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主編訪談系列:《揚子江》詩刊主編胡弦

中國詩歌網近期對《揚子江》、《詩歌月刊》、《詩潮》、《草堂》、《綠風》、《中國詩歌》、《讀詩》、《漢詩》、《詩歌風賞》等國內重要詩歌刊物的主編進行了系列採訪。 他們分享了各自的詩學觀念、對當代詩壇的看法, 暢談了他們的辦刊宗旨、新年工作計畫等。 首先推出對《揚子江》詩刊主編胡弦的採訪。 提問者王士強, 詩歌評論家、天津社科院副研究員。

胡弦, 現居南京, 供職於《揚子江詩刊》。 出版詩集《沙漏》《空樓梯》、散文集《菜蔬小語》《永遠無法返鄉的人》等。 曾獲《詩刊》《十月》《作品》《芳草》等雜誌年度詩歌獎、聞一多詩歌獎、徐志摩詩歌獎、柔剛詩歌獎、騰訊書院文學獎、花地文學榜年度詩人獎等。

王士強:作為詩人和作為《揚子江》詩刊主編的胡弦都非常重要。 我們先從詩人胡弦談起吧。 你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開始詩歌寫作的?

胡 弦:開始寫詩是在90年代初, 那時我在中學教書, 在業餘時間總得幹點什麼。

原來寫點散文, 後來轉移到更愛寫詩。 詩句的形成, 有種難言的神秘性, 這個最吸引我。

王士強:你的出生地是在徐州, 屬於蘇北。 早年的經歷對你的寫作有什麼樣的影響?

胡 弦:影響巨大。 我出生的那個村莊是在黃河故道上。 黃河斷流後, 河道上慢慢形成了村莊, 我就出生在那樣的地方, 並在那裡長大。 不管人生怎樣變化, 故鄉、村莊的內涵都是極為豐富的, 而且會隨著出走者人生閱歷、寫作經驗的變化而變化, 變得像個取之不盡的寶藏。

王士強:你後來主要是在南京生活、工作。 我覺得你的詩裡面南方、江南的特質還是比較明顯的。 在我的感覺裡, 胡弦一定意義上更像一位名士, 身上有一種古風、名士范。 跟我們現在這種氣急敗壞、氣喘吁吁的“現代”社會是不一樣、不合拍的, 氣定神閑, 從容不迫。 你的詩是一種非常安靜、沉靜的詩, 不跟風、不造勢, 向內用力, 純粹, 有味道, 耐讀。 然後, 你的詩裡面確實有一種江南特徵。 從大一點的視野來看, 我們知道, 南方和北方從地理到文化還是有很多不同,

江南潮濕多雨, 南方的作品裡面大多有比較明顯的抒情特徵, 有比較唯美、感傷甚至頹廢的東西, 它更注重日常生活的書寫, 有一種溫潤的東西。 中國新詩在20世紀以來, 從它出生、面世實際上就被革命話語、政治話語所籠罩, 這使得現代漢語變得比較乾燥、強硬、簡單, 缺乏彈性, 不柔和。 我覺得這種政治話語主導性的取向是北方的, 北方是大漠孤煙, 南方是小橋流水, 北方是金戈鐵馬, 南方是兒女情長, 這麼區分比較簡單化, 但是也能說明一定問題。 近些年的詩歌裡面一些南方的特質在凸顯、生長, 它主要的不是追求一種外向的社會性的改造現實、改造社會的“意義”, 而更多追求的是一種意思、意趣、意味、味道、滋味,
這樣就使得詩歌有了更豐富, 可以玩味、體味的空間。 我認為這是對現代漢語的品質在做一種補充、修正、改良, 對我們的文學、文化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覺得你的詩裡面也體現著這種“南方”或者說“江南”的美學特質。

胡 弦:對, 特別是我這十來年的創作, 南方的特質可能更為明顯。 隨著現代交通和資訊的高度發達, 地域特色在減弱。 但如果是一個生活者, 即便是在看上去一個範本一樣的都市里, 文化底蘊風土人情的差別仍是巨大的、隱匿而深情的。 詩人是永恆的遊子, 反過來說, 你所邂逅的, 常常也會給你以故鄉感。 現在漸漸地, 我的詩以寫南方的居多了。 而且在更多文化領域的題材選擇上, 南方感也特別強。 我想我已喜歡上了南方, 比如江南一詞,對我,既是身在其中,同時也是個一直不曾抵達的夢境。江南,它實際上已經完全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是我日日在體驗的一種南方感覺,是一種我的心靈基於南方風物而接通的生活趣味、語言感覺和歷史場域。

王士強:我覺得你詩裡面還是比較明顯的古典詩歌的氣韻。我覺得這一點似乎還不能夠簡單從詩歌本身來看,我覺得它倒不是或者不僅僅是古典詩歌精神的一種復活,它更可能是一種人文精神和氣息,一種傳統的文脈,或者說中華文脈的一種延續、接續,在這裡它可能是有一些很深層的東西在裡面的。我想問一下你對古典詩歌、古典文學的接受的情況,受到了它們什麼樣的影響?

