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向京的藝術版圖

向京這個名字包含了太多內容。 她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女性雕塑家, 作品曾經打破中國雕塑界的拍賣紀錄。 在名利雙收的年紀, 她並沒有止步于當前的成功, 堅持在雕塑領域深耕, 憑藉一件件直擊人性的作品多次驚豔藝術界。 向京也活躍於商界和時尚圈, 她與丈夫瞿廣慈一同創辦奢侈品牌“稀奇藝術”, 實現了藝術與商業的跨界聯姻。 向京也為時尚品牌所青睞, 多次登上國內頂級時尚雜誌封面。 憑藉與日俱增的市場影響力, 向京的藝術版圖大肆擴張。 在她的步步為營背後, 呈現了一位女性藝術家的勃勃野心。

向京

一、向京與藝術

向京回顧展“沒有人替我看到”正在上海龍美術館展出。 展覽海報與另一場“倫勃朗、維米爾、哈爾斯:萊頓收藏荷蘭黃金時代名作展”, 並置在龍美術館廣場上空的燈箱上, 在某種程度上說, 向京在國內獲得了與國外頂級藝術展同等的社會地位。

“向京”這個詞彙, 不僅代表了藝術家本身, 在當代社會的場域下更被賦予了“成功女藝術家”的深意, 儘管她不願意接受任何標籤和名片, “成功女藝術家”這幾個詞卻早已進入觀者的知識結構。 從央美畢業到揚名藝術圈, 向京花了不到十年的時間, 一度成為大眾眼裡的傳奇。 向京得到了時代的眷顧和寵溺, 而她身上的眾多特質, 也成為建構藝術家身份和角色不可或缺的條件。

敏感是成為一名藝術家最基礎的條件, 而這一特質在向京身上表現得尤為鮮明。 她的敏感早在十多歲時就已初現端倪。 她曾回憶當時參加鄰居大哥哥婚禮時的情景, 在喧鬧的人群中感到悲傷窒息, 忍不住跑進廁所嚎啕痛哭了一場。

她說, 越是在人多熱鬧的環境中越是感覺悲傷, 仿佛自己從此失去了什麼。 她把這視作一種特異功能, 一種敏銳感知世界的能力。 在另一方面, 她很早就意識到了女性這個社會角色的存在。 很長一段時間裡, 她與自己是女性這個事實進行著抗爭。 正是由於這段抗爭的經歷, 當她觀察自我屬性時才顯得更為通透。 她也一直嘗試著增強對外部世界的認知, 以至在大學哲學課的試卷上寫下整整兩頁關於人生的問號。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一系列人生終極問題頻繁拷問著向京的靈魂, 並且在作品中進一步延伸。

折騰, 這是屬於向京的青春寫照。 上中學時, 向京是個成績非常優秀的孩子。 這位常人眼中的好孩子,

卻常常幹著和同學、老師打架的事兒。 對此, 學校老師們覺得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事實上, 她的不羈和叛逆不過是與世界對話的一種方式。 在不間斷地折騰下, 她一再確認自己的存在與虛無。 進入央美附中後, 向京算是真正找到釋放青春能量的場所了。 附中的學生大多才華橫溢, 那兒的學生不缺個性, 反倒害怕的是沒有個性。 在附中的溫床裡, 向京身上的折騰勁兒顯得稀鬆平常, 曾經的特立獨行也成為了一個尋常的存在。 或許是出於這樣的經歷, 向京的作品才能散發出更為深刻的人性。 向京坦言, 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會選擇雕塑這麼複雜這麼累人的藝術形式, 可能她確實太愛折騰了吧。 但是她對於雕塑的摯愛,
分明從附中時期就已經顯現了。 油畫是附中學生十分青睞的選修課, 向京對它卻表現得十分冷淡, 反倒去選擇了不那麼熱門的雕塑課。

