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地產大佬飆淚,創業先鋒離世,購房者拼命買房為哪般?

過去的一年, 大概是房地產市場30年來最艱難的時刻吧?也因此, 近來地產大佬們紛紛落淚, 是緬懷一個時代, 還是對未來不看好?普通投資者面對大的趨勢, 又該如何配置個人的房產呢?

地產大佬飆淚, 感慨時局不易

上個月萬達舉行年會, 當年王健林一首《一無所有》, 唱起來很有倨傲的感覺。 然而, 今年的年會改放《歌唱祖國》, 王健林激動不已、當場落淚:“每當我聽到這首歌, 便會心潮澎湃。 ”但大家心裡都清楚, 王是為了萬達30年的艱辛和未來的變局, 壓力太大。

也許我們會說, 大佬都如此拼命, 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可如果反過來想想, 拼命什麼時候是個盡頭呢?也許王有一個首富夢, 要做一個世界級的大公司是他的夢想, 為了夢想而努力!但普通創業者和投資者呢?他們的夢想有這麼宏大和重要嗎?

創業先鋒自殺, 背後辛酸誰知道?

如果說地產大佬只是飆淚,

那麼創業者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當年創業明星茅侃侃自殺, 引發了人們對於創業者和企業家健康的關注。 長期高壓工作傷害的不僅僅是他們身體, 更是精神上的折磨。 有分析指出, 因為商業環境缺乏“人情味”, 以至於茅侃侃遭遇挫折後四處碰壁, 內心的絕望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事實上, 茅侃侃不是第一個在崖邊跌落的人, 非正常死亡的創業者名錄著實讓人吃一驚:

2011年, 上市公司萬昌科技股份董事長高慶昌墜樓自殺;

2015年11月, 上市公司金萊特董事長田疇突發心梗去世, 年僅43歲;

2016年3月, 蘇州金龍總經理吳文文自殺, 年僅46歲;

2016年10月, “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心梗去世, 年僅44歲;

2017年2月, 途牛旅遊網預定中心副總李波心梗猝死, 44歲;

2017年7月, 2年幹出600家店、大有趕超星巴克之勢、揚言要在中國開5000家店的咖啡陪你(CaffeBene)創始人姜勳自殺, 未留遺書。 姜勳生前向朋友發短信稱“十分疲憊”。

2018年1月, 重慶遊戲界元老冒朝華突發腦溢血去世, 年僅38歲;……

資料顯示, 針對242位元創業者的抽樣調查顯示, 半數創業者患有心理疾病。 “春雨醫生”的創始人張銳生前曾說“我確實很焦慮。 每天吃不好睡不好, 晚上睡前會擔心資金鏈斷了怎麼辦。 ”

筆者在從業過程中, 認識一位元老總, 一位很忙的老總;很多時候, 筆者給他打電話, 都被更多的介入電話所打斷;企業不小,

房產很多, 卻把可以支配的時間弄丟了。

在澳洲、美國等成熟資本主義國家中, 有一個普遍的觀念:真正成功的企業管理者和老闆一周只需要工作8個小時;衡量他們成功與否的標準, 不是積累財富的多少, 而是要看每週是否能去出海開一開遊艇;而中國的企業家和高淨值人群中, 恰恰搞反了。 當他們執著於金錢, 卻犧牲了健康、犧牲了快樂、犧牲了幸福。

沒有退出機制的創業,不是真正的財富

如果說,創業者拼命還有理想的因素在裡面,那麼普通投資者,單純為了賺錢,又講什麼“房產情懷”,又追求什麼“財富規模”呢?

