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道教精髓《大道三字經》

一、大道一炁化三清

至虛靈, 至微妙。 強稱名, 為大道。 道之體, 本自然。 兆於一, 象帝先。 渾無物, 杳冥精。 玄化流, 光音生。 辟混朦, 漸微明。

太無變, 三分氣。 始青氣, 號清微。 龍漢劫, 天景暉。 元白氣, 號禹餘。 顯真文, 煥太虛。 玄黃氣, 號大赤。 開上皇, 萬化孳。

二、三洞經籙冠古今

元始尊, 說洞真。 啟大教, 演三乘。 靈寶尊, 說洞玄。 金科立, 寶籙傳。 道德尊, 說洞神。 十二部, 度天人。 建法筵, 寶珠中。 傳經蘊, 義無窮。 我皇人, 集雲書。 正天音, 在劫初。 譯三洞, 次四輔。 七十二, 冠古今。

三、諸神弘道傳飛升

自玉清, 至西那。 玄風及, 同順化。 玉皇尊, 大有情。 舍王位, 苦修行, 曆多劫, 志不灰。 證金仙, 號如來。 位玉京, 鎮蕭台。 斡天帝, 總三才。 本行經, 斷障礙。 告菩薩, 無內外。 靜妙尊, 林辯才。 廣說法, 九和台。 開始老, 學修真。 化國王, 度臣民。 宏教法, 三千人。 受此決, 白日升。

四、古仙宗崇大洞經

溯源流, 追上古。 證道者, 書唯普。 考真系, 別宗祖。

大小宗, 從頭數。 古仙宗, 遺上世。 極昌明, 在黃帝。 欲治國, 慕廣成。 訪崆峒, 論長生。 來具茨, 窺靖廬。 禮諸真, 奉芝圖。 探九室, 青城峰。 獲龍蹻, 有遺蹤。 守一經, 仙王授。 講生理, 除病垢。 無搖精, 無勞神。 隳肢體, 黜聰明。 神氣和, 結仙胎。 千二百, 身不衰。 淨樂國, 有王子。 出塵埃, 了生死。 入太和, 自勤苦。 提慧劍, 降二豎。 躍南崖, 現真武。 大功成, 報父母。 吳夫差, 仰止切。 求度人, 之齊國。 空洞篇, 不輕泄。 傳斯文, 四萬劫。 此一家, 宗大洞。 研真理, 蒼胡重。

五、金液聚玄兩相宜

金液宗, 始媧皇。 明造化, 法陰陽。 逮軒轅, 費專研。 政教餘, 且學仙。 合神藥, 煉金丹。 龍車舉, 鼎湖間。 得度者, 多近臣。 荊山下, 舊跡存。 此一家, 宗九鼎。 煉汞鉛, 窮根本。 聚玄宗, 左真傳。 授黃氏, 在周宣。 明內功, 法最簡。

但澄心, 物欲遣。 空無寂, 觀三要。 惟湛然, 期至道。 此一家, 宗清靜。 持定觀, 圓珠映。

六、胎息黃芽返童嬰

長淮宗, 開神。 居上, 得其真。 歸根法, 覆命關。 一字訣, 靜中參。 觀雲起, 調無弦。 窮妙有, 括人天。 此一家, 宗胎息。 弦際通, 複無極。 葆和宗, 老容成。 服五芽, 食雲英。 嚴固守, 元神充。 身不撓, 奪天工。 此一家, 宗服氣。 守玄牝, 還妙諦。

七、房室養生調神宗

調神宗, 傳素女。 保身法, 人妙理。 治眾病, 功奇巧。 補傷損, 顏不老。 攝精氣, 填血腦。 防邪偽, 慎檢討。 此一家, 宗內房。 明氣道, 養陽方。

八、南宮蒼益健利靈

南宮宗, 師一真。 秘密咒, 役鬼神。 揮靈劍, 妖邪遁。 隱形景, 須體證。 此一家, 宗符籙。 運精神, 合雲物。 蒼益宗, 系彭桐。 僦大隗, 並神農。 煉丹砂, 法乾綱。 采靈藥, 九加方。 茹石散, 餌瓊芝。