向京 《孔雀》 玻璃鋼著色

果斷, 這一點也常常出現在向京的生命線中。 在得知考上央美附中後, 向京拎著書包從課堂揚長而去, 此後再也沒有踏進過那個教室。上大學時與師哥瞿廣慈相戀,在家人的反對聲中,她僅僅留下一張字條便坐著列車隻身前往廣慈上海的家中。大學畢業後,向京在《大眾電影》雜誌社做著美術編輯,空余的時間就在北京昌平的工作室內做雕塑,就這樣過著一邊工作一邊創作的生活。但是,藝術創作往往需要保持持續的、沉浸式的投入,碎片化的時間以及工作與創作兩種場域下引發的衝突,導致向京的創作狀態持續低迷。三年後,她辭去雜誌社的工作,與丈夫瞿廣慈一同前往上海師範大學任教。當真正進入教師這個角色後,她才發現教育是那麼糟糕,以至徹底放棄為人師的想法。2006年,他們離開了這個曾經創造無數榮譽的地方,成立“向京廣慈雕塑工作室”,當起了自由藝術家。向京曾說:“當我還不知道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我已經知道我絕對不做什麼。”或許正是對自己的深刻體悟,才促成了她人生關口中的一次次決斷。

向京 《異境——這個世界會好嗎》 玻璃鋼著色

天性敏感,愛好折騰,處事果斷,這些特質在時代中融合發酵,推動了向京建構藝術家身份的進程。值得注意的是,時代的眷顧和寵溺從中也起到了催化作用,所以她的建構之路才會相對順遂。女性在社會中往往處於次性別的存在,女藝術家也是如此。長久以來,男性把持了“藝術家”這個詞彙的使用權,當形容女性時往往要加上性別特指。男性佔據了藝術史的絕大多數板面,留給女性的空間少之又少。女性藝術家在歷史中的長期缺位,一度導致大眾對女藝術家的集體失憶。在女性能頂半邊天的時代,這種境地實在有失公允。

時代需要轉型,時代需要典型,時代需要建構新的歷史,於是時代選中了向京,把她作為女藝術家群體的代表推向公眾,借此掩蓋時代對女性的偽善、美化虛妄慘澹的歷史。顯然,時代對向京的青睞並非全然是偶發性的,更多的出於自身的佈局和考量。但是,向京這類女藝術家還是太少了,無法滿足時代的渴求,供求失衡的局面導致向京愈加典型化,因此常常成為被消費的對象。向京沒有辜負時代的囑託,面對雕塑這份事業,她保持著高度的自律力,基本上全年泡在工作室裡琢磨這些東西,不斷忍受著事業帶來的瑣碎以及對於自身的消磨。在作品中,她釋放著恐懼、擔憂,將時代快速發展背後人性爆發的多種問題一一揭露。因此,成就了向京,成就了一位傑出的女藝術家。

二、向京與稀奇

“賺錢是藝術,工作是藝術,成功的商業是最好的藝術。”這是安迪•沃霍爾留下的一句名言。從慣常的思維出發,藝術和商業分別位於一條線的左右兩端,看似很難出現交匯的場面。藝術是社會的上層建築,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精神文明,彰顯了人類聖潔高貴的意志。商業妄圖染指藝術,藝術卻羞於和它為伍。二十世紀的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卻把商業置於和藝術同等的位置,將藝術拉下神壇,揭開了藝術大眾化的序幕。當向京從一個純粹的藝術家轉型為藝術商人時,有人嘲諷奚落,也有人拍案叫好。向京的轉型,有一位自由藝術家維持獨立生存的考量,也有一位藝術家試圖打開新空間的野心。她坦言,在創作中藝術和商品是分開的,她儘量躲避時代的招安,試圖保持藝術的純粹性。但是,她所經營的商業卻在無意中創造了一種新型的藝術形式,並且在純藝術之外的場域生根發芽締結果實,成為建構藝術版圖的重要一環。

2010年,在丈夫瞿廣慈的提議下,一個叫做“稀奇”的藝術品牌誕生了。稀奇主要是作為向京、瞿廣慈藝術IP的衍生品存在,產品涵蓋雕塑、配飾、設計產品等多個產品領域。對於稀奇這門生意,二人正籌謀著下一盤大棋,意欲打造為馳名海外的中國本土奢侈品牌。

稀奇藝術主要產品線“幸福系列”

