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客家民居第一村丨深山藏名築,古屋出奇才

茶山村, 名字讓人遐想連篇...

是有漫山的茶樹?才被稱為茶山村?

然而並不是...

村內原有一顆古油茶樹, 故而得名“茶山村”。

關 於 茶 山 村

茶山村位於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西面

距梅州城區三十公里,

與唐代著名的“水車古窯址瓦坑口”相隔二公里

縣道荷水佘公路貫通全村, 交通便利。

茶山村源於明代初期,

逐漸興盛, 清末達到鼎盛期,

村中現存34座傳統民居,

其中紹德堂為明代建築, 有五百多年歷史,

村中有三百多年歷史建築三座

——(萼輝樓、創毅公祠、伯榮樓),

二百年以上歷史建築五座

——(暢雲樓、德崇樓、司馬第、培元樓、承慶樓),

其餘大部分歷史建築均在百年以上。

茶山村群山綠水環繞,

村裡古民居依次坐落,

農田井然有序,

自然生態環境塵封原始。

民居群普遍採用三合土築牆體,

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每座建築選址和座向都極為講究,

充分體現了客家人講究風水的特點。

現在還有很多古民居沒有被維修保護,

仍保持著最原始的模樣,

仿佛離歷史更近一些。

茶山村還沉澱著很濃厚的書香文化,

人物出類拔萃。

不僅走出了嘉應州首富黃雲輝、旅印尼富商黃康華等經商之才,

以及全國婦聯原副主席黃甘英等重要歷史人物。

關 于 古 民 居

黃氏宗祠紹德堂

茶山村建築最悠久者當屬黃氏宗祠紹德堂,始建于明朝中期,歷經風雨500年,占地4900餘平方米

紹德堂形似蝙蝠,正廳恰如蝙蝠的嘴巴,左右兩側的偏廳正如蝙蝠的翅膀。

暢雲樓

離紹德堂不遠處還有一座古民居——暢雲樓。由清朝守禦官黃毓秀建造,建于清嘉慶十年(1805),該建築形制為三堂四橫,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是村中最大的建築之一,有十廳九井,整棟樓石的用量極多,內堂裝飾精美。

暢雲樓由外至內依次為池塘、圍牆、內庭院門坪、廳堂、天井,為懸山式三堂四橫合杠樓。

暢雲樓三進式堂屋,其中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中堂是該樓的華彩樂章。

室內部分雕刻、彩繪,技藝精湛。

萼輝樓

萼輝樓約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為茶山黃氏十四世祖黃伯能所建,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坐東向西,二層四杠屋。依山就勢,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萼輝樓的形制體現了梅縣地區清中期客家杠屋的特點。

四杠式圍屋,有院落圍合,外有臺階。建築二層,三合土夯築。木檁掛椽條冷灘瓦屋面,懸山屋頂。天井有多重回馬廊,彼此相連,通透流暢,木欄杆。裝修樸素,環境優雅,有人居住。

門口楹聯書寫“萼浮梅閣,輝映春台”

柏榮樓

原魯迅美術學院資深教授、全國著名鑄銅專家黃心維故居,約300餘年歷史。上下堂五橫式圍屋,規模較大,無院落圍合。建築二層,三合土夯築。木檁掛椽條冷灘瓦屋面,懸山屋頂。

雲漢樓

雲漢樓約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是上世紀新加坡四大財團之一、嘉應州首富黃雲輝的故居。雲漢樓坐東南向西北,雙堂二橫屋。占地面積約660平方米。大門門額署“雲漢樓”,正門對聯“雲霞燦爛,漢族光明”。黃雲輝號稱嘉應州首富,致富後不忘故土,除建築雲漢樓外,還興建雲漢女子學校,並為紹德學校興建出資。

訪雲樓

訪雲樓1920年由旅居印尼富商黃康華興建。訪雲樓坐東北向西南。為硬山式二堂三橫屋,其中右側二橫屋,左側一橫屋。建築由池塘、門坪、堂屋、橫屋、天井組成,占地面積約1780平方米。

