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讓“非遺”絕活絕技傳下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活態靈魂”, 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 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碼, 承載著獨特而豐富的想像力、文化意識和民族精神, 對於人類生存與發展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當前, 無論是政府、學界, 還是商界、媒體, 正掀起一場對“非遺”的挖掘、保護、研究和利用的探討與實踐。 如何科學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嚴肅課題。

【調查】 認識上雖有提高 但宣傳力度還不夠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截至2013年12月,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37項, 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 說到非物質文化遺產, 調查中, 不少人都表示需要保護更需要宣傳。

“現在人們逐漸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但是對於它的宣傳還需要更多。 ”李錚從事藝術設計。 專業科班出身的他早在學生時代就接觸了不少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 “我覺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對我們從事藝術、文化專業的人來說是一座知識的寶庫, 對於更多普通人來說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因為工作原因, 李錚也接觸到不少非遺傳承人。 “他們中有老年人, 也有像我差不多大的80後。 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對非遺進行傳承。 ”李錚介紹, “比如, 很多年輕的非遺傳承人會在製作的方法上做結合, 既保留傳統的做法, 又加以創新。 但是真正傳承需要坐下來, 靜下心, 吃得起苦, 沉得住氣。 ”

在李錚看來, 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應該做的就是宣傳。 “特別是對青少年, 很多小孩子提到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都會發蒙。 會搖頭說不瞭解, 沒見過。 對其中的歷史、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

對於李錚提到的現象, 不少人也有同感。 “主要是沒有途徑瞭解, 學校沒有專門的課程來講, 家長也很少重視這方面知識的介紹, 社會上組織的相關活動知曉率不高。

小孩子無從瞭解這些關於非遺的知識。 ”家長王曉介紹。

對此, 王曉建議, 更多的社區、街道、學校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 “其實, 寒暑假是對孩子們宣傳非遺的好機會。 不要讓他們將大把的時間用在課外輔導班上, 老祖宗傳下來的豐富的文化遺產更應該繼承。 ”

不少人呼籲, 讓更多的非遺內容走進學校課堂。 “就像戲曲進校園一樣, 定期開展非遺文化的課程, 讓小孩子們從小接觸。 瞭解才能喜歡, 才有可能去從事, 也就起到傳承的作用。 ”王曉說。

據瞭解, 為了讓更多的青少年能夠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非遺文化, 不少社區、街道也在搭建平臺, 讓非遺傳承人走進社區、來到孩子們的身旁, 講授非遺的知識。

比如, 不久前, 東城區體育館路街道雙玉南街社區就請來非遺傳承人教社區的孩子們學習彩繪泥塑兔兒爺。

還另外對於非遺的傳承和保護上, 相關部門也在行動。 據瞭解, 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 每年6月的第2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 希望通過設立“文化遺產日”, 使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全面加強。 不僅如此,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於2011年6月1日起實施。

【做法】

建設非遺科學城

傳承大師絕活絕技

精巧雅致的京繡、細膩華貴的雕漆工藝、香氣襲人的傳統手工純植物天然藥香, 色彩富麗、紋樣繁縟的景泰藍……每一件作品無不典雅大方、匠心獨具、造型優美、做工精細, 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國傳統手工藝人們巧奪天工、鬼斧神工的高超技藝。

就在去年9月27日, 位於北京稻香湖景酒店內的稻香湖非遺科學城開幕。 科學城首批入駐了16位省級以上非遺大師, 還特別開闢了海澱非遺展廳。

記者在現場看到, 每位大師工作室內設有展櫃、展架、畫框, 除了定期展覽非遺大師們的精品力作外, 還配有液晶觸摸電視演示各種非遺製作過程。 目前, 入駐科學城的非遺專案有京繡、普洱茶製作技藝、景泰藍製作技藝、京作傢俱、聚元號弓箭、彩塑京劇臉譜、書法等等國內外知名非遺專案。

稻香湖非遺科學城主任劉志強介紹, 非遺科學城的建立目的是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喚醒人們的非遺保護意識, 為傳承和保護非遺搭建集交流、展示、保護、體驗、教學、展演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科學城總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室外還有廣闊的活動空間,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非遺體驗展覽中心,也是社會力量參與海澱非遺傳承和保護的一個大膽嘗試。

這樣的嘗試,彌補了海澱區北部地方文化活動空間缺乏、公共文化展廳和非遺展示體驗場所匱乏等等不足。為廣大青少年學生提供一個素質教育活動基地,同時它又是一個開放性的大中小學生課外教育大課堂以及民眾科普教育宣傳基地,更是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基地。此外,它還是海澱非遺傳承人收徒授藝、活動訓練和展示大舞臺。

【聲音】

非遺傳承需長遠規劃

資金扶持解後繼無人難題

記者瞭解到,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正在開展深入調研,去年多次組織召開專項座談會,對全市非遺保護中的優秀經驗和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梳理與研究,推動《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立法進程。

2017年初,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偉在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時,查看了抖空竹、天橋中幡、北京評書、京作核雕、內畫鼻煙壺、彩塑京劇臉譜等多項非遺代表項目,鼓勵非遺傳承人繼續努力,不斷挖掘非遺專案新的生命力。

