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當你老了,什麼未老?當你死了,什麼不死?

馬儷文執導影片《我們倆》劇照

當70後歎息老之將至, 80後驚呼已經油膩, 90後調侃自己“人到中年”的時候, 近日, 茅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推出了關注所有這些話題的最新長篇小說《天黑得很慢》。

這是中國首部全面關注“變老”話題的長篇小說。 全書20萬字, 共分七章。 小說用“擬紀實”的方式, 用萬壽公園的黃昏納涼活動安排結構全書, 反映了中國當下社會的種種問題:養老、就醫、親子關係、黃昏戀等等。 小說既寫出了人到中年, 人到老年之後身體逐漸衰老, 慢慢接近死亡的過程, 也寫了老年人精神上刻骨的孤獨,

同時, 更寫出了人間自有真情在。 人事代謝, 往來古今, 我們生生不息, 因為愛溫柔有力。

左起:應紅、潘凱雄、周大新、吳義勤、何向陽、梁鴻鷹

在2018年北京圖書訂貨會上, 周大新攜《天黑得很慢》與讀者見面。 發佈會現場, 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評論家潘凱雄, 出版人吳義勤、詩人何向陽、作家梁鴻鷹等相繼發言, 以下是幾位嘉賓發言摘要。

潘凱雄

潘凱雄:從寫作上來講, 這部作品對整個長篇小說的寫作貢獻了很多新的因素。 小說總體上是仿紀事體的。 書中安排了七天, 也就是一個禮拜的時間。 前面四天都非常短, 用快閃的方式展示了中國當代老年人的生態, 是整個社會生態的濃縮和反映。 後三天通過陪護人員的口吻, 以退休老法官的家庭生活為描述中心,

集中刻畫了一個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現狀以及社會生態。

小說把老年人的性格和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 不管就涉足的題材來說, 還是作為文學長篇小說的寫作上來說, 這部作品既是大新個人非常重要的新探索, 對整個我們文壇、對整個出版業、對整個長篇小說的寫作, 也都提供了很多新的話題、新的因素, 值得好好研究。

吳義勤

吳義勤:這個作品涉及到我們今天社會裡老年人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老年人怎麼被騙。 我們回到家裡的時候, 每次岳父岳母都買了一大堆藥, 治這個治那個, 都是騙老年人的。 再比如老年人的孤獨問題, 包括晚年的婚姻、再婚這一類的問題。 最後結局還有老年癡呆的問題。

這所有的方方面面, 關於老年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問題, 小說都處理到了。 小說寫出了痛感, 寫出了我們今天老年人無以言說的孤獨。 裡面既有沉痛的東西, 又有溫暖的東西。

這部小說寫了七個黃昏, 分成兩個部分, 兩部分之間在敘事上是有張力關係的。 前四天既有寫現實, 但是我更看重他關於老年人未來生活願景的知識性的預測、描述, 包括智慧型機器人, 包括未來如何解決性愛問題等等。 描寫未來、提供解決老年人未來生活的方案, 一個科技方案、遠景方案, 包括老年人長壽的問題, 未來到150歲、250歲都可以。 這是一個願景。 但是現實是什麼呢?

前面是願景, 後面的三節就進入老年人生活的現實, 這個現實就是成為小數的主體部分。

這個主體部分的經驗講得非常真切, 而且具有那種有生命本身的豐富, 那種立體, 那種情感的喜怒哀樂, 作為一個小說, 它的元素發揮得非常充分。 這部分敘事非常有特色。 不是單調、說教, 講述人本身的敘事功能發揮得非常好。 這個小女孩擔當敘事人, 有情懷, 又有現實的頭腦, 因此這個故事本身在敘事上很有探索。

小說雖然以講述的方式講, 但是三個人物的刻畫非常有典型性。 一個是蕭伯伯, 一個是陪護, 再有一個就是女兒馨馨。 三個人有三種不同的痛苦, 那種心酸, 命運的交織, 處理得也是波瀾起伏。 特別是陪護, 這個是很好的。 在精神層面、人性層面, 這三個人物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這也是文學的魅力。

