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王家烈的後半生

貴州軍閥王家烈之所以出名, 源於中共黨史上重要的“遵義會議”, 源于中央紅軍長征在貴州與王家烈的“雙槍”黔軍作戰的史實。 然而, “遵義會議”後王家烈的人生際遇卻鮮為人知 。 筆者在走訪王家烈的孫女王良慧女士和眾多相關人士的基礎上, 參閱大量歷史文獻, 基本搞清楚了這位特殊的統戰名人的後半生。

“遵義會議”後暗地反蔣

王家烈, 1893年5月27日出生在貴州遵義桐梓縣一個貧苦農家, 年輕時曾背鹽掙腳力錢為生, 後加入黔軍。 1920年10月, 執掌貴州大權的“興義系”軍閥家族因內部發生衝突垮臺, 以原任營長桐梓人周西成為首的“桐梓系”集團, 經過幾年的軍閥混戰後執掌了貴州大權, 毛光翔、王家烈成為周西成的左右手。 1929年, 周在軍閥混戰中身亡, 毛光翔成為貴州省省長。 後來, 王家烈在出於銅仁名門的妻子萬淑芬輔助下取代毛光翔, 執掌了貴州大權。

1934年底, 中央紅軍長征進入貴州。 中央軍借“追剿”紅軍之機, 企圖取代王家烈控制貴州。 王家烈在紅軍與中央軍的兩面夾擊下, 為保黔北老巢, 只得率軍在遵義一帶與紅軍作戰。 不想紅軍攻佔遵義, 在“遵義會議”後四渡赤水, 繞過貴陽, 經黔西南離開了貴州。

中央紅軍離開貴州後, 蔣介石用重金收買了王家烈手下的兩名心腹師長, 王家烈被迫辭去省主席和軍長職務。 蔣任命其為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 強迫其離開貴州。 後將黔軍5個師陸續調出貴州, 完全控制了貴州。

王家烈到武漢後, 名義上是軍事參議院參議員, 卻是個虛職, 加上被特務監視, 心情自然憂鬱, 終日無所事事, 除了偶爾點卯似的上上班外, 更多的時間在家喝酒唱戲。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 原屬王家烈所部的黔軍幾個師都已上了抗日前線, 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南京保衛戰、南昌保衛戰、萬家嶺戰役和長沙會戰等。 王家烈主動向蔣提出上前線抗戰, 蔣介石不好回絕, 於是將王派到鄂南湯恩伯的三十一集團軍當副軍團長, 但暗地裡仍對王進行監視。 不久, 蔣又把王從前線調回重慶, 任軍委會高級參議這一虛職。 王家烈多次找蔣, 希望重返前線殺敵, 蔣卻始終不鬆口。

1941年, 王家烈把夫人萬淑芬和兒子從銅仁接回遵義同住。 由於生活拮据, 加上王家烈與小夫人感情尚好, 導致王家烈與萬淑芬感情越來越差。 此外, 當年呼風喚雨的省長夫人與此時落迫的巨大精神落差, 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

導致萬淑芬悵然去世。

1945年抗戰勝利後, 王家烈隨國民政府回到南京。 不久, 在蔣介石的逼迫下, 王家烈正式從軍中退役, 回到了貴州桐梓老家。 1947年, 已下臺多年的王家烈當選為桐梓縣的“國大代表”。 次年, 他到南京參加國民大會, 當時, 蔣介石競選總統無人能爭, 但圍繞副總統的選舉, 國民黨各派系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桂系領袖李宗仁、孫中山先生的兒子孫科、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和湖南的國民黨元老程潛均報名參選。 其中, 孫科得到了蔣介石的支持。

多年來受蔣打擊的川、滇、黔等地的地方實力派人物暗地裡紛紛支持李宗仁, 王家烈多年前就與桂系關係良好, 加上被蔣介石趕下臺後一直對蔣心存怨恨, 自然不會放棄這次報復的機會。

在投票前, 王家烈還派人四處為李宗仁拉票。 選舉開始後, 于右任和程潛相繼被淘汰, 在最後的選舉中, 儘管蔣介石親自坐鎮指揮, 李宗仁仍以1438票對1295票擊敗孫科, 當選為副總統。 選舉結束後, 由於王家烈全力支持李宗仁做得太露骨, 蔣介石想報復王家烈, 王得知消息後, 連忙乘坐李宗仁夫人郭德潔的飛機直飛桂林, 然後再返回貴州。

