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人生就是一場戲,我們都像唐僧師徒,白跑十萬八千里

《心經》告訴我們一切向內求, 向自己的心求, 就可以了, 但唐僧卻是一邊天天背心經, 一邊一直向西, 走了十萬八千里, 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看書中寫, 孫悟空總是在指導和提醒唐僧, 要從“心經”中去領悟佛法真義, 要用心經去修行。 比如, 第八十五回寫道——

三藏道:“休言無事, 我見那山峰挺立, 遠遠的有些兇氣, 暴雲飛出, 漸覺驚惶, 滿身麻木, 神思不安。 ”行者笑道:“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早已忘了。 ”三藏道:“我記得。 ”行者道:“你雖記得, 還有四句頌子, 你卻忘了哩。 ”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

這是悟空在告訴唐僧, 真正的佛經在哪裡, 真正的修行怎麼修, 原來就是在心裡, 就是修自己的心。

可是, 既然如此, 為什麼還要唐僧走十萬八千里, 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呢?

這道理, 和如來佛不直接把經書發放給大唐,

而需要唐僧一路步行過去取, 是一樣的。

取經, 重點不是取得的經書, 而是取經的過程。

對於佛祖來說, 經書並不是重要的, 取經才重要。 取經本身, 就是一場空前絕後的大規模修行, 就是要讓世人看到這轟轟烈烈的大修行, 從中獲得感悟。

通過取經的行為, 無論是參與者, 還是聽聞者, 都在這過程中得到修行。

正因為這個原因, 佛祖才發起了這場取經行動:他先以聽講不專心為由, 讓弟子金蟬子轉世投胎成唐僧。 然後派觀音菩薩去找到他, 賜他寶物, 讓他去取經。 又讓觀世音給他安排了師徒三人和一匹白龍馬, 一路護送他。

然後又讓各地神佛菩薩, 派出他們的身邊人或動物, 化作妖怪, 去設置重重障礙。 但同時又讓觀音派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十八位護教伽藍等30多位神仙, 晝夜不離左右地隱形隨身護佑, 不讓妖怪真的傷到唐僧。

所以這取經的過程, 從頭到尾, 都是佛祖安排的一場戲。 從劇本設計到故事推進, 從人物設置到情節安排, 無不精心佈局。

一場戲演了十八年, 演完之後, 修行者要麼成佛, 要麼向佛。 唐僧師徒及白龍馬等, 是直接參與這場修行, 最終得以成佛;千百年來的世人, 是間接通過聞知這場修行而修行, 由此內心開始向佛。

經書本身是不重要的。 唐僧取經成功, 回到東土, 唐太宗辦水陸道場,

讓唐僧宣講經書。 唐僧正在開講, 忽聞得香風繚繞, 半空中有八大金剛現身高叫道:"誦經的, 放下經卷, 跟我回西去也。 "這底下行者三人, 連白馬平地而起, 長老亦將經卷丟下, 也從臺上起於九霄, 相隨騰空而去。

誰讓你講經來著?

另外, 要說取經, 其實在第十九回, 收了八戒, 碰到烏巢禪師, 受了“心經“以後, 這經就算取得了。 因為心經是一切佛經的總綱, 所有的佛學道理, 都已經在裡面了。

取經取經, 經不重要, 取才重要。

修行也是如此:修行修行, 修不重要, 行才重要。

外在的行動, 是為了內在的修行。 不能以內攻內, 而是以外攻內。

王陽明的心學, 對此講解的較為透徹。

既然“一切在心,不假外求“,為何又必須”在事上磨“?為什麼只有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去修?這跟一切都是良知,都在內心,不是矛盾嗎?

其實王陽明宣導的是:一切都要按著良知,去做事情,在事情中,體味良知,最終,讓自己真正領悟良知,由此而入道。

孫悟空經常提醒唐僧,要按著心經去走,也正是這個道理。經已經在手,卻還要按著經中的道理去取經,這是一個艾舍爾式的迴圈。迴圈的過程,正是“事上磨“的過程,正是事中領悟的過程。

既然“一切在心,不假外求“,為何又必須”在事上磨“?為什麼只有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去修?這跟一切都是良知,都在內心,不是矛盾嗎?

其實王陽明宣導的是:一切都要按著良知,去做事情,在事情中,體味良知,最終,讓自己真正領悟良知,由此而入道。

孫悟空經常提醒唐僧,要按著心經去走,也正是這個道理。經已經在手,卻還要按著經中的道理去取經,這是一個艾舍爾式的迴圈。迴圈的過程,正是“事上磨“的過程,正是事中領悟的過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