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體操隊性侵,花滑隊買凶,這部電影直擊體育圈的病灶|愛梅莉

[寫在前面]就在發稿的今日, 美國體操隊的那位變態醫生遭到了一輪新的指控, 又有數十名體操運動員出面起訴他的長期猥褻、虐待。

其實, 類似的事件不止在美國體操界出現, 放諸其他運動門類或國家, 也都是屢見不鮮。 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的體育界, 背後卻潛藏著眾多的黑暗規則。

好萊塢頒獎季裡又一部熱門電影, 《我, 花樣女王》就觸及了這些體育界的陰暗面。 它展示了“臺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之間, 那些林林總總的不堪、痛苦、殘忍。

在今天的槍手、旅居美國的愛梅莉看來, 這差不多是一部新時代女版的《憤怒的公牛》。

一個冠軍不期然的操蛋人生

文 |愛梅莉

作者簡介:有著校園情節的女博士, 女性主義電影研究者, 游走狀態中的大學副教授, 喜歡簡單生活的逃跑主義者。

體育界從來不缺少故事, 幕後可能比台前更加緊張驚險和刺激。

就在美國體操隊隊醫納薩爾的性侵醜聞甚囂塵上的同時, 這部名為《我, 花樣女王》(I, Tonya)的體育電影也頗受矚目。 該片還原了一樁20多年前的美國體壇醜聞, 雖然不是性醜聞, 而是暴力事件, 但其中透露的絲絲情狀, 卻和“禽獸醫生”事件有著類似的邏輯, 競技選手特殊的成長方式, 讓他們/她們被無數閃光燈聚焦, 但也令其在賽場下面對常人難以忍受的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磨難, 進而, 相當多的運動員在後來的人生中迷失自我,

沉溺到無法自拔。

近日終於鋃鐺入獄的“禽獸隊醫”納薩爾

《我, 花樣女王》根據“花樣滑冰界最大的醜聞事件”改編而來:1994年冬奧會前夕, 獲得過美國國家花式溜冰女子單人賽冠軍的選手坦雅·哈丁的前夫, 買凶雇人打傷了另一位花滑選手南茜·克雷根的右腿,

為坦雅奧運奪冠“鋪路”。

《花樣女王》講述的正是這位坦雅的故事。 如同拳擊題材的《憤怒的公牛》, 它也是一個反美國夢的故事, 呈現了從底層起家的冠軍狂飆突進, 又千瘡百孔的操蛋人生。

現實中的坦雅·哈丁(左)和南茜·克雷根(右)

劇中坦雅的悲劇以三條敘事線展開:童年、婚姻和事業, 直到它們彙聚到醜聞那一刻。

坦雅有著一位惡魔母親。 身為餐廳招待的拉沃娜, 結過6次婚, 坦雅是她和四號丈夫的孩子。 當影片開場拉沃娜牽著三歲的坦雅去冰場拜師, 人物造型明顯具有那個最叛逆的全球流行造反運動的1960、1970年代特徵。 她, 一頭短髮, 巨型的誇張的眼鏡, 煙不離手, 表情傲慢、髒話連篇。 訓練開始後更是充滿了這位怪獸媽媽的蠻橫控制:不讓上廁所哪怕尿濕褲子;粗暴干涉教練;蠻橫地阻止尚未萌芽的友情。 她認為競爭者就是敵人。

現實中的拉沃娜(左)和她的扮演者愛麗森·珍妮(右)

坦雅的童年充滿了拉沃娜的暴力, 無論是語言上的, 還是行動上的。 她的邏輯冷酷而跳躍:“你的天賦?當然是我的遺傳!你恨我?我付出了讓你恨我的代價來培養你, 我做出了多麼大的犧牲!”她經常羞辱她, 因為憤怒能坦雅滑得更好, 她甚至不惜雇人去辱駡即將比賽的坦雅。 這變態的邏輯是否混合了拉沃娜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某種嫉妒?她從不忘叫囂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坦雅的滑冰上。 在一次爭吵中,母親拿起餐桌上的一把刀就擲了過去,生生紮進了坦妮婭的胳膊……

