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海鐘作品欣賞

林海鐘

林海鐘, 號臥霞散人、林泉閣主人。 現居錢塘西湖之畔, 為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定中心副主任。

主張國畫以筆墨為宗, 以書入畫傳承古意, 為今人所用, 提倡文人畫風, 並認為以畫悟道是國畫的至高境界, 曾參加新文人畫運動。 其作品蕭散簡淡, 極具禪意。 賦色之作傳承唐宋遺意, 代表作有巜牆》現藏大英博物館, 又有其帶學生為靈隱寺創作的大型壁畫《濟公行化圖》, 之後又帶學生為國家博物館創作巨型青綠畫作《鑒真東渡圖》等。

▲臥遊圖冊系列 150×160 cm 絹本設色 1992

湖岸隱跡自在 山林逸氣從容

林海鐘來了。

從西子湖北岸的葛嶺而來, 一個幾乎浸泡在宋元文人生活狀態中的山水畫家, 中國美院教授、博導攜著他鍾愛的筆墨精粹, 飄然來到了紅塵滾滾的繁華大都市, 帶著湖岸山林的清逸和從容, 給正忙忙碌碌準備著迎新的都市人, 帶來一縷曠遠的幽懷和清雅的自在從容。

▲吳山大觀

中國大陸在八〇年代末, 崛起了一派以繼承傳統文人畫為藝術表現內涵的年輕畫家, 他們以筆墨企圖默契造化, 展現一種人文自然的山水畫意。 他們自覺的回歸傳統, 目的在於反撥那時以創新之名而進行全盤西化之實的畫風, 從而召喚出以宋元文人畫為審美精神的筆墨。

▲古佛行腳圖 89×48cm 2014

這類融合了詩意、書意、畫意於一體的表現技法, 不只表現出遠離塵囂的淡泊之思, 而且也自然地流露出個人的胸中逸氣。 天人合一, 無疑成了體現這一類畫風的美學意識。 而其中新文人畫佼佼者之一, 為杭州林海鐘。

▲古禪師像 89×48cm 2014

林海鐘老師正在創作六祖師圖

▲六祖師圖

觀賞林海鐘的畫,但覺其畫風具有蕭散簡遠的詩趣,充滿著一種「古意」、「簡率」的特色,這如其人,溫厚博雅,直樸而率真。這樣的情性,反映在他的筆墨之下,自也表現出一片沖和之感。因此,賞其畫時,總會令人想起唐人張彥遠對東晉顧愷之作品的評論﹕「跡簡意澹而雅正」。

▲野江茅亭圖 49×40cm 2014

而江南山水雲煙,在林海鐘筆墨中,更顯蕭散之氣。如以淡墨長線畫山,濃墨短線畫樹,春山吐霧,溪流幽澗,別具風致。而且,以澹抒情,以閑寫意,將生命情性,表露無遺。其畫中的高士幽情,或幽士出行,頗有直寫胸中層次的文士意趣。

▲天目道中所見 49×39cm 2014

另一方面,林海鐘之畫,尤重古樸,以短促的墨線做皴,以墨點雜之幹筆,自然的點出湖景空闊和渾潤之感,或畫樹木,參錯有致,與湖面潔淨,水波不興相對,顯出了筆簡墨澹,意境清幽的特色。所以觀賞他這一類山水畫,不自覺而有了寧靜淡遠,超然塵外之感。

▲江南第一席 60×110cm 2014

故綜觀其畫,師古,也師造化。是以,若說筆法,專學某家,如擬李公麟畫中之高古,或習馬和之的清雅,則未免見其一竅,而忽視了其之生命氣性和生活于當代所形成的意趣,有別于古人,故于師古中,自也能獨造出個人的筆墨情趣。

▲水牛群像 24.3×31.5cm 2014

《雁蕩臥霞峰》即為一例,以點墨綴之林樹,幹墨和淡墨掇染霞峰,不但顯見蒼古,而且隱隱然亦給人一種渾然沉鬱的感覺。此畫具有「鬧中取靜,靜中取鬧」的趣味,其筆意深邃,更是別具一格。

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翬嘗謂﹕「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于唐人氣韻,乃為大成。」海鐘之畫,師古而能化之為一己之筆調,以此寄託了自己的精神與生活感受,這在現代文人畫中,可謂為拔尖之作。因此,以林海鐘之君子人格,澄懷之象,其之畫作,必然會有眾多知音共賞。

▲龍吟竹圖 89×48cm 2014

如今,楠書房以「古木龍吟」為題做展,讓處在紅塵深處的中山堂,室外車水馬龍,室內卻變得山水清幽,雲煙淼漫起來。走進他的畫,相信必可引人走向玄遠渺思之境,而與美,也會有著自然與和諧的,愉悅的相遇。

▲六祖師圖

觀賞林海鐘的畫,但覺其畫風具有蕭散簡遠的詩趣,充滿著一種「古意」、「簡率」的特色,這如其人,溫厚博雅,直樸而率真。這樣的情性,反映在他的筆墨之下,自也表現出一片沖和之感。因此,賞其畫時,總會令人想起唐人張彥遠對東晉顧愷之作品的評論﹕「跡簡意澹而雅正」。

▲野江茅亭圖 49×40cm 2014

而江南山水雲煙,在林海鐘筆墨中,更顯蕭散之氣。如以淡墨長線畫山,濃墨短線畫樹,春山吐霧,溪流幽澗,別具風致。而且,以澹抒情,以閑寫意,將生命情性,表露無遺。其畫中的高士幽情,或幽士出行,頗有直寫胸中層次的文士意趣。

▲天目道中所見 49×39cm 2014

另一方面,林海鐘之畫,尤重古樸,以短促的墨線做皴,以墨點雜之幹筆,自然的點出湖景空闊和渾潤之感,或畫樹木,參錯有致,與湖面潔淨,水波不興相對,顯出了筆簡墨澹,意境清幽的特色。所以觀賞他這一類山水畫,不自覺而有了寧靜淡遠,超然塵外之感。

▲江南第一席 60×110cm 2014

故綜觀其畫,師古,也師造化。是以,若說筆法,專學某家,如擬李公麟畫中之高古,或習馬和之的清雅,則未免見其一竅,而忽視了其之生命氣性和生活于當代所形成的意趣,有別于古人,故于師古中,自也能獨造出個人的筆墨情趣。

▲水牛群像 24.3×31.5cm 2014

《雁蕩臥霞峰》即為一例,以點墨綴之林樹,幹墨和淡墨掇染霞峰,不但顯見蒼古,而且隱隱然亦給人一種渾然沉鬱的感覺。此畫具有「鬧中取靜,靜中取鬧」的趣味,其筆意深邃,更是別具一格。

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翬嘗謂﹕「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于唐人氣韻,乃為大成。」海鐘之畫,師古而能化之為一己之筆調,以此寄託了自己的精神與生活感受,這在現代文人畫中,可謂為拔尖之作。因此,以林海鐘之君子人格,澄懷之象,其之畫作,必然會有眾多知音共賞。

▲龍吟竹圖 89×48cm 2014

如今,楠書房以「古木龍吟」為題做展,讓處在紅塵深處的中山堂,室外車水馬龍,室內卻變得山水清幽,雲煙淼漫起來。走進他的畫,相信必可引人走向玄遠渺思之境,而與美,也會有著自然與和諧的,愉悅的相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