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我不信這些電影,你看過三部以上

在恐怖片發展歷程中, 面具形象隨著電影人的挖掘, 不僅逐漸滲透到西方恐怖文化當中, 還成為了恐怖片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

本文2873字

閱讀需5分鐘

被劣質恐怖片轟炸了太久的國內院線, 終於有部靠譜新片要和大家見面咯~

由《逃出絕命鎮》原班人馬打造的《忌日快樂》, 已於本週五如期而至。

廢話不多說, 先給各位秀一波爛番茄的評分。

71%的媒體給出了好評, “82鮮、33爛”的成績看起來似乎不太出眾。

但是, 評分不代表電影的全貌。

在北美市場同期上映的影片中, 前有《小丑回魂》這樣的同類佳片, 後有《銀翼殺手2049》這樣的科幻神作, 《忌日快樂》依然爆冷從中殺出, 成為一批黑馬。 這部成本不到500萬美元的作品, 在上映首周就拿到了2650萬美元的票房。

《忌日快樂》北美首周成績

500萬在電影市場是什麼概念呢?要知道漫威爸爸們動輒幾億美元製作的單片, 足夠拍幾十部《忌日快樂》了。

然而該片就是憑藉真本事, 以小博大拿下了過億的全球票房——製片方怕是做夢都要笑出來的。

花小錢辦大事的本領不是人人都有,

尤其在北美類型片的激烈競爭下, 恐怖片一向是百家爭鳴的題材。

今年的《異形》和《小丑回魂》成績不俗

而這部小成本電影能如此名利雙收, 在小電君看來靠的就是誠意。

從本質上來看, 該片是一部套著恐怖片外皮的“小雞電影”:以年輕女性角色為主導,

講的是妹子們的感情生活。 故事沿用了類似《恐怖遊輪》中的“時間重複”梗, 女主將困在被兇殺的一天中不斷輪回, 直至逃離厄運。

雖然劇情套路, 但細節可謂滿分。 女主全程智商線上, 性感可愛集於一身;男主暖男設定也十分討巧;情節緊張中伴隨各種小高能的笑點, 幾乎沒有可吐槽的奇葩設定更是值得點贊。

調皮的女主(身材超級好哦~)

男主暖到不行

當然,我們還能在《忌日快樂》中讀到各種類型片的致敬梗,例如這位大boss——變態面具男,想必滿足了大部分恐怖片粉絲的需求。

在恐怖片發展歷程中,面具形象隨著電影人的不斷挖掘,逐漸滲透到西方恐怖文化當中,成為了恐怖片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

相信每個影迷的童年陰影裡,都會有幾個面具殺人狂在記憶中揮之不去。今天我們就借《忌日快樂》,來聊聊恐怖片和面具這對基友的親密史。

尋根于面具文化,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學界幾乎沒有值得信服的起源論,大多現有的考據也都似是而非。但從面具發展成型的初期看:模仿性地製作了動物、妖魔等種種面具戴在臉上,都是出於對神靈鬼怪和大自然的敬畏。

中國的面具文化其實遠遠早于歐美

恐怖電影中的面具,也是取材於面具發展史的早期靈感——人對未知存在的恐懼。所以就算是再水的反派,戴上面具時也會顯得頗有威懾力。

《別惹小孩》中的熊孩紙們

作為恐怖藝術理論的代表人物,諾埃爾·卡羅爾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將恐怖形象定義為“現階段科學證明不可能存在的怪物”,例如人造生物、超自熱生命等等。而早期的西方恐怖電影的也大多取材於這些內容。

著名的“吸血鬼”,就是不可能存在的怪物

20世紀60年代前的西方恐怖電影,被學界稱為“經典恐怖時期”,恐怖片的概念也是從這個大時代孕育而生。

彼時最經典的銀幕恐怖形象,莫過於風靡一時的吸血鬼德拉古拉和科學怪人。哥特風格的人物和背後蘊藏的對文明極速發展、擴張的反思,都影響了一大批“恐怖藝術家”們的創作方向。

