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邊“癡”相一邊“狂”態,他醉游在山林中

人生充滿傳奇的人物

生逢亂世 出繼黃氏

黃公望出生于南宋度宗鹹淳五年(1269年), 是平江常熟人, 號大癡、大癡道人, 又號一峰道人、淨豎,

晚號井西道人, 元代著名畫家、書法家, 元四家之一。

黃公望七八歲的時候, 他的家鄉常熟淪陷, 據說也就在那一年, 他父母雙亡, 成為了一個孤兒。 寓居在常熟的溫州人黃樂, 見他聰明可愛, 便將他收為義子。 據《錄鬼簿》記載:“髫齔時, 螟蛉溫州黃氏為嗣, 因而姓焉。 其父年九旬時方立嗣, 見子久, 乃雲:‘黃公望子久矣。 ’”於是改姓黃, 名公望, 字子久。

天池石壁圖 57.2×139.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少有大志 二度書吏

黃公望“幼習神童科”(夏文彥《圖繪寶鑒》), “天資孤高, 少有大志”(楊維楨《西湖竹枝詞》)。 南宋亡時, 他年僅11歲, 成年後對元朝政權並沒有強烈的逆反心理, 相反, 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 他有著熱切的參政欲望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 幹一番大事業。

黃公望雖自幼享有才名, 卻一直沒能步入官場。 據《浙江通志》載:“(黃公望)元至元中, 浙西廉訪使徐琰辟為書吏, 未及棄去。 ”可見直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後他二十三四歲才得到浙西廉訪使(全稱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使, 行署在杭州)徐琰的賞識,

在徐手下充當一名書吏。 “未幾棄去”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徐氏於大德三年(1299年)入京為翰林學士承旨。 大概因他辦事幹練, 加之頗有才名, 至大四年(1311年)左右, 他得到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張閭的賞識, 被任用為書吏。

身陷囹圄 浪跡江湖

延祐二年(1315年)九月,

張閭逮捕下獄。 黃公望因為是張的書吏, 好多文書、帳目皆出於其手, 也被牽連下獄, 時年47歲。 而恰恰就在這時, 元朝舉行了第一次開科取士, 他的好友楊載就是這一科的進士, 熱衷於功名仕途的黃公望卻因身陷囹圄失去了這次非常難得的機會, 這對他來說是又一沉重的打擊。 這一事件純屬巧合, 但對黃公望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他“通三教, 旁曉諸藝”(夏文彥《圖繪寶鑒》), 對性命之學本來就有研究, 這次打擊更加堅定了他的宿命論思想。 出獄後他曾一度賣卜為生, 這在很多文獻中都有記載。 相信他在替人占卜算命時自己也是很誠信的, 並非走江湖行騙。

黃公望出獄時已經年近50歲。 出獄後, 他曾居楊載處(當時楊載已經考中進士),

通過楊載結識了時任松江知府的婺源人汪從善, 希望得到汪的提攜, 再謀發展, 但未有結果。 其時他尚未以畫聞名, 而且元朝還不像明清兩朝那樣, 文人畫家多以賣畫為生, 所以他在松江、杭州一帶以卜術為生。 元代文人畫家以賣卜謀生的並非子久一人, 大畫家吳鎮就曾在崇德、嘉興、杭州賣蔔。

他的鮮明的個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示, 常常以其“癡”相和“狂”態醉游于山林、湖上, 狂放之態, 無以復加。 同時開始專心從事山水畫創作, 在繪畫方面的名氣越來越大。

丹崖玉樹圖 43.8×101.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松雪門下 入全真教

這一時期,子久又開始了繪畫生涯。他一方面向趙孟頫等前輩名家請教,另一方面又同一些富豪畫家如曹知白等交往,大量摹習古代名跡,以提高繪畫的“古意”,並且經常在外遊歷,遍覽江南山水名勝,結交社會各界名流,其中有不少事著名的隱逸之士和佛道兩教的高人。在賣蔔、作畫、交友、遊覽的過程中,他逐漸對社會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而他在繪畫方面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憑著較高的畫名,他受到了許多喜歡附庸風雅的官僚地主的歡迎,得到了其他畫家的尊重。奮鬥了半生未能取得的社會地位、名望在仕途無望時來到了,這一意外收穫使子久幡然醒悟,從此便絕了仕途之想,開始了真正的隱士生涯。

天曆二年(1329年),黃公望和倪瓚一起拜金月岩(蓬頭)為師,加入了全真教(見《梧溪集》),改號“一峰道人”,又“易姓名為苦行,號淨墅,又號大癡”(見《錄鬼簿》)。淨墅,又作淨豎、靜豎。從易姓名,號大癡。全真教教義中雲遊、打坐、煉性等主張對他的山水畫風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

