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後蘇聯下達一個蠢命令!想絕殺美國,卻讓整個世界都顫慄不止

1953年9月3日, 赫魯雪夫被推舉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至此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 美蘇冷戰期間, 作為史達林的繼任者, 赫魯雪夫領導蘇聯十餘年, 一直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峙。 他曾數次訪問美國, 頻繁地活躍在世界政治舞臺的中心處。

1959年, 美國在土耳其和義大利部署中程彈道核導彈以及監聽裝置, 目的無疑是為了用核武器威懾蘇聯。 而對於美國所展開的核包圍, 赫魯雪夫深感惱怒和不安。 於是, 這位蘇聯最高領導決定展開反擊, 發佈了一個驚人的命令:美國在蘇聯周邊國家部署核導彈,

那麼, 我們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也要把核導彈佈置在你們美國人的“家門口”。

在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之前, 古巴獨裁者巴蒂斯塔一直是美國最親密的睦鄰夥伴。 然而在菲德爾·卡斯楚推翻獨裁政權, 出任古巴總理之後, 美國和古巴的關係卻急劇惡化。

為了逼迫卡斯楚新政府就範, 美國不僅在明面上與古巴宣佈斷交, 並開始實施經濟制裁。 還在暗地裡唆使流亡分子對古巴實施轟炸, 收買1000餘名雇傭軍, 入侵古巴西南海岸的豬灣, 企圖用暴力去顛覆卡斯楚政權。 危機之下, 已被美國逼入絕境的卡斯楚只能向蘇聯尋求軍事援助。

1962年10月, 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做出決定:將在古巴部署24座SS-4中程彈道導彈發射器, 並配備42枚導彈, 36顆核彈頭。 這些核彈的威力將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的70多倍, 而導彈射程更高達2080公里, 這使得美國本土幾乎全部被納入到核打擊範圍之內, 華盛頓和紐約都已經被核陰影籠罩。 當這個駭人的消息最終被確認後, 美國人便徹底坐不住了。

美國政府在得知赫魯雪夫已經在古巴部署了核導彈之後, 時任總統甘迺迪迅速召開緊急國家安全會議, 研究怎樣迫使蘇聯從古巴撤走核導彈。 最終, 美國總統甘迺迪做出抉擇:外交上要極力去爭取盟國和國際社會的支持, 而軍事上則要對古巴實施海空全面的封鎖。

10月22日, 美國總統甘迺迪向世界發佈電視講話, 他態度強硬地指出:"蘇聯以這種快速、秘密和反常的方式, 妄圖在古巴佈置核導彈, 是一種預謀已久的不正當挑釁行為。 如果這些核導彈從古巴發射, 將可以襲擊到西半球大多數國家的重要城市, 這會是對所有美洲國家和人民的巨大威脅, 美國絕對不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即使這會將美蘇之間的冷戰轉變為一場真槍實彈的世界核大戰, 美國也將在所不惜, 勇敢面對"。 最後, 甘迺迪還向赫魯雪夫發出警告, 要求赫魯雪夫放棄蘇聯爭霸世界的計畫, 結束與美國的軍備競賽, 保持清醒克制, 並且取消在古巴佈置核導彈的瘋狂計畫。

美國總統甘迺迪的這番警告和恫嚇不能說不夠狠, 但是一直以來以一意孤行和衝動魯莽而著稱于世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卻對此嗤之以鼻。 他認為美國總統的話語僅僅是“處於下風者”無奈的牢騷, 根本不必理會。 於是, 蘇聯政府派出的裝載著SS-4核導彈的船隻越過大洋, 緩緩地向古巴駛去。

而此時,美國人也進入了二戰以後少有的軍事戒備狀態。1962年10月24日,在近百艘軍艦和60多個空軍飛行中隊的護衛下,美國的8艘航空母艦迅速出海,很快就將古巴附近海域完全封鎖。與此同時,美國的核導彈已經全部瞄準了蘇聯,以高級戒備狀態應對極有可能來臨的核襲擊。

另外,美國還在距離古巴僅有200多公里的佛羅里達,集結了戰後規模最為龐大的陸軍部隊,隨時準備進攻古巴。美蘇兩國劍拔弩張,仿佛一場全球性核戰爭將一觸即發。而此時,整個世界都在為加勒比海地區發生的這場核危機而顫慄不止。

很快,美軍的偵查飛機便發現了裝載著SS-4核導彈,正向古巴駛去的蘇聯船隻。美國總統甘迺迪立即發佈命令,讓美國艦隊迎面攔截蘇聯船隻。同時,美國開始通過各種各樣的管道,給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施加壓力:美國已經下定決心,不惜挑起世界核戰爭,也不允許蘇聯在古巴部署核武器。

美蘇兩國軍隊在海面上的距離越來越近,甚至彼此都已經能看清對面軍艦上的旗幟了。美軍率先發出了讓蘇聯艦隻立即減速,接受檢查的信號,可蘇聯艦隻卻像什麼都沒看見一樣,既不減速,也沒有回復美軍的信號。美軍士兵變得極其緊張,而蘇聯艦隊的士兵卻全然一幅若無其事的神情,仿佛絲毫沒有感到核戰爭有一觸即發的危險。

