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的另類臉譜:北洋名士的脾氣,不知家在哪裡,忘懷心歸何處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二百零九):呆氣與靈氣。

北洋時期的掌舵人, 或多或少都面對一個嚴峻的問題, 那就是如何管住文人的嘴巴。 對比大清廟堂之上的“多磕頭, 少說話”, 北洋時代的文人們似乎終於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 將蒼生大義掛在嘴邊的武夫, 總得想辦法給自己立下牌坊, 性價比最高的方式莫過於在這些文化人面前放低姿態。 但是之所以能與名士搭上邊, 可不都是憑藉一條舌頭說出來所謂的名堂, 名士們的脾氣是實打實的靈氣與呆氣並存。 先拿章太炎來說, 一個東三省籌邊使的空頭支票,

老爺子硬是憑藉自己一腔熱血, 要不是把持財府的梁士詒拒絕蓋章放權, 差點實現了在東三省興置實業的寄望, 這既是一種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呆氣, 也表現出名士們與宦海規則的格格不入。

但是北洋時期的另一位名士楊度, 一開始則在袁世凱的帳下順風順水,

可以說不是一種所謂的識時務者為俊傑, 而是在復辟的逆流中助紂為虐。 但是也不失為是在為自己生平所求的理想獻祭, 雖千萬人吾往矣。 楊度一直以“從龍之士”自居, 這種名士成則達濟天下, 敗則遺臭萬年。 洪憲帝制的鬧劇, 袁世凱是始作俑者, 楊度則是最賣力的鼓吹者之一, 一時間成為“紅人”, 連掌管北洋“錢袋子”的梁士詒都不得不採取手段與其爭寵。 在袁世凱倒臺後, 也可以說楊度不是死腦筋, 雖說已經不再對廟堂戀棧, 但是仍然憑藉自己的影響力左右著時代大潮, 在孫文與陳炯明的鬥法中, 楊度再次找到有恩于自己的曹錕充當說客。

其後, 坐鎮前線的吳佩孚自然要看老上司的情面, 所以北洋軍保持中立, 否則北洋軍與陳炯明聯合, 南方軍被趕下海也就沒有了後來人。 在晚年委身于江湖大亨杜月笙的“清客”, 這也是楊度的一份靈氣。 他把最後的智慧, 用在了扶危濟困與縱橫捭闔上, 隨著北洋的垮臺, 他失去了接觸中樞的機會,

也失去了成為他心目的那種靈氣“名士”的機會, 幻滅之後的迷茫, 就像他的墓碑一樣只有姓名, 沒有任何的稱謂與頭銜, 儘管孤零零的“楊度之墓”四個字, 是由書法大家趙朴初所題。

最終, 一輩子靈氣的楊度, 至死也沒有成為他心目的那種“國士”, 反倒是略顯呆氣的章太炎,

這個晚年在上海靠賣畫為生的老名士, 看起來更討人喜歡。 章太炎平時幾乎不出門, 原因是比路癡更上一層樓, 老爺子一次出門叫了一輛黃包車, 車夫問他去往何處, 他竟然想不起自己家在哪裡。 顯然, 名士們也是平常人, 時間精力也有限, 當把時間都專注在自己某方面的術業上時, 這些日常的生活瑣事, 自然投入的心思也微乎其微, 也就未免顯得呆氣, 這是一種對待學識的專注, 雖然沒有了那份略顯世俗靈氣, 在日常小事上顯得很笨拙, 像不知家在哪裡這樣的軼事, 也是一種平常心, 但忘懷心歸何處的靈氣, 卻是一種過於汲汲以求的負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