總體來說, 這是一部非常接地氣的、有溫度的、有情懷的、令人感慨的現實主義優秀長篇小說。

何向陽

何向陽:這部《天黑得很慢》是以時間來結構的。 週末, 萬壽公園, 有的推銷老年產品, 推銷陪護機器人, 推銷長壽藥丸, 或者是推銷返老還童體驗, 還有人類未來壽命的講座, 是四個傍晚, 另外三個傍晚, 是由一個陪護人引出一個老人的晚年故事。 以七個黃昏的結構, 正好把“天黑得很慢”, 生命的黃昏、黑暗將至的過程展現出來。

在黃昏的階段, 在晚年, 人老年的階段的心境向外所求很多, 都是外力的東西, 其實最後的三個夜晚在追求心靈的東西。 最後蕭伯伯在陪護人的身上找到了親人、找到了娘、找到了母親的感覺。 所以一開始是向外面索求,但是最重要的是回到人的本源,這個是現實題材深化的一點。

周大新是有先鋒意識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在他的創作當中不僅停留在對現實的描摹,照相式的記錄,不是簡單的書記員式的作家,而是要在現實層面之上,求索一種更高的、作為作家的眼光。以作家的視點,去看的這樣一個自己獨有的、獨特性的寫作。

他的先鋒意識體現在哪兒呢?在2003年,他推出一個《戰爭傳說》,也是以時間,以晝和夜來結構長篇。《湖光山色》以乾坤作為兩卷,以金木水火土,也就是中國傳統的五行來結構。《安魂》是真實與虛構交錯的,以農曆年份,天干地支,甲子、乙丑等等來結構長篇。到201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曲終人在》,更是模擬紀實體,採訪了26個物件,以非虛構的方式講述一位元省長的人格歷史,以物品展示、晚報報導、錄音整理作為線索,利用26個人的口述不斷拼湊出人的形象,這個藝術上達到了非常高的高度。

《天黑得很慢》又是七個黃昏這樣的結構。前四個黃昏都是一種講述,口若懸河,信息量極大的講述性,後面三個黃昏,變成一個人的講述。這一個人的講述又回到非常慢的一種節奏當中,回到那樣一種傳統的文學講述。在眾生喧嘩當中,有一個聲音一直很低,很慢,很綿長,但是它是有關生命本源的講述。

梁鴻鷹

梁鴻鷹:大新有他對現實敏銳的觀察。在每一次的創作中,他一直在探索,始終沒有停步,具有他鮮明的特點。大新把多種敘述方式、多種敘述元素、多種敘述手段都放在作品當中,作為他思考的一部分,作為藝術呈現的一部分。這些努力都是非常可貴的。

英國哲學家羅素有一篇文章叫《如何變老》,也叫《老將至》。他說老年以後你要避免兩件事:

第一,不要沉湎於自己的過去。

第二,不要麻煩年輕人。

但是誰能做得到呢?我們的生命過程當中有那麼多豐富的經歷,自己對世界的感悟,我們不免要回過頭去思考、咀嚼,從當中獲得一些力量,獲得一些慰藉。另外我們隨著生理身體的衰敗,必然要希望更年輕的人輔助我們,跟我們渡過個人經歷艱難黑暗的時刻。

說到底,老年問題不只是每個老年人自己的問題,而且是一個非常生動的社會問題,是綜合性的。這個問題是跟我們這個國家的制度,跟人文的精神素養,跟大眾的觀念,跟民族如何看待生死,是緊緊相連在一起的。隨著科技的發展,隨著人類的進步,老年問題也日益跟科技的發展相聯繫。我們在處理老年問題上,教育在做什麼?醫療在做什麼?科技應該做什麼?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人文素養的提高,人的思想觀念的更新,人對待老年問題,無論是從責任層面還是社會學的層面,我們是否準備好了?我們是否能夠把自己必然要面對的,必然要經歷的階段能夠處理好?我覺得這個書是思考的這樣一個問題。

