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詩刊》二月頭條詩人:陽颺

編者按:

為展示更多優秀詩人的優秀作品, 增強各大詩刊在網路上的影響力, 中國詩歌網與《詩刊》、《星星》詩刊、《詩歌月刊》、《詩選刊》、《揚子江》詩刊、《詩潮》、《詩林》、《綠風》、《草堂》等主要詩歌刊物合作, 共同推出“頭條詩人”欄目, 每月分別推薦一位“頭條詩人”, 以饗讀者。

本期推出《詩刊》2018年2月頭條詩人——陽颺。

陽颺, 一級作家, 已出版《陽颺詩選》《風起兮》《風吹無疆》《山河多黃金》《墨蹟·顏色》《中國郵票旁白》《甘肅文物啟示錄》《百年巨匠:黃賓虹》《左眼看油畫》《右眼看國畫》《古遺址裡的文明》《簡牘的驚世表情》《話說蘭州》《筆墨天下:創造中國書畫歷史的60家》等詩歌、歷史文化隨筆類著作, 曾獲《星星》詩刊跨世紀詩歌獎及《星星》詩刊2012年度詩人獎等獎項。

編輯薦語

陽颺的詩, 氣息醇厚, 如靜水深流, 力量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

陽颺善於在歷史的鉤沉中寫自己的生命體悟和對世界的理解。 他的詩歌, 有“有我”之詩,

也有“無我”之詩, 而不管是詞不達意地對著牡丹說“晚安”、對一隻公雞抱有歉疚的自己, 是抄寫《楞嚴經》的歷史之“我”, 還是寫智永、懷素、貫休, 寫的, 都是自己——融入自己對生命的豁達跳脫、從容、堅實行走的態度, 於是山河高處的佛可以盤腿坐在月亮上, 仿佛正在鄰居家串門;河水可如一筆流經歷史的側鋒;俠客可騎一柄劍飛來飛去獨孤求敗;詩人筆下, 字字, 可含鐵。

推薦作品

山河高處

陽 颺

1

新編《河州令》

上去高山望平川, 平川裡有一朵牡丹

看去時容易摘去時難, 摘不到手裡是枉然

面對這一朵白天一樣的白牡丹

我詞不達意地說:晚安

2

鐵尺梁

雲霧在下面

雲霧中的人仿佛神仙

神仙在高處可以看見時間

時間即便姓鐵,

鐵尺梁的鐵

依然生銹

3

更高處, 高過白天

你或許就會看見

多吉家佛龕上供奉的那尊佛

盤腿坐在月亮上

仿佛正在鄰居家串門一樣

4

白龍江源頭

白龍江源頭水流細若髮辮——

這個形象來自源頭近處那所藏族學校的女孩子

好看的女孩子好看的髮辮

一大群女孩子的髮辮讓白龍江瞬間變得嫵媚嬌羞

飄過一朵黑雲灑下一陣驟雨

有人看見黑雲上坐著五官模糊的巫師

我想起昨天遇見的那個露出兩顆金牙的拖拉機手

他和巫師沒有絲毫關係

只是莫名其妙想起他的笑, 像是給黑雲鑲了一道金邊

過一條小溪, 左一腳甘肅右一腳四川

後院柵欄地裡, 小飯館老闆娘讓我們自己去摘蔬菜

甘肅的蘿蔔四川的白菜, 盛在一個盤子端上了桌

還有一大盆新鮮野蘑燉公雞

明天早晨聽不見這只雞叫了, 有點愧疚

5

蘭州:軼史一則

永樂十八年

撒瑪律汗國沙哈魯王遣使朝覲永樂皇帝

沿絲綢之路東行

途經蘭州過黃河鎮遠浮橋

使團所攜貢禮無非奇珍異寶

惟雄獅一頭尤是令人驚詫

《沙哈魯遣使中國記》稱——

河之對岸, 有大城, 城中大廟一所, 婦女之美, 馳名四方, 故城名胡思納拔德, 猶雲美城也。

沿河高髻美女聽見獅子吼

不止八九人, 不止數十人

大城蘭州獅子吼

此食肉動物飽啖羊羔肉

薩拉烏丁力士及使團諸人飽啖羊羔肉

繼續東去

城隍大廟有人燒香有人磕頭

亦有人抄寫《楞嚴經》——

我於佛前, 助佛轉輪, 因獅子吼, 成阿羅漢。

永樂十九年

撒瑪律汗國使團返經蘭州

隨鄉俗, 拜城隍大廟

過黃河鎮遠浮橋

一路西去

6

智 永(生卒年不詳)

智永乃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五子王徽之之後

居雲門寺臨書三十年

乃將幾大甕用禿了的毛筆撰銘詞葬之

曰“退筆塚”

