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梁鎮川專欄」孝義戲曲評話 第二十二回

孝 義 戲 曲 評 話

第 二 十 二 回

年會獲獎亮相運城市

京華享譽獻演中南海

詩曰:

家有梧桐招鳳凰,

好戲亮相傳四方。

領導專家皆關注,

屢獲大獎美名揚。

列位看官, 你道《風流父子》舞臺亮相之時, 全國戲劇市場正面臨著一種什麼狀況呢?

這是一個改革開放, 經濟迅猛發展的偉大時代, 也是一個沉渣泛起, 各種錯誤思潮泛浪的多元時代, 更是市場經濟及其金錢至上等利益原則對傳統藝術嚴重衝擊的時代。

人們不會忘記, “文革”以後, 以戲劇為代表的中華傳統表演藝術全面復興和迅速繁榮。 那時的人們懷著怎樣的一種激情和熱情爭先觀看古裝戲啊!然而, 短暫的亢奮、火爆以後, 隨之而來的一切讓人們猝不及防。 由於電視劇、流行歌舞、通俗歌曲的迅猛崛起, 使戲劇觀眾大規模地遠離劇場, 票房收入微乎其微, 戲劇藝術日益喪失它賴以展現魅力和獲得財源的觀眾。 一齣戲的開場鑼鼓聲之後, 大幕拉開, 台下只坐著三五人, 演員在臺上哭了, 劇團只好退票停演。 傳統表演藝術面臨危機, 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嚴重挑戰。

正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 碗碗腔大型現代戲《風流父子》精彩亮相。 全省文化戲劇界領導、專家, 孝義碗碗腔劇團, 猶如在危急之時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對《風流父子》十分珍惜, 倍加呵護。 《風流父子》也如陰沉茫茫的夜空閃現的一顆耀眼明星, 令人們耳目一新, 倍感振奮。 於是, 省、地文化藝術界領導、專家紛紛前來觀賞, 善意地提出加工修改的意見,

都希望《風流父子》愈益完善, 為山西劇壇增光添彩。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溫幸, 帶領省城戲劇專家來了;省文化廳廳長曲潤海、副廳長魯克義、郭士星, 帶領省戲研室、藝術處的專家們也來了。 特別是孝義籍人士的老戲劇家張煥和文化廳副廳長郭士星、省劇協黨組書記劉嘉斐夫婦, 不僅對孝義碗碗腔情有獨鍾, 為碗碗腔由皮影搬上真人舞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且對《風流父子》特別偏愛。 他們多次親臨孝義, 對戲的加工修改提出了“恨鐵不成鋼”的意見, 並出謀劃策, 一定要把這台好戲推出山西, 打向全國。

1988年, 中國現代戲第七屆年會暨山西省現代戲觀摩演出, 在山西運城市舉行。 《風流父子》作為年會邀請的五部現代戲之一, 參加了觀摩演出。 這是一次贏得“滿堂彩”的精彩演出。 劇場裡座無虛席, 隨著臺上的演出, 劇場裡唏噓、感歎聲不斷, 或是會心的微笑, 或是忍俊不禁的大笑, 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演出結束後, 全場起立, 掌聲不絕。 領導、專家上臺慰問演員, 予以很高的評價。在賓館駐地,各地的專家、演職人員激動得毫無睡意,都在熱烈議論著這齣戲的精美之處。特別是對第六場他老舅、他二姑、他大姨三個出土文物一樣的老人,與“三小”,即大乖、二乖、梅柳,老少合力圍攻、勸阻張得壽再婚的戲,堪稱一絕,簡直可以與當年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中的三仙姑、二諸葛相媲美。最後,《風流父子》位居展演的五部現代戲之首,囊括了編劇、導演、表演、舞美、音樂等七項大獎,可以說演職人員、主創人員無一不獲獎。

這正是:

風流贏得滿堂彩,

心血澆潤榮譽來。

一路掌聲一路贊,

方知藝術不枉才。

1989年,山西省文化廳組織孝義縣碗碗腔劇團的《風流父子》、臨汾地區眉戶劇團的《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臨猗縣眉戶劇團的《嗩呐淚》,進北京展演。時任劇團團長霍鎖昌,是《風流父子》的主要編劇之一。霍團長聽到這個消息,倍感振奮,帶領劇團演職人員晝夜加班,精心排練,一定要以精美的舞臺呈現,奉獻給首都觀眾。

赴京前,編劇之一梁鎮川在《呂梁日報》發表文章《努力探索戲曲藝術的真諦》——寫在<風流父子>晉京演出之際》。文中寫道:

《風流父子》應邀進京,奉獻于首都觀眾,作為編劇之一,感到由衷的喜悅,還有什麼能比自己辛勤創作的藝術成果獲得如此殊榮更令人欣慰呢?