易骨髓, 返仙姿。 此一家, 宗服食。 延壽命, 保質原。 鍵利宗, 盛羲農。 赤松後, 數甯封。 治虛邪, 可延年。 漱靈液, 災不幹。 暢關節, 通泥丸。 壯體魄, 筋骨堅。 伏蟲蛇, 除患害。 驅惡疾, 百裡外。 此一家, 宗導引。 致精微, 入妙境。

九、設壇鎮邪從頭敘

科醮宗, 降高辛。 牧德台, 寶符膺。 資二儀, 奠嶽靈。 保國祚, 免災迍。 得解脫, 證玄宮。 藏金簡, 鐘山封。 夏禹王, 躬勤儉。 疏九河, 除時患。 鑿峽門, 多險阻。 祈神人, 陰相輔。 示玉印, 並經符。 斬世阨, 遣童律。 棲山咒, 力伏魔。 禁嶽瀆, 鏁淮渦。 竟此身, 水土平。 功績就, 入陽明。 吳會間, 張隱者。 鋤河濱, 獲元始。 築靈宮, 勤供養。 感天尊, 授大洞。 經籙法, 傳心印。 一句偈, 元伯敬。 祛瘟災, 除疫癘。 本願力, 歸上帝。 闔閭王, 登包墟。 窺林屋, 得禹書。 合一卷, 赤玉字。 百有七,

又十四。 太真科, 法維謹。 通典格, 有七等。 籙與科, 戒和律。 籙百二, 科四六。 戒千二, 律與齊。 大小章, 並醮儀。 此一家, 宗靈寶。 贊神明, 至幽渺。 上十宗, 是正傳。 分宗派, 別先後。

十、柱史玄妙傳三豐‍

尊柱史, 號猶龍。 越唐宋, 至三豐。 關令尹, 第一傳。 著九篇, 述淵源。 希夷君, 隱太華。 木岩集, 史文嘉。 六祖張, 號隱仙。 會南北, 玄要篇。 希夷下, 道學興。 第三傳, 堯夫承。 觀物篇, 經世書。 大圓理, 合虛無。 第六傳, 濂溪繼。 太極圖, 宗老易。 儒學派, 孔仲尼。 法聖哲, 志所期。 去適周, 景王間。 問諸禮, 師老聃。 子弓後, 是荀卿。 評諸子, 甚分明。 人心危, 道心微。 十六字, 道書辭。 第五傳, 乃韓非。 解喻老, 名法歸。 至賈誼, 踵前賢。 明道術, 修故篇。

十一、治道茅山多傳人

治道派, 本丈人。 至安期, 教乃分。 黃老術, 善治民。傳蓋公,終漢臣。安期下,付馬鳴。宗內學,陰真君。得太清,入赤城。煉白金,惠時貧。第三傳,魏伯陽。參同契,丹經王。神仙傳,且直言。謂假易,論作丹。唐彭曉,據元樞。釋真義,明鏡圖。茅山派,師鬼穀。授初成,隱華嶽。叔申君,西城傳。得二景,歸金壇。第五傳,清虛真。八隱書,高仙經。六傳周,號紫陽。靈暉籙,金玄章。清虛下,魏夫人。退靜室,諳黃庭。第九世,楊羲君。授正法,曲素文。紫陽下,推許映。服玉液,朝腦精。第二世,許侍朗。愈腹疾,服術方。簡寂公,為第六。修道藏,纂經籙。八世陶,號貞白。詮真誥,正隱訣。十一世,稱司馬。坐忘理,極正大。論吾人,在貴生。生道足,返天真。

十二、方仙要數葛仙翁

方仙派,西王母。降悶宮,授漢武。上清經,十二事。稽內傳,詳為志。十三傳,皆方技。五利徒,鮮真諦。漢淮南,重丹器。鴻寶書,惜久佚。葛仙翁,左氏傳。流珠歌,記生前。修真一,入大定。經醮法,遺鮑鄭。晉抱朴,得鄭書。述丹道,千有餘。論仙方,識元意。十二篇,稱絕藝。

