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家四代的守墓人,見證左宗棠墓地的歷史風雲變遷

左宗棠, 字季高, 一字樸存, 1812生於湖南湘陰左家塅。 號湘上農人, 晚清重臣, 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 自幼聰穎, 14歲考童子試中第一名,

曾寫下"身無半文, 心憂天下;手釋萬卷, 神交古人"的對聯以銘心志。 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 洋務運動, 鎮壓陝甘回變和收復新疆之戰等重要歷史事件。

1885年7月27日病逝福州軍中, 諡文襄。 臨終前, 他還自責"未大伸撻伐, 張我國威, 遺恨平生, 死不瞑目", 愛國之憂, 感人至深, 不愧為傑。

1886年左宗棠歸葬于長沙市雨花區跳馬鎮白竹村。 當時大字難識, 家裡貧困的黃佑春成為左宗棠墓田的佃戶, 一家人住進了“墓廬屋”下屋。 左家人看中了這個勤懇勞作的老農, 將墓田的三十多畝田地讓其耕種, 要求他守護好左宗棠墓, 打理好墓園的一切, 若是左家後人回來祭掃或常住, 要照顧好他們的飲食起居。

這就樣, 黃家成為左宗棠墓的守墓人,

一傳就是四代。

從那時起, 黃佑春漸漸知道自己守護的人是一名“大官”, 一些特意瞭解來的故事, 時常講給家裡人聽, 黃家人對左宗棠的最初印象也源於此。 知道左宗棠剛正不阿, 但是脾氣非常狂傲, 有一綽號叫“左騾子”, 是“抬棺出征”收復新疆的人。

當時左宗棠墓地是完整的, 很氣派。 從墓塚筆直下去, 麻石臺階一直延伸到河畔。

進入墓園主道設禦碑亭, 大黿馱白玉石禦碑, 墓道有御賜神道碑, 兩側石翁仲將相各一, 石獸獅馬各一。 旁邊還有40多間墓廬屋, 當時上屋6間是左家後人居住, 剩下的幾十間下屋是雜屋。 在轉彎處的麻石路連接著一條大路通往瀏陽河和洞井鋪, 瀏陽河那裡建有烏龜亭, 往左宗棠墓這邊方向走一裡半路建有一個牌坊, 從牌坊處轉彎就到左太傅神道。

守墓使命傳至第二代黃梓輝時, 左宗棠墓一度經歷三十多年的不太平。

當年的左宗棠墓占地至少有百畝, 現在只剩下原來的十分之一了。 先是地方乾旱, 修水利工程時將左宗棠墓延伸至河畔的麻石路撬了。

此後, 更多的墓園雕刻、麻石陸續被破壞。

1968年, 黃梓輝去世, 其子在此之前早已過世, 守墓人落到了兒媳婦以及孫子黃志清身上, 分別是第三代和第四代的守墓人。

1971年6月, 黃志清去外地辦事, 不料左宗棠墓出了事, 轟然響起一陣爆炸。

原來所屬地幹部認為墓室裡肯定有珍寶, 於是叫人埋一百多斤炸藥, 用十幾根雷管引爆, 炸開了墓室, 一副棺木從亂石中露了出來。

當村民們撬開棺蓋後, 屍體竟然沒有腐爛, 可沒多久就變了, 又是六月天, 不多時就有臭味傳來。

待黃志清回家, 年逾花甲的母親急得大哭。 黃志清壯著膽子, 喊了一個膽大的鄰居, 將左宗棠遺體重新入土。

1975年前後, 一條公路途經跳馬, 將左公墓園一分為二, 牌樓拆了, 石人石馬、墓道麻石也徵用了, 墓園面積大大縮水。 1977年, 當地修烏金壩橋(白竹橋)缺石料, 取材墓廬, 從此, 墓園幾乎破壞殆盡。

1984年, 母親去世, 黃志清將自家房屋砌到左宗棠墓的山腳下。 1985年, 左宗棠墓被列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進行大修, 恢復了原貌的十分之一。黃志清以為守墓使命就此結束,可政府將該墓的守護工作又交給了他。

即便守墓性質不一樣,這30多年裡,黃志清的日常安排中,守墓是首要的。

每天天亮,拿著掃把清掃墓地,這幾年突然熱鬧起來,拿掃把的次數比以往更勤,也不再局限於從祖輩流傳下來的故事,主動找書閱讀,碰到有人諮詢,除了幫忙解惑,還會道出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瑣。

恢復了原貌的十分之一。黃志清以為守墓使命就此結束,可政府將該墓的守護工作又交給了他。

即便守墓性質不一樣,這30多年裡,黃志清的日常安排中,守墓是首要的。

每天天亮,拿著掃把清掃墓地,這幾年突然熱鬧起來,拿掃把的次數比以往更勤,也不再局限於從祖輩流傳下來的故事,主動找書閱讀,碰到有人諮詢,除了幫忙解惑,還會道出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