求其真跡者、登門求教者太多

遂用鐵皮加固踩壞了的門限

人稱“鐵門限”

智永壽一百零二歲

逝後,傳家寶《蘭亭序》傳弟子辨才

唐太宗李世民遣蕭翼賺取《蘭亭序》

故事蹊蹺、詭異,頗具戲劇色彩

唐太宗每每展卷賞讀

似乎大唐疆域又一次的擴張

唐太宗愛不釋手死活都不釋手

《蘭亭序》陪葬昭陵

“天下第一行書”更加傳奇神秘

小和尚敲鐘,老和尚揮毫

雲門寺前的河水

流過智永歷經的梁、陳、隋三朝

拐彎,繼續流,仿佛一筆側鋒

7

懷 素(737—?)

吃肉、醉酒、雲遊、揮灑筆墨

可以大致概括為懷素的生平簡介

知道“懷素書蕉”嗎

芭蕉葉大而寬,可以反復書寫

懷素齋號亦曰:“綠天庵”

傳說懷素在寺院四周種植芭蕉一萬多株

光種芭蕉還有時間念經寫字嗎

米芾論懷素:“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

如此,我想比喻懷素亦如花和尚魯智深

魯智深舞杖,懷素拔劍,可謂旗鼓相當

李白《草書歌行》:“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何謂獨步?就是騎一柄劍飛來飛去

天下無雙孤獨求敗的俠客

“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為常流所笑……”

懷素《食魚帖》墨蹟浮動

瘦削的字恍若一條條骨刺裸露的游魚

滿紙狂草,多不辨識

8

貫休(823—912)

十五個羅漢加上貫休這一個羅漢

《十六羅漢圖》念的一部經

這一個羅漢洗乾淨手上的墨漬

額頭凸起疙瘩,眉毛垂下膝蓋

這一個羅漢告訴貫休

沒事別找我

這一個羅漢

研墨,寫:

“一瓶一缽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由此得名“得得和尚”

塗改,再寫年輕時詩句: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字字含鐵

創作談:時空之間的旅行者

文/ 陽颺

以“史與事”為主題的這組詩基本是我這兩年在甘肅隴南等地行走之後留下的記錄。

多年以來,我一直熱愛在甘肅大地行走。除了詩歌,我寫過一本關於甘肅遺址和一本甘肅簡牘的書。我還有一本即將出版的隨筆類的書《走過甘肅大地》,對甘肅的歷史、地理、文物等各方面進行了一種所謂個人化的文學梳理,將諸多屬於專業考古、歷史研究的內容,從詩意的角度重新審視與解讀。書中記述的甘肅各個市縣地區我基本都去過,有的甚至多次去過,但每次去仍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感慨。我清楚,這種行走不是按圖索驥,而是在進行有著獨特感官印象的精神漫遊,亦如古人所謂的“臥遊”,且具有某種意義上返璞歸真、逍遙自得的形而上的象徵意味。

無疑,詩人是一位時間和空間的精神旅行者。我喜歡這樣的詩句所表達的意思:“去山脈湧起的地方,它們載負著碧藍的天空……”法國詩人聖瓊·佩斯在他那首氣勢磅礴的頌詩《風》中如是說。

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說:“自然對於我們來說是一部詞典,我們在那裡尋找詞彙。”給予畫面中的自然以人的血脈和呼吸,體會自然人類一樣的喜怒哀樂,然後,描繪出自然的五官模樣,描繪出自然的冷暖和思想。當一個畫家在精神上與自然平等相待面對而視的時候,他就有可能走進自己的畫面,而不僅僅是用筆塗抹顏料—詩人亦然。

人乃是自然的一分子,當然,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我的詩歌所嚮往和表達的,都是自然的饋贈。

我覺得,好詩人應該具備一種精神向度,且有著平易之間見智慧的藝術境界。

對於我來說,史與事—所謂的大歷史與小事情:我更熱衷於“事”的糾纏。我知道,再宏闊的歷史也是由無數細節和隱秘所構成的,這也是我之所以會被某些片段一次次迷惑乃至感動的原因所在。

相關評論

――由三首懷親之作管窺陽颺詩歌的精神景深及哲思之變

文/ 河葦鴻

“誰能為天空劃定疆界”,這是陽颺的詩句。他是一位如此豐博機智又善於轉身的詩人,從而也是一位難以界定或歸為某一派別的詩人。正如他把太陽的“陽”字和“左風右易”的“颺”字結合而成的含義多多的筆名那樣,既有天啟般的神思和不可阻擋的強勢,又蘊藏著生生不息的變數。陽颺最喜用風的意象,只有風最能況味他那鬼使神差的詩歌語言,也只有“風吹無疆”一詞最能狀寫他的精神疆域和運思特點。他早就以《青海湖長短三句話》、《風吹額濟納》、《西夏王陵》、《西藏:迎風誦唱》等大氣磅礴、泥沙俱下、恣肆汪洋、含納古今天地人神萬物的長詩獨步於當代中國詩壇,相形之下,他在短詩方面的成就還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和重視。本文想就他的三首經典懷親短詩的文本閱讀,對其語言藝術及哲思的發展進行一次窺探。

