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百年前一個典型官僚之死

列夫·托爾斯泰

經典檔案

經典:《伊凡·伊裡奇之死》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經典時間軸:19世紀中葉至今

經典所在:托爾斯泰最奇特的作品, 人類文學史之巔峰之作。

提到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 人們一定會想到他聞名於世的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 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 無疑為其偉大的聲譽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而事實上, 從他眾多的中短篇小說、戲劇和隨筆中,

我們亦能感受到這位元文學大師的文字魅力。 近日, 列夫·托爾斯泰的中短篇小說選《伊凡·伊裡奇之死》出版, 其中包括兩部短篇小說《克羅采奏鳴曲》《魔鬼》和一部中篇小說《伊凡·伊裡奇之死》, 分別關注了婚姻、愛欲與死亡的主題, 具有非凡的震懾人心的魅力。

作家將自己對人類的現實處境和未來前途的思考、生死問題的糾纏、倫理與道德的困境, 通過高超的語言藝術和卓越的敘事能力表達出來。

關於生與死的拷問一直是俄羅斯文學一個重要的主題, 托爾斯泰在哲理性隨筆集《生活之路》中曾寫道:“銘記死亡將有助於靈魂的生活。 ”在他看來, 人如果忘卻了死亡便等同於動物。 這位文學巨匠以自身的睿智賦予死亡積極的含義,

提醒人們熱愛生命, 自覺地生活在至善至性中。

《伊凡·伊裡奇之死》的素材來自托爾斯泰本人很熟悉的法官伊凡·伊裡奇·梅奇尼科夫之死。 作家將自己對人的現實處境和未來前途的思考、生死問題的糾纏、倫理與道德的困境, 通過高超的語言藝術和卓越的敘事能力表達出來。

伊凡·伊裡奇是俄國沙皇時代千千萬萬官僚中的一個典型。 從法律學校畢業以後, 他進入官場。 作為一名官員, 他是上司眼中的優秀下屬, 為人穩重、品行端正、奉公守法、恪盡職守、處事公正。 在私人生活中他也是這樣:尋歡作樂總是“不失體面”, 結婚也是因為“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認為這樣做是對的”。 伊凡·伊裡奇就是這樣一個處處以“遵守規則”“不失體面”為原則的人。

然而, 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痛打破了他循規蹈矩的生活。 忍受著病痛折磨的伊凡·伊裡奇發現身邊的人誰也不來可憐他, 誰也不來安慰他。 “他就這樣孤苦伶仃地生活在死亡的邊緣, 沒有一個人理解他, 也沒有一個人可憐他。 ”作者寫道。 其實, 這不足為怪, 因為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從來就沒有懷著人的感情同情過任何人, 撫慰過任何人。 最終, 他在一種精神極其孤獨的情況下死去。

對於伊凡·伊裡奇而言, 死亡如同鏡子一樣, 既映照著周圍人等的面目, 也在瞬間照亮了主人公晦暗的人生, 他發現了自己以前的生活“不對頭”, 但為時已晚。 其實, 伊凡·伊裡奇在死亡來臨之前便已死去, 他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蕪,

他的生活早已被蛀蝕一空。

距離托爾斯泰生活的年代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 我們何以還要閱讀托爾斯泰?這是因為他思考的問題仍然存在, 由他語言的智慧所點燃的真理之光還在閃爍。

除去生與死, 婚姻和家庭也是托爾斯泰一直關注的主題。 本書中的《克洛采奏鳴曲》講述的是一個因嫉妒而殺妻的故事, “充滿著一種絕望的悲傷, 一種極端不相信人與人之間將來有可能建立起正常、和諧的關係的心情”。 小說的名字取自貝多芬創作的《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故事的主人公波茲德內舍夫曾經是一個放浪的紈絝子弟, 最後因妻子的不貞而殺死了她。 托爾斯泰更關注的則是故事背後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愛情的獨佔性、愛與欲望的關係、道德與責任的衝突、男權中心主義等人性內涵。 另一部《魔鬼》則探尋了人性中的情欲。托爾斯泰細膩地刻畫了主人公伊爾捷涅夫在欲望拉扯下的焦慮、懺悔、恐懼、仇恨,以及瀕於分裂的心理活動。

本書收錄的作品中,以《克洛采奏鳴曲》最為命運多舛。完稿之後,它是以手抄本和油印本來傳播的,但沒多久就引起了檢查機關的注意,禁止其正式出版。被禁的主要原因,顯然不只是因為故事的主人公波茲德內舍夫最終被無罪釋放,還因為作者對婚姻、家庭、愛情、欲望的冷酷剖析與無情抨擊,引發輿論譁然。後來,托爾斯泰的夫人親自去找當局說情,小說才獲准在作品集裡出版,但仍被禁止出版單行本。直到1903年,禁令才被取消。

和《伊凡·伊裡奇之死》相似的是,在《克洛采奏鳴曲》中,托爾斯泰筆下主人公的家庭生活也是灰暗和令人絕望的,沒有愛,夫妻之間互不瞭解,也沒有理解,更沒有對彼此的同情與憐憫,有的只是冷漠、誤解與怨恨。而在《魔鬼》中,雖然伊爾捷涅夫婚姻生活看上去美好,卻仿佛是脆弱而又虛假的表像,輕易就被他那無法自控的欲望毀掉。

如今,距離托爾斯泰生活的年代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我們何以還要閱讀托爾斯泰?這是因為他思考的問題仍然存在,由他語言的智慧所點燃的真理之光還在閃爍。他深刻地描寫了死亡、情欲、人的心理的激烈衝突等獨到的人生現象。對於讀者來說,這一切都有著長久的認知和審美價值。肖明舒

另一部《魔鬼》則探尋了人性中的情欲。托爾斯泰細膩地刻畫了主人公伊爾捷涅夫在欲望拉扯下的焦慮、懺悔、恐懼、仇恨,以及瀕於分裂的心理活動。

本書收錄的作品中,以《克洛采奏鳴曲》最為命運多舛。完稿之後,它是以手抄本和油印本來傳播的,但沒多久就引起了檢查機關的注意,禁止其正式出版。被禁的主要原因,顯然不只是因為故事的主人公波茲德內舍夫最終被無罪釋放,還因為作者對婚姻、家庭、愛情、欲望的冷酷剖析與無情抨擊,引發輿論譁然。後來,托爾斯泰的夫人親自去找當局說情,小說才獲准在作品集裡出版,但仍被禁止出版單行本。直到1903年,禁令才被取消。

和《伊凡·伊裡奇之死》相似的是,在《克洛采奏鳴曲》中,托爾斯泰筆下主人公的家庭生活也是灰暗和令人絕望的,沒有愛,夫妻之間互不瞭解,也沒有理解,更沒有對彼此的同情與憐憫,有的只是冷漠、誤解與怨恨。而在《魔鬼》中,雖然伊爾捷涅夫婚姻生活看上去美好,卻仿佛是脆弱而又虛假的表像,輕易就被他那無法自控的欲望毀掉。

如今,距離托爾斯泰生活的年代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我們何以還要閱讀托爾斯泰?這是因為他思考的問題仍然存在,由他語言的智慧所點燃的真理之光還在閃爍。他深刻地描寫了死亡、情欲、人的心理的激烈衝突等獨到的人生現象。對於讀者來說,這一切都有著長久的認知和審美價值。肖明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