當代不乏藝術家涉足商業的先例,但是玩票的心理佔據了多數,當二人頭一回為品牌選址時,北京銀泰為其安排了一個偏僻的角落。這個方案很快被否決,通過再三努力,向京夫婦為稀奇爭取到了一個不錯的位置,並且精心裝修了一番,頗有大幹一場的氣勢。2011年3月,稀奇第一家直營店在北京銀泰中心地下一層開幕。店內濃郁的藝術氛圍和別具一格的商品吸引了消費者的目光,稀奇這個品牌也漸漸傳播開來。三個月後,位於798的直營店開幕,正式在藝術新地標紮根。不久,稀奇又將版圖拓展向了郞園Vintage藝術區。三裡屯Village是北京迅速崛起的潮流商圈,這裡融合了藝術、時尚、購物等眾多元素。剛剛崛起的稀奇引起了它們的關注,雙方順利達成了合作。2012年4月,稀奇首家旗艦店在Village北區揭幕,與眾多知名品牌做起了鄰居。短短一年,稀奇在北京開設了四家門店,其熱度可見一斑。稀奇的商業版圖仍在持續擴張,它在上海興業太古匯內安了家,這是在北京之外開設的首家直營店。此外,香港連卡佛、廣州Hi百貨也設有稀奇的商品櫃檯。為了加速建立稀奇品牌的群眾基礎,它也嘗試以概念遊擊店的形式出現在各大城市。

除了開設線下門店,稀奇正積極佈局電商業務。淘寶、京東是國內熾手可熱的電商平臺,對於一個充滿野心的新興藝術品牌而言,那裡顯然是必須搶佔的商業領地。2017年,稀奇旗艦店正式入駐天貓和京東,開創了品牌發展的新局面。主流電商平臺的優勢在於知名度高、流量大,但是也存在購物群體分散的缺陷。藝術品電商平臺屬於電商體系中的分支,儘管流量少,但是消費群體更為聚焦,便於實現精准行銷。從長遠來看,對於藝術品牌稀奇而言,入駐專門的藝術品電商品平臺似乎是個更好的歸宿。但是,國內的藝術電商仍處在起步階段,發展不成熟,亟待建構良好的產業生態發展鏈。不過,隨著資本產業鏈的互聯網化,線上平臺逐漸成為全球藝術品交易的重要陣地,藝術品電商的發展潛力不可估量。稀奇敏銳感知到了時代的風向標,跨出極具前瞻性的一步——入駐Artand、HIHEY哈嘿藝術電商平臺。

佈局線上線下業務在於為稀奇創造良好的銷售平臺,品牌自身的價值和活力才是實現持續發展的源泉。向京、瞿廣慈在創造稀奇時就已清楚地認識到,稀奇之所以為稀奇,主要是他們二人強大的藝術IP使然。因此,他們在運營稀奇品牌時,隨之開發了一系列IP衍生品。

稀奇從誕生以來,一直謀求與國際品牌合作的機會。在公關公司的斡旋下,相繼與歐洲第一瓷器品牌Meissen、艾美酒店、法國嬌蘭、奢侈品包袋品牌Dissona以及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等開展跨界合作。尤以Meissen、古根海姆博物館、Dissona之間的合作最為典型。2016年,稀奇藝術與Meissen合作打造了一款名為《歡樂天使》的藝術品,9月在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上亮相,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了稀奇藝術的創造力,大大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在與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合作中,稀奇以博物館的螺旋形外觀為設計靈感,合作推出——稀奇藝術“一杯子” X 天使古根漢姆博物館骨瓷杯,並且擺上了古根海姆的禮品商店櫃檯。此次合作,不僅展現了稀奇藝術的IP活力,而且順勢拓展海外市場,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商業運作。Dissona是一個知名的包袋品牌,在與稀奇的戰略合作中,聯手打造“稀奇藝術仲夏包”等手袋系列,此外還在北京國貿商城北區開設了稀奇藝術 X Dissona概念店,品牌合作進一步深入。

稀奇藝術和趙薇合作《致青春—我能飛》

稀奇的跨界合作不止在於品牌之間,它也常常和知名人士聯手打造藝術衍生品。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上映後,全民群體掀起一股青春懷舊熱。2014年,稀奇藝術和趙薇合作推出雕塑作品《致青春》,這是稀奇與明星跨界的初次試水。作品一經上市,在兩大熱門IP的巨大影響力下,無論是《致青春》作品還是稀奇藝術,在行銷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此後,它又與那英、孫儷、白百何等明星聯合打造生肖類藝術品。2017年12月,在電影《芳華》上映之際,稀奇藝術乘勢攜手嚴歌苓推出《芳華•仲夏》藝術衍生禮盒,在電影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之際,稀奇也打了一場漂亮的行銷戰。

對於向京和瞿廣慈而言,稀奇不僅是門生意,更是對於藝術的一種新型實踐。稀奇品牌誕生於2010年,在準確的市場定位與一系列精密運作下,如今已經成長為國內一線藝術奢侈品牌,甚至將市場拓展向海外。稀奇誕生之初,主要是仰仗向京、瞿廣慈兩大藝術IP的影響力,當稀奇在國內外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後,兩位創始人身上的光芒隨之愈加璀璨。