寫戲也真夠難的,個中甘苦唯有寸心品味。試想,從大幕拉開到劇終收場,長達兩個多鐘頭,要緊緊揪住觀眾,讓他們坐得住,入了迷,甚至要和演員同悲共喜,終而拍手叫好,點頭稱是,容易嗎?唯其難,我們總是苦心孤詣地想在戲中盡力表現和昇華生活的真,包容和凝聚更多的情,描繪和渲染藝術的美,神往和追求戲曲的魂。感謝我們的戲神——眾多觀眾,給了我們過多的理解和安慰。但願《風流父子》這朵土色土香的呂梁山花,能給首都戲劇百花園中增添一縷清香。

事實上,《風流父子》確也給首都劇壇帶去了一縷山花的清香。

首場演出在北京吉祥劇院。這是已故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等演出的專用劇院。劇場依然是座無虛席。著名詩人、時任國家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首都著名戲劇家郭漢城、趙尋、楊蘭春等,原山西省委書記王謙、著名表演藝術家劉長瑜等都來觀看。演員們鉚足勁,精心表演。演出效果出奇的好。一位北京老戲迷說:“呂梁戲,耐嚼!”一位臺灣的著名劇作家激動地說:“這麼小的一件事,戲編得如此曲折感人,不簡單,不簡單!”賀敬之部長和專家們上臺接見演職人員,熱情地予以高度評價,並合影留念。

就因為看了這場演出,著名表演藝術家劉長瑜看中了主演張建琴,特意收張建琴為徒。在演出間隙,劇團為她們隆重舉行了拜師儀式。

《風流父子》要進中南海禮堂,為中央領導獻演了。消息傳來,全團演職人員簡直不敢相信,有生以來哪裡經見過這種陣仗,心裡不免惴惴然。劇團領導霍鎖昌等做了演前動員,要以滿腔的政治熱情,圓滿完成演出任務。

中南海禮堂,建築宏偉,莊嚴大氣,劇場寬敞,舞臺講究,令人敬畏。“中央委員席”的標牌,在前十排處豎立。貴賓休息室內,坐滿了中央領導。不一會兒,身材魁偉的華國鋒華老,微笑著健步走進貴賓室,不時向大家招手示意。呂梁家鄉的戲來演出,華老滿懷深情地來觀賞,與家鄉來的客人親切交談,合影留念。我至今還珍藏著一幀與華老親切交談的彩照。

演出正常進行,在演職人員共同努力下,整場表演幾乎無一疏漏。演出結束後,華老等領導上臺與演員一一握手致謝,合影留念。此情此景,真真令人終生難忘。

進京演出歸來途中,《風流父子》在太原參加了全省戲劇“杏花獎”評獎演出,理所當然地榮獲了“杏花”獎。

次年,《風流父子》在山西省第二屆文學藝術創作評獎中,榮獲山西省文學藝術創作(即現在的“趙樹理文學獎”),戲劇類“金牌獎”。

至此,《風流父子》可以說是一路走紅,一路鮮花,名噪一時了。然而,圓滿的句號少了一筆。由於經費緊缺,也受戲劇不景氣的形勢影響,或者還有什麼其他原因,《風流父子》沒有繼續把文章做足,因而沒有奪得全國戲劇最高獎——“文華獎”。時過十年之後,時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黨組書記的老戲劇家曲潤海惋惜地說:“《風流父子》是一台比較成熟的好戲,十年前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可惜當時沒有申報,失去了獲取‘文華新劇碼獎’的機會。”

令人欣慰的是,《風流父子》一直是孝義市碗碗腔劇團的保留劇目、“看家戲”,儘管演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每到一地,觀眾都要求演《風流父子》,至今久演不衰。30年來,已經演出1500餘場。觀眾是戲神。廣大觀眾的認可,就是對《風流父子》的最高獎賞!

這正是:

一路掌聲一路紅,

久演不衰成典經。

口碑總比獎盃重,

不枉精心磨戲功。

(下回待續)

予以很高的評價。在賓館駐地,各地的專家、演職人員激動得毫無睡意,都在熱烈議論著這齣戲的精美之處。特別是對第六場他老舅、他二姑、他大姨三個出土文物一樣的老人,與“三小”,即大乖、二乖、梅柳,老少合力圍攻、勸阻張得壽再婚的戲,堪稱一絕,簡直可以與當年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中的三仙姑、二諸葛相媲美。最後,《風流父子》位居展演的五部現代戲之首,囊括了編劇、導演、表演、舞美、音樂等七項大獎,可以說演職人員、主創人員無一不獲獎。

這正是:

風流贏得滿堂彩,

心血澆潤榮譽來。

一路掌聲一路贊,

方知藝術不枉才。

1989年,山西省文化廳組織孝義縣碗碗腔劇團的《風流父子》、臨汾地區眉戶劇團的《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臨猗縣眉戶劇團的《嗩呐淚》,進北京展演。時任劇團團長霍鎖昌,是《風流父子》的主要編劇之一。霍團長聽到這個消息,倍感振奮,帶領劇團演職人員晝夜加班,精心排練,一定要以精美的舞臺呈現,奉獻給首都觀眾。

赴京前,編劇之一梁鎮川在《呂梁日報》發表文章《努力探索戲曲藝術的真諦》——寫在<風流父子>晉京演出之際》。文中寫道:

《風流父子》應邀進京,奉獻于首都觀眾,作為編劇之一,感到由衷的喜悅,還有什麼能比自己辛勤創作的藝術成果獲得如此殊榮更令人欣慰呢?

寫戲也真夠難的,個中甘苦唯有寸心品味。試想,從大幕拉開到劇終收場,長達兩個多鐘頭,要緊緊揪住觀眾,讓他們坐得住,入了迷,甚至要和演員同悲共喜,終而拍手叫好,點頭稱是,容易嗎?唯其難,我們總是苦心孤詣地想在戲中盡力表現和昇華生活的真,包容和凝聚更多的情,描繪和渲染藝術的美,神往和追求戲曲的魂。感謝我們的戲神——眾多觀眾,給了我們過多的理解和安慰。但願《風流父子》這朵土色土香的呂梁山花,能給首都戲劇百花園中增添一縷清香。

事實上,《風流父子》確也給首都劇壇帶去了一縷山花的清香。

首場演出在北京吉祥劇院。這是已故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等演出的專用劇院。劇場依然是座無虛席。著名詩人、時任國家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首都著名戲劇家郭漢城、趙尋、楊蘭春等,原山西省委書記王謙、著名表演藝術家劉長瑜等都來觀看。演員們鉚足勁,精心表演。演出效果出奇的好。一位北京老戲迷說:“呂梁戲,耐嚼!”一位臺灣的著名劇作家激動地說:“這麼小的一件事,戲編得如此曲折感人,不簡單,不簡單!”賀敬之部長和專家們上臺接見演職人員,熱情地予以高度評價,並合影留念。

就因為看了這場演出,著名表演藝術家劉長瑜看中了主演張建琴,特意收張建琴為徒。在演出間隙,劇團為她們隆重舉行了拜師儀式。

《風流父子》要進中南海禮堂,為中央領導獻演了。消息傳來,全團演職人員簡直不敢相信,有生以來哪裡經見過這種陣仗,心裡不免惴惴然。劇團領導霍鎖昌等做了演前動員,要以滿腔的政治熱情,圓滿完成演出任務。

中南海禮堂,建築宏偉,莊嚴大氣,劇場寬敞,舞臺講究,令人敬畏。“中央委員席”的標牌,在前十排處豎立。貴賓休息室內,坐滿了中央領導。不一會兒,身材魁偉的華國鋒華老,微笑著健步走進貴賓室,不時向大家招手示意。呂梁家鄉的戲來演出,華老滿懷深情地來觀賞,與家鄉來的客人親切交談,合影留念。我至今還珍藏著一幀與華老親切交談的彩照。

演出正常進行,在演職人員共同努力下,整場表演幾乎無一疏漏。演出結束後,華老等領導上臺與演員一一握手致謝,合影留念。此情此景,真真令人終生難忘。

進京演出歸來途中,《風流父子》在太原參加了全省戲劇“杏花獎”評獎演出,理所當然地榮獲了“杏花”獎。

次年,《風流父子》在山西省第二屆文學藝術創作評獎中,榮獲山西省文學藝術創作(即現在的“趙樹理文學獎”),戲劇類“金牌獎”。

至此,《風流父子》可以說是一路走紅,一路鮮花,名噪一時了。然而,圓滿的句號少了一筆。由於經費緊缺,也受戲劇不景氣的形勢影響,或者還有什麼其他原因,《風流父子》沒有繼續把文章做足,因而沒有奪得全國戲劇最高獎——“文華獎”。時過十年之後,時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黨組書記的老戲劇家曲潤海惋惜地說:“《風流父子》是一台比較成熟的好戲,十年前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可惜當時沒有申報,失去了獲取‘文華新劇碼獎’的機會。”

令人欣慰的是,《風流父子》一直是孝義市碗碗腔劇團的保留劇目、“看家戲”,儘管演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每到一地,觀眾都要求演《風流父子》,至今久演不衰。30年來,已經演出1500餘場。觀眾是戲神。廣大觀眾的認可,就是對《風流父子》的最高獎賞!

這正是:

一路掌聲一路紅,

久演不衰成典經。

口碑總比獎盃重,

不枉精心磨戲功。

(下回待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