1948年底, 蔣介石為調動大西南的人力物力資源, 支持其搖搖欲墜的政權, 起用了各省知名人物回鄉當政。 在這種背景下, 穀正倫出任貴州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 王家烈和原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陳鐵(遵義人)等人被任命為貴州綏靖公署副主任。 然而, 王家烈對蔣已極度失望, 沒有赴任,悄悄返回桐梓縣老家閒居。

解放後參加統戰工作

1949年底貴州解放後,人民政府派專人將王家烈從家鄉接到省城貴陽。省委書記蘇振華和省長楊勇等黨政軍領導為他專門舉行了歡迎宴會,對他沒有去臺灣而選擇留在大陸的舉動表示高度稱讚,希望他參加新中國新貴州的建設。

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王家烈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4年起,王家烈歷任貴州省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省人民委員會委員。1955年當選貴州省政協副主席。1959年,王家烈到北京參加政協會議,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接見。毛澤東風趣地對他說:“紅軍過了貴州,家烈你也交了兵權。”

1960年,周恩來出訪東南亞回國後來到貴陽,在省領導舉行的歡迎便宴上,王家烈與周恩來同桌。周向王敬酒,稱讚王:“你是個很好的人嘛 ,解放前幾十年你一直反對蔣介石的錯誤政府,他幾次摔打你,你都堅貞不屈。”

在土改中,王家烈曾將自己在貴陽的私宅“虎峰別墅”賣掉,以償還在舊社會對農民欠下的剝削債。幾十年來,主流媒體都高度稱讚王家烈,認為這是王迫切靠攏人民政府的決心。不過,也有另外一種聲音:當時人民政府的政策是要沒收私產的,王家烈不這樣做,他的公館也會被政府沒收。王家烈當年的部下、1949年起義後任遵義地區剿匪委員副主任的柏輝章的私宅,即著名的“遵義會議”會址就被政府沒收了。

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貴州省有一萬多人被劃為右派分子,副省長歐百川(原國民黨師長,曾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和王家烈當年的老部下、北伐名將王天培的弟弟王天錫等民主人士都被劃為右派,然而,王家烈卻安然無恙(許多報紙雜誌都曾說王被劃為右派,其實是誤傳)。王家烈自己雖然有幸地躲過“反右”這一劫,但對王天錫等老部下被劃為右派還是有不滿的話語。

三年困難時期,遵義地區出現了大量不正常死亡現象,王家烈生前最鍾愛的孫女(王家烈與萬淑芬獨生兒子的女兒)、在王家烈身邊長大的王良慧回憶,王家烈一直在家鄉務農的大兒子解放後被劃為地主,三年困難時期,他和兩個兒子因為沒有糧吃而活活餓死。王家烈在家鄉務農的大女兒,也曾在此期間來到貴陽家中住了一個多月。白髮人送黑髮人,兒孫輩的離世對王家烈打擊很大。

當年中央紅軍長征過貴州,解放後所有主流說法都是王家烈的“雙槍”黔軍不堪一擊。王家烈的家族後輩王國星(其伯父曾和王一起當過販鹽苦力)曾撰文回憶:“紅軍進入貴州後,王對蔣採取陽奉陰違政策……力避不與紅軍正面開火,因此,紅軍得以渡過烏江,攻佔遵義,進而四渡赤水河,迂回繞道西進,保存了實力。”筆者從王良慧口中得知:她祖父曾說起過,當年為了防備蔣介石而保存實力,他不願與紅軍硬拼,否則,紅軍在貴州的損失會更大。而王良慧認為,如果她祖父當年率軍全力阻擊紅軍,也許連遵義會議召開的時間都會延後。

上世紀60年代中,電影《突破烏江》在全國上映後產生了很大影響。一天,十來歲的王良慧和祖父說起這個電影,王家烈卻不高興地朝她擺擺手“去去去”。在王良慧的記憶中,祖父從來不看描述這一段歷史的文章,他還是有一絲“成者王敗者寇”的思想。

王良慧還和筆者談起一件事:1961年蔣介石在臺灣叫囂“反攻大陸”,王家烈給在臺灣的老友白崇禧寫了一封信,信中談及大陸人民生活幸福,勸白崇禧歸來之類的話。當時許多民主人士都給在台的舊友寫過信,這是統戰工作需要。但是,王家烈在寫這封信時的心情必然是複雜的,畢竟他的兒子和兩個孫子剛剛在老家餓死。