三、向京與時尚

向京與時尚圈,也結下了深厚的歷史淵源。

“女性”是向京身上最牢固的標籤。在掙得“傑出女藝術家”這個稱謂後,向京的性別屬性被無限放大,一度作為女性群體的代表推上臺前。2009年入圍COSMO時尚女性盛典,2013年獲得女性傳媒大獎年度女性榜樣獎,2016年斬獲天下女人國際論壇“女性創造力獎”……女性是時尚消費的主力軍,時尚雜誌與時尚品牌的主角也以女性居多,身處藝術圈的向京自然引起了它們的關注。向京作為傑出女性的代表,不僅多次登上VOGUE、芭莎、ELLE等頂級時尚雜誌版面,而且獲得了為香奈兒拍攝短片的機會,成為國內重量級的時尚人物。

向京與周迅共同為雜誌拍攝封面

向京能成為時尚圈的座上賓,首先得益於她在藝術上取得的傑出成就,這一點無可置喙,而其良好的外貌條件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向京從小就是一副瘦瘦的模樣,除了包裹著軀體的那些肉外,全身沒有一塊多餘的脂肪。加上其高高的個子,整個人顯得更為修長。時尚圈對於身材的重視程度毋庸置疑,向京的天然優勢為她徜徉時尚圈大大加重了砝碼。此外,向京的臉部容貌不僅端莊,而且非常具有辨識度。眉弓突出,眼窩深邃,杏眼圓睜,它們的組合不僅美豔而且散發著濃濃的藝術氣味。正出於此,在應《芭莎藝術》之邀與著名影星周迅共同拍攝刊物封面時,這位時尚圈的邊緣人士也完全不落下風。在露得清中國於上海舉行的十周年慶典上,與向京同台的女明星甚至黯然失色。顯然,修長的身材、優雅的體態、端莊的容貌,構成了向京進入時尚圈的軟實力。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8年伊始至2016年底,向京登上時尚雜誌版面達十次之多,分別為《時尚健康》《時尚芭莎》《大週末Hotspot》《ELLE世界時裝之苑》《VOGUE服飾與美容》《時裝 L’OFFICIEL》《Esquire時尚先生》,其中有兩次作為封面人物登上雜誌。向京前後兩次登上時尚雜誌封面顯然是大有深意。2008年,向京首次登上了《時尚健康》雜誌封面,與她同刊的是陳慶慶、喻紅、陳曦三位女性藝術家。2010年,向京又登上了《大週末Hotspot》三周年特刊封面,這一回與她同刊的不僅有藝術家崔岫聞,還有著名演員孫儷,她已經獲得了與時尚明星比肩的機會。

向京在時尚圈已經攢下了一定名氣,2016年一部《Outside CHANEL》則將她推向了時尚的頂峰。《Outside CHANEL》是由法國著名奢侈品牌香奈兒打造的記錄式短片,分為中國、日本和美國三部,影片中的主角無一不散發著女性的自信和獨立,她們的故事也呈現了香奈兒最核心的精神品質。在《Outside CHANEL》中國篇中,向京有幸被香奈兒選中,與昆曲演員單雯、創業者龔曉思、生活美學家唐七、遺產保護建築師李光涵共同出鏡,分享經歷過的人生旅程。短片中的人物,不僅展現了當代女性的魅力,而且成為香奈兒精神在當代的續存和寫照。儘管這是一部記錄當代傑出女性的短片,它所遴選的對象也都是藝術家、歌劇演員、企業家等非傳統意義上的時尚人物,但是香奈兒本身是以時尚品牌聞名於世,它在時尚圈的影響力更是舉足輕重,因此《Outside CHANEL》也沾染了濃濃的時尚氣味。對於出鏡的女性而言,這部短片不僅充分肯定了她們的人生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時尚咖位。向京早已在時尚圈站穩腳跟,本次與香奈兒的合作實質是對向京時尚咖位的再度加冕。