長大的坦雅,在自己的婚姻中繼續著“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她和第一個誇她漂亮的傑夫閃婚了,同樣出身底層兩口子很快相互肉搏,進而槍擊,打完了還在一起生活。傷痕似乎只是物理性的,內心連懷疑和顫抖都沒有,這種重複的暴力如同“創傷的執著”。

電影中的傑夫與坦雅

酷烈的環境催生了同樣酷烈的氣質,坦雅的滑冰表演也是強悍而憤怒的風格。在她青少年時代的一場重要賽事中,她技術超群,但與冠軍失之交臂。她火爆地沖過去質問評委,評委說她的滑冰呈現(presentation)有問題。除了硬技術,她其他的一切都和花滑界格格不入:她穿著家庭縫製的花滑服、選擇的配樂不是古典樂,而是流行或搖滾,渾身散發著“紅脖子農民”氣質,而非花滑界理想的優雅公主……對於這種挑剔,她質問:“誰能花5000美金給我買一套演出服?!”而評委的回答很涼薄:沒錢幹嘛搞花滑。她還有一個評委眼中的致命傷:一個家庭都不完整的人,怎麼配代表美國參賽?

技術成了坦雅唯一的資本,當她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完成淩空轉體三周半的女選手,勝利終於如約而至:全國冠軍以及奧運冠軍。

技術是這個底層姑娘的唯一資本。

但就在此刻,醜聞爆發了。坦雅內疚、惶恐,也不解:她經常被打也沒怎麼樣,怎麼南茜被打一次,全國人民都瘋了?這一醜聞徹底葬送了坦雅的滑冰事業。她因包庇罪被判以緩刑、罰款和終身禁賽。

面對判決結果,她淚流滿面地意識到,除了滑冰,她什麼也不會。為了訓練,她早早輟學。但是這位被驅逐的花滑女王,找到了一份更彪悍的工作——拳擊。不僅僅是為了生活,因為她知道人們喜歡看到她被打倒的樣子。影片的交叉剪輯表現了這種殘酷。當她被打倒,在空中翻滾,牙齒飛濺、雙眼淤青,接下來的鏡頭就一定是她當年在冰上女王般地飛翔。同樣躍向空中,她當年有多優美,現在就有多悲慘。

為了生活,她不得不參加危險的拳擊運動

其實,坦雅的人生一直就像一個沙袋。

如果僅僅就這麼一個苦情故事,這部電影不足以獲得觀眾和電影節評委的青睞。它收穫了眾多獎項,以及2018年奧斯卡的三項提名。它在紀實與虛構、悲劇與喜劇之間調和出了味道特別的黑色喜劇風格。

奧斯卡給了它三項提名,並且都是女性

本片採用了紀錄片式的人物訪談來串聯起坦雅的人生,而且諸多訪談者全是不那麼靠譜的講述者,彼此之間還多有抵牾。這既賦予悲劇某種幽默感,又柔化了紀實與虛構的邊界。每當敘述不一致,電影就會“打碎第四堵牆”,讓一個講述者直接出場,講述另一面或者發表評論。比如當畫面中出現坦雅像西部牛仔一樣舉槍射擊逃跑中的傑夫,後面的鏡頭則是坐在廚房裡接受訪談的坦雅直面觀眾,說我從來沒做過這件事兒。

這種方式也挽救了以“有爭議的歷史事件”為基礎的傳記片的潛在危險。對於真實的事件而言,坦雅究竟有沒有參與陰謀,至今沒有定論。影片故意允許多重聲音、模糊真實與虛構,讓歷史具有某種“毛邊”,它才敢更放心地宣稱自己真實。就像影片開宗明義地聲稱:根據採訪改編,絕不諷刺,非常矛盾,完全真實。

當然,“小丑女”瑪格特·羅比(左)的造型還是盡可能地貼近了原貌

影片的喜劇感還來自於卡通化的、喧囂的人物。“惡母”拉沃娜是片中最被誇張化、幽默化的人物,無論是視覺造型還是人物言行,相比於劇中其他人物,她更具有虛構/戲劇色彩。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部電影獲獎最多的是“最佳女配角”。