十三、太平正一豫章派

太平宗,師于吉。青領書,百七十。修此法,嗣息增。論興國,較銖分。重經意,惟襄楷。累上疏,君不解。正一派,漢天師。盟威籙,拜章儀。斬故氣,消三業。得大丹,辨正邪。奉鬥經,度玉局。六十三,沿世襲。玄學派,宗何王。崇虛論,述老莊。至七賢,學無學。窺堂奧,推向郭。豫章派,祖蘭期。孝悌王,是本師。親點化,掘三墓。見屍體,身忽合。遙輕舉,顯神通。銅符券,蘊神功。傳諶母,守真鷹。囑度者,旌陽令。三祖許,號仙都。石函記,法鼎爐。

十四、全真修道南北宗

南宗興,祖伯端。天回鎮,師海蟾。臨行時,親囑咐。脫汝法,當授度。逢馬氏,司真行。至荊湖,餌丹升。三祖薛,本僧衲。參杏林,師環下。通宗說,覆命篇。得外護,道乃全。四祖陳,號泥丸。習*業,隱市廛。大雷書,黎母授。誅邪魔,除災咎。壺中藥,隨布濟。翠虛篇,遺散吏。五祖白,居武夷。海瓊集,顯秘密。北宗師,號重陽。宗鐘呂,祖少陽。五篇文,獲甘鎮。活死人,入墓寢。焚草庵,見真假。赴東溟,度烈馬。未生前,親抉剖。九轉丹,幾人悟。十五論,教化集。揆諸經,括玄義。邱劉譚,郝王孫。元中主,尊龍門。丹陽下,祖披雲。烏兔經,萃玄文。四祖趙,居南嶽。同源論,悔後學。致虛翁,是嫡傳。抒大要,闡先天。長春下,祖志平。承遺教,在燕京。葆光集,及語錄。建道場,巨集規模。四祖李,名浩然。西遊記,稱遺篇。五祖王,著信心。贈光教,主白雲。又八傳,至沖虛。撰正理,明玄機。繼此者,僧華陽。著仙論,道法昌。

十五、元始演法留戒律

律宗法,傳最古。虛皇尊,留青土。漢仙人,素行直。奉新笠,百八十。晉阮基,齊張岜,持大戒,禮寶偈。唐潘公,品戒目。重八一,輕州六。三真戒,師道一。勤修纂,法始卒。曰玄都,並研習。初遵十,中三百。智慧戒,屬妙德。女真戒,愛此行。勉過咎,律均衡。至明季,嗣昆陽。說心法,律益彰。已上說,十三宗。齋懺法,籙相從。

十六、三籙七齋天人通

曰金玉,曰黃籙。此三齋,資冥福。修金籙,喜宗皇。躬祈禱,時雨將。建鴻齋,道武君。克寰宇,掃煙氛。曰明真,曰自然。曰三元,曰八節。曰洞神,曰指教。曰塗炭,為七品。入聖法,升虛儀。遇修崇,福壽益。救苦懺,啟青玄。寶幡動,禮妙嚴。恩光力,瓶中柳。肉白骨,起枯朽。萬靈懺,何人集。柳真君,弟子俱。滅災禍,法瓊篇。通玄妙,了根源。所南公,繼諸家。哀煢獨,祭煉誇。敕何喬,詣冥途。拯滯魄,出幽都。

十七、知法動靜妙無窮

宗籙明,當知法。動與靜,須了達。曰水火,土木金。此五行,互為因。曰精神,魂魄意。此五神,隨所禦。曰命功,時物事。此五賊,不可執。內五神,外五賊。忽相感,生十業。業識起,有六欲。十七乘,從此立。眼鼻耳,舌身心。緣善惡,結習深。迷為凡,悟為聖。明順逆,修善行。曰靈仙,曰人仙。曰地仙,曰神仙。並天仙,為五等。用九六,絜綱領。自仙真,至上聖。各三遷,九品應。西與北,南與東。行攢簇,入中宮。曰龍虎,曰丹土。此三性,歸一處。運周天,勤烹煉。火焰飛,真人現。五氣聚,體用全。三一化,妙無邊。曰道身,曰真身。曰報身,乃三身。應身起,又生身。示妙相,順世困。任聚散,無限量。雲分身,化萬象。前為本,後為跡。隨機顯,常不一。有白元,有無英。有桃康,有司命。有太一,為五靈。彗圓備,神自明。天視通,梵音通。神觸通,神會通。夙神通,預兆通。周法界,無不窮。