《Outside CHANEL》中國篇拍攝花絮

無論是時尚雜誌還是香奈兒,它們都是以提供表現舞臺的形式肯定向京在時尚圈的地位。此外,向京還憑藉與日俱增的時尚影響力,引起《中國時尚權力榜》的矚目,並且獲得這一權威評選活動的肯定。《中國時尚權力榜》於2010年正式啟動,是由新京報社和新京報傳媒集團打造的大型時尚評選活動。在第一屆盛典拉開帷幕時,就引得多位重量級人物前來助陣,其影響力可見一斑。2012年,在該活動舉辦第二屆之際,經視覺藝術家葉錦添、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李當岐等評委的幾度考量,向京的名字出現在了入圍榜單中。此番入圍時尚權力榜,是國內權威時尚機構對向京時尚影響力的官方肯定。此時的向京還是以獎項候選人的形式出現在榜單上,到了2013年的評選盛典,向京的地位獲得跨越式上升,她已經晉升為《中國時尚權力榜》評委,成為把控他人時尚命運的權威人物。此次轉變,也見證了向京在時尚界地位的變遷。

“傑出女藝術家”是向京馳騁時尚圈的砝碼,足見藝術在她生命軌跡中的重要程度。藝術是向京的人生主線,儘管她與時尚密切聯繫,但時尚始終是一條圍繞在主線附近的支線。向京在時尚圈的頻繁現身,其中或出於人情往來,或出於稀奇品牌的戰略所需,或出於一位藝術家對外擴張的野心,原因只可推測而無確證,無可抵賴的是,向京的的確確已經在時尚圈建立起威權,成長為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女性藝術家。

回看向京,她已從最初的女性藝術家蛻變為一個大藝術帝國的掌控者。對這個帝國她劃分明確,既保留著最純粹的藝術創作,也不介懷在純藝術之外開拓新業務。傑出的藝術成就是她得以立足的根本,也是大藝術帝國得以存續的命脈,這一點她分外清醒。所以,在建立和運作這個帝國時始終將藝術置於最核心的地位。爾後經營的稀奇品牌以及與時尚圈的攜手合作,不過是其藝術版圖擴張的戰略所需。藝術家仍是這位大藝術帝國掌控者最純粹的本質,無藝術則非向京,其後附加的身份標籤是否模糊了她的樣貌?生之所得又是否合其所求?所問終無可知爾。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許文雅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創資訊(http://news.vsochina.com)

此後再也沒有踏進過那個教室。上大學時與師哥瞿廣慈相戀,在家人的反對聲中,她僅僅留下一張字條便坐著列車隻身前往廣慈上海的家中。大學畢業後,向京在《大眾電影》雜誌社做著美術編輯,空余的時間就在北京昌平的工作室內做雕塑,就這樣過著一邊工作一邊創作的生活。但是,藝術創作往往需要保持持續的、沉浸式的投入,碎片化的時間以及工作與創作兩種場域下引發的衝突,導致向京的創作狀態持續低迷。三年後,她辭去雜誌社的工作,與丈夫瞿廣慈一同前往上海師範大學任教。當真正進入教師這個角色後,她才發現教育是那麼糟糕,以至徹底放棄為人師的想法。2006年,他們離開了這個曾經創造無數榮譽的地方,成立“向京廣慈雕塑工作室”,當起了自由藝術家。向京曾說:“當我還不知道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我已經知道我絕對不做什麼。”或許正是對自己的深刻體悟,才促成了她人生關口中的一次次決斷。

向京 《異境——這個世界會好嗎》 玻璃鋼著色

天性敏感,愛好折騰,處事果斷,這些特質在時代中融合發酵,推動了向京建構藝術家身份的進程。值得注意的是,時代的眷顧和寵溺從中也起到了催化作用,所以她的建構之路才會相對順遂。女性在社會中往往處於次性別的存在,女藝術家也是如此。長久以來,男性把持了“藝術家”這個詞彙的使用權,當形容女性時往往要加上性別特指。男性佔據了藝術史的絕大多數板面,留給女性的空間少之又少。女性藝術家在歷史中的長期缺位,一度導致大眾對女藝術家的集體失憶。在女性能頂半邊天的時代,這種境地實在有失公允。

時代需要轉型,時代需要典型,時代需要建構新的歷史,於是時代選中了向京,把她作為女藝術家群體的代表推向公眾,借此掩蓋時代對女性的偽善、美化虛妄慘澹的歷史。顯然,時代對向京的青睞並非全然是偶發性的,更多的出於自身的佈局和考量。但是,向京這類女藝術家還是太少了,無法滿足時代的渴求,供求失衡的局面導致向京愈加典型化,因此常常成為被消費的對象。向京沒有辜負時代的囑託,面對雕塑這份事業,她保持著高度的自律力,基本上全年泡在工作室裡琢磨這些東西,不斷忍受著事業帶來的瑣碎以及對於自身的消磨。在作品中,她釋放著恐懼、擔憂,將時代快速發展背後人性爆發的多種問題一一揭露。因此,成就了向京,成就了一位傑出的女藝術家。