解決老年問題最根本的辦法實際上是人性的溫暖,是人性的改善,是人性的向善。天黑得很慢,但是只要有人的真誠、善意,有人對這個世界更美好的憧憬,這個問題的解決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有非常好的前景。所以這本書能夠讓人感到向上的力量,同時也會讓人反省自己,推動思考。我們如何把自己做得更好,幫助社會的完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責任。

所以一開始是向外面索求,但是最重要的是回到人的本源,這個是現實題材深化的一點。

周大新是有先鋒意識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在他的創作當中不僅停留在對現實的描摹,照相式的記錄,不是簡單的書記員式的作家,而是要在現實層面之上,求索一種更高的、作為作家的眼光。以作家的視點,去看的這樣一個自己獨有的、獨特性的寫作。

他的先鋒意識體現在哪兒呢?在2003年,他推出一個《戰爭傳說》,也是以時間,以晝和夜來結構長篇。《湖光山色》以乾坤作為兩卷,以金木水火土,也就是中國傳統的五行來結構。《安魂》是真實與虛構交錯的,以農曆年份,天干地支,甲子、乙丑等等來結構長篇。到201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曲終人在》,更是模擬紀實體,採訪了26個物件,以非虛構的方式講述一位元省長的人格歷史,以物品展示、晚報報導、錄音整理作為線索,利用26個人的口述不斷拼湊出人的形象,這個藝術上達到了非常高的高度。

《天黑得很慢》又是七個黃昏這樣的結構。前四個黃昏都是一種講述,口若懸河,信息量極大的講述性,後面三個黃昏,變成一個人的講述。這一個人的講述又回到非常慢的一種節奏當中,回到那樣一種傳統的文學講述。在眾生喧嘩當中,有一個聲音一直很低,很慢,很綿長,但是它是有關生命本源的講述。

梁鴻鷹

梁鴻鷹:大新有他對現實敏銳的觀察。在每一次的創作中,他一直在探索,始終沒有停步,具有他鮮明的特點。大新把多種敘述方式、多種敘述元素、多種敘述手段都放在作品當中,作為他思考的一部分,作為藝術呈現的一部分。這些努力都是非常可貴的。

英國哲學家羅素有一篇文章叫《如何變老》,也叫《老將至》。他說老年以後你要避免兩件事:

第一,不要沉湎於自己的過去。

第二,不要麻煩年輕人。

但是誰能做得到呢?我們的生命過程當中有那麼多豐富的經歷,自己對世界的感悟,我們不免要回過頭去思考、咀嚼,從當中獲得一些力量,獲得一些慰藉。另外我們隨著生理身體的衰敗,必然要希望更年輕的人輔助我們,跟我們渡過個人經歷艱難黑暗的時刻。

說到底,老年問題不只是每個老年人自己的問題,而且是一個非常生動的社會問題,是綜合性的。這個問題是跟我們這個國家的制度,跟人文的精神素養,跟大眾的觀念,跟民族如何看待生死,是緊緊相連在一起的。隨著科技的發展,隨著人類的進步,老年問題也日益跟科技的發展相聯繫。我們在處理老年問題上,教育在做什麼?醫療在做什麼?科技應該做什麼?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人文素養的提高,人的思想觀念的更新,人對待老年問題,無論是從責任層面還是社會學的層面,我們是否準備好了?我們是否能夠把自己必然要面對的,必然要經歷的階段能夠處理好?我覺得這個書是思考的這樣一個問題。

解決老年問題最根本的辦法實際上是人性的溫暖,是人性的改善,是人性的向善。天黑得很慢,但是只要有人的真誠、善意,有人對這個世界更美好的憧憬,這個問題的解決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有非常好的前景。所以這本書能夠讓人感到向上的力量,同時也會讓人反省自己,推動思考。我們如何把自己做得更好,幫助社會的完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