十八、至德六度早修行

曰天地,曰水途。積世孽,當受辜。曰色累,曰愛累。曰貪累,曰華竟。曰身累,此五苦。並三途,為人難。聞思修,歸覺路。善體行,得會悟。正信度,定善度。金華度,普德度。元命度,全真度。斯漸證,稱六度。慈與愛,善與忍。四行足,丹書允。曰真常,曰淨應。此四德,清都證。聖凡路,淨穢門。凡五道,不須論。

十九、天地陰陽須自明

曰黃曾,有六天。百善功,得升遷。曰越衡,十八天。六根淨,粗塵捐。次六天,細且輕。再致六,輕染更。曰霄度,乃四天。忘心識,轉氣觀。漸為妙,入重玄。無淪壞,四梵天。曰常融,曰玉隆。曰梵度,賈夷終。此四民,並三界。躡諸乘,無滯礙。既明天,須論地。地依天,氣包舉。十方界,及洞淵。六無聚,擁京山。混無分,沌樸大。雲莪莪,無高下。溟寂然,梓無涯。羅天布,三境奢。蒙細雨,鴻益華。洪鈞運,無障遮。徑四維,八圓界。浮虛空,風所待。風虛摩,氣掄然。金剛力,乘乎天。日月星,倍迴圈。重重涉,似轉丸。陰與陽,過不及。若扞格,生災翳。曰九陽,曰百六。運天關,轉地軸。計輪回,三千六。陰否蝕,陽激勃。天窮陰,地窮陽。兩大輪,共頡頏。觀上下,人在中。距四方,入穹窿。數此地,至浩劫。非道力,誰不滅。潤澤地,金粟地。剛鐵地,水澤地。大風澤,稱五地。空色潤,至微細。曰戊土,曰已土。曰浮黎,為三土。

二十、歷代神仙把路引

度人經,且說明。六十一,次第分。太上道,上真道。中真道,種種道。知其幾,觀其竅。空無礙,入眾妙。凡學人,當自體。志向堅,萬善舉。信能行,功無比。除穢垢,勤磨洗。參眾術,撮樞要。循階梯,爰深造。窺琅環,探玄奧。致虛寂,無朕兆。昔穆王,厭國情。輕富貴,徂昆侖。李八百,古蜀君。去歸隱,禪鱉靈。王子晉,好神仙。隨浮邱,駕鶴還。善濟物,馬師皇。愈龍疾,甘草湯。介元則,有道術。釣鯔魚,獻吳王。董仲君,善服氣。曾被獄,隱形去。幼學道,錢妙真。居句曲,誦仙經。七歲童,丁令威。學仙道,千年歸。暨彗琰,修蟬蛻。天目山,棺版飛。馮薛氏,修苦行。得屍解,玄鶴迎。太玄女,少喪夫。治仙術,坐行廚。張珍奴,悔青樓。感呂仙,得真修。古高真,誥諦多。嗟同人,易蹉跎。作三字,勉初學。細醋精,得至樂。莫泥象,莫執文。悟此理,乃為真。

北京符籙文化院

道教

善治民。傳蓋公,終漢臣。安期下,付馬鳴。宗內學,陰真君。得太清,入赤城。煉白金,惠時貧。第三傳,魏伯陽。參同契,丹經王。神仙傳,且直言。謂假易,論作丹。唐彭曉,據元樞。釋真義,明鏡圖。茅山派,師鬼穀。授初成,隱華嶽。叔申君,西城傳。得二景,歸金壇。第五傳,清虛真。八隱書,高仙經。六傳周,號紫陽。靈暉籙,金玄章。清虛下,魏夫人。退靜室,諳黃庭。第九世,楊羲君。授正法,曲素文。紫陽下,推許映。服玉液,朝腦精。第二世,許侍朗。愈腹疾,服術方。簡寂公,為第六。修道藏,纂經籙。八世陶,號貞白。詮真誥,正隱訣。十一世,稱司馬。坐忘理,極正大。論吾人,在貴生。生道足,返天真。