胡 弦:我最早識字,是從繁體字開始。我很小的時候,祖父跟家裡人分開住,他作為守林人住在村外的小茅屋裡。他藏有幾本繁體字的小說,我從那幾本小說開始識字。同時,他還是個說書人,走村串鄉說的就是自己創作的一個武俠小說,所以我受他的薰染,那時候就想著自己長大後也要做一個說書人。我現在有很多詩歌的題材,可能自己不介紹別人看不出來,就是來自當初我接觸到的那種民間的曲藝。《空樓梯》這本詩集,原定的名字是《定風波》,源自我的一首同題詩。詩的題目是詞牌,內容則來自民間大鼓《十把穿金扇》,後被出版時被編輯改掉了,詩也刪了。寫新詩之前,我寫過一陣子古詩,我一直有背誦古詩詞的習慣。我想,這些對我的新詩寫作,影響是無形的。古典的東西,進入新詩不是拿來或直接徵用,應該是消化後的東西,比如我的一些詩,讀者看到的是口語,但我自己知道有什麼古典的淵源在裡面,比如故事、語調、心境、節奏,等等。

王士強:另外一個維度上的,你喜歡哪些外國詩歌,受到了怎樣的影響?

胡 弦:喜歡的外國詩人和詩太多,不可數。在我寫作的起步階段,外國詩歌的影響是巨大的,正是因為外國詩的新鮮感受,我才不再寫格律詩,轉而學習寫自由詩。具體到某些時間段,影響我的詩人就是小範圍的了,比如,我從里爾克那裡體悟到了時間,這和從李白、杜甫那裡體驗到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再如我從博爾赫斯那裡除了得到時間感,還有奇妙的空間感。一個詩人不可能為了寫詩精通多少語言,但即便到了寫作比較成熟的階段,讀翻譯詩仍然是個不錯的參考。

王士強:作為詩歌編輯、詩歌刊物的主編,這個身份對你個人的詩歌寫作有什麼影響?

胡 弦:影響是有的,一是會擠佔一些時間,難得有連續性、整塊的時間用於創作,這樣,對長詩創作影響更大些。另一個是作為編輯,在稿件篩選的過程中,要讀大量的詩,甚至是許多寫得不太好的詩,長期下來,對自己創作的觸覺有磨損。當然,好的稿件,對我也有喚醒作用。

王士強:你的寫作你自己可以分成幾個階段,這個過程當中你的詩歌觀念發生過哪些變化?

胡 弦:按照生活階段劃分似乎更容易些。按寫作分,我自己也分不清。我在鄉村學校教書十年,然後在縣報和文化館工作八年,這八年也是要跑鄉村的。所以,我對鄉村是如此熟悉,它的村莊、田野、風俗、人心、變異,我都熟悉。那也是我寫作的早期階段,鄉村題材為主。徐州有種來自漢墓的淺浮雕,叫漢畫像石,大約在2000年後,我研究過一陣子這種石頭,寫了一點東西,這個可以視作我的寫作觸覺往文化領域的試探,以後則成為常態。但真正覺得自己能把詩歌寫作持續下去,甚至寫一輩子,則是這十年左右的事情。我想一個詩人最幸福的感覺,不是你寫得好了,而是覺得你可以一直寫下去,把寫詩與生命相始終。目前我則在嘗試寫一種新型的山水詩,從繼承和變化的角度,重新打量山川。這裡,既有前人的經驗,也有自己的想法,當然最難的是對語言的感覺。

王士強:問一個宏觀一點的問題,關於當前詩歌的發展狀況,整體水準,你會做怎樣的評價?