1931年,歷史上最經典的科學怪人問世

這些怪物是來自外在世界的元素的化身,觀眾對這些形象的畏懼來自與未知世界對現實條框的破壞,這種恐懼感的根源後來也大量被移植為恐怖電影中的面具形象。

1981年的《恐怖情人節》中的防毒面具

《寂靜嶺》中的鐵頭人

60年代後,以希區·柯克為首的一派導演風格逐漸崛起,成為了恐怖片、驚悚片市場的重要轉折。影片不再聚焦科學範圍外的生物,轉而刻畫有著特別精神狀態、或性格缺陷的人。例如1960年上映的、開創了心理驚悚分支的經典作品《驚魂記》。

《驚魂記》中經典的駭人微笑

如今我們熟悉的面具殺手形象,可以說是60年代前後兩種恐怖形象的結合,將內在和外在的恐怖感有機的雜糅在一起,以獲得更多新鮮的刺激感。同時外在的面具,也能更具象化的反應人物的內心形象。

“人皮”系列面具

回顧恐怖電影發展的早期階段,其實已經出現過類似《歌劇魅影》、《沒有面孔的眼睛》中的“毀容面具客”形象。但這些作品中的面具客大多被刻畫為悲情角色,與我們今天較常看到的反派們大相徑庭。

1962年的《歌劇魅影》

1960年的《沒有面孔的眼睛》

真正大紅大紫的首位面具殺人魔,要數1978年《月光光心慌慌》中“年幼出道”的精神病患者邁克爾·梅耶。

有影評人將《月光光心慌慌》稱為“後現代恐怖電影”的鼻祖,而它也確實成為了隨後20年中恐怖電影的標誌性作品。後來有大量的同類型作品都借鑒了這部影片的人物設定和拍攝手法。

為了營造氣氛,導演幾乎很少給殺人魔特寫鏡頭

片中邁克爾及兇殘、變態、冷血于一身,成了所有“後輩們”模仿的物件。而製作組由於資金短缺買來的廉價面具,在經過蒼白的塗色後,配合特定的拍攝角度,也營造出了獨特的驚悚氛圍。

邁克爾這款貼合面部的面具,只露出了空洞的雙眼,代表著未知和神秘。後來很多電影中的面具客都借用了這樣的設計。

例如:

2005年翻拍的《恐怖蠟像館》

2008年的《陌生人》

1974版《德州電鋸殺人狂》

2013年3D版《德州電鋸殺人狂》

“鬼怪”系列面具

除了“面皮式”的設計外,為了提升詭異效果,還有一些作品結合了60年代前期的超自然恐怖形象,給殺手們定制了特別的面具。

例如:

《尖聲驚叫》中的幽魂面具(Cosplay了名畫《尖叫》)

2011年《殺戮名單》中的稻草人殺手

2012年《發現》中的魔鬼頭面具

“動物”系列面具

在超自然元素外,1973年的一部《異教徒》還帶火了動物面具。大批B級恐怖片導演也開始效仿這部影片,套用各種詭異的動物形象。

1973年的《異教徒》

2011年的《你是下一個》

當然還有我們熟悉的《電鋸驚魂》,除了殺人狂“豎鋸”的經典人偶面具外,血腥的豬頭臉也是很搶戲

“玩偶”系列面具

說到人偶面具,“豎鋸”的比利娃娃應該是知名度最高的玩偶面具之一了。

玩偶這種擬人形象,作為一種介於生命和非生命體之間的存在,帶來的恐怖效果和以上我們看到的面具又有所不同。1960年的日本機器人科學家曾提出一種“恐怖穀”理論:當某個事物的外在過於接近人類卻不具有“人格”時,我們會對其產生異常的反感。

《死寂》中的木偶,無論看幾次還是很滲人

雖然這一理論並沒有完整無瑕疵的論證體系,但事實上我們對於玩偶類的恐怖形象除了恐懼外,確實還存有一種排他性的厭惡,這來自於我們對“人形物”的面部和肢體語言的特殊敏感度。

例如:

《殺戮高校》中的小丑面具

《人類消除計畫》的笑臉面具(靈感來自《笑面人》)

