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作編往來:一寸的喜歡——《文化家園》創刊三周年感懷(李修運)

《文化佳園》紅火, 一是我的老師景洲先生辦得好, 二是文友們不輟勞作。 邳州城能有這麼一家網路刊物, 寫手大幸, 家鄉文化大幸。

我投稿“佳園”一年, 知識看漲, 視野開拓, 從諸文友的字裡行間深深體味, 悄然彌補著自己生活與作文的短板。 三人行, 兩人是我師。 大千世界那麼浩瀚, 俯仰之間皆學問, 只要留心就有進步, 且進一寸就有了一寸的歡喜。

景洲先生是我的文學之師。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 他把我不忍卒讀的習作變成了鉛字, 讓我自信地認為我也是操持文學這塊料, 發表不再那麼高不可攀。 多年來我始終低著頭寫,

由於坐井觀天, 至今未捧出讓他眼睛一亮的東西。 愧對我師了。 那時, 他經常召集副刊作者聚會, 我稱他為“民間的文壇舵主”, 雖是戲言, 但充盈著真情。 他是八方開花的大家, 長篇小說、名作賞析、鄉情回憶、網路講壇等都成就蔚然。 只因為他的熱忱, 才使我們這一群碼字的老中少幾代人, 活躍於文字天地。 我們永遠感激。

葆亮的進步近年來是長足的。 這個中國電網作協會員, 今年又加入了江蘇作協。 他的作品是厚重的, 鄉土而現實。 他寫得慢, 出細活。 為人一如其作品, 不事張揚, 一招一式頗耐咀嚼。 一回聚會, 我說:“你的語言是小說的語言”, 我雖不敏, 優劣還是看得出的。 當年景洲先生拿他舉例:文學改變了人生。

我們都靠文學改寫了人生, 雖步履蹣跚, 卻跨出了天壤的一步。

墩壯兄大名早聽聞, 相識相知在去年。 一次聚會, 三言兩語便引為知己。 他的戲劇之作, 堪稱邳州一絕, 在鄰邊數省聞名遐邇。 今年涉獵散文, 讀後讓人愉悅, 回憶鄉村往事, 撿拾少年童趣, 都殷殷有深情。 他曾感歎瑣事繁多, 但仍然過濾冗雜, 寫出了一篇篇鄉愁。 他有生活, 但願像愚公挖山不止。

波濤兄跨界成功, 值得欣慰。 他原來是搞通訊的, 現在變身寫散文, 很得其中三味。 其人熱情、寬厚、相容並蓄, 為文熱烈奔放。 官湖烘爐歷史的發掘, 金融界人士的深度報導, 書畫家艱辛歷程, 兒時偷瓜的樂趣, 都能寫得妙趣橫生。 這般洋洋灑灑, 真不可小覷。

成海弟勢頭生猛, 我一日不讀便不習慣。

他的“八路”有如莫言之“高密東北鄉”,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他的文字不拘束, 不小心翼翼, 思緒一來, 就洋洋灑灑, 讀之大快朵頤。 我在八路讀書三年, 瞭解那裡的風土人情, 所以他那些活靈活現的文字, 我心有戚戚焉。

桂陽弟, 我們神交好久了, 今秋才得以相見。 他的文字是成熟的, 是書生氣質摻雜著鄉土氣息。 他的文字走得遠, 天上地下無不涉獵, 但都能夠剛剛好。 他又是意猶未盡的, 你讀了, 不禁想去窺探文字背後的東西。 那日, 我們都喝得有些過分, 這是真性情的流露。

楊玲老師散文老辣, 一如他的歷盡滄桑。 我們熟悉很早, 他在運中門邊開一家“紅燭書店”, 年輕的我每日站於櫃檯外借書一讀, 引為忘年之交。 他對艱辛閱歷的回顧,

師友追憶, 域外生活記趣等等, 讓人不忍釋卷。 父輩自有父輩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 我們能體會一二, 借鑒於將來吧。

譚兄豐華, 尚未謀面。 其文字準確、生動。 每有習作, 他便評價, 都如此切中肯綮, 遂引為同道之人。 便有探究之心, 通過微信聊天, 方知此兄半生愛文學, 先軍營文職, 再教書育人, 現居江南含飴弄孫。 遙望故鄉, 明月皎潔, 文章飽含深情;家族尋溯, 家鄉風物, 草木魚蟲皆入詩入文, 均有眷眷之意。

乙太先生的格律詩越發出神入化了。 一個門外的漢子如我, 讀起來合轍押韻, 朗朗上口。 古詩講究甚多, 我等道行淺顯只得望而卻步;但乙太老兄駕輕就熟, 歎盡胸臆, 豈不快哉!近期多作航道史及鄉間家世發掘及故鄉風物的抒情,

頗深沉, 讀後有沉重感。 此君清臒、親善、有道家儒雅之清氣。 引為知己。

《文化佳園》作者眾多, 大名鼎鼎的法民兄、詩書畫俱佳的法潮本家、鄉土艾山前、知青苦樂李宜豐、至友鐵嘴柔情翟洪健、娟秀文筆小木西、笑寫童年斑斕翟鵬城、頗得易安境界黃曉夢及揮灑自如飛燕剪雨等等, 可謂異彩紛呈, 絢爛多姿, 在這裡, 恕不能一一描繪。

【本刊(pzwhyjh)歡迎投稿。 原創首發, 期期精彩, 篇篇可讀。 主編:徐景洲 通聯信箱:2175339@qq.com 微信號:xjz1956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