胡 弦:當前資訊發達,但總體感覺我難言有準確的判斷。比如看南京詩歌,我不認識路東之前是一種感覺,看了他的詩,總體感覺就變了——他是個被嚴重遮蔽的重要詩人。所以,所謂整體,可能仍是由少數重要詩人決定的。而且我感覺,正是現代資訊的發達,放大了熱鬧和喧囂,並且可能造成了對優秀詩人更嚴重的遮蔽。即便我在刊物上想重點推出某個詩人,效果也不是很好,這應該也是紙媒遇到的最嚴峻的挑戰。回到約稿上來,六十歲以上的詩人該向誰約稿?我常常茫然。所以,一個詩人寫作力量的保持和可持續性,可能是中國詩人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我們總以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大國,一個大的時代。但這種大,並不負責產生詩人和詩歌的大。許多中年詩人不能安心于小,盲目求大,把自己人為地耗空了,也可能是當前寫作的一個嚴重症候。

王士強:我同意你的觀點,我為什麼提這個問題呢,因為前幾天參加一個會,一些詩歌圈之外的,不讀詩也不寫詩的人,對詩歌很不滿、很不屑,就說現在的詩沒什麼影響力,沒什麼意義。現在好像批評詩歌就成了一種潮流、一種“政治正確”,我覺得這樣是有問題的。我們現在的詩歌狀況,整體來看,它雖然存在很多問題,問題非常多,但是我覺得總的來說應該是在向更高的階段在前進的過程當中。我是覺得,如果跟古典詩歌相比的話,我們的古典詩歌發展好了幾千年,那你說它的可能性、它的生命力已經基本差不多了,我覺得這個可能是一種事實,但是新詩到現在不過一百年的時間,一百年跟好幾千年相比的話,如果說它已經沒有活力了,它生命已經走完了,我覺得這是沒有道理的。我們現在詩歌的這種狀況,它相對來說還是更自由的,跟以前相比它還是處在更自由、更多元、更豐富、更複雜的一個階段。我覺得對它的未來也還是值得期待的,雖然我們應該保持一種謹慎的樂觀,要面對它的很多問題,這是我的一個基本的觀點。再問一個問題,關於你的詩歌觀念和詩歌追求,如果用一個詞或幾個詞來描述的話,你會怎樣描述?

胡 弦:我覺得一個詞就夠了,就是質樸。就是你寫作的時候,你用詞怎麼樣繁複,怎麼走簡潔路線,我覺得最後要歸於這個質樸,但是這個質樸已經不是原生態的質樸,它經過提煉之後,經過各種五顏六色之後達到一個質樸。質樸也有字面的意思,但和我自己的追求還是有區別的,比如說質樸的品質,質樸這裡面包含了多少東西,它裡面包含的東西怎樣去追求,等等。

《揚子江》詩刊2016年第1期封面

王士強:作為國內重要的詩歌刊物,《揚子江》詩刊秉持的辦刊宗旨是什麼?在欄目設置方面有什麼特色,後面有沒有一些進行變化或調整的設想?

胡 弦:《揚子江詩刊》的辦刊宗旨是“經典、氣質、多元”。“經典”是為漢語詩歌經典化提供樣本。“氣質”是除詩歌外,注重詩學氛圍,培養刊物的詩學氣質。“多元”即包容,對各種風格流派的詩歌兼收並蓄。但無論何種風格,最終都要以詩的品質為本。

王士強:作為刊物的編輯和主編所面臨的問題和思考的重心應該還是不一樣的。在當前環境下,你作為詩歌刊物主編所面臨的問題或者說主要的苦惱、焦慮是什麼?

胡 弦:有苦惱的,或者說必須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怎樣吸引寫得好的年輕人和我們還不知道的實力詩人給我們投稿,還有就是,怎樣從一個詩人那裡拿到他寫得最好的東西。

《揚子江》詩刊2017年第1期封面

王士強:在互聯網時代,詩歌刊物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網路新媒體給傳統刊物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胡 弦:網路將是或已是展示詩歌的主要平臺,傳統紙媒的空間將會被進一步壓縮。但紙媒將作為一個經過過濾、集萃後的高端詩歌產品而存在,從而起到為時代“留證”的作用,也為當下優秀詩歌文本的流傳提供備選樣本。

王士強:作為資深的詩歌編輯和優秀的詩人,您有什麼忠告要和年輕的詩歌寫作者說?

胡 弦:警惕營養過剩,警惕同質化,尋找並確立自己的語言個性。

王士強:在舉薦詩人方面,明年《揚子江》詩刊將有什麼新的舉措?另外在詩歌交流、詩歌活動方面有什麼計畫?