簡樸生活和寬容心態

從販鹽苦力到一省之長,從抵抗紅軍到與人民站在一起,王家烈一生中經歷了太多的人和事,樸實本質和寬容心態一直伴隨著他。

由於王家烈是貧苦出身,發達後仍保持樸素的生活習慣且平易近人。當年王家烈任貴州省長和第二十五軍軍長期間,經常到連隊吃飯喝酒,普通士兵和馬夫有事都可以找他;他當省長時,每餐不超過四菜一湯;1948年王作為“國大代表”到南京開會,有一次李宗仁、程潛和張發奎在中央飯店請他吃西餐,剛從美國回來的王同星擔心他吃不慣,張發奎專門為王準備了桐梓家鄉的麻婆豆腐冒兒頭(將一小碗飯蓋在另一中碗飯上)。由此可見,王家烈生活的儉樸在國民黨高層也是出了名的。

王良慧回憶,上世紀60年代,當年僅十幾歲的她,經常看到王家烈早年的部下來家中一起討論、回憶並記錄往事。有時天晚了王留他們吃飯,也只是非常簡單的飯菜。解放後,王家烈被定為行政八級,月工資為287.5元,但他卻一直保持節儉的本色。王良慧清楚地記得,那時全家人在一起吃飯,如果有一粒飯掉在桌上,王家烈都會撿起來吃掉,十幾歲的王良慧也覺得祖父節儉過度。1937年在南京出生的小兒子王守謙曾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王家烈一直在街口一家普通的小小理髮店理髮,每次二毛二分錢。後來這家理髮店漲價到兩毛五分錢,店裡也把價目表公佈出來,但王家烈理髮之後依然只付二毛二,而理髮店師傅知道他是王家烈而不好多收他的錢。

王家烈自己生活雖然簡樸,但他卻十分記舊情。王守謙記得,經常有王家烈的舊部上門要錢。王家烈只要問清對方是哪個部隊的,就喊妻子拿錢給人家。王良慧清楚地記得,上世紀60年代,“桐梓系”集團首領周西成的夫人經常到家中來和父親敘舊,父親常留她在家中吃飯,有時還會送一點兒錢給她。飯後天晚了,王家烈都要讓十幾歲的王良慧把周夫人送到大街上。解放後,王家烈多年前的一個副官住在貴陽一個福利院中,每個禮拜就要來王家要錢喝酒,三年困難時期,這個副官經常到王家要錢要糧票,只要他來,王家烈就一定會給。

在王的一生中,最痛恨的就是把他搞下臺的蔣介石。然而,1948年王家烈到南京開國民大會,有一次聚餐,王家烈的位置就在蔣介石後面,蔣看到王后,起身讓王到前面來坐。王家烈搖手拒絕後,蔣竟然走到王身邊,詢問王的老母是否還健在。當王告之老母已去世後,蔣介石竟然掏出手帕擦眼淚。從南京開會回到貴州家中,王家烈對家人說起這件事時,對蔣的舉動非常感動。

1947年,毛光翔病逝於赤水縣城。對這位當年為了爭奪貴州“一把手”和自己打得死去活來的政敵,王家烈仍與其後人交往。王良慧記得,她小時經常陪祖父到毛光翔後人家探望。

王家烈的為人甚至影響到他的後人,當年與柏輝章一起逼王下臺的另一名師長何知重本是王的表弟,解放後曾出席貴陽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後卻被作為國民黨戰犯關押,1975年特赦釋放出獄後安排在文史館工作。因家中已無後人,一直住在王家烈兒子家中,直到病逝。

王家烈之死及其後人

上世紀60年代後,王家烈撰寫了大量文史材料,他作為貴州現代史上多次重大事件的親歷者,尤其是作為“遵義會議”前後與中央紅軍對抗的主要人物,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資料。

1965年後,王家烈的身體每況愈下,據王良慧回憶,大概是患了糖尿病和中風,王家烈的左邊身體已經動不了。1966年,王家烈病倒在家中,由於當時全國正在推行火葬,王家烈在彌留之際,還希望自己作一個表率,死後進行火葬。8月11日,王家烈離開了人世,享年73歲。他去世後的第二天,他的老友、原國民黨東北“剿總”副司令、時任貴州副省長的陳鐵代表省領導到王家慰問。

