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查詢統計局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查詢統計局(簡稱為“中統(局)”)是國民黨CC系領導人陳果夫、陳立夫所操控的全國性間諜安排。 “中統”是國民黨黨務部分操控的間諜安排, 與“軍統”並稱國民黨兩大間諜安排。 “中統”的作戰目標除了中共, 還包含汪偽等蔣介石的仇視政治力氣。 1947年4月, 中統改為“黨員通訊社”1949年3月, 又改為“內政部查詢局”, 隸歸於行政院內政部。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查詢統計局(簡稱軍統局, BIS), 中華民國情報機關之一。 1938年建立, 1950年閉幕的中華民國情報機關之一。 前期的領導人為戴笠, 戴笠身後, 1946年, 由毛人鳳繼任。

1949年, 軍統首要安排撤至臺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對留在大陸的軍統進行清洗, 到五十年代中, 軍統在大陸大致被肅清。

中統與軍統的差異

中統是國民黨中央的情報安排。

軍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情報安排。

中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查詢統計局”的簡稱。 國民黨C.C系陳果夫、陳立夫所操控的全國性間諜安排。 中統的前身是由C.C系分子所組成的國民黨中央安排委員會黨務查詢處。

1937年, 黨務查詢處併入軍事委員會查詢統計局榜首處, 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處長。

軍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查詢統計局”的簡稱, 國民黨操控集團為保護其操控而建立的間諜安排。

1938年8月建立。 前身是“軍事委員會密查組”(1927年建)、復興社間諜處(1932年4月建)、軍事委員會查詢統計局第二處(1937年建)。

首要擔任人為戴笠。 軍統局內勤安排共有八處、六室、一所;外勤安排在各大城市設“站”, 在各省設“區”, 在一些重要城市設“特別班”。 其基本安排為“組”及直屬情報人員。 奸細人員最多時近五萬名, 散佈到國民黨的戎行、差人、行政機關、交通運輸安排, 甚至駐外使領館, 專門以監督、劫持、拘捕和暗算。

在四十年代曾經, 中統的實力十分大, 因為實際上國民黨的各級底層黨安排, 都是中統的間諜網延伸。 許多底層黨部的擔任人, 自身就是中統的底層擔任人。

抗戰今後, 因為國民黨的情報作業目標有所改動, 從以抵擋中國共產黨向抵擋日本侵犯改變, 因而中統的位置開端下降,

而軍統的位置不斷提高。

一起, 因為大片疆土淪亡, 中統的安排體系嚴重損壞, 而其又不能及時的聯絡這些底層安排, 逐步為軍統所替代。

加之軍統擔任人戴笠對蔣有知遇之恩和師生之情, 對蔣百依百順。 而中統首要為國民黨CC系的大老陳立夫、陳果夫哥倆所把握, 在人事上蔣不能直接操控, 也逐步失去了蔣的扶持。

到了國民黨退台後, 中統實際上現已喪失了悉數安排體系。 而軍統的安排體系卻是得以保存和開展。 因為中統與軍統在搶奪隱秘作業的主導權上, 進行了長時間的爾虞我詐, 兩邊的協作十分有限。

中統的功能

中統局的全稱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查詢統計局, 是抗日戰爭時期開展起來的國民黨間諜機關。

它和“軍統”都是蔣介石實施法西斯獨裁操控的重要東西。

中統局在國民黨各省、市、縣黨部都有有分支安排, 以黨政機關、文明集體和大中學校為活動要點, 間諜活動廣泛全國。 他們網路翅膀、間諜的手法和對中國共產黨的損壞活動無所不用其極。 他們無中生有, 亂抓亂捕, 製作了許多冤獄。

中統局間諜安排的原始安排是國民黨中央安排部內的黨務查詢科, 它建立於1928年2月。 在1928年—1931年這段時間內, 陳立夫、張道藩、吳大鈞、葉秀峰、徐恩曾先後擔任查詢科主任一職。

1930年徐恩曾繼任後, 開端了他對中統間諜體系長達15年的直接領導, 直到1945年2月, 蔣介石俄然下手令, 免除他“本兼各職, 永不選用”, 由葉秀峰繼任。 查詢科開始分設採訪、收拾兩個股,

各設總幹事一人, 下設幹事、助理幹事若干人。

1930年夏為了加強抵擋共產黨的力氣, 查詢科內又增設了一個“間諜組”, 除一般間諜活動仍由採訪股擔任外, 舉凡對共產黨的查詢研究、密謀策劃以及被以為歸於最秘要的情報收集、損壞輔導統由該組擔任。 該組的擔任人由查詢科採訪股的得力幹事顧建中擔任。

1930年夏, 該科也增設了一個“言文組”, 其使命是擔任收集各省市的報章雜誌、各種前進刊物以及國外的華文刊物, 分門別類加以剪貼, 逐日送科主任轉部長參看。 該組由收拾股幹事劉清源擔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