一、強面死亡,痛追親情,以《面朝大風》為例

對於陽颺,“大哥”的英年早逝留下的創傷是巨大的,他因此寫出的詩篇也是感人至深的。至今記得他寫於2000年的《面朝大風》所帶給我的閱讀震撼:

安西風大

我在風中想起大哥

想起大哥就這樣面朝大風

被風吹成一粒一粒的細沙

我不敢面朝大風啊

不敢看大哥

三十年前那張年輕的臉

安西風大

風中,大哥在說話

這首總共九行的短詩用了八個“風”字,使無處不在的風聲縱貫、充塞於整首詩歌之中,成為一種強大無比、生命難以抗拒的存在。那帶著“大哥”氣息的沙子已經“細”成“一粒一粒”狀,足見此風有多駭人!一種疼痛感經由那些細沙彌漫於整首詩中,讓人艱於呼吸視聽,又哀哀無告!他用一首短詩把對親人的思念、命運之殘酷、時間之無情表達到了無以復加、令人觸目驚心的程度!

多年後回憶起這首詩,那呼嘯而來的風聲仍不絕於耳。詩人借風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給人如此強烈的藝術感受,使得“大哥”的身影、音容等生命氣息,全部裹挾於不停刮著的大風之中。“我不敢面朝大風”,正是這一生命氣息過於強烈,“我”的思念過於緊切的表現。風吹得越大,親人的生命氣息就越強,從而,風的強度似乎也是詩人思念的強度,甚至可以認為,風就是他思念的另一種形式。也使這首詩在表達思親之情的同時,表露出了在強大的死亡或命運面前,生命的脆弱與無力,有一種生命無法承受的死亡之重在字裡行間。

二、承擔死亡,向死而生,以《紀念》為例

再來讀他寫於2003年的《紀念》,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雖然也是通過思念親人來談論生與死、生命與時間的沉重話題的作品,寫得卻相當平靜和日常化,情感也沉澱得更深了。詩中融入了對人生的深刻領悟,需要仔細體會:

除夕之夜

我在樓下十字路口

給父親燒了些紙錢

兒子陪著我

個頭一米七八的兒子

這一刻突然使我感到老了

我對兒子說——

以後我死了,逢年過節不用燒紙錢,只在心裡想想就行了

兒子默不作聲

更好地活著,就是對死去的親人最好的紀念

這話我說給自己,也說給兒子

兒子默不作聲

十八歲的兒子,還不懂死亡

以及死亡留下的重量

我和兒子回家

橫穿馬路的時候

他摟了一下我的肩膀

這首詩通過前六行的敘述,呈現出了時間的無情流逝:“父親”已經逝世(留給“我”的唯有無盡的思念),“兒子”猛然長大,“突然使我感到老了”!“一米七八”、“這一刻”使無形的時間富有了質感,“突然”一詞深含著詩人當時深深的感慨。“父親”、“我”、“兒子”在時間中的序列,也是人生在世的必然。人就像時間的浪花,後浪推著前浪,不斷向前。這迫使“我”不得不去思考死亡的重大問題。“以後我死了,逢年過節不用燒紙錢,只在心裡想想就行了”。正如海德格爾所說,人的存在是“向死亡存在”,是死亡現象把我們的注意力從非本真狀態轉移到本真狀態。

“我和兒子回家/橫穿馬路的時候/他摟了一下我的肩膀”,這一“摟”,是點睛之筆,也是詩意的生長點,它使全詩的詩意重新生長起來。猶如針尖的輕輕一刺,雖不太疼,卻使人整個處於昏然狀態的身體醒了過來,並讓人心頭一驚——這裡肯定有某種堅硬而深藏的東西!這動作猶如頓悟,是“兒子”對“我”話語的意會和回應,對全詩來說,這是一個穿透性的細節。“肩膀”一詞的出現,也照應了上一節“死亡留下的重量”。是的,“兒子”這一動作是潛意識的,但正因其潛意識,才更是來自於生命深層的本真的東西,這也使詩人在無情的時間以及生與死之間找到了一個堅實的平衡點。這一點,使生的力量遠遠超越了死的重量!