二、向京與稀奇

“賺錢是藝術,工作是藝術,成功的商業是最好的藝術。”這是安迪•沃霍爾留下的一句名言。從慣常的思維出發,藝術和商業分別位於一條線的左右兩端,看似很難出現交匯的場面。藝術是社會的上層建築,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精神文明,彰顯了人類聖潔高貴的意志。商業妄圖染指藝術,藝術卻羞於和它為伍。二十世紀的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卻把商業置於和藝術同等的位置,將藝術拉下神壇,揭開了藝術大眾化的序幕。當向京從一個純粹的藝術家轉型為藝術商人時,有人嘲諷奚落,也有人拍案叫好。向京的轉型,有一位自由藝術家維持獨立生存的考量,也有一位藝術家試圖打開新空間的野心。她坦言,在創作中藝術和商品是分開的,她儘量躲避時代的招安,試圖保持藝術的純粹性。但是,她所經營的商業卻在無意中創造了一種新型的藝術形式,並且在純藝術之外的場域生根發芽締結果實,成為建構藝術版圖的重要一環。

2010年,在丈夫瞿廣慈的提議下,一個叫做“稀奇”的藝術品牌誕生了。稀奇主要是作為向京、瞿廣慈藝術IP的衍生品存在,產品涵蓋雕塑、配飾、設計產品等多個產品領域。對於稀奇這門生意,二人正籌謀著下一盤大棋,意欲打造為馳名海外的中國本土奢侈品牌。

稀奇藝術主要產品線“幸福系列”

當代不乏藝術家涉足商業的先例,但是玩票的心理佔據了多數,當二人頭一回為品牌選址時,北京銀泰為其安排了一個偏僻的角落。這個方案很快被否決,通過再三努力,向京夫婦為稀奇爭取到了一個不錯的位置,並且精心裝修了一番,頗有大幹一場的氣勢。2011年3月,稀奇第一家直營店在北京銀泰中心地下一層開幕。店內濃郁的藝術氛圍和別具一格的商品吸引了消費者的目光,稀奇這個品牌也漸漸傳播開來。三個月後,位於798的直營店開幕,正式在藝術新地標紮根。不久,稀奇又將版圖拓展向了郞園Vintage藝術區。三裡屯Village是北京迅速崛起的潮流商圈,這裡融合了藝術、時尚、購物等眾多元素。剛剛崛起的稀奇引起了它們的關注,雙方順利達成了合作。2012年4月,稀奇首家旗艦店在Village北區揭幕,與眾多知名品牌做起了鄰居。短短一年,稀奇在北京開設了四家門店,其熱度可見一斑。稀奇的商業版圖仍在持續擴張,它在上海興業太古匯內安了家,這是在北京之外開設的首家直營店。此外,香港連卡佛、廣州Hi百貨也設有稀奇的商品櫃檯。為了加速建立稀奇品牌的群眾基礎,它也嘗試以概念遊擊店的形式出現在各大城市。

除了開設線下門店,稀奇正積極佈局電商業務。淘寶、京東是國內熾手可熱的電商平臺,對於一個充滿野心的新興藝術品牌而言,那裡顯然是必須搶佔的商業領地。2017年,稀奇旗艦店正式入駐天貓和京東,開創了品牌發展的新局面。主流電商平臺的優勢在於知名度高、流量大,但是也存在購物群體分散的缺陷。藝術品電商平臺屬於電商體系中的分支,儘管流量少,但是消費群體更為聚焦,便於實現精准行銷。從長遠來看,對於藝術品牌稀奇而言,入駐專門的藝術品電商品平臺似乎是個更好的歸宿。但是,國內的藝術電商仍處在起步階段,發展不成熟,亟待建構良好的產業生態發展鏈。不過,隨著資本產業鏈的互聯網化,線上平臺逐漸成為全球藝術品交易的重要陣地,藝術品電商的發展潛力不可估量。稀奇敏銳感知到了時代的風向標,跨出極具前瞻性的一步——入駐Artand、HIHEY哈嘿藝術電商平臺。