王家烈萬萬沒有想到的,他去世後僅僅19天,從北京來的紅衛兵在貴陽本地紅衛兵配合下,沖進他的家中進行抄家。當年已上初中的王良慧回憶,紅衛兵把家中的地板也撬開,抄走了一些金銀手飾,當年蔣介石贈送的一塊懷錶和王家烈珍藏的一副金質佩章也被抄走,最可惜的是不少珍貴資料被毀。1983年,政府為此向她家“補償”了2000元。

文革結束後,人們對王家烈的瞭解已經不多了,在主流媒體上已看不到王家烈的後半生,尤其是解放後他走入人民陣營的情況。本世紀初,電視劇《長征》熱播,王家烈作為阻擋紅軍長征的反面人物倒是出了一點兒名。

王家烈一生中有過4位夫人,有四男四女共8個子女,解放後幾十年來,除了已去世的子女外,其他的子女及眾多孫輩都在普通崗位上工作。王家烈生前最鍾愛的孫女王良慧作為知青回城後,當了一名中學語文教師。上世紀80年代中,王家烈的老友,1949年和王伯勳等人率15,000多名國民黨軍起義,時任貴州省政協副主席、民革貴州省委副主委和全國政協委員的王景淵,親自上門接納王良慧加入民革,而她的入黨介紹人竟然是當年“桐梓系”首領周西成的兒媳和王家烈的副軍長、“桐梓系”核心人物猶國才的小夫人。王良慧加入民革後成為積極分子,擔任貴陽政協委員和民革省委委員達20年之久。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兒子也加入了民革。從王家烈算起,一門四代都加入民革,成為貴州統戰界人士津津樂道的事。

2006年,王家烈後人在貴陽市原王家烈私人公館虎峰別墅內,舉行王家烈誕辰113周年和逝世40周年紀念會。王良慧主持了紀念會,王家烈的兒女和孫輩出席了紀念會,王家烈的三兒子王守誠動情地回顧了父親的生平。

2015年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健在的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或其遺屬頒發紀念勳章。中共貴州省委統戰部向王良慧轉交了一枚頒發給王家烈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使得王良慧和王家烈眾多的後人感動不已。

責任編輯:趙曉帆

郵箱:zxf2014@wsjh.com.cn

沒有赴任,悄悄返回桐梓縣老家閒居。

解放後參加統戰工作

1949年底貴州解放後,人民政府派專人將王家烈從家鄉接到省城貴陽。省委書記蘇振華和省長楊勇等黨政軍領導為他專門舉行了歡迎宴會,對他沒有去臺灣而選擇留在大陸的舉動表示高度稱讚,希望他參加新中國新貴州的建設。

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王家烈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4年起,王家烈歷任貴州省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省人民委員會委員。1955年當選貴州省政協副主席。1959年,王家烈到北京參加政協會議,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接見。毛澤東風趣地對他說:“紅軍過了貴州,家烈你也交了兵權。”

1960年,周恩來出訪東南亞回國後來到貴陽,在省領導舉行的歡迎便宴上,王家烈與周恩來同桌。周向王敬酒,稱讚王:“你是個很好的人嘛 ,解放前幾十年你一直反對蔣介石的錯誤政府,他幾次摔打你,你都堅貞不屈。”

在土改中,王家烈曾將自己在貴陽的私宅“虎峰別墅”賣掉,以償還在舊社會對農民欠下的剝削債。幾十年來,主流媒體都高度稱讚王家烈,認為這是王迫切靠攏人民政府的決心。不過,也有另外一種聲音:當時人民政府的政策是要沒收私產的,王家烈不這樣做,他的公館也會被政府沒收。王家烈當年的部下、1949年起義後任遵義地區剿匪委員副主任的柏輝章的私宅,即著名的“遵義會議”會址就被政府沒收了。

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貴州省有一萬多人被劃為右派分子,副省長歐百川(原國民黨師長,曾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和王家烈當年的老部下、北伐名將王天培的弟弟王天錫等民主人士都被劃為右派,然而,王家烈卻安然無恙(許多報紙雜誌都曾說王被劃為右派,其實是誤傳)。王家烈自己雖然有幸地躲過“反右”這一劫,但對王天錫等老部下被劃為右派還是有不滿的話語。