回頭再讀,就會發現,詩人對除夕之夜的大背景沒有一個字兒的描寫,但這夜的漆黑與寂靜,卻成了整首詩歌語言背後無聲的巨大存在,猶如所有死亡為生存所提供的背景。在這一背景下,詩人父子的活動身影及話語就顯得異常明亮。這裡的漆黑與明亮、寂靜與聲音甚至紙張與文本,便同死與生之間構成了深層的隱喻關係。這也許是陽颺神妙的留白——死亡給生存留下了的白而不空的領域,而閱讀時則當計白為墨才是。

三、了悟生死,涅槃重生,以《大夏河》為例

陽颺寫下《大夏河》已是多年後的事。同樣是懷念“大哥”,《安西風大》中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感已經在詩中隱退,代之以清幽幽的思念,一種更開闊語境。手法上,前一首以意象、隱喻為主,後一首則更多是生活細節的敘述,“是一塊舊手錶”對“過去時間”的復活與再現!已故親人的生命已融入“我”的生命之中,成為“我”生命長河中的潛流。

先來讀其1:

想起一個人,從大夏河邊走過

走過,年輕的背影伴著禮拜的鐘聲和略略的塵埃

如此純淨卻有著酒精濃度的文字,讓“我”的親人一下子就從時間和記憶深處凸現出來。這些文字中顯現的,不僅有他“年輕的背影”,同時,還有那沉沉地敲在心上的時間的聲音——“禮拜的鐘聲”,連同那細微的視覺和味覺記憶也如此清晰起來――“略略的塵埃”!

他一次次走過,拐進一棟青磚平房

房瓦上棲落著鴿子,不急著推門進屋

他喜歡有一封家信在身後追著他

他喜歡集郵,喜歡自己和自己下象棋

喜歡一個人靜靜地想

“他一次次走過”,寫的是“大哥”當年的頻繁的日常行為,實則是因為“我”一次又一次默默地想起他,他才能在“我”的記憶中一次又一次走過,足見“我”對“大哥”回憶之頻繁,懷念之深切!只有如此深沉的懷念之情,才使“青磚平房”、“棲落的鴿子”等諸多細節一一再現於眼前。接下來的四個“喜歡”讓記憶中親人的血肉越來越豐滿,而文字後面“我”的情感活動已經發展到一個高潮。至此,親人已經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然而,接下來,詩人從記憶中清醒了過來――原來這一切,都是“我”在回憶!於是情緒也有所回落:

想起一個人,他不在

知道他的位址,沒有他的消息

找他,在禮拜的鐘聲和略略的塵埃中

像是一塊舊手錶在找過去的時間

找他

這幾行詩句表面平靜,實則極度抒情。由於詩人暫時醒過神來,意識到是“我”在想他,而“他不在/知道他的位址,沒有他的消息”,讀這樣樸素而力道內蘊的句子,感人至深,讓人動容!此刻,“我”只是在縈繞於耳畔的“禮拜的鐘聲”裡和時間“略略的塵埃中”,於記憶深處找尋他的影子罷了。而“我”腕上的舊手錶還在滴答滴答地一邊向前走,一邊又在往回走――“在尋找過去的時間”。生命的每一顆水滴都充滿回憶――“找他”,重複出現的“找他”一詞表明,這種找尋難以停止――滴答,滴答……找他,找他……第二個“找他”實為過渡,承上啟下。

再來讀其 2:

大夏河記得一個背影,剛剛擺脫身體裡學生時代的喧囂

打籃球,吹一口好笛子

十五十六的月亮分別貼上郵票,寄給父母和朋友

枸杞菊花冰糖春尖茶刮碗子,好喝

皮毛集市鬧哄哄袖筒裡捏指頭交易,新鮮

一個熱衷打雞血的時代還沒有結束

他養了一玻璃缸的金魚,和時代一起眼花繚亂

白帽子花蓋頭芍藥牡丹眼花繚亂

由《大夏河》之1到之2,可以感覺到其語言基調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前者語氣簡靜情深之極,主人公形單影隻,一個人靜靜地走過;後者則語調活潑機智又兼有反諷,是一個時代各色人等的眾聲喧嘩,主人公躋身時代的洪流之中,與潮流起伏共進。而且,前者以“(我)想起一個人”起首,後者以“大夏河記得一個背影”引領下文,他的背影他的愛好連同那個時代的鬧哄哄的聲音和頭頂安靜的圓月,都在大夏河不停的流瀉之中清晰地放映著。由此可見,詩人對親人的懷念已由念念不忘、難以釋懷的私己懷念,演進為襟懷大地,回歸時代生活的極為開闊洞達的歷史語境下的釋然表達。而這來自於他對個人與社會歷史關係的深刻領悟和人文情懷的極大昇華。讀到此處,才愰然明白,詩人為什麼要把對“大哥”的紀念文字命名為大夏河——作為時間、思念、生命乃社會歷史的隱喻——並把它的波瀾引入讀者的內心!而對這條河流的傾聽,是需要反復進行,因為它源自過去,也湧向未來。