飾演拉沃娜的愛麗森·珍妮拿獎拿到手軟

女主人公悲劇中的暴力也多以喜劇的形式來表現,尤其是家暴段落,狂亂而隨意,充盈著無奈的黑色幽默。

《花樣女王》喜劇性使得它更在意於營造極端的人物,而不去碰撞更堅硬更現實的社會問題,比如階級、歧視、制度等,仿佛悲劇的根源還是“性格即命運”。

美國花樣滑冰界流行著關於母親的“惡魔傳說”,只要去翻閱一下新聞報導,很多花滑明星都會提到母親在他們的運動生涯中是一個“狠角色”。拉沃娜和坦雅並非個案,可惜影片只是停留在了這一家人身上。而近期廣為轟動的美國體操隊數百名女孩被禽獸隊醫猥褻的事件,則更清晰地揭開了體育競技界的那些病灶。

坦雅的惡魔母親拉沃娜在體育界遠非個案

那就是美國前體操冠軍詹妮弗·塞耶(Jennifer Sey)去年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指出的:“對兒童大聲辱駡的行為被看作可以接受的激勵技巧;帶著嚴重的傷痛比賽屬於常規……廣義上的虐待行為成為了標準做法。”在這一背景下,“惡魔媽媽”,乃至於最不堪的“禽獸醫生”,才會應運而生。當然後者和前者的性質完全不同,然而,正是假借著近似的邏輯,真正的惡人施行了不齒的犯罪。

體育競技的殘酷一面,就在於“在這樣的環境中,你學會了只關注成就,忽視自己的對錯感和幸福感”(塞耶語)。坦雅的悲劇,來源於此。而美國體操隊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一直對隊醫納薩爾的所作所為“不知情”,當然只是託辭。根據美國媒體披露的實情是,僅在1996-2006年間,美國體操界就有54名教練被判性侵、性虐待罪。至於中國體育界爆出的各種紛爭醜聞,不消說,則是“更快更高更強”的版本了。

坦雅的悲劇背後,是更為黑暗和恐怖的競技體育環境

體育選手,有著特殊的人生,他們的榮辱和悲喜,都變成了大眾的食料,在這層意義上看,比起“演員”,“運動員”這一不自知的戲子,好像更可憐。

©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在一次爭吵中,母親拿起餐桌上的一把刀就擲了過去,生生紮進了坦妮婭的胳膊……

長大的坦雅,在自己的婚姻中繼續著“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她和第一個誇她漂亮的傑夫閃婚了,同樣出身底層兩口子很快相互肉搏,進而槍擊,打完了還在一起生活。傷痕似乎只是物理性的,內心連懷疑和顫抖都沒有,這種重複的暴力如同“創傷的執著”。

電影中的傑夫與坦雅

酷烈的環境催生了同樣酷烈的氣質,坦雅的滑冰表演也是強悍而憤怒的風格。在她青少年時代的一場重要賽事中,她技術超群,但與冠軍失之交臂。她火爆地沖過去質問評委,評委說她的滑冰呈現(presentation)有問題。除了硬技術,她其他的一切都和花滑界格格不入:她穿著家庭縫製的花滑服、選擇的配樂不是古典樂,而是流行或搖滾,渾身散發著“紅脖子農民”氣質,而非花滑界理想的優雅公主……對於這種挑剔,她質問:“誰能花5000美金給我買一套演出服?!”而評委的回答很涼薄:沒錢幹嘛搞花滑。她還有一個評委眼中的致命傷:一個家庭都不完整的人,怎麼配代表美國參賽?

技術成了坦雅唯一的資本,當她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完成淩空轉體三周半的女選手,勝利終於如約而至:全國冠軍以及奧運冠軍。

技術是這個底層姑娘的唯一資本。

但就在此刻,醜聞爆發了。坦雅內疚、惶恐,也不解:她經常被打也沒怎麼樣,怎麼南茜被打一次,全國人民都瘋了?這一醜聞徹底葬送了坦雅的滑冰事業。她因包庇罪被判以緩刑、罰款和終身禁賽。

面對判決結果,她淚流滿面地意識到,除了滑冰,她什麼也不會。為了訓練,她早早輟學。但是這位被驅逐的花滑女王,找到了一份更彪悍的工作——拳擊。不僅僅是為了生活,因為她知道人們喜歡看到她被打倒的樣子。影片的交叉剪輯表現了這種殘酷。當她被打倒,在空中翻滾,牙齒飛濺、雙眼淤青,接下來的鏡頭就一定是她當年在冰上女王般地飛翔。同樣躍向空中,她當年有多優美,現在就有多悲慘。