三年困難時期,遵義地區出現了大量不正常死亡現象,王家烈生前最鍾愛的孫女(王家烈與萬淑芬獨生兒子的女兒)、在王家烈身邊長大的王良慧回憶,王家烈一直在家鄉務農的大兒子解放後被劃為地主,三年困難時期,他和兩個兒子因為沒有糧吃而活活餓死。王家烈在家鄉務農的大女兒,也曾在此期間來到貴陽家中住了一個多月。白髮人送黑髮人,兒孫輩的離世對王家烈打擊很大。

當年中央紅軍長征過貴州,解放後所有主流說法都是王家烈的“雙槍”黔軍不堪一擊。王家烈的家族後輩王國星(其伯父曾和王一起當過販鹽苦力)曾撰文回憶:“紅軍進入貴州後,王對蔣採取陽奉陰違政策……力避不與紅軍正面開火,因此,紅軍得以渡過烏江,攻佔遵義,進而四渡赤水河,迂回繞道西進,保存了實力。”筆者從王良慧口中得知:她祖父曾說起過,當年為了防備蔣介石而保存實力,他不願與紅軍硬拼,否則,紅軍在貴州的損失會更大。而王良慧認為,如果她祖父當年率軍全力阻擊紅軍,也許連遵義會議召開的時間都會延後。

上世紀60年代中,電影《突破烏江》在全國上映後產生了很大影響。一天,十來歲的王良慧和祖父說起這個電影,王家烈卻不高興地朝她擺擺手“去去去”。在王良慧的記憶中,祖父從來不看描述這一段歷史的文章,他還是有一絲“成者王敗者寇”的思想。

王良慧還和筆者談起一件事:1961年蔣介石在臺灣叫囂“反攻大陸”,王家烈給在臺灣的老友白崇禧寫了一封信,信中談及大陸人民生活幸福,勸白崇禧歸來之類的話。當時許多民主人士都給在台的舊友寫過信,這是統戰工作需要。但是,王家烈在寫這封信時的心情必然是複雜的,畢竟他的兒子和兩個孫子剛剛在老家餓死。

簡樸生活和寬容心態

從販鹽苦力到一省之長,從抵抗紅軍到與人民站在一起,王家烈一生中經歷了太多的人和事,樸實本質和寬容心態一直伴隨著他。

由於王家烈是貧苦出身,發達後仍保持樸素的生活習慣且平易近人。當年王家烈任貴州省長和第二十五軍軍長期間,經常到連隊吃飯喝酒,普通士兵和馬夫有事都可以找他;他當省長時,每餐不超過四菜一湯;1948年王作為“國大代表”到南京開會,有一次李宗仁、程潛和張發奎在中央飯店請他吃西餐,剛從美國回來的王同星擔心他吃不慣,張發奎專門為王準備了桐梓家鄉的麻婆豆腐冒兒頭(將一小碗飯蓋在另一中碗飯上)。由此可見,王家烈生活的儉樸在國民黨高層也是出了名的。

王良慧回憶,上世紀60年代,當年僅十幾歲的她,經常看到王家烈早年的部下來家中一起討論、回憶並記錄往事。有時天晚了王留他們吃飯,也只是非常簡單的飯菜。解放後,王家烈被定為行政八級,月工資為287.5元,但他卻一直保持節儉的本色。王良慧清楚地記得,那時全家人在一起吃飯,如果有一粒飯掉在桌上,王家烈都會撿起來吃掉,十幾歲的王良慧也覺得祖父節儉過度。1937年在南京出生的小兒子王守謙曾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王家烈一直在街口一家普通的小小理髮店理髮,每次二毛二分錢。後來這家理髮店漲價到兩毛五分錢,店裡也把價目表公佈出來,但王家烈理髮之後依然只付二毛二,而理髮店師傅知道他是王家烈而不好多收他的錢。

王家烈自己生活雖然簡樸,但他卻十分記舊情。王守謙記得,經常有王家烈的舊部上門要錢。王家烈只要問清對方是哪個部隊的,就喊妻子拿錢給人家。王良慧清楚地記得,上世紀60年代,“桐梓系”集團首領周西成的夫人經常到家中來和父親敘舊,父親常留她在家中吃飯,有時還會送一點兒錢給她。飯後天晚了,王家烈都要讓十幾歲的王良慧把周夫人送到大街上。解放後,王家烈多年前的一個副官住在貴陽一個福利院中,每個禮拜就要來王家要錢喝酒,三年困難時期,這個副官經常到王家要錢要糧票,只要他來,王家烈就一定會給。