佈局線上線下業務在於為稀奇創造良好的銷售平臺,品牌自身的價值和活力才是實現持續發展的源泉。向京、瞿廣慈在創造稀奇時就已清楚地認識到,稀奇之所以為稀奇,主要是他們二人強大的藝術IP使然。因此,他們在運營稀奇品牌時,隨之開發了一系列IP衍生品。

稀奇從誕生以來,一直謀求與國際品牌合作的機會。在公關公司的斡旋下,相繼與歐洲第一瓷器品牌Meissen、艾美酒店、法國嬌蘭、奢侈品包袋品牌Dissona以及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等開展跨界合作。尤以Meissen、古根海姆博物館、Dissona之間的合作最為典型。2016年,稀奇藝術與Meissen合作打造了一款名為《歡樂天使》的藝術品,9月在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上亮相,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了稀奇藝術的創造力,大大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在與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合作中,稀奇以博物館的螺旋形外觀為設計靈感,合作推出——稀奇藝術“一杯子” X 天使古根漢姆博物館骨瓷杯,並且擺上了古根海姆的禮品商店櫃檯。此次合作,不僅展現了稀奇藝術的IP活力,而且順勢拓展海外市場,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商業運作。Dissona是一個知名的包袋品牌,在與稀奇的戰略合作中,聯手打造“稀奇藝術仲夏包”等手袋系列,此外還在北京國貿商城北區開設了稀奇藝術 X Dissona概念店,品牌合作進一步深入。

稀奇藝術和趙薇合作《致青春—我能飛》

稀奇的跨界合作不止在於品牌之間,它也常常和知名人士聯手打造藝術衍生品。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上映後,全民群體掀起一股青春懷舊熱。2014年,稀奇藝術和趙薇合作推出雕塑作品《致青春》,這是稀奇與明星跨界的初次試水。作品一經上市,在兩大熱門IP的巨大影響力下,無論是《致青春》作品還是稀奇藝術,在行銷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此後,它又與那英、孫儷、白百何等明星聯合打造生肖類藝術品。2017年12月,在電影《芳華》上映之際,稀奇藝術乘勢攜手嚴歌苓推出《芳華•仲夏》藝術衍生禮盒,在電影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之際,稀奇也打了一場漂亮的行銷戰。

對於向京和瞿廣慈而言,稀奇不僅是門生意,更是對於藝術的一種新型實踐。稀奇品牌誕生於2010年,在準確的市場定位與一系列精密運作下,如今已經成長為國內一線藝術奢侈品牌,甚至將市場拓展向海外。稀奇誕生之初,主要是仰仗向京、瞿廣慈兩大藝術IP的影響力,當稀奇在國內外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後,兩位創始人身上的光芒隨之愈加璀璨。

三、向京與時尚

向京與時尚圈,也結下了深厚的歷史淵源。

“女性”是向京身上最牢固的標籤。在掙得“傑出女藝術家”這個稱謂後,向京的性別屬性被無限放大,一度作為女性群體的代表推上臺前。2009年入圍COSMO時尚女性盛典,2013年獲得女性傳媒大獎年度女性榜樣獎,2016年斬獲天下女人國際論壇“女性創造力獎”……女性是時尚消費的主力軍,時尚雜誌與時尚品牌的主角也以女性居多,身處藝術圈的向京自然引起了它們的關注。向京作為傑出女性的代表,不僅多次登上VOGUE、芭莎、ELLE等頂級時尚雜誌版面,而且獲得了為香奈兒拍攝短片的機會,成為國內重量級的時尚人物。

向京與周迅共同為雜誌拍攝封面

向京能成為時尚圈的座上賓,首先得益於她在藝術上取得的傑出成就,這一點無可置喙,而其良好的外貌條件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向京從小就是一副瘦瘦的模樣,除了包裹著軀體的那些肉外,全身沒有一塊多餘的脂肪。加上其高高的個子,整個人顯得更為修長。時尚圈對於身材的重視程度毋庸置疑,向京的天然優勢為她徜徉時尚圈大大加重了砝碼。此外,向京的臉部容貌不僅端莊,而且非常具有辨識度。眉弓突出,眼窩深邃,杏眼圓睜,它們的組合不僅美豔而且散發著濃濃的藝術氣味。正出於此,在應《芭莎藝術》之邀與著名影星周迅共同拍攝刊物封面時,這位時尚圈的邊緣人士也完全不落下風。在露得清中國於上海舉行的十周年慶典上,與向京同台的女明星甚至黯然失色。顯然,修長的身材、優雅的體態、端莊的容貌,構成了向京進入時尚圈的軟實力。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8年伊始至2016年底,向京登上時尚雜誌版面達十次之多,分別為《時尚健康》《時尚芭莎》《大週末Hotspot》《ELLE世界時裝之苑》《VOGUE服飾與美容》《時裝 L’OFFICIEL》《Esquire時尚先生》,其中有兩次作為封面人物登上雜誌。向京前後兩次登上時尚雜誌封面顯然是大有深意。2008年,向京首次登上了《時尚健康》雜誌封面,與她同刊的是陳慶慶、喻紅、陳曦三位女性藝術家。2010年,向京又登上了《大週末Hotspot》三周年特刊封面,這一回與她同刊的不僅有藝術家崔岫聞,還有著名演員孫儷,她已經獲得了與時尚明星比肩的機會。