胡 弦:準備加強網路建設,從被遮蔽的詩人群體中尋找優秀詩歌文本,同時將圍繞傳統的繼承及文化遺存對新詩寫作的參與等做些專題交流和研討活動。

《揚子江》詩刊2018年第1期封面

比如江南一詞,對我,既是身在其中,同時也是個一直不曾抵達的夢境。江南,它實際上已經完全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是我日日在體驗的一種南方感覺,是一種我的心靈基於南方風物而接通的生活趣味、語言感覺和歷史場域。

王士強:我覺得你詩裡面還是比較明顯的古典詩歌的氣韻。我覺得這一點似乎還不能夠簡單從詩歌本身來看,我覺得它倒不是或者不僅僅是古典詩歌精神的一種復活,它更可能是一種人文精神和氣息,一種傳統的文脈,或者說中華文脈的一種延續、接續,在這裡它可能是有一些很深層的東西在裡面的。我想問一下你對古典詩歌、古典文學的接受的情況,受到了它們什麼樣的影響?

胡 弦:我最早識字,是從繁體字開始。我很小的時候,祖父跟家裡人分開住,他作為守林人住在村外的小茅屋裡。他藏有幾本繁體字的小說,我從那幾本小說開始識字。同時,他還是個說書人,走村串鄉說的就是自己創作的一個武俠小說,所以我受他的薰染,那時候就想著自己長大後也要做一個說書人。我現在有很多詩歌的題材,可能自己不介紹別人看不出來,就是來自當初我接觸到的那種民間的曲藝。《空樓梯》這本詩集,原定的名字是《定風波》,源自我的一首同題詩。詩的題目是詞牌,內容則來自民間大鼓《十把穿金扇》,後被出版時被編輯改掉了,詩也刪了。寫新詩之前,我寫過一陣子古詩,我一直有背誦古詩詞的習慣。我想,這些對我的新詩寫作,影響是無形的。古典的東西,進入新詩不是拿來或直接徵用,應該是消化後的東西,比如我的一些詩,讀者看到的是口語,但我自己知道有什麼古典的淵源在裡面,比如故事、語調、心境、節奏,等等。

王士強:另外一個維度上的,你喜歡哪些外國詩歌,受到了怎樣的影響?

胡 弦:喜歡的外國詩人和詩太多,不可數。在我寫作的起步階段,外國詩歌的影響是巨大的,正是因為外國詩的新鮮感受,我才不再寫格律詩,轉而學習寫自由詩。具體到某些時間段,影響我的詩人就是小範圍的了,比如,我從里爾克那裡體悟到了時間,這和從李白、杜甫那裡體驗到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再如我從博爾赫斯那裡除了得到時間感,還有奇妙的空間感。一個詩人不可能為了寫詩精通多少語言,但即便到了寫作比較成熟的階段,讀翻譯詩仍然是個不錯的參考。

王士強:作為詩歌編輯、詩歌刊物的主編,這個身份對你個人的詩歌寫作有什麼影響?

胡 弦:影響是有的,一是會擠佔一些時間,難得有連續性、整塊的時間用於創作,這樣,對長詩創作影響更大些。另一個是作為編輯,在稿件篩選的過程中,要讀大量的詩,甚至是許多寫得不太好的詩,長期下來,對自己創作的觸覺有磨損。當然,好的稿件,對我也有喚醒作用。

王士強:你的寫作你自己可以分成幾個階段,這個過程當中你的詩歌觀念發生過哪些變化?

胡 弦:按照生活階段劃分似乎更容易些。按寫作分,我自己也分不清。我在鄉村學校教書十年,然後在縣報和文化館工作八年,這八年也是要跑鄉村的。所以,我對鄉村是如此熟悉,它的村莊、田野、風俗、人心、變異,我都熟悉。那也是我寫作的早期階段,鄉村題材為主。徐州有種來自漢墓的淺浮雕,叫漢畫像石,大約在2000年後,我研究過一陣子這種石頭,寫了一點東西,這個可以視作我的寫作觸覺往文化領域的試探,以後則成為常態。但真正覺得自己能把詩歌寫作持續下去,甚至寫一輩子,則是這十年左右的事情。我想一個詩人最幸福的感覺,不是你寫得好了,而是覺得你可以一直寫下去,把寫詩與生命相始終。目前我則在嘗試寫一種新型的山水詩,從繼承和變化的角度,重新打量山川。這裡,既有前人的經驗,也有自己的想法,當然最難的是對語言的感覺。

王士強:問一個宏觀一點的問題,關於當前詩歌的發展狀況,整體水準,你會做怎樣的評價?

