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杯敬故鄉 一杯敬遠方:中國的酒文化傳統

年關將至, 又到了一年的團圓日。 親朋好友, 一年未見, 少酌兩杯, 滋味絕佳。 中國是酒的故鄉, 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 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 可以說, 酒是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同步發展的。 中華酒文化傳承千年, 大家瞭解多少呢?


在古代, 酒和禮是相伴的。 《禮記·禮運》中講到, “夫禮之初, 始諸飲食。 其燔黍捭豚, 汙尊而抔飲, 蕢桴而土鼓, 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 ”禮最早產生於人們的飲食活動, 在祭拜鬼神時, 在地上挖個坑當作酒壺, 用雙手當酒杯捧著水來喝, 以此向鬼神表達敬意。 袁宏道在《觴政·八之祭》中言:“凡飲必祭所始, 禮也。 這就充分講明瞭酒與禮的關係, 酒是為禮而設的, 只有在祭祀開始的時候才能飲酒, 這才是符合禮的。 那麼平常能不能喝酒呢?孔子在《論語·鄉黨》中說到“沽酒, 市脯不食。 ”的酒論。 喝酒只有在祭祀行禮的時候, 才符合禮儀。 孔子認為,

在市場上隨便買一些酒和肉, 在不祭拜神明, 也不尊敬先人的情況下隨心所欲的吃, 是不符合規矩的, 與禮不符。 就算平時真的有酒有肉, 自己也不能吃, 這是作為孔子作為老師規範。

現在, 我國很多地方都流傳著“起三下”的風俗, 就是在大家互相敬酒之前, 先共飲頭三杯酒。 古人飲酒常常以“三爵酒”為禮, 第一杯酒, 主人需先于客人喝, 稱之為“獻”, 向客人表明可以放心飲用。 第二杯酒, 客人回敬主人, 稱之為“酢”, 表示自己對於主人款待的謝意。 第三杯酒, 謂之“酬”。 主人為了勸客人多飲, 自必先飲以倡之。 這也就是“起三下”的由來了。 古人飲酒, 宣導“溫克”, 也就是飲之有度。 《禮記·玉藻》中有記載:“君子之飲酒也, 受一爵而色灑如也, 二爵而言言斯,

禮已三爵而油油, 以退。 ”正人君子飲酒, 以三爵為止, 酒過三爵, 自動退出酒席, 避免自己因飲酒過多而失言失態。 孔子說過, “唯酒無量, 不及亂”, 孔子講, 酒對人是沒有固定的量的, 只要不要達到“亂”的地步就好。

那麼怎麼就稱之為“亂”呢?內昏其心志, 外亂其威儀, 就可以稱的上“亂”了。 而飲酒的最佳狀態是“浹洽”, 這是一種暢達舒暢, 內外貫通的狀態, 既不失威儀, 又言辭曠達, 既意識清明, 又感情暢發, 不可不謂暢快淋漓!俗話說“酒是穿腸毒藥”, 飲酒過度, 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毛病與病痛。

但中國酒文化深植古人內心, 有人講, 無酒不成宴, 如果沒有酒的宴會, 可能很難達到賓主盡歡的結果, 那麼該如何平衡呢?那就是節制!《尚書·酒誥》中周公對康叔封講:“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

無彝酒, 德將無醉”, 希望康叔封以身作則, 節制飲酒。 對我們而言, 亦是如此。 首先無禮不飲, 不是重要場合, 就儘量不要喝酒;其次, 飲之有度, 以三杯為限, 有禮有節, 最後飲酒無量卻不失禮, 酒量廣的可以根據自己的酒量飲, 切不可失禮, 美酒雖好, 不可貪杯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