向京在時尚圈已經攢下了一定名氣,2016年一部《Outside CHANEL》則將她推向了時尚的頂峰。《Outside CHANEL》是由法國著名奢侈品牌香奈兒打造的記錄式短片,分為中國、日本和美國三部,影片中的主角無一不散發著女性的自信和獨立,她們的故事也呈現了香奈兒最核心的精神品質。在《Outside CHANEL》中國篇中,向京有幸被香奈兒選中,與昆曲演員單雯、創業者龔曉思、生活美學家唐七、遺產保護建築師李光涵共同出鏡,分享經歷過的人生旅程。短片中的人物,不僅展現了當代女性的魅力,而且成為香奈兒精神在當代的續存和寫照。儘管這是一部記錄當代傑出女性的短片,它所遴選的對象也都是藝術家、歌劇演員、企業家等非傳統意義上的時尚人物,但是香奈兒本身是以時尚品牌聞名於世,它在時尚圈的影響力更是舉足輕重,因此《Outside CHANEL》也沾染了濃濃的時尚氣味。對於出鏡的女性而言,這部短片不僅充分肯定了她們的人生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時尚咖位。向京早已在時尚圈站穩腳跟,本次與香奈兒的合作實質是對向京時尚咖位的再度加冕。

《Outside CHANEL》中國篇拍攝花絮

無論是時尚雜誌還是香奈兒,它們都是以提供表現舞臺的形式肯定向京在時尚圈的地位。此外,向京還憑藉與日俱增的時尚影響力,引起《中國時尚權力榜》的矚目,並且獲得這一權威評選活動的肯定。《中國時尚權力榜》於2010年正式啟動,是由新京報社和新京報傳媒集團打造的大型時尚評選活動。在第一屆盛典拉開帷幕時,就引得多位重量級人物前來助陣,其影響力可見一斑。2012年,在該活動舉辦第二屆之際,經視覺藝術家葉錦添、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李當岐等評委的幾度考量,向京的名字出現在了入圍榜單中。此番入圍時尚權力榜,是國內權威時尚機構對向京時尚影響力的官方肯定。此時的向京還是以獎項候選人的形式出現在榜單上,到了2013年的評選盛典,向京的地位獲得跨越式上升,她已經晉升為《中國時尚權力榜》評委,成為把控他人時尚命運的權威人物。此次轉變,也見證了向京在時尚界地位的變遷。

“傑出女藝術家”是向京馳騁時尚圈的砝碼,足見藝術在她生命軌跡中的重要程度。藝術是向京的人生主線,儘管她與時尚密切聯繫,但時尚始終是一條圍繞在主線附近的支線。向京在時尚圈的頻繁現身,其中或出於人情往來,或出於稀奇品牌的戰略所需,或出於一位藝術家對外擴張的野心,原因只可推測而無確證,無可抵賴的是,向京的的確確已經在時尚圈建立起威權,成長為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女性藝術家。

回看向京,她已從最初的女性藝術家蛻變為一個大藝術帝國的掌控者。對這個帝國她劃分明確,既保留著最純粹的藝術創作,也不介懷在純藝術之外開拓新業務。傑出的藝術成就是她得以立足的根本,也是大藝術帝國得以存續的命脈,這一點她分外清醒。所以,在建立和運作這個帝國時始終將藝術置於最核心的地位。爾後經營的稀奇品牌以及與時尚圈的攜手合作,不過是其藝術版圖擴張的戰略所需。藝術家仍是這位大藝術帝國掌控者最純粹的本質,無藝術則非向京,其後附加的身份標籤是否模糊了她的樣貌?生之所得又是否合其所求?所問終無可知爾。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許文雅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創資訊(http://news.vsochina.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