《鬼娃回魂》的人偶,其行為和帶著面具的人如出一轍

面具元素如今在東、西方恐怖片中,可以說隨處可見,甚至大有過渡濫用的趨勢。然而恐怖藝術的內核還是要和受眾的認知牢牢掛鉤。當我們的認知系統對於“駭人面具”這樣類似的恐怖符號習以為常時,原本的恐怖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恐怖片裡的“套路”。

“鏡子戲法”:照久了都會有驚喜

看到膩的血漿

為了尖叫出場的花瓶角色

當然還少不了老套的運鏡

隨著觀眾觀影心理的不斷進階,恐怖藝術創作也需要隨之進步。套路留不住人心,老梗也可以新玩。

未來大家想看到什麼新花樣的“面具怪客”呢?可以跟小編來分享一下哦。

福利時間

小電君將抽取幸運《忌日快樂》電影票,後臺回復“福利”查看遊戲規則,趕快參加吧,你就有機會中獎啦!

開心時間

恭喜以下5位幸運小夥伴獲得昨日的福袋,快來後臺私信小編來領取獎品吧。

幾乎沒有可吐槽的奇葩設定更是值得點贊。

調皮的女主(身材超級好哦~)

男主暖到不行

當然,我們還能在《忌日快樂》中讀到各種類型片的致敬梗,例如這位大boss——變態面具男,想必滿足了大部分恐怖片粉絲的需求。

在恐怖片發展歷程中,面具形象隨著電影人的不斷挖掘,逐漸滲透到西方恐怖文化當中,成為了恐怖片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

相信每個影迷的童年陰影裡,都會有幾個面具殺人狂在記憶中揮之不去。今天我們就借《忌日快樂》,來聊聊恐怖片和面具這對基友的親密史。

尋根于面具文化,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學界幾乎沒有值得信服的起源論,大多現有的考據也都似是而非。但從面具發展成型的初期看:模仿性地製作了動物、妖魔等種種面具戴在臉上,都是出於對神靈鬼怪和大自然的敬畏。

中國的面具文化其實遠遠早于歐美

恐怖電影中的面具,也是取材於面具發展史的早期靈感——人對未知存在的恐懼。所以就算是再水的反派,戴上面具時也會顯得頗有威懾力。

《別惹小孩》中的熊孩紙們

作為恐怖藝術理論的代表人物,諾埃爾·卡羅爾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將恐怖形象定義為“現階段科學證明不可能存在的怪物”,例如人造生物、超自熱生命等等。而早期的西方恐怖電影的也大多取材於這些內容。

著名的“吸血鬼”,就是不可能存在的怪物

20世紀60年代前的西方恐怖電影,被學界稱為“經典恐怖時期”,恐怖片的概念也是從這個大時代孕育而生。

彼時最經典的銀幕恐怖形象,莫過於風靡一時的吸血鬼德拉古拉和科學怪人。哥特風格的人物和背後蘊藏的對文明極速發展、擴張的反思,都影響了一大批“恐怖藝術家”們的創作方向。

1931年,歷史上最經典的科學怪人問世

這些怪物是來自外在世界的元素的化身,觀眾對這些形象的畏懼來自與未知世界對現實條框的破壞,這種恐懼感的根源後來也大量被移植為恐怖電影中的面具形象。

1981年的《恐怖情人節》中的防毒面具

《寂靜嶺》中的鐵頭人

60年代後,以希區·柯克為首的一派導演風格逐漸崛起,成為了恐怖片、驚悚片市場的重要轉折。影片不再聚焦科學範圍外的生物,轉而刻畫有著特別精神狀態、或性格缺陷的人。例如1960年上映的、開創了心理驚悚分支的經典作品《驚魂記》。

《驚魂記》中經典的駭人微笑

如今我們熟悉的面具殺手形象,可以說是60年代前後兩種恐怖形象的結合,將內在和外在的恐怖感有機的雜糅在一起,以獲得更多新鮮的刺激感。同時外在的面具,也能更具象化的反應人物的內心形象。

