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庸之道:處世智慧與理想境界

文/江帥

《朱子語類》卷十四中說到:“學問須以大學為先, 次論語, 次孟子, 次中庸。 中庸工夫密, 規模大。 某要人先讀大學, 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 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 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 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大學一篇有等級次第, 總作一處, 易曉, 宜先看。 論語卻實, 但言語散見, 初看亦難。 孟子有感激興發人心處。 中庸亦難讀, 看三書後, 方宜讀之。 ”

中庸之道作為流傳千年的中華儒學精粹, 是中國古代史上極為重要的思維方法論與踐行本體論。 因其思維辯證, 邏輯嚴謹, 若沒有豐富的理論積澱, 盲目去讀, 極易產生偏倚。 正確理解掌握中庸思想, 對個人實踐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如果沒有準確理解中庸, 則容易產生在其位、不謀其政, 任其職、不謀其責的後果, 謂之中庸, 這是真的中庸嗎?

《論語》中, 孔子把在“中庸”看成一個最高的道德標準, 也是他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

其含義大致有二:一是“執中守正”, 恪守中道, 守住正義, 堅持原則, 不偏不倚, 無過也無不及, ;二是“折中致和, 因時制宜”, 折兩用中, 和而不同, 要根據不同的狀況, 採取靈活的方法, 不能死搬教條。

中庸強調恪守中道, 堅持原則, 不偏不倚, 無過無不及。

在處理矛盾時善於執兩用中, 折中致和, 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 並且隨時以處中, 因時制宜, 與時俱進。 (《老子》中也有類似的表述,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強調不論是個人還是政府, 都不要過多說話。 )

但孔子同時也強調:“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為什麼這麼講呢?

“道之不行也, 我知之矣:知者過之, 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 賢者過也。 ”中庸之道沒有辦法實施的原因, 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 聰明過頭;而愚鈍的人卻因自身能力不足, 根本無法理解, 中庸之道為什麼無法弘揚呢?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的過分, 不賢者根本無法做到。

這讓我想到範蠡和文種的故事。

吳越爭霸, 吳國強大而越國弱小。 范、文同為越國大夫, 輔佐越王勾踐。 君臣勵精圖治, 轉弱為強, 大敗吳國, 一雪會稽之恥。 越王因此成為春秋霸主, 范蠡也官至上將軍。 但在慶功宴上, 範蠡發現群臣皆歡, 唯越王面露陰鬱。 他當即不辭而別, 逃離是非之地, 三遷定陶, 終成一代財神。

而文種卻自覺功高, 不聽勸告, 仍停留于越國為相。

範蠡留下信勸他逃跑。 曰:“蜚鳥盡, 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 可與共患難, 不可與共樂。 子何不去?”文種這時才恍然大悟, 稱病不朝。 但為時已晚, 終被越王賜劍, 落得自刎而亡。

兩人能力相仿, 結局迥異, 關鍵就在於範蠡懂得激流勇退, 守住了度。 不得不說中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庸”作為至高的人生智慧,只是一種理想境界。但作為個人,我們可以從自身開始,踐行正確的中庸之道,把好關,掌好度,有所為,有所不為,用中庸的精神成就自己,實現自身價值。

“中庸”作為至高的人生智慧,只是一種理想境界。但作為個人,我們可以從自身開始,踐行正確的中庸之道,把好關,掌好度,有所為,有所不為,用中庸的精神成就自己,實現自身價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