那個冬天結冰太早,大夏河停在門前等他

他的錦繡他的波瀾,冒著一場提前到來的大雪

他和大夏河交換了年輕的心臟

“大夏河停在門前等他”,時間定格在了那一年冬天。是的,活著的人在不停衰老,但“大哥”卻一直年輕,活在他那個年代,並與奔騰不息的大夏河交換著年輕的心臟。可以說,“大哥”已超越了死亡,得以重生。

我們從以上陽颺對已故親人的紀念詩作的前後對照閱讀,可以看出他對人生思考的不斷深化和語言藝術的季節景象般的變化:由《面朝大風》的痛徹,到《紀念》的豁達(“更好地活著,就是對死去的親人最好紀念”,畢竟,只有真正活著的人,才讓一切具有了意義。),再到《大夏河》的釋然超越與深闊洞達;由《面朝大風》對生命與時間的感懷,到《紀念》中對人的存在方式的領悟(“我和兒子回家/橫穿馬路的時候/他摟了一下我的肩膀”),再到《大夏河》對人的社會存在的溫暖廣闊的關懷以及對人生意義的了悟;如果前者是一滴水活在另一滴水中的話,在《大夏河》中,則是把一滴水(淚水?)放入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或者釋迦穆尼說的大海中,這滴水,就是獲得了存在活力後永不乾涸的水滴,就是雖然微小,但具有歷史創造力的水滴!

陽颺在自己細密遼闊的詩歌帝國內,用大風和大河這兩個穿透性的宏深意象,營建起一種強大的統治秩序。具有無限摧毀力量的大風主攝歷史過往,寬廣複雜而泥沙具下的大河則可統納社會現實,而富於機變正是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強大的語言統治力的卓邁展現。陽颺在鴻篇钜作之外,不乏簡靜、凝練至極的琥珀一樣的短詩(如《小小村莊》、《額濟納》、《黃河第一曲》等)。進入他的語言世界,自會感知其開闊洞達的歷史語境和寬廣溫暖的現世關懷,還有融貫其內的對存在本體的不斷沉思和人生在世的領悟與安放。他近期的詩歌在平靜大氣中,詩語更加地靜水深流和圓融,更具天心月圓的禪機與定慧。

2017.10.25

6

智 永(生卒年不詳)

智永乃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五子王徽之之後

居雲門寺臨書三十年

乃將幾大甕用禿了的毛筆撰銘詞葬之

曰“退筆塚”

求其真跡者、登門求教者太多

遂用鐵皮加固踩壞了的門限

人稱“鐵門限”

智永壽一百零二歲

逝後,傳家寶《蘭亭序》傳弟子辨才

唐太宗李世民遣蕭翼賺取《蘭亭序》

故事蹊蹺、詭異,頗具戲劇色彩

唐太宗每每展卷賞讀

似乎大唐疆域又一次的擴張

唐太宗愛不釋手死活都不釋手

《蘭亭序》陪葬昭陵

“天下第一行書”更加傳奇神秘

小和尚敲鐘,老和尚揮毫

雲門寺前的河水

流過智永歷經的梁、陳、隋三朝

拐彎,繼續流,仿佛一筆側鋒

7

懷 素(737—?)

吃肉、醉酒、雲遊、揮灑筆墨

可以大致概括為懷素的生平簡介

知道“懷素書蕉”嗎

芭蕉葉大而寬,可以反復書寫

懷素齋號亦曰:“綠天庵”

傳說懷素在寺院四周種植芭蕉一萬多株

光種芭蕉還有時間念經寫字嗎

米芾論懷素:“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

如此,我想比喻懷素亦如花和尚魯智深

魯智深舞杖,懷素拔劍,可謂旗鼓相當

李白《草書歌行》:“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何謂獨步?就是騎一柄劍飛來飛去

天下無雙孤獨求敗的俠客

“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為常流所笑……”

懷素《食魚帖》墨蹟浮動

瘦削的字恍若一條條骨刺裸露的游魚

滿紙狂草,多不辨識

8

貫休(823—912)

十五個羅漢加上貫休這一個羅漢

《十六羅漢圖》念的一部經

這一個羅漢洗乾淨手上的墨漬

額頭凸起疙瘩,眉毛垂下膝蓋

這一個羅漢告訴貫休

沒事別找我

這一個羅漢

研墨,寫:

“一瓶一缽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由此得名“得得和尚”