在王的一生中,最痛恨的就是把他搞下臺的蔣介石。然而,1948年王家烈到南京開國民大會,有一次聚餐,王家烈的位置就在蔣介石後面,蔣看到王后,起身讓王到前面來坐。王家烈搖手拒絕後,蔣竟然走到王身邊,詢問王的老母是否還健在。當王告之老母已去世後,蔣介石竟然掏出手帕擦眼淚。從南京開會回到貴州家中,王家烈對家人說起這件事時,對蔣的舉動非常感動。

1947年,毛光翔病逝於赤水縣城。對這位當年為了爭奪貴州“一把手”和自己打得死去活來的政敵,王家烈仍與其後人交往。王良慧記得,她小時經常陪祖父到毛光翔後人家探望。

王家烈的為人甚至影響到他的後人,當年與柏輝章一起逼王下臺的另一名師長何知重本是王的表弟,解放後曾出席貴陽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後卻被作為國民黨戰犯關押,1975年特赦釋放出獄後安排在文史館工作。因家中已無後人,一直住在王家烈兒子家中,直到病逝。

王家烈之死及其後人

上世紀60年代後,王家烈撰寫了大量文史材料,他作為貴州現代史上多次重大事件的親歷者,尤其是作為“遵義會議”前後與中央紅軍對抗的主要人物,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資料。

1965年後,王家烈的身體每況愈下,據王良慧回憶,大概是患了糖尿病和中風,王家烈的左邊身體已經動不了。1966年,王家烈病倒在家中,由於當時全國正在推行火葬,王家烈在彌留之際,還希望自己作一個表率,死後進行火葬。8月11日,王家烈離開了人世,享年73歲。他去世後的第二天,他的老友、原國民黨東北“剿總”副司令、時任貴州副省長的陳鐵代表省領導到王家慰問。

王家烈萬萬沒有想到的,他去世後僅僅19天,從北京來的紅衛兵在貴陽本地紅衛兵配合下,沖進他的家中進行抄家。當年已上初中的王良慧回憶,紅衛兵把家中的地板也撬開,抄走了一些金銀手飾,當年蔣介石贈送的一塊懷錶和王家烈珍藏的一副金質佩章也被抄走,最可惜的是不少珍貴資料被毀。1983年,政府為此向她家“補償”了2000元。

文革結束後,人們對王家烈的瞭解已經不多了,在主流媒體上已看不到王家烈的後半生,尤其是解放後他走入人民陣營的情況。本世紀初,電視劇《長征》熱播,王家烈作為阻擋紅軍長征的反面人物倒是出了一點兒名。

王家烈一生中有過4位夫人,有四男四女共8個子女,解放後幾十年來,除了已去世的子女外,其他的子女及眾多孫輩都在普通崗位上工作。王家烈生前最鍾愛的孫女王良慧作為知青回城後,當了一名中學語文教師。上世紀80年代中,王家烈的老友,1949年和王伯勳等人率15,000多名國民黨軍起義,時任貴州省政協副主席、民革貴州省委副主委和全國政協委員的王景淵,親自上門接納王良慧加入民革,而她的入黨介紹人竟然是當年“桐梓系”首領周西成的兒媳和王家烈的副軍長、“桐梓系”核心人物猶國才的小夫人。王良慧加入民革後成為積極分子,擔任貴陽政協委員和民革省委委員達20年之久。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兒子也加入了民革。從王家烈算起,一門四代都加入民革,成為貴州統戰界人士津津樂道的事。

2006年,王家烈後人在貴陽市原王家烈私人公館虎峰別墅內,舉行王家烈誕辰113周年和逝世40周年紀念會。王良慧主持了紀念會,王家烈的兒女和孫輩出席了紀念會,王家烈的三兒子王守誠動情地回顧了父親的生平。

2015年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健在的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或其遺屬頒發紀念勳章。中共貴州省委統戰部向王良慧轉交了一枚頒發給王家烈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使得王良慧和王家烈眾多的後人感動不已。

責任編輯:趙曉帆

郵箱:zxf2014@wsjh.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