潛心繪事 往來三吳

子久正式作畫大概從五十歲起,到62歲畫名大振,可算大器晚成。此後他又以“教授弟子”為生,《輟耕錄》收有他為課徒而寫的《寫山水訣》,首句便要求“學者當盡心焉”,最後告誡學生“作畫大要去‘邪、甜、俗、賴’四個字”。

子久經常在外遊歷,“往來三吳”,飽覽吳地的山山水水,直至白髮滿頭的暮年。從《東維子文集》中幾次提到黃大癡的地方可知,黃公望在60歲前後及77歲時多次與朋友一起蕩舟太湖之上,且喜吹鐵笛。晚年的子久,思想趨於空寂,他有時在荒山叢林中、有時在湖橋上獨自枯坐。

九峰雪霽圖 117.2×55.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書畫唱酬 四家之首

黃公望結交的朋友中,有不少是豪門巨富,如松江的曹知白,無錫的倪瓚等,他們家富收藏,自己也是傑出的書畫家。黃公望畫藝精進,頗受時人讚賞,成為倪瓚、曹知白等富豪的座上客。曹氏本人博學儒雅,家中“蓄書數千百卷,法書墨蹟數十百卷”,黃公望經常出入其宅,與曹的關係非比尋常。倪瓚家有“清閟閣”,收藏豐富,黃公望成為倪府“清閟閣中一老友”,其珍藏的歷代書畫名跡,就成了黃公望臨習的範本,他於是從中吸收了豐厚的藝術營養,擴大自己的藝術視野,提高自己的藝術品位。

黃公望和倪瓚、王蒙、吳鎮、曹知白,張渥等大畫家,切磋繪事,互相題贈,並和他們合作山水畫,至令尚有他們合作的畫跡存世。他和當時的名士楊維楨、張雨、楊載等也都是好朋友,他們也常在子久的畫上題詩題字,幾人經常以詩文相唱和。他們之間切磋、借鑒,既使各人畫風更加成熟,又把中國文人山水畫推到一個空前絕後的高峰。被後人推為元代四大山水畫家,黃公望又以影響最大而榮登“元四家”之首。

結廬富春 畫中“蘭亭”

黃公望古稀之年時雲遊來到富春江畔,見廟山塢一帶風光如畫、環境恬靜野逸,終於在此結廬隱居。大癡隱居杭州期間,好友王逢曾幾次寫詩懷念,“十年不見黃大癡……大癡真是人中豪”。相傳黃公望常常戴竹笠、穿芒鞋,坐在山邊一塊岩石上邊看景致,邊取出囊中的紙筆作畫。有一天下起大雨,他的竹笠被山風刮走,全身被雨淋得濕透,仍然癡得一動不動,津津有味地坐看雨景。後人把這塊岩石稱為“雨淋岩”。

富春山居圖 33×636.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至正七年(1347)黃公望79歲高齡時,開始創作《富春山居圖》。為了畫好這幅畫,他“搜盡奇峰打草稿”,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援筆南樓,興之所至,亹亹佈置,逐旋填劄。構圖佈局由平面向縱深展寬,畫面顯得寬闊而空靈,圓渾的山體、寬廣的江面、穿插其間的沙洲,都非常符合富陽一帶山水的基本特徵。達到“景隨人遷,人隨景移”,步步可觀的效果。《富春山居圖》既真切地表現出富春江一帶秋初的自然風貌,又反映出富春江寧靜平和的本質特徵。

羽化仙去 名傳後人

至正十四年(1354年),黃公望逝于富春江邊上的小洞天,享年86歲。2011年,富陽黃公望研究會會員在筲箕泉後的燈檯瀛發現了一處古代墓葬,當地人說這就是黃公望的墓。經考古專家考證,這確是一座元明古墓,所以有可能是黃公望墓。

大癡死後還留下許多傳說。如周亮工《書影》:“李君實(日華)曰:常聞人說黃子久……一日于武林虎跑,方同數客立石上,忽四山雲霧擁溢鬱勃,片時竟不見子久,以為仙去。”孫承澤《庚子銷夏記》也有“人傳子久于武林虎跑石上飛升”的記載。方薰《山靜居論畫》更謂:“辭世後,人有見其吹橫竹出秦關,遂以為蟬蛻不死。”這些傳說當然不可信以為真,但從中可見子久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富春山居圖【橫屏欣賞】

丹崖玉樹圖 43.8×101.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松雪門下 入全真教

這一時期,子久又開始了繪畫生涯。他一方面向趙孟頫等前輩名家請教,另一方面又同一些富豪畫家如曹知白等交往,大量摹習古代名跡,以提高繪畫的“古意”,並且經常在外遊歷,遍覽江南山水名勝,結交社會各界名流,其中有不少事著名的隱逸之士和佛道兩教的高人。在賣蔔、作畫、交友、遊覽的過程中,他逐漸對社會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而他在繪畫方面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憑著較高的畫名,他受到了許多喜歡附庸風雅的官僚地主的歡迎,得到了其他畫家的尊重。奮鬥了半生未能取得的社會地位、名望在仕途無望時來到了,這一意外收穫使子久幡然醒悟,從此便絕了仕途之想,開始了真正的隱士生涯。