十二、方仙要數葛仙翁

方仙派,西王母。降悶宮,授漢武。上清經,十二事。稽內傳,詳為志。十三傳,皆方技。五利徒,鮮真諦。漢淮南,重丹器。鴻寶書,惜久佚。葛仙翁,左氏傳。流珠歌,記生前。修真一,入大定。經醮法,遺鮑鄭。晉抱朴,得鄭書。述丹道,千有餘。論仙方,識元意。十二篇,稱絕藝。

十三、太平正一豫章派

太平宗,師于吉。青領書,百七十。修此法,嗣息增。論興國,較銖分。重經意,惟襄楷。累上疏,君不解。正一派,漢天師。盟威籙,拜章儀。斬故氣,消三業。得大丹,辨正邪。奉鬥經,度玉局。六十三,沿世襲。玄學派,宗何王。崇虛論,述老莊。至七賢,學無學。窺堂奧,推向郭。豫章派,祖蘭期。孝悌王,是本師。親點化,掘三墓。見屍體,身忽合。遙輕舉,顯神通。銅符券,蘊神功。傳諶母,守真鷹。囑度者,旌陽令。三祖許,號仙都。石函記,法鼎爐。

十四、全真修道南北宗

南宗興,祖伯端。天回鎮,師海蟾。臨行時,親囑咐。脫汝法,當授度。逢馬氏,司真行。至荊湖,餌丹升。三祖薛,本僧衲。參杏林,師環下。通宗說,覆命篇。得外護,道乃全。四祖陳,號泥丸。習*業,隱市廛。大雷書,黎母授。誅邪魔,除災咎。壺中藥,隨布濟。翠虛篇,遺散吏。五祖白,居武夷。海瓊集,顯秘密。北宗師,號重陽。宗鐘呂,祖少陽。五篇文,獲甘鎮。活死人,入墓寢。焚草庵,見真假。赴東溟,度烈馬。未生前,親抉剖。九轉丹,幾人悟。十五論,教化集。揆諸經,括玄義。邱劉譚,郝王孫。元中主,尊龍門。丹陽下,祖披雲。烏兔經,萃玄文。四祖趙,居南嶽。同源論,悔後學。致虛翁,是嫡傳。抒大要,闡先天。長春下,祖志平。承遺教,在燕京。葆光集,及語錄。建道場,巨集規模。四祖李,名浩然。西遊記,稱遺篇。五祖王,著信心。贈光教,主白雲。又八傳,至沖虛。撰正理,明玄機。繼此者,僧華陽。著仙論,道法昌。

十五、元始演法留戒律

律宗法,傳最古。虛皇尊,留青土。漢仙人,素行直。奉新笠,百八十。晉阮基,齊張岜,持大戒,禮寶偈。唐潘公,品戒目。重八一,輕州六。三真戒,師道一。勤修纂,法始卒。曰玄都,並研習。初遵十,中三百。智慧戒,屬妙德。女真戒,愛此行。勉過咎,律均衡。至明季,嗣昆陽。說心法,律益彰。已上說,十三宗。齋懺法,籙相從。

十六、三籙七齋天人通

曰金玉,曰黃籙。此三齋,資冥福。修金籙,喜宗皇。躬祈禱,時雨將。建鴻齋,道武君。克寰宇,掃煙氛。曰明真,曰自然。曰三元,曰八節。曰洞神,曰指教。曰塗炭,為七品。入聖法,升虛儀。遇修崇,福壽益。救苦懺,啟青玄。寶幡動,禮妙嚴。恩光力,瓶中柳。肉白骨,起枯朽。萬靈懺,何人集。柳真君,弟子俱。滅災禍,法瓊篇。通玄妙,了根源。所南公,繼諸家。哀煢獨,祭煉誇。敕何喬,詣冥途。拯滯魄,出幽都。