雙方艦隻進一步接近了,美蘇士兵都已經能夠清晰地看清對方的模樣。美軍再次發出了信號,強令蘇聯船隻減速,並要求登船檢查。火藥味彌漫海上,核戰爭即將來臨,整個世界的人都不得不這樣悲觀地想著。此時,之前一直顯得無比強硬的赫魯雪夫卻一下掉了鏈子,再也挺不住了,他傳下命令:“返航,全部返航”。

至此,此前還看似沉著冷靜,不可一世的蘇聯艦隊猛然便調轉了航向,在美國海軍的逼迫下黯然返回蘇聯。一向囂張的赫魯雪夫下了一道相當蠢命令,整個世界都被推到了核大戰的危險邊緣,顫慄不止。古巴核導彈危機解除後,赫魯雪夫不但丟光了自己的臉,也讓他的祖國蘇聯顏面盡失,且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最危險關頭,赫魯雪夫明顯認慫了,他不得不自己吞下苦果,發出了全部返航的命令,也不知道他此前發佈蠢命令時的勇氣到底哪去了。最終,蘇聯全面對美國讓步。經雙方談判,蘇聯同意撤走佈置在古巴的導彈和軍隊。而美國則撤走在土耳其佈置的核導彈。

1964年10月,赫魯雪夫正在黑海之濱度假時,他的學生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成功地發動了政變,赫魯雪夫同志隨後“自願退休”,被迫從蘇聯政壇急流勇退。1971年9月,赫魯雪夫逝世,他是唯一死後沒有被安葬在列寧墓旁的蘇聯領導人。

而此時,美國人也進入了二戰以後少有的軍事戒備狀態。1962年10月24日,在近百艘軍艦和60多個空軍飛行中隊的護衛下,美國的8艘航空母艦迅速出海,很快就將古巴附近海域完全封鎖。與此同時,美國的核導彈已經全部瞄準了蘇聯,以高級戒備狀態應對極有可能來臨的核襲擊。

另外,美國還在距離古巴僅有200多公里的佛羅里達,集結了戰後規模最為龐大的陸軍部隊,隨時準備進攻古巴。美蘇兩國劍拔弩張,仿佛一場全球性核戰爭將一觸即發。而此時,整個世界都在為加勒比海地區發生的這場核危機而顫慄不止。

很快,美軍的偵查飛機便發現了裝載著SS-4核導彈,正向古巴駛去的蘇聯船隻。美國總統甘迺迪立即發佈命令,讓美國艦隊迎面攔截蘇聯船隻。同時,美國開始通過各種各樣的管道,給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施加壓力:美國已經下定決心,不惜挑起世界核戰爭,也不允許蘇聯在古巴部署核武器。

美蘇兩國軍隊在海面上的距離越來越近,甚至彼此都已經能看清對面軍艦上的旗幟了。美軍率先發出了讓蘇聯艦隻立即減速,接受檢查的信號,可蘇聯艦隻卻像什麼都沒看見一樣,既不減速,也沒有回復美軍的信號。美軍士兵變得極其緊張,而蘇聯艦隊的士兵卻全然一幅若無其事的神情,仿佛絲毫沒有感到核戰爭有一觸即發的危險。

雙方艦隻進一步接近了,美蘇士兵都已經能夠清晰地看清對方的模樣。美軍再次發出了信號,強令蘇聯船隻減速,並要求登船檢查。火藥味彌漫海上,核戰爭即將來臨,整個世界的人都不得不這樣悲觀地想著。此時,之前一直顯得無比強硬的赫魯雪夫卻一下掉了鏈子,再也挺不住了,他傳下命令:“返航,全部返航”。

至此,此前還看似沉著冷靜,不可一世的蘇聯艦隊猛然便調轉了航向,在美國海軍的逼迫下黯然返回蘇聯。一向囂張的赫魯雪夫下了一道相當蠢命令,整個世界都被推到了核大戰的危險邊緣,顫慄不止。古巴核導彈危機解除後,赫魯雪夫不但丟光了自己的臉,也讓他的祖國蘇聯顏面盡失,且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最危險關頭,赫魯雪夫明顯認慫了,他不得不自己吞下苦果,發出了全部返航的命令,也不知道他此前發佈蠢命令時的勇氣到底哪去了。最終,蘇聯全面對美國讓步。經雙方談判,蘇聯同意撤走佈置在古巴的導彈和軍隊。而美國則撤走在土耳其佈置的核導彈。

1964年10月,赫魯雪夫正在黑海之濱度假時,他的學生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成功地發動了政變,赫魯雪夫同志隨後“自願退休”,被迫從蘇聯政壇急流勇退。1971年9月,赫魯雪夫逝世,他是唯一死後沒有被安葬在列寧墓旁的蘇聯領導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