塗改,再寫年輕時詩句: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字字含鐵

創作談:時空之間的旅行者

文/ 陽颺

以“史與事”為主題的這組詩基本是我這兩年在甘肅隴南等地行走之後留下的記錄。

多年以來,我一直熱愛在甘肅大地行走。除了詩歌,我寫過一本關於甘肅遺址和一本甘肅簡牘的書。我還有一本即將出版的隨筆類的書《走過甘肅大地》,對甘肅的歷史、地理、文物等各方面進行了一種所謂個人化的文學梳理,將諸多屬於專業考古、歷史研究的內容,從詩意的角度重新審視與解讀。書中記述的甘肅各個市縣地區我基本都去過,有的甚至多次去過,但每次去仍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感慨。我清楚,這種行走不是按圖索驥,而是在進行有著獨特感官印象的精神漫遊,亦如古人所謂的“臥遊”,且具有某種意義上返璞歸真、逍遙自得的形而上的象徵意味。

無疑,詩人是一位時間和空間的精神旅行者。我喜歡這樣的詩句所表達的意思:“去山脈湧起的地方,它們載負著碧藍的天空……”法國詩人聖瓊·佩斯在他那首氣勢磅礴的頌詩《風》中如是說。

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說:“自然對於我們來說是一部詞典,我們在那裡尋找詞彙。”給予畫面中的自然以人的血脈和呼吸,體會自然人類一樣的喜怒哀樂,然後,描繪出自然的五官模樣,描繪出自然的冷暖和思想。當一個畫家在精神上與自然平等相待面對而視的時候,他就有可能走進自己的畫面,而不僅僅是用筆塗抹顏料—詩人亦然。

人乃是自然的一分子,當然,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我的詩歌所嚮往和表達的,都是自然的饋贈。

我覺得,好詩人應該具備一種精神向度,且有著平易之間見智慧的藝術境界。

對於我來說,史與事—所謂的大歷史與小事情:我更熱衷於“事”的糾纏。我知道,再宏闊的歷史也是由無數細節和隱秘所構成的,這也是我之所以會被某些片段一次次迷惑乃至感動的原因所在。

相關評論

――由三首懷親之作管窺陽颺詩歌的精神景深及哲思之變

文/ 河葦鴻

“誰能為天空劃定疆界”,這是陽颺的詩句。他是一位如此豐博機智又善於轉身的詩人,從而也是一位難以界定或歸為某一派別的詩人。正如他把太陽的“陽”字和“左風右易”的“颺”字結合而成的含義多多的筆名那樣,既有天啟般的神思和不可阻擋的強勢,又蘊藏著生生不息的變數。陽颺最喜用風的意象,只有風最能況味他那鬼使神差的詩歌語言,也只有“風吹無疆”一詞最能狀寫他的精神疆域和運思特點。他早就以《青海湖長短三句話》、《風吹額濟納》、《西夏王陵》、《西藏:迎風誦唱》等大氣磅礴、泥沙俱下、恣肆汪洋、含納古今天地人神萬物的長詩獨步於當代中國詩壇,相形之下,他在短詩方面的成就還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和重視。本文想就他的三首經典懷親短詩的文本閱讀,對其語言藝術及哲思的發展進行一次窺探。

一、強面死亡,痛追親情,以《面朝大風》為例

對於陽颺,“大哥”的英年早逝留下的創傷是巨大的,他因此寫出的詩篇也是感人至深的。至今記得他寫於2000年的《面朝大風》所帶給我的閱讀震撼:

安西風大

我在風中想起大哥

想起大哥就這樣面朝大風

被風吹成一粒一粒的細沙

我不敢面朝大風啊

不敢看大哥

三十年前那張年輕的臉

安西風大

風中,大哥在說話

這首總共九行的短詩用了八個“風”字,使無處不在的風聲縱貫、充塞於整首詩歌之中,成為一種強大無比、生命難以抗拒的存在。那帶著“大哥”氣息的沙子已經“細”成“一粒一粒”狀,足見此風有多駭人!一種疼痛感經由那些細沙彌漫於整首詩中,讓人艱於呼吸視聽,又哀哀無告!他用一首短詩把對親人的思念、命運之殘酷、時間之無情表達到了無以復加、令人觸目驚心的程度!

多年後回憶起這首詩,那呼嘯而來的風聲仍不絕於耳。詩人借風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給人如此強烈的藝術感受,使得“大哥”的身影、音容等生命氣息,全部裹挾於不停刮著的大風之中。“我不敢面朝大風”,正是這一生命氣息過於強烈,“我”的思念過於緊切的表現。風吹得越大,親人的生命氣息就越強,從而,風的強度似乎也是詩人思念的強度,甚至可以認為,風就是他思念的另一種形式。也使這首詩在表達思親之情的同時,表露出了在強大的死亡或命運面前,生命的脆弱與無力,有一種生命無法承受的死亡之重在字裡行間。

二、承擔死亡,向死而生,以《紀念》為例

再來讀他寫於2003年的《紀念》,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雖然也是通過思念親人來談論生與死、生命與時間的沉重話題的作品,寫得卻相當平靜和日常化,情感也沉澱得更深了。詩中融入了對人生的深刻領悟,需要仔細體會:

除夕之夜

我在樓下十字路口

給父親燒了些紙錢

兒子陪著我

個頭一米七八的兒子

這一刻突然使我感到老了

我對兒子說——

以後我死了,逢年過節不用燒紙錢,只在心裡想想就行了

兒子默不作聲

更好地活著,就是對死去的親人最好的紀念

這話我說給自己,也說給兒子

兒子默不作聲

十八歲的兒子,還不懂死亡

以及死亡留下的重量

我和兒子回家

橫穿馬路的時候

他摟了一下我的肩膀

這首詩通過前六行的敘述,呈現出了時間的無情流逝:“父親”已經逝世(留給“我”的唯有無盡的思念),“兒子”猛然長大,“突然使我感到老了”!“一米七八”、“這一刻”使無形的時間富有了質感,“突然”一詞深含著詩人當時深深的感慨。“父親”、“我”、“兒子”在時間中的序列,也是人生在世的必然。人就像時間的浪花,後浪推著前浪,不斷向前。這迫使“我”不得不去思考死亡的重大問題。“以後我死了,逢年過節不用燒紙錢,只在心裡想想就行了”。正如海德格爾所說,人的存在是“向死亡存在”,是死亡現象把我們的注意力從非本真狀態轉移到本真狀態。

“我和兒子回家/橫穿馬路的時候/他摟了一下我的肩膀”,這一“摟”,是點睛之筆,也是詩意的生長點,它使全詩的詩意重新生長起來。猶如針尖的輕輕一刺,雖不太疼,卻使人整個處於昏然狀態的身體醒了過來,並讓人心頭一驚——這裡肯定有某種堅硬而深藏的東西!這動作猶如頓悟,是“兒子”對“我”話語的意會和回應,對全詩來說,這是一個穿透性的細節。“肩膀”一詞的出現,也照應了上一節“死亡留下的重量”。是的,“兒子”這一動作是潛意識的,但正因其潛意識,才更是來自於生命深層的本真的東西,這也使詩人在無情的時間以及生與死之間找到了一個堅實的平衡點。這一點,使生的力量遠遠超越了死的重量!

回頭再讀,就會發現,詩人對除夕之夜的大背景沒有一個字兒的描寫,但這夜的漆黑與寂靜,卻成了整首詩歌語言背後無聲的巨大存在,猶如所有死亡為生存所提供的背景。在這一背景下,詩人父子的活動身影及話語就顯得異常明亮。這裡的漆黑與明亮、寂靜與聲音甚至紙張與文本,便同死與生之間構成了深層的隱喻關係。這也許是陽颺神妙的留白——死亡給生存留下了的白而不空的領域,而閱讀時則當計白為墨才是。

三、了悟生死,涅槃重生,以《大夏河》為例

陽颺寫下《大夏河》已是多年後的事。同樣是懷念“大哥”,《安西風大》中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感已經在詩中隱退,代之以清幽幽的思念,一種更開闊語境。手法上,前一首以意象、隱喻為主,後一首則更多是生活細節的敘述,“是一塊舊手錶”對“過去時間”的復活與再現!已故親人的生命已融入“我”的生命之中,成為“我”生命長河中的潛流。

先來讀其1:

想起一個人,從大夏河邊走過

走過,年輕的背影伴著禮拜的鐘聲和略略的塵埃

如此純淨卻有著酒精濃度的文字,讓“我”的親人一下子就從時間和記憶深處凸現出來。這些文字中顯現的,不僅有他“年輕的背影”,同時,還有那沉沉地敲在心上的時間的聲音——“禮拜的鐘聲”,連同那細微的視覺和味覺記憶也如此清晰起來――“略略的塵埃”!

他一次次走過,拐進一棟青磚平房

房瓦上棲落著鴿子,不急著推門進屋

他喜歡有一封家信在身後追著他

他喜歡集郵,喜歡自己和自己下象棋

喜歡一個人靜靜地想

“他一次次走過”,寫的是“大哥”當年的頻繁的日常行為,實則是因為“我”一次又一次默默地想起他,他才能在“我”的記憶中一次又一次走過,足見“我”對“大哥”回憶之頻繁,懷念之深切!只有如此深沉的懷念之情,才使“青磚平房”、“棲落的鴿子”等諸多細節一一再現於眼前。接下來的四個“喜歡”讓記憶中親人的血肉越來越豐滿,而文字後面“我”的情感活動已經發展到一個高潮。至此,親人已經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然而,接下來,詩人從記憶中清醒了過來――原來這一切,都是“我”在回憶!於是情緒也有所回落:

想起一個人,他不在

知道他的位址,沒有他的消息

找他,在禮拜的鐘聲和略略的塵埃中

像是一塊舊手錶在找過去的時間

找他

這幾行詩句表面平靜,實則極度抒情。由於詩人暫時醒過神來,意識到是“我”在想他,而“他不在/知道他的位址,沒有他的消息”,讀這樣樸素而力道內蘊的句子,感人至深,讓人動容!此刻,“我”只是在縈繞於耳畔的“禮拜的鐘聲”裡和時間“略略的塵埃中”,於記憶深處找尋他的影子罷了。而“我”腕上的舊手錶還在滴答滴答地一邊向前走,一邊又在往回走――“在尋找過去的時間”。生命的每一顆水滴都充滿回憶――“找他”,重複出現的“找他”一詞表明,這種找尋難以停止――滴答,滴答……找他,找他……第二個“找他”實為過渡,承上啟下。

再來讀其 2:

大夏河記得一個背影,剛剛擺脫身體裡學生時代的喧囂

打籃球,吹一口好笛子

十五十六的月亮分別貼上郵票,寄給父母和朋友

枸杞菊花冰糖春尖茶刮碗子,好喝

皮毛集市鬧哄哄袖筒裡捏指頭交易,新鮮

一個熱衷打雞血的時代還沒有結束

他養了一玻璃缸的金魚,和時代一起眼花繚亂

白帽子花蓋頭芍藥牡丹眼花繚亂

由《大夏河》之1到之2,可以感覺到其語言基調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前者語氣簡靜情深之極,主人公形單影隻,一個人靜靜地走過;後者則語調活潑機智又兼有反諷,是一個時代各色人等的眾聲喧嘩,主人公躋身時代的洪流之中,與潮流起伏共進。而且,前者以“(我)想起一個人”起首,後者以“大夏河記得一個背影”引領下文,他的背影他的愛好連同那個時代的鬧哄哄的聲音和頭頂安靜的圓月,都在大夏河不停的流瀉之中清晰地放映著。由此可見,詩人對親人的懷念已由念念不忘、難以釋懷的私己懷念,演進為襟懷大地,回歸時代生活的極為開闊洞達的歷史語境下的釋然表達。而這來自於他對個人與社會歷史關係的深刻領悟和人文情懷的極大昇華。讀到此處,才愰然明白,詩人為什麼要把對“大哥”的紀念文字命名為大夏河——作為時間、思念、生命乃社會歷史的隱喻——並把它的波瀾引入讀者的內心!而對這條河流的傾聽,是需要反復進行,因為它源自過去,也湧向未來。

那個冬天結冰太早,大夏河停在門前等他

他的錦繡他的波瀾,冒著一場提前到來的大雪

他和大夏河交換了年輕的心臟

“大夏河停在門前等他”,時間定格在了那一年冬天。是的,活著的人在不停衰老,但“大哥”卻一直年輕,活在他那個年代,並與奔騰不息的大夏河交換著年輕的心臟。可以說,“大哥”已超越了死亡,得以重生。

我們從以上陽颺對已故親人的紀念詩作的前後對照閱讀,可以看出他對人生思考的不斷深化和語言藝術的季節景象般的變化:由《面朝大風》的痛徹,到《紀念》的豁達(“更好地活著,就是對死去的親人最好紀念”,畢竟,只有真正活著的人,才讓一切具有了意義。),再到《大夏河》的釋然超越與深闊洞達;由《面朝大風》對生命與時間的感懷,到《紀念》中對人的存在方式的領悟(“我和兒子回家/橫穿馬路的時候/他摟了一下我的肩膀”),再到《大夏河》對人的社會存在的溫暖廣闊的關懷以及對人生意義的了悟;如果前者是一滴水活在另一滴水中的話,在《大夏河》中,則是把一滴水(淚水?)放入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或者釋迦穆尼說的大海中,這滴水,就是獲得了存在活力後永不乾涸的水滴,就是雖然微小,但具有歷史創造力的水滴!

陽颺在自己細密遼闊的詩歌帝國內,用大風和大河這兩個穿透性的宏深意象,營建起一種強大的統治秩序。具有無限摧毀力量的大風主攝歷史過往,寬廣複雜而泥沙具下的大河則可統納社會現實,而富於機變正是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強大的語言統治力的卓邁展現。陽颺在鴻篇钜作之外,不乏簡靜、凝練至極的琥珀一樣的短詩(如《小小村莊》、《額濟納》、《黃河第一曲》等)。進入他的語言世界,自會感知其開闊洞達的歷史語境和寬廣溫暖的現世關懷,還有融貫其內的對存在本體的不斷沉思和人生在世的領悟與安放。他近期的詩歌在平靜大氣中,詩語更加地靜水深流和圓融,更具天心月圓的禪機與定慧。

2017.10.25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