李偉指出,調研和立法工作要進一步明確政府、社會和專案保護單位、傳承人的責任義務。對非遺專案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分類,有針對性地進行保護。進一步統籌資源、搭建平臺,在傳習場地、推廣展示、市場開發等多方面給予扶持。要注重對傳統技藝各環節進行全面、系統的保護,抓緊搶救瀕危項目,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妥善記錄留存。同時,要鼓勵創新,在深度挖掘非遺項目歷史文化內涵的同時,鼓勵和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和保護單位結合時代要求、社會需求進行“再創造”。

“非遺”問題廣受代表關注,在今年剛剛閉幕的市兩會上,多位市人大代表對“非遺”傳承問題提出了議案。北京市人大代表、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提出,“非遺”傳承需要有長期規劃。她說,“非遺”保護在近幾年工作成績顯著,但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目前國家級傳承人絕大多數年事已高,面臨著人亡技消的困境。

通過走訪調研,楊鳳一發現許多“非遺”傳承技藝工作枯燥,工作難度高、待遇低,很少有人來學。因此她建議相關職能部門能夠有規劃地做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長遠資助計畫,比如以專案來帶動一項技藝的傳承,有組織有計劃地開辦傳承培訓班,擴大傳承隊伍,鼓勵青年人學習那些瀕臨失傳的傳統藝術、傳統手工藝;同時對急需保護的非遺專案和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為將來非遺研究工作提供資料。“要想盡各種辦法讓老藝術家們掌握的絕技能夠傳承下來。這件事情不是短期能做到的,將是一個相當長遠的計畫。”

針對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面臨“後繼無人”的難題,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綜合部副主任韓峰也提出建議,政府對偏冷門非遺專案及傳承人給予一定支援和保障。同時要讓當下的青年和兒童從小有瞭解“非遺”、體驗“非遺”的管道。

韓峰通過調研瞭解到,一些冷門‘非遺’項目和工藝,可能不被現代社會所需要或使用了,其傳承者偏少。”他建議,政府應扶持可能成為“絕學”的偏冷門“非遺”項目,為其傳承人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讓他們在傳承“非遺”的過程中沒有生活上的後顧之憂,能全身心投入創作,打造工匠精神。

□本報記者 周美玉 盛麗 白瑩 文/攝

為傳承和保護非遺搭建集交流、展示、保護、體驗、教學、展演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科學城總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室外還有廣闊的活動空間,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非遺體驗展覽中心,也是社會力量參與海澱非遺傳承和保護的一個大膽嘗試。

這樣的嘗試,彌補了海澱區北部地方文化活動空間缺乏、公共文化展廳和非遺展示體驗場所匱乏等等不足。為廣大青少年學生提供一個素質教育活動基地,同時它又是一個開放性的大中小學生課外教育大課堂以及民眾科普教育宣傳基地,更是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基地。此外,它還是海澱非遺傳承人收徒授藝、活動訓練和展示大舞臺。

【聲音】

非遺傳承需長遠規劃

資金扶持解後繼無人難題

記者瞭解到,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正在開展深入調研,去年多次組織召開專項座談會,對全市非遺保護中的優秀經驗和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梳理與研究,推動《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立法進程。

2017年初,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偉在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時,查看了抖空竹、天橋中幡、北京評書、京作核雕、內畫鼻煙壺、彩塑京劇臉譜等多項非遺代表項目,鼓勵非遺傳承人繼續努力,不斷挖掘非遺專案新的生命力。

李偉指出,調研和立法工作要進一步明確政府、社會和專案保護單位、傳承人的責任義務。對非遺專案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分類,有針對性地進行保護。進一步統籌資源、搭建平臺,在傳習場地、推廣展示、市場開發等多方面給予扶持。要注重對傳統技藝各環節進行全面、系統的保護,抓緊搶救瀕危項目,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妥善記錄留存。同時,要鼓勵創新,在深度挖掘非遺項目歷史文化內涵的同時,鼓勵和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和保護單位結合時代要求、社會需求進行“再創造”。

“非遺”問題廣受代表關注,在今年剛剛閉幕的市兩會上,多位市人大代表對“非遺”傳承問題提出了議案。北京市人大代表、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提出,“非遺”傳承需要有長期規劃。她說,“非遺”保護在近幾年工作成績顯著,但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目前國家級傳承人絕大多數年事已高,面臨著人亡技消的困境。

通過走訪調研,楊鳳一發現許多“非遺”傳承技藝工作枯燥,工作難度高、待遇低,很少有人來學。因此她建議相關職能部門能夠有規劃地做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長遠資助計畫,比如以專案來帶動一項技藝的傳承,有組織有計劃地開辦傳承培訓班,擴大傳承隊伍,鼓勵青年人學習那些瀕臨失傳的傳統藝術、傳統手工藝;同時對急需保護的非遺專案和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為將來非遺研究工作提供資料。“要想盡各種辦法讓老藝術家們掌握的絕技能夠傳承下來。這件事情不是短期能做到的,將是一個相當長遠的計畫。”

針對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面臨“後繼無人”的難題,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綜合部副主任韓峰也提出建議,政府對偏冷門非遺專案及傳承人給予一定支援和保障。同時要讓當下的青年和兒童從小有瞭解“非遺”、體驗“非遺”的管道。

韓峰通過調研瞭解到,一些冷門‘非遺’項目和工藝,可能不被現代社會所需要或使用了,其傳承者偏少。”他建議,政府應扶持可能成為“絕學”的偏冷門“非遺”項目,為其傳承人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讓他們在傳承“非遺”的過程中沒有生活上的後顧之憂,能全身心投入創作,打造工匠精神。

□本報記者 周美玉 盛麗 白瑩 文/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