通遼市第二機械林場墓葬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壺體呈扁體,上窄下寬。口部管狀,直口。蓋呈斗笠形,蓋頂呈蘑菇 狀。口與兩個方形耳同在壺頂部。兩個方形耳有穿孔,雙耳間呈馬鞍形。 小平底。腹部刻卷草紋。側邊有凸起的仿縫合線紋。施草綠色釉。 雞冠壺又稱“皮囊壺”,在遼代的生產生活中是極為常見的器皿,它的主體是仿皮囊的樣式,細節方面借鑒了其它裝飾手法,成為遼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瑪瑙臂鞲 遼代

長8.44釐米 寬4.41釐米 厚0.53釐米 1981年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巴紮拉嘎墓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臂鞲通體用瑪瑙製成,橢圓形,兩邊外凸 並穿孔便於穿接帶飾,下部微向內凹便於貼合手臂。晶瑩通透,製作精美。 臂鞲,也是護臂。契丹人素有“駕鷹”的傳統。契丹人本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強射生,以給日用”。鷹則成為他們狩獵的工具。臂鞲是供馴鷹人駕鷹 的器具。有關於架鷹的場景,在遼代墓葬中的壁畫上也有生動的展現。

鋬耳銀盃 元代

高4.9釐米 長口徑10.8釐米 短口徑8釐米 1957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華湧泉捐贈

內蒙古博物院藏

器形呈半橢圓球體,口沿一側焊接綬帶結形鋬手,鋬手下有一環耳支撐。杯內兩側有瓜棱,內底部鏨刻一周聯珠紋,內有梵文“吽”字。 鋬耳金銀盃是蒙古貴族典型的飲酒器具,在內蒙古元代文物中比較常見。此杯有梵文刻字,應該具有宗教意義,可能為宗教祭祀或者宴會用品。

薩滿法服 清代

衣長140釐米 兩袖寬172釐米 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徵集

內蒙古博物館藏

此薩滿服集中以鳥類信仰為突出特徵的蒙古薩滿信仰的基本特 點。長袍前後及袖上綴飾彩布條,伸開雙臂直立時,布條展開呈倒扇面形。同時,其前胸、後背都佩帶銅鏡和小鈴鐺,以表示其化做精靈或依靠精靈飛天潛地之能。

散舞磚雕 元代

長32釐米 寬29釐米 厚8釐米 2005年呼和浩特市徵集

內蒙古博物院藏

長方形,表面浮雕一人橫握笛類樂器,身形隨著音樂舞動,衣帶飄起,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元代樂舞具有蒙 古族豪邁粗狂,熱情洋溢的民族特色,此件磚雕反映了元代樂舞的舞蹈精華,藝術成就頗高。

沙拉西用朝爾(馬頭琴) 清代

高96.2釐米 寬21釐米 厚5.5釐米 1980 年內蒙古通遼市紮魯特旗徵集 內蒙古博物館藏

沙拉希(1887—1968),內蒙古哲盟科爾沁左翼中旗人,著名朝爾演奏家。朝爾蒙古語稱之為“奇奇裡”,為兩弦拉奏樂器,琴弦以馬尾為之,被視為馬頭琴的前身。它保持著胡笳時代人聲與笳聲共鳴形成的雙 音特點。蒙古人取其共鳴之意,稱其為“抄兀爾”,也就是朝爾。

掐絲嵌寶石金飾件 元代 內蒙古博物院藏金質,飾件採用黃金拉絲點焊工藝製作,

掐絲,整體呈菱花形。

中間鑲嵌寶石,有脫落,造型精美,典雅,

是元代時期貴族所用的裝飾品。

注:除展覽現場圖,文中圖片均由浙江省博物館提供。本文內容著重參考並部分引用了內蒙古博物院陳永志著《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文化遺產》一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