“人皮”系列面具

回顧恐怖電影發展的早期階段,其實已經出現過類似《歌劇魅影》、《沒有面孔的眼睛》中的“毀容面具客”形象。但這些作品中的面具客大多被刻畫為悲情角色,與我們今天較常看到的反派們大相徑庭。

1962年的《歌劇魅影》

1960年的《沒有面孔的眼睛》

真正大紅大紫的首位面具殺人魔,要數1978年《月光光心慌慌》中“年幼出道”的精神病患者邁克爾·梅耶。

有影評人將《月光光心慌慌》稱為“後現代恐怖電影”的鼻祖,而它也確實成為了隨後20年中恐怖電影的標誌性作品。後來有大量的同類型作品都借鑒了這部影片的人物設定和拍攝手法。

為了營造氣氛,導演幾乎很少給殺人魔特寫鏡頭

片中邁克爾及兇殘、變態、冷血于一身,成了所有“後輩們”模仿的物件。而製作組由於資金短缺買來的廉價面具,在經過蒼白的塗色後,配合特定的拍攝角度,也營造出了獨特的驚悚氛圍。

邁克爾這款貼合面部的面具,只露出了空洞的雙眼,代表著未知和神秘。後來很多電影中的面具客都借用了這樣的設計。

例如:

2005年翻拍的《恐怖蠟像館》

2008年的《陌生人》

1974版《德州電鋸殺人狂》

2013年3D版《德州電鋸殺人狂》

“鬼怪”系列面具

除了“面皮式”的設計外,為了提升詭異效果,還有一些作品結合了60年代前期的超自然恐怖形象,給殺手們定制了特別的面具。

例如:

《尖聲驚叫》中的幽魂面具(Cosplay了名畫《尖叫》)

2011年《殺戮名單》中的稻草人殺手

2012年《發現》中的魔鬼頭面具

“動物”系列面具

在超自然元素外,1973年的一部《異教徒》還帶火了動物面具。大批B級恐怖片導演也開始效仿這部影片,套用各種詭異的動物形象。

1973年的《異教徒》

2011年的《你是下一個》

當然還有我們熟悉的《電鋸驚魂》,除了殺人狂“豎鋸”的經典人偶面具外,血腥的豬頭臉也是很搶戲

“玩偶”系列面具

說到人偶面具,“豎鋸”的比利娃娃應該是知名度最高的玩偶面具之一了。

玩偶這種擬人形象,作為一種介於生命和非生命體之間的存在,帶來的恐怖效果和以上我們看到的面具又有所不同。1960年的日本機器人科學家曾提出一種“恐怖穀”理論:當某個事物的外在過於接近人類卻不具有“人格”時,我們會對其產生異常的反感。

《死寂》中的木偶,無論看幾次還是很滲人

雖然這一理論並沒有完整無瑕疵的論證體系,但事實上我們對於玩偶類的恐怖形象除了恐懼外,確實還存有一種排他性的厭惡,這來自於我們對“人形物”的面部和肢體語言的特殊敏感度。

例如:

《殺戮高校》中的小丑面具

《人類消除計畫》的笑臉面具(靈感來自《笑面人》)

《鬼娃回魂》的人偶,其行為和帶著面具的人如出一轍

面具元素如今在東、西方恐怖片中,可以說隨處可見,甚至大有過渡濫用的趨勢。然而恐怖藝術的內核還是要和受眾的認知牢牢掛鉤。當我們的認知系統對於“駭人面具”這樣類似的恐怖符號習以為常時,原本的恐怖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恐怖片裡的“套路”。

“鏡子戲法”:照久了都會有驚喜

看到膩的血漿

為了尖叫出場的花瓶角色

當然還少不了老套的運鏡

隨著觀眾觀影心理的不斷進階,恐怖藝術創作也需要隨之進步。套路留不住人心,老梗也可以新玩。

未來大家想看到什麼新花樣的“面具怪客”呢?可以跟小編來分享一下哦。

福利時間

小電君將抽取幸運《忌日快樂》電影票,後臺回復“福利”查看遊戲規則,趕快參加吧,你就有機會中獎啦!

開心時間

恭喜以下5位幸運小夥伴獲得昨日的福袋,快來後臺私信小編來領取獎品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