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愛爾蘭文學交響曲

1937年, 一個名叫弗蘭·奧布萊恩的作家拿著刪減後的手稿到了朗文出版社。 這是他擱置了兩年的小說, 題目為《雙鳥泳河》。 出版社對這本小說並沒有什麼興趣, 認為它天馬行空, 毫無意義, 最後在格雷厄姆·格林的建議下才得以出版。

與此同時, 另一位愛爾蘭老作家喬伊絲正在創作一部叫做《芬尼根的守靈夜》的“萬書之書”, 這個時候喬伊絲的視力已經非常糟糕, 為了治療青光眼、近視、白內障, 他先後動了11次手術, 左眼水晶體被徹底切除, 書的最後部分只能通過薩繆爾·貝克特的聽寫來完成。 在他雙目完全失明之前,

喬伊絲讀到了這本《雙鳥泳河》, 這也成為他讀過的最後一本小說;作為曾被出版社多次拒稿並且“焚書”的作者, 喬伊絲感到這個年輕作家的命運和自己有點相像, 他讀完小說, 十分讚賞, 認為這個人註定是了不起的作家。

然而, 天公不作美。 儘管有格雷厄姆·格林、喬伊絲、狄倫·湯瑪斯等大師推崇, 《雙鳥泳河》依然無法吸引愛爾蘭讀者。 又趕上戰爭爆發, 德國的“閃電戰”把朗文出版社的書庫炸了個一乾二淨, 最後這本書的銷量停止在244本。 窮困潦倒的奧布萊恩只能一邊在報紙上寫寫諷刺專欄, 一邊花錢酗酒, 幾年後拿出了第二部小說《第三個員警》(其實完成時間就在《雙鳥泳河》後幾個月), 結果境遇更差, 直接被出版社拒絕,

無法出版。 理由是“他本該寫得平實一點, 別再那麼天馬行空, 可他倒好, 反而還變本加厲”。 從此, 奧布萊恩生前的身份就定格在報紙的專欄作家, 寫寫諷刺評論, 補貼家用的同時還頗受歡迎。 直到1966年的愚人節, 突發心臟病的奧布萊恩在家中死去。 而此時, 喬伊絲遭禁的著作《尤利西斯》早已經在法庭判決上大獲全勝, 成為文學經典。

就像玩笑似的, 在奧布萊恩死後的第二年, 《第三個員警》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出版了。 儘管銷量依然低迷, 但厄普代克、巴塞爾姆等作家都對他表示讚揚。 在後來評選的百大英文小說中, 那本“天馬行空”的《雙鳥泳河》也赫然在列;評論家約翰·唐麥迪在關於奧布萊恩的文章中寫道, “現在, 《芬尼根的守靈夜》讀起來像畸形的產物一樣。

和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雙鳥泳河》是不受時代限制的。 小說的特點和30年後興起的後現代主義小說有著驚人的相似”。 弗蘭·奧布萊恩也和喬伊絲、貝克特一同成為愛爾蘭現代文學三傑。 進入21世紀, 奧布萊恩的文學地位進一步上升, 2005年, 他的書在三周內便售出了一萬五千餘冊;奧布萊恩國際學術會議也正式成立, 擁有了大量的研究專著。 今年, 他的小說也終於擁有了中譯本, 得以與中國讀者見面。

這就是愛爾蘭文學, 它總是在無形中影響著現代文學的閱讀與發展, 有著綿延而持久的能量。 這種影響, 還要追溯到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 早期的愛爾蘭文學, 其實主要特指蓋爾語文學,

英語並非是愛爾蘭人的本土語言, 但在19世紀中葉, 愛爾蘭遭遇了一場“大饑荒”, 人口大量流失, 土地權爭奪加劇了暴力衝突, 1851年, 大饑荒結束後, 只剩下四分之一的人口能講蓋爾語。 因此, 與民族獨立運動相應, 愛爾蘭的文學復興運動也成為必然。

自葉芝在二十世紀末發起“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以來, 這個國家的文學不但從英美文學中找到了獨立性, 而且大師輩出, 群星璀璨, 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家除了喬伊絲和貝克特, 還有短篇作者奧康納, 威廉·特雷弗, 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希尼更是宛如葉芝的繼承者, 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愛爾蘭性”與民族思考。 然而, 這片保守主義濃重的土地對他們並不友好,

喧囂的民族主義曾讓大量作家選擇遠離都柏林, 旅居美國或倫敦, 他們的許多作品也在美國才得到首次認可。 這讓愛爾蘭作家們擁有著迥異的命運, 有的最終成為大師級的經典, 有的卻像奧布萊恩這樣, 沉寂無名。 今天的愛爾蘭作家們要幸福許多, 他們不必再面臨那樣嚴峻的政治形勢, 他們有著自己的新議題和寫作風格, 但愛爾蘭作為一片神秘的文學土壤, 依然提供著三葉草般的不竭生機。 詳見B02-B07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