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姓氏文化中的家譜與祠堂

姓氏家譜是以文字和表譜等形式, 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蹟為主要內容的家族史籍。 姓氏家譜是以本家族子孫一代一代血肉之軀環環緊扣的生命鏈條, 是血脈貫通、宗親相連的一條永世割不斷的血緣紐帶。 姓氏家譜在各個歷史時期發揮過不同或相似的作用。

商人的牒記, 載有祖先父兄死去的忌日。 每逢忌日, 商人要進行祭祀, 並且禁止喝酒作樂, 目的是緬懷先人的優良品德, 不忘養育之恩, 也就是使老有所敬, 賢有所尊。 這種敬老尊賢的遺風, 至今還是我們中華民族需要發揚的傳統美德。

就現代社會而言, 姓氏譜書中依然存在著一些有益的、合理的家訓、家規、格言, 例如:贍養老人, 要求兄弟和睦, 不許辱駡毆打尊長, 禁止酗酒、賭博、嚴禁砍伐祖墳林木和村頭風水林的行為, 諸如此類, 對社會秩序的安定, 甚至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均有一定作用。

特別是在法制、法規普及薄弱的邊遠地區, 家訓、家規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

"祠堂"一名, 始見於漢代, 又稱"祠廟"或"家廟", 其建築多修建在墳墓附近。 宋代以後, 民間立祠堂風氣流行, 於是各姓祠堂遍佈大江南北。 此時的祠堂多建於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 開始由於發族尚不多, 便先置祠於宅中, 隨著族丁的繁衍, 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先祖崇拜與神靈崇拜的產物, 是家族精神和英靈棲息的殿堂。

作為子孫祭祀、緬懷祖宗的場所, 祠堂一般都有一個高雅的名稱, 也叫堂號。 中華民族的任何一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堂號, 如王姓的"太原堂"、陳姓的"穎川堂"、李姓的"隴西堂"、馬姓的"扶風堂"等。

許多堂號的取名, 源於歷史典故。 正是在這一取名行為中, 中國古代文化的理想價值在民間得以承認和接受, 並以神聖的凝固形式的對家族後人時常起到教育和勉勵的作用。

與祠堂密切相關的另一文化載體則是祠聯。

祠聯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 按內容分類, 可分為尋根追祖、彪炳先賢、訓勉後人幾個方面。

其中彪炳先賢、訓勉後人兩方面的內容在姓氏祠聯中占的數量尤多。

"彪炳先賢"聯, 通過記述本姓歷史名人的豐功偉績、道德文章、格言惠行, 標榜先人的巨大業績, 體現家族的顯赫聲望, 藉以振奮家族風氣, 激起後人進取,

這類祠聯彙集在一起, 就是一部歷史名人的簡明彙編, 洋洋大觀, 在引起後人自豪感的同時, 促使他們奮發向上。

"訓勉後人"聯, 其作用與家訓、家規差不多。 這類祠聯旨在勸勉後人要珍惜本姓家族的名望, 希望他們向上進取, 使列祖列宗臉上有光。 因此, 這類祠聯的內容或描述先人昔日的艱難創業, 或要求子孫守職敬業, 或強調正直做人的原則, 要求後人真誠善良、刻苦讀書、勤儉持家等等。

作為中國民間的祠堂, 它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 作為中國的民俗文化, 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 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具有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千秋功過, 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 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