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都在說閃崩 但真相你又知道多少?

股指漲跌起落的背後, A股市場中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一方面, 以優秀業績作支撐的大盤藍籌股不斷獲得資金追捧, 股價穩步而上;另一方面, 交投低迷或被高度控盤的個股則愈發受冷落, 市值持續縮水, 其中, 資管、信託產品紮堆的中小盤個股更是不時拉響“閃崩”警報。

“閃崩”頻現, 誘因何在?

眾所周知, 投資者對於股票的買賣供求力量的大小, 是決定上市公司股價漲跌的直接因素, 而一些外部誘因則可以影響投資者的投資判斷。

然而, 細看昨日“閃崩”個股名單, 大多不存在外部誘發因素, 但仔細翻查股東名單不難發現, 大部分“閃崩”個股的十大流通股東陣營中有信託計畫、資管產品的身影。 典型案例如融鈺集團, 截至2017年12月29日, 公司前十大股東中信託計畫多達9家, 籌碼集中度之高可見一斑。

進一步來看, 當某些特定股東拋售大宗股權時, 如果市場中有足夠強的買方承接力,

亦不會導致股價“閃崩”。 然而梳理相關“閃崩”個股走勢可以發現, 多數個股要麼已被高度控盤, 要麼成交十分低迷。

需要指出的是,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內, A股投資氛圍已發生了極大改變, 以基金、保險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重點投向業績預期好的藍籌股, 主動規避題材類的中小盤個股, 致使後者交投愈加冷清。

如此分化的市場環境下, 有些個股在二級市場交易中的所有買單承接量往往只有一千多手或幾百手, 一筆規模略大的賣出都會給股價造成巨大波動, 這也是部分個股“閃崩”的誘因之一。

信託配資加杠杆的方式

信託公司股票配資往往通過具有優先順序(融入資金)、劣後級(自有資金)的結構化產品進行,

根據監管要求, 杠杆比例(即劣後級:優先順序)原則上不超過1:1, 最高不超過1:2。

為了加杠杆並規避監管, 過去的做法是推行“有中間級的結構化配資業務”, 即在原有的結構性產品中加入中間級, 以“3:1:8”的配資模式為例, 名義上將中間級資金計入劣後級, 杠杆率為1:2, 看似符合監管要求, 但實際上中間級資金來源與優先順序相同, 實際杠杆被變相放大到1:3。

《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還未正式實施)提出“單只開放式公募產品、封閉式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的杠杆比率分別限制在140%和200%以內, 之前超過該杠杆比例限制的結構型信託產品到期不得續期”, 即實際杠杆必須回歸到1:1以內, 通過中間級變相加杠杆的配資管道行不通。

近期業績預告期“地雷”頻現, 可能引發了部分預計不能續期的資管產品提前調倉, 加之小票本身流動性較差, 引發大規模閃崩。

就全市場而言, 信託持倉占並不高, 不足以引發系統性風險。 2017Q3, A股/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中, 四類信託持倉總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分別為1.27%/1.06%/2.09%/1.19%, 行業層面占比最高的紡織服裝/房地產/汽車分別為4.06%/3.26%/2.89%, 占比並不高。

就小市值公司而言, 信託占比與全樣本差別不大, 並沒有明顯的小票偏好。 如果是系統性的清盤, 二者都會受影響。 小票跌幅更明顯只能說流動性較差。

風險主要來源於個股層面。 信託的配置本身並無明顯市值偏好, 整體持倉占比也較低, 老師不認為單就此因素會引起系統性的風險,

板塊普跌更多源於前期持續上漲輪動後, 市場對流動性緊張以及中小創個股業績大幅低於預期的悲觀情緒擴散。

此輪下跌後我們依舊建議投資者以金融、消費為底倉, 關注週期龍頭重估。 有不同看法的歡迎留言私聊老師, 覺得好就請大家分享+轉發, 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

點擊“瞭解更多”即刻體驗股市百萬問答, 贏取百萬現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