大部分房產投資者,看似有十幾套房的規模,實際上背後是大量的負債。他們可能會安慰自己,堅持個五六年,房價一漲就變現,到時候就有好日子了;問題是房價漲了,多少人捨得套現離場呢?更多的人選擇“追漲”,去配置更多的房產,從而帶來更大的資產規模——當然,也是更大的負債規模。

羅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窮爸爸》中寫到: 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要成為金錢的主人。多套房產的擁有者不一定就擁有了資產,只有能帶來持續現金流的、能隨時變現的,才能是資產,才能轉化為財富。

看看我們投資者持有的房產吧,不停地吸走你的現金流,致使擁有這些“負資產”的人不得不終日奔波。看似擁有了大量房產,實際上帶來的是還不清的房貸;而所謂的收益,不過是寄託在未來房價上漲——還不一定能跑過通脹。

事實上,中國超過95%的房產投資者都沒有抓住投資的本質。投資需要對現金流進行投資,思考成本與回報率;而更多的投資者在賺價差的輸贏,他們只關注房價、股價、金價銀價的漲跌。這種簡單期望僅僅在上漲週期賺錢的盈利模式其實就是把投資當成賭博,把市場當成賭場。在賭場待久了,都是賭徒;賭徒的下場,都不會太好。

綜上,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者,都要轉變單純追求規模的觀念,而是回歸自身,多問問自己的追求到底是什麼。想必大部分人都要回歸到家庭、回歸到個人的健康、回歸的真正的幸福。這就要求投資者去規模化,不再追求房價高低、不再追求房子數量,而是去尋找尋找能帶來正向現金流的房產進行配置,最終讓自己及家庭過上舒適的(不是奢華的)和有尊嚴的(不是驕橫的)生活,這才是投資的最高境界。

本文原創,作者劉磊,福布斯金融理財師評審委員、遠見財訊特邀地產評論員,《房產投資煉金術》課程導師,多家媒體房地產專欄作者、作家,微信號劉磊房產評論。

沒有退出機制的創業,不是真正的財富

如果說,創業者拼命還有理想的因素在裡面,那麼普通投資者,單純為了賺錢,又講什麼“房產情懷”,又追求什麼“財富規模”呢?

大部分房產投資者,看似有十幾套房的規模,實際上背後是大量的負債。他們可能會安慰自己,堅持個五六年,房價一漲就變現,到時候就有好日子了;問題是房價漲了,多少人捨得套現離場呢?更多的人選擇“追漲”,去配置更多的房產,從而帶來更大的資產規模——當然,也是更大的負債規模。

羅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窮爸爸》中寫到: 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要成為金錢的主人。多套房產的擁有者不一定就擁有了資產,只有能帶來持續現金流的、能隨時變現的,才能是資產,才能轉化為財富。

看看我們投資者持有的房產吧,不停地吸走你的現金流,致使擁有這些“負資產”的人不得不終日奔波。看似擁有了大量房產,實際上帶來的是還不清的房貸;而所謂的收益,不過是寄託在未來房價上漲——還不一定能跑過通脹。

事實上,中國超過95%的房產投資者都沒有抓住投資的本質。投資需要對現金流進行投資,思考成本與回報率;而更多的投資者在賺價差的輸贏,他們只關注房價、股價、金價銀價的漲跌。這種簡單期望僅僅在上漲週期賺錢的盈利模式其實就是把投資當成賭博,把市場當成賭場。在賭場待久了,都是賭徒;賭徒的下場,都不會太好。

綜上,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者,都要轉變單純追求規模的觀念,而是回歸自身,多問問自己的追求到底是什麼。想必大部分人都要回歸到家庭、回歸到個人的健康、回歸的真正的幸福。這就要求投資者去規模化,不再追求房價高低、不再追求房子數量,而是去尋找尋找能帶來正向現金流的房產進行配置,最終讓自己及家庭過上舒適的(不是奢華的)和有尊嚴的(不是驕橫的)生活,這才是投資的最高境界。

本文原創,作者劉磊,福布斯金融理財師評審委員、遠見財訊特邀地產評論員,《房產投資煉金術》課程導師,多家媒體房地產專欄作者、作家,微信號劉磊房產評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