十七、知法動靜妙無窮

宗籙明,當知法。動與靜,須了達。曰水火,土木金。此五行,互為因。曰精神,魂魄意。此五神,隨所禦。曰命功,時物事。此五賊,不可執。內五神,外五賊。忽相感,生十業。業識起,有六欲。十七乘,從此立。眼鼻耳,舌身心。緣善惡,結習深。迷為凡,悟為聖。明順逆,修善行。曰靈仙,曰人仙。曰地仙,曰神仙。並天仙,為五等。用九六,絜綱領。自仙真,至上聖。各三遷,九品應。西與北,南與東。行攢簇,入中宮。曰龍虎,曰丹土。此三性,歸一處。運周天,勤烹煉。火焰飛,真人現。五氣聚,體用全。三一化,妙無邊。曰道身,曰真身。曰報身,乃三身。應身起,又生身。示妙相,順世困。任聚散,無限量。雲分身,化萬象。前為本,後為跡。隨機顯,常不一。有白元,有無英。有桃康,有司命。有太一,為五靈。彗圓備,神自明。天視通,梵音通。神觸通,神會通。夙神通,預兆通。周法界,無不窮。

十八、至德六度早修行

曰天地,曰水途。積世孽,當受辜。曰色累,曰愛累。曰貪累,曰華竟。曰身累,此五苦。並三途,為人難。聞思修,歸覺路。善體行,得會悟。正信度,定善度。金華度,普德度。元命度,全真度。斯漸證,稱六度。慈與愛,善與忍。四行足,丹書允。曰真常,曰淨應。此四德,清都證。聖凡路,淨穢門。凡五道,不須論。

十九、天地陰陽須自明

曰黃曾,有六天。百善功,得升遷。曰越衡,十八天。六根淨,粗塵捐。次六天,細且輕。再致六,輕染更。曰霄度,乃四天。忘心識,轉氣觀。漸為妙,入重玄。無淪壞,四梵天。曰常融,曰玉隆。曰梵度,賈夷終。此四民,並三界。躡諸乘,無滯礙。既明天,須論地。地依天,氣包舉。十方界,及洞淵。六無聚,擁京山。混無分,沌樸大。雲莪莪,無高下。溟寂然,梓無涯。羅天布,三境奢。蒙細雨,鴻益華。洪鈞運,無障遮。徑四維,八圓界。浮虛空,風所待。風虛摩,氣掄然。金剛力,乘乎天。日月星,倍迴圈。重重涉,似轉丸。陰與陽,過不及。若扞格,生災翳。曰九陽,曰百六。運天關,轉地軸。計輪回,三千六。陰否蝕,陽激勃。天窮陰,地窮陽。兩大輪,共頡頏。觀上下,人在中。距四方,入穹窿。數此地,至浩劫。非道力,誰不滅。潤澤地,金粟地。剛鐵地,水澤地。大風澤,稱五地。空色潤,至微細。曰戊土,曰已土。曰浮黎,為三土。

二十、歷代神仙把路引

度人經,且說明。六十一,次第分。太上道,上真道。中真道,種種道。知其幾,觀其竅。空無礙,入眾妙。凡學人,當自體。志向堅,萬善舉。信能行,功無比。除穢垢,勤磨洗。參眾術,撮樞要。循階梯,爰深造。窺琅環,探玄奧。致虛寂,無朕兆。昔穆王,厭國情。輕富貴,徂昆侖。李八百,古蜀君。去歸隱,禪鱉靈。王子晉,好神仙。隨浮邱,駕鶴還。善濟物,馬師皇。愈龍疾,甘草湯。介元則,有道術。釣鯔魚,獻吳王。董仲君,善服氣。曾被獄,隱形去。幼學道,錢妙真。居句曲,誦仙經。七歲童,丁令威。學仙道,千年歸。暨彗琰,修蟬蛻。天目山,棺版飛。馮薛氏,修苦行。得屍解,玄鶴迎。太玄女,少喪夫。治仙術,坐行廚。張珍奴,悔青樓。感呂仙,得真修。古高真,誥諦多。嗟同人,易蹉跎。作三字,勉初學。細醋精,得至樂。莫泥象,莫執文。悟此理,乃為真。

北京符籙文化院

道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