天曆二年(1329年),黃公望和倪瓚一起拜金月岩(蓬頭)為師,加入了全真教(見《梧溪集》),改號“一峰道人”,又“易姓名為苦行,號淨墅,又號大癡”(見《錄鬼簿》)。淨墅,又作淨豎、靜豎。從易姓名,號大癡。全真教教義中雲遊、打坐、煉性等主張對他的山水畫風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

潛心繪事 往來三吳

子久正式作畫大概從五十歲起,到62歲畫名大振,可算大器晚成。此後他又以“教授弟子”為生,《輟耕錄》收有他為課徒而寫的《寫山水訣》,首句便要求“學者當盡心焉”,最後告誡學生“作畫大要去‘邪、甜、俗、賴’四個字”。

子久經常在外遊歷,“往來三吳”,飽覽吳地的山山水水,直至白髮滿頭的暮年。從《東維子文集》中幾次提到黃大癡的地方可知,黃公望在60歲前後及77歲時多次與朋友一起蕩舟太湖之上,且喜吹鐵笛。晚年的子久,思想趨於空寂,他有時在荒山叢林中、有時在湖橋上獨自枯坐。

九峰雪霽圖 117.2×55.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書畫唱酬 四家之首

黃公望結交的朋友中,有不少是豪門巨富,如松江的曹知白,無錫的倪瓚等,他們家富收藏,自己也是傑出的書畫家。黃公望畫藝精進,頗受時人讚賞,成為倪瓚、曹知白等富豪的座上客。曹氏本人博學儒雅,家中“蓄書數千百卷,法書墨蹟數十百卷”,黃公望經常出入其宅,與曹的關係非比尋常。倪瓚家有“清閟閣”,收藏豐富,黃公望成為倪府“清閟閣中一老友”,其珍藏的歷代書畫名跡,就成了黃公望臨習的範本,他於是從中吸收了豐厚的藝術營養,擴大自己的藝術視野,提高自己的藝術品位。

黃公望和倪瓚、王蒙、吳鎮、曹知白,張渥等大畫家,切磋繪事,互相題贈,並和他們合作山水畫,至令尚有他們合作的畫跡存世。他和當時的名士楊維楨、張雨、楊載等也都是好朋友,他們也常在子久的畫上題詩題字,幾人經常以詩文相唱和。他們之間切磋、借鑒,既使各人畫風更加成熟,又把中國文人山水畫推到一個空前絕後的高峰。被後人推為元代四大山水畫家,黃公望又以影響最大而榮登“元四家”之首。

結廬富春 畫中“蘭亭”

黃公望古稀之年時雲遊來到富春江畔,見廟山塢一帶風光如畫、環境恬靜野逸,終於在此結廬隱居。大癡隱居杭州期間,好友王逢曾幾次寫詩懷念,“十年不見黃大癡……大癡真是人中豪”。相傳黃公望常常戴竹笠、穿芒鞋,坐在山邊一塊岩石上邊看景致,邊取出囊中的紙筆作畫。有一天下起大雨,他的竹笠被山風刮走,全身被雨淋得濕透,仍然癡得一動不動,津津有味地坐看雨景。後人把這塊岩石稱為“雨淋岩”。

富春山居圖 33×636.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至正七年(1347)黃公望79歲高齡時,開始創作《富春山居圖》。為了畫好這幅畫,他“搜盡奇峰打草稿”,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援筆南樓,興之所至,亹亹佈置,逐旋填劄。構圖佈局由平面向縱深展寬,畫面顯得寬闊而空靈,圓渾的山體、寬廣的江面、穿插其間的沙洲,都非常符合富陽一帶山水的基本特徵。達到“景隨人遷,人隨景移”,步步可觀的效果。《富春山居圖》既真切地表現出富春江一帶秋初的自然風貌,又反映出富春江寧靜平和的本質特徵。

羽化仙去 名傳後人

至正十四年(1354年),黃公望逝于富春江邊上的小洞天,享年86歲。2011年,富陽黃公望研究會會員在筲箕泉後的燈檯瀛發現了一處古代墓葬,當地人說這就是黃公望的墓。經考古專家考證,這確是一座元明古墓,所以有可能是黃公望墓。

大癡死後還留下許多傳說。如周亮工《書影》:“李君實(日華)曰:常聞人說黃子久……一日于武林虎跑,方同數客立石上,忽四山雲霧擁溢鬱勃,片時竟不見子久,以為仙去。”孫承澤《庚子銷夏記》也有“人傳子久于武林虎跑石上飛升”的記載。方薰《山靜居論畫》更謂:“辭世後,人有見其吹橫竹出秦關,遂以為蟬蛻不死。”這些傳說當然不可信以為真,但從中可見子久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富春山居圖【橫屏欣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