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如果銀行靠上浮利率增厚業績 其後果相當嚴重

作者系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研究員

據媒體披露, 銀行股強勢上漲, 全線飄紅, 究其原因為近期貸款利率定價走高增厚了銀行經營業績;某上市城商行對公投放貸款指導價較基準利率上浮至少20%, 幅度高於去年。

看到這則新聞, 讓人無論如何都高興不起來, 因為一些銀行業績增厚不是靠經營轉型和大力拓展中間業務市場而獲得, 而是靠大幅提高貸款利率而“自肥”;這多少讓人生出一種無奈的感覺。 畢竟, 全社會利潤增幅有限, 銀行靠提高貸款利率僅起到一種“瓜分”社會平均利潤的作用, 並沒有為社會創造財富價值。 因而, 靠提高貸款利率增厚自身經營業績的行為, 從全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看, 難脫“自私自利”之嫌, 多少有點不光彩的成分。

當然, 銀行機構在資金供需緊張、或執行國家限制某些產業的宏觀調控政策時提高貸款利率, 以加大企業及貸款者的資金需求成本,

從而抑制其投資盲目擴張的欲望, 把有限資源用到收益更高的專案上, 貸款整體定價水準走高, 是一種正常的發揮金融調控的需要, 是無可厚非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 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下, 銀行可根據各自資金成本、信用風險等因素靈活進行貸款定價,

以達到規避信貸資金風險之目的, 這種做法是必要的, 也是能夠讓人理解的。 而如果僅為了增厚自身經營業績, 作為上市銀行的這種經營追求目標就難免不讓人詬病了;且這種信貸經營行為還會帶來不少經濟金融危害:

一則, 在當前實體經濟普遍經營不景氣的現實狀況下, 融資貴本來就是實體經濟的硬傷, 而上市銀行不顧這種客觀經濟現實, 一味追求自身業績, 大幅上浮貸款利率, 對實體經濟尤其中小微企業無異於雪上加霜, 使實體經濟經營陷入更加困難境地;如果一旦形成這種結局, 即便銀行大幅盈利, 這種建立在實體經濟虧損之上的盈利又有什麼意義呢?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二則, 實體經濟在貸款利率大幅上浮面前始終是“弱勢”群體, 其本來就已相當微薄的利潤若再被銀行貸款利率大幅上浮“劫”了去, 其經營前景必然堪憂;如果絕大部分實體經濟都經營慘澹, 無利可圖, 最終會迫使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放棄實業,

從事虛擬泡沫領域的資金炒作, 不僅會加劇全社會資金泡沫化、虛擬化氾濫傾向, 也會讓銀行信貸資金進入空轉套利領域, 這正是前幾年銀行業資金脫實向虛的一個最大的幕後推手。

可見, 要徹底扭轉全社會資金脫實向虛傾向, 必須從管住銀行信貸利率入手, 這已是一個不用質疑的問題。 貸款利率大幅上浮還會帶來一個可怕的後果是, 如果企業利潤大幅下降, 出現整體虧損, 必然讓銀行貸款難以按時回收, 到頭來不僅會讓銀行經營失去生存的根基, 使經營業績不可持續, 更會埋下巨大的金融風險隱患, 銀行最終也會被自身釀造的金融風險葬送。

三則,銀行貸款利率大幅上浮,極不利於普惠金融的實施和推廣,讓信貸資金需求者對銀行信貸喪失信心,迫使大量資金需求者轉向民間融資和互聯網金融公司,這既推高了全社會整體融資成本,也為一些非法高利貸公司及不規範的民間互聯網金融非法展業、牟取暴利提供了極大的金融便利,同時也讓銀行機構自身經營不斷受到“蠶食”,充當了自身的“掘墓人”。

近幾年民間融資氾濫與失控,與銀行普惠金融服務推廣不到位存在很大關係;這既是社會金融對銀行普惠金融服務不到位的報復,也是銀行機構未來經營走向困境的最大“始作俑者”。

因而,筆者認為無論是上市銀行還是其他銀行,都應胸懷大局,經營理念中都應始終裝著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識,把推行普惠金融當著永遠不變的追求;而且,在創造業績上應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經營發輾轉型上,大力開拓中間業務,提高適應市場需要的、具有特色的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和服務產品,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以“特色、靈活”去贏得市場,去增厚利潤。

同時,樹立説明實體經濟就是説明自己、給實體以實惠就是給自己實惠的經營發展意識,制訂經營利潤理性發展戰略,不盲目追求過高的利潤增速,使利潤發展目標始終與經濟增速、實體經濟發展現狀相適應,克服盲目追求業績大幅增長的不良經營傾向,讓自身永遠成為實體經濟的貼心銀行和富有愛心的銀行,為自身發展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石,確保經營發展的健康性和持續性。

三則,銀行貸款利率大幅上浮,極不利於普惠金融的實施和推廣,讓信貸資金需求者對銀行信貸喪失信心,迫使大量資金需求者轉向民間融資和互聯網金融公司,這既推高了全社會整體融資成本,也為一些非法高利貸公司及不規範的民間互聯網金融非法展業、牟取暴利提供了極大的金融便利,同時也讓銀行機構自身經營不斷受到“蠶食”,充當了自身的“掘墓人”。

近幾年民間融資氾濫與失控,與銀行普惠金融服務推廣不到位存在很大關係;這既是社會金融對銀行普惠金融服務不到位的報復,也是銀行機構未來經營走向困境的最大“始作俑者”。

因而,筆者認為無論是上市銀行還是其他銀行,都應胸懷大局,經營理念中都應始終裝著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識,把推行普惠金融當著永遠不變的追求;而且,在創造業績上應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經營發輾轉型上,大力開拓中間業務,提高適應市場需要的、具有特色的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和服務產品,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以“特色、靈活”去贏得市場,去增厚利潤。

同時,樹立説明實體經濟就是説明自己、給實體以實惠就是給自己實惠的經營發展意識,制訂經營利潤理性發展戰略,不盲目追求過高的利潤增速,使利潤發展目標始終與經濟增速、實體經濟發展現狀相適應,克服盲目追求業績大幅增長的不良經營傾向,讓自身永遠成為實體經濟的貼心銀行和富有愛心的銀行,為自身發展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石,確保經營發展的健康性和持續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