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傳統文化:從“有意思”到“有意味”

詩意盎然報春來。 2017年春節期間, 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紅遍大江南北。 這檔被譽為詩詞界“饕餮盛宴”的節目宛如一股清流, 讓看膩了歌手選秀、明星綜藝等娛樂節目的觀眾們耳目一新。 “冷”知識在“熱”背景中復活, 深刻啟示著我們:在這個喧囂浮躁的年代, 我們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這檔節目火爆異常, 讓人多多少少有些意外。 實際上, 老百姓對於古典詩詞的喜愛, 是一以貫之的, 但需要用恰當的方式來進一步啟動。 詩詞大會正是因為暗合了社會中本就潛藏著的瞭解傳統文化的需求,

將電視節目模式和詩詞文化傳播相結合, 才成為了所謂的“螢屏清流”。

從“關關雎鳩”的詩經泛起點點輕波漣漪, 到“落月搖情滿江樹”“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詩詞驚豔、百花齊放, 再到“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的遷客騷情, 中華詩詞文化綿延千年卻始終熠熠生輝。 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文化環境和文化傳統得以逐步修復, 出現詩詞熱是自然而然的現象。 可以說, 古典詩詞的“熱”, 源于文化傳統固有的“美”。

但也有人可能會疑惑:日常生活中我們已不使用文言文了, 為什麼還需要古典詩詞?特別是在當前娛樂化和商業文化流行的語境下, 應如何透過古詩詞熱的現象看待其本質, 該怎樣傳承古詩詞, 讓它富有當代性和生命力?這儼然已成為繞不開、躲不過的話題。

必須指出, 對待古詩詞的功效, 不能直接採取實用主義的、功利化的態度;宣導古詩詞的閱讀、朗誦, 更不是簡單粗暴的“崇古”“復古”。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和追求, 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從這個意義上講, 古典詩詞是中國人的精神禮贊。 守望“詩心”, 守的是“詩”也是“心”, 更是民族的“根”和“魂”, 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自信源泉。

當鋼筋混凝土的厚重感逼迫著我們加快腳步奔跑, 當《我是歌手》等綜藝節目佔據著螢幕太多的空間, 我們更需要古典詩詞的薰陶, 需要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潛移默化。 古典詩詞凝聚了大量美好、文雅、高貴的文字,

可以説明我們克服對生命焦慮、不安、瑣碎, 讓我們能看到“詩和遠方”。 儘管時空相隔, 但古詩文中蘊含的情感是貼近當下的。 傾聽古人的聲音, 觸及前輩的思想, 感悟聖哲的意境, 這正是詩詞大會所傳遞的正能量。

但優秀的精神文化仍需要良好的傳承載體。 《大學》有雲:“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文化的“年輕化”與文化發展的新社會環境、新創制模式緊密相關。 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 證明了“曲高”的古詩詞也能引來大眾的“應和”, 關鍵是能否找到符合大眾文化追求、生活節奏和欣賞偏好的方式, 順應傳統文化的傳播規律, 創新傳播形式。

因此, 守望“詩心”, 亦需做好傳承與展望。 傳統詩詞穿越時代而仍有浸潤心靈、啟迪人心的力量,

不僅意味著需要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更好對接, 更意味著傳播方式需要隨著時代變遷而推陳出新, 創造性地使之轉為現代型, 從而實現傳統文化從“有意思”到“有意味”的文化認同升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