胡 弦:當前資訊發達,但總體感覺我難言有準確的判斷。比如看南京詩歌,我不認識路東之前是一種感覺,看了他的詩,總體感覺就變了——他是個被嚴重遮蔽的重要詩人。所以,所謂整體,可能仍是由少數重要詩人決定的。而且我感覺,正是現代資訊的發達,放大了熱鬧和喧囂,並且可能造成了對優秀詩人更嚴重的遮蔽。即便我在刊物上想重點推出某個詩人,效果也不是很好,這應該也是紙媒遇到的最嚴峻的挑戰。回到約稿上來,六十歲以上的詩人該向誰約稿?我常常茫然。所以,一個詩人寫作力量的保持和可持續性,可能是中國詩人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我們總以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大國,一個大的時代。但這種大,並不負責產生詩人和詩歌的大。許多中年詩人不能安心于小,盲目求大,把自己人為地耗空了,也可能是當前寫作的一個嚴重症候。

王士強:我同意你的觀點,我為什麼提這個問題呢,因為前幾天參加一個會,一些詩歌圈之外的,不讀詩也不寫詩的人,對詩歌很不滿、很不屑,就說現在的詩沒什麼影響力,沒什麼意義。現在好像批評詩歌就成了一種潮流、一種“政治正確”,我覺得這樣是有問題的。我們現在的詩歌狀況,整體來看,它雖然存在很多問題,問題非常多,但是我覺得總的來說應該是在向更高的階段在前進的過程當中。我是覺得,如果跟古典詩歌相比的話,我們的古典詩歌發展好了幾千年,那你說它的可能性、它的生命力已經基本差不多了,我覺得這個可能是一種事實,但是新詩到現在不過一百年的時間,一百年跟好幾千年相比的話,如果說它已經沒有活力了,它生命已經走完了,我覺得這是沒有道理的。我們現在詩歌的這種狀況,它相對來說還是更自由的,跟以前相比它還是處在更自由、更多元、更豐富、更複雜的一個階段。我覺得對它的未來也還是值得期待的,雖然我們應該保持一種謹慎的樂觀,要面對它的很多問題,這是我的一個基本的觀點。再問一個問題,關於你的詩歌觀念和詩歌追求,如果用一個詞或幾個詞來描述的話,你會怎樣描述?

胡 弦:我覺得一個詞就夠了,就是質樸。就是你寫作的時候,你用詞怎麼樣繁複,怎麼走簡潔路線,我覺得最後要歸於這個質樸,但是這個質樸已經不是原生態的質樸,它經過提煉之後,經過各種五顏六色之後達到一個質樸。質樸也有字面的意思,但和我自己的追求還是有區別的,比如說質樸的品質,質樸這裡面包含了多少東西,它裡面包含的東西怎樣去追求,等等。

《揚子江》詩刊2016年第1期封面

王士強:作為國內重要的詩歌刊物,《揚子江》詩刊秉持的辦刊宗旨是什麼?在欄目設置方面有什麼特色,後面有沒有一些進行變化或調整的設想?

胡 弦:《揚子江詩刊》的辦刊宗旨是“經典、氣質、多元”。“經典”是為漢語詩歌經典化提供樣本。“氣質”是除詩歌外,注重詩學氛圍,培養刊物的詩學氣質。“多元”即包容,對各種風格流派的詩歌兼收並蓄。但無論何種風格,最終都要以詩的品質為本。

王士強:作為刊物的編輯和主編所面臨的問題和思考的重心應該還是不一樣的。在當前環境下,你作為詩歌刊物主編所面臨的問題或者說主要的苦惱、焦慮是什麼?

胡 弦:有苦惱的,或者說必須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怎樣吸引寫得好的年輕人和我們還不知道的實力詩人給我們投稿,還有就是,怎樣從一個詩人那裡拿到他寫得最好的東西。

《揚子江》詩刊2017年第1期封面

王士強:在互聯網時代,詩歌刊物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網路新媒體給傳統刊物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胡 弦:網路將是或已是展示詩歌的主要平臺,傳統紙媒的空間將會被進一步壓縮。但紙媒將作為一個經過過濾、集萃後的高端詩歌產品而存在,從而起到為時代“留證”的作用,也為當下優秀詩歌文本的流傳提供備選樣本。

王士強:作為資深的詩歌編輯和優秀的詩人,您有什麼忠告要和年輕的詩歌寫作者說?

胡 弦:警惕營養過剩,警惕同質化,尋找並確立自己的語言個性。

王士強:在舉薦詩人方面,明年《揚子江》詩刊將有什麼新的舉措?另外在詩歌交流、詩歌活動方面有什麼計畫?

胡 弦:準備加強網路建設,從被遮蔽的詩人群體中尋找優秀詩歌文本,同時將圍繞傳統的繼承及文化遺存對新詩寫作的參與等做些專題交流和研討活動。

《揚子江》詩刊2018年第1期封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