為了生活,她不得不參加危險的拳擊運動

其實,坦雅的人生一直就像一個沙袋。

如果僅僅就這麼一個苦情故事,這部電影不足以獲得觀眾和電影節評委的青睞。它收穫了眾多獎項,以及2018年奧斯卡的三項提名。它在紀實與虛構、悲劇與喜劇之間調和出了味道特別的黑色喜劇風格。

奧斯卡給了它三項提名,並且都是女性

本片採用了紀錄片式的人物訪談來串聯起坦雅的人生,而且諸多訪談者全是不那麼靠譜的講述者,彼此之間還多有抵牾。這既賦予悲劇某種幽默感,又柔化了紀實與虛構的邊界。每當敘述不一致,電影就會“打碎第四堵牆”,讓一個講述者直接出場,講述另一面或者發表評論。比如當畫面中出現坦雅像西部牛仔一樣舉槍射擊逃跑中的傑夫,後面的鏡頭則是坐在廚房裡接受訪談的坦雅直面觀眾,說我從來沒做過這件事兒。

這種方式也挽救了以“有爭議的歷史事件”為基礎的傳記片的潛在危險。對於真實的事件而言,坦雅究竟有沒有參與陰謀,至今沒有定論。影片故意允許多重聲音、模糊真實與虛構,讓歷史具有某種“毛邊”,它才敢更放心地宣稱自己真實。就像影片開宗明義地聲稱:根據採訪改編,絕不諷刺,非常矛盾,完全真實。

當然,“小丑女”瑪格特·羅比(左)的造型還是盡可能地貼近了原貌

影片的喜劇感還來自於卡通化的、喧囂的人物。“惡母”拉沃娜是片中最被誇張化、幽默化的人物,無論是視覺造型還是人物言行,相比於劇中其他人物,她更具有虛構/戲劇色彩。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部電影獲獎最多的是“最佳女配角”。

飾演拉沃娜的愛麗森·珍妮拿獎拿到手軟

女主人公悲劇中的暴力也多以喜劇的形式來表現,尤其是家暴段落,狂亂而隨意,充盈著無奈的黑色幽默。

《花樣女王》喜劇性使得它更在意於營造極端的人物,而不去碰撞更堅硬更現實的社會問題,比如階級、歧視、制度等,仿佛悲劇的根源還是“性格即命運”。

美國花樣滑冰界流行著關於母親的“惡魔傳說”,只要去翻閱一下新聞報導,很多花滑明星都會提到母親在他們的運動生涯中是一個“狠角色”。拉沃娜和坦雅並非個案,可惜影片只是停留在了這一家人身上。而近期廣為轟動的美國體操隊數百名女孩被禽獸隊醫猥褻的事件,則更清晰地揭開了體育競技界的那些病灶。

坦雅的惡魔母親拉沃娜在體育界遠非個案

那就是美國前體操冠軍詹妮弗·塞耶(Jennifer Sey)去年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指出的:“對兒童大聲辱駡的行為被看作可以接受的激勵技巧;帶著嚴重的傷痛比賽屬於常規……廣義上的虐待行為成為了標準做法。”在這一背景下,“惡魔媽媽”,乃至於最不堪的“禽獸醫生”,才會應運而生。當然後者和前者的性質完全不同,然而,正是假借著近似的邏輯,真正的惡人施行了不齒的犯罪。

體育競技的殘酷一面,就在於“在這樣的環境中,你學會了只關注成就,忽視自己的對錯感和幸福感”(塞耶語)。坦雅的悲劇,來源於此。而美國體操隊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一直對隊醫納薩爾的所作所為“不知情”,當然只是託辭。根據美國媒體披露的實情是,僅在1996-2006年間,美國體操界就有54名教練被判性侵、性虐待罪。至於中國體育界爆出的各種紛爭醜聞,不消說,則是“更快更高更強”的版本了。

坦雅的悲劇背後,是更為黑暗和恐怖的競技體育環境

體育選手,有著特殊的人生,他們的榮辱和悲喜,都變成了大眾的食料,在這層意義上看,比起“演員”,“運動員”這一不自知的戲子,好像更可憐。

©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