對於訪雲樓,還有一個有趣的典故:傳說訪雲樓建樓主人黃康華出生時暴雨如注,嬰兒生下來時人頭鯇身,接生婆驚駭萬分,即用木盆覆蓋,即可轉變人身。黃康華兒時全身鱗斑隱約可見,村人稱為“鯇精”,言其宜居水茂之地,後來黃康華經商于島國印尼果然發跡。據說,主人在訪雲樓上堂所繪的鯇魚戲水圖,正是為了突現自己與鯇魚的不解之緣。

培元樓

在茶山村眾多古民居中,位置稍顯偏遠的培元樓並不搶眼,但卻名聲在外,它便是國民革命北伐戰爭時期有“鐵軍”之稱的第四軍軍長的故居。黃琪翔的另一個頭銜,是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之一,後擔任農工民主黨副主席、三屆全國政協常委。

同德樓(七杠走馬樓)

由黃榮發、黃玉庭建造,1920年落成,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同德樓是典型的杠式客家方形圍屋,由七幢杠樓組成,故俗稱“七杠樓”。 樓中間的大門上有“同德樓”三個蒼勁的大字,門聯為“同居盛世,德履仁門”。這足以可見這排氣勢恢弘的七杠樓,曾經是人丁興旺、團結和睦的大家庭。“同德樓”建築風格上有兩大特色:一是防禦系統極為嚴密。樓的牆體非常厚實,週邊門、窗全為石材,木板大門還包裹著當年從英國進口的鋁皮,不怕火燒和水浸,最外邊的杠屋頂還專門建了一個炮樓,供瞭望禦敵之用。二是二樓敞廳。敞樓圍欄全是瓶狀木條欄杆,並且全樓暢通無阻,俗稱“走馬樓”。

同德樓內木欄杆:

翼詒樓

由黃杏麟、黃國麟兄弟建造,約建成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占地約1335多平方米,是二進二橫方型圍屋,兩層結構。

進士第

由黃慶捷建造,約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該建築形制為雙堂兩橫,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慶捷公子孫較發達,訪雲樓、大夫第、儒林第皆是其子孫所建。

資政第

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由黃南生(鈞選)的父親黃鏡堂始建。黃鏡堂於80歲高齡受封資政大夫,在榮膺這一人生榮耀之際,興建資政第,可見建屋於客家人之重要性。建築面積1080平方米,中西合璧。

儒林第

建成于清宣統元年(1909),由黃菊華、黃綺華、黃彬華創建。儒林第為硬山式二堂二橫屋,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1070平方米,後有雙層護坡和風圍樹,堂屋左側正立面設外大門,坐西向東,花瓣形外門坪,七字形步級臺階,臺階欄杆線條曲線流暢,別具一格。

耕讀傳家,崇文重教是客家地區歷來的文化傳統。茶山村歷代名人輩出,人文底蘊雄厚。茶山村歷代名人輩出,人文底蘊雄厚。據資料記載,清代共有進士、貢生、監生以上學位者48人;外出港、澳、台投資經商的約200人;華人華僑約450人,主要僑居地為印尼、新加坡、泰國;在軍政、文教等領域聲名遠揚者更比比皆是,其中:近現代將軍4人、教授5人、部級幹部4人、其他傑出人物10多人。

能走出如此多的能人文士,離不開茶山村濃厚的“崇文重教”觀念。在逾千畝之大的村落裡,百年以上的學校便有5所,分別為1790年創建的鳴鳳書室、1805年創建的摶雲書屋、1885年創建的煥郎書屋、1910年創建的雲漢女子學校(時為嘉應州鄉村第一所)、1911年創建的紹德學校等。據資料顯示,單單慶余樓一屋,僅民國初期就有30多名大學生,可見文風鼎盛之極。

紹 德 學 校

晚清,清政府廢科舉興新學,潮流之下,茶山村也發生了變化,外交家、歸鄉賢達黃鈞選審時度勢,倡建了這座紹德學校,於1911年建成。學校占地2000多平方米,設施完備,可容納三百學子。

雲漢女子學校

茶山村裡的每一座古民居都有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讓人為之流連忘返。在這座安謐原始的村落裡,可以更好的瞭解客家人踽踽前行的歷史痕跡,讀懂傳承至今的耕讀文化,明白客家文化何以厚重。

茶山村的歷史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山脈、溪水)融為一體,形成特有的客家傳統人文生態環境,整個村落仿佛一幅山水古民居長卷緩緩展開,古道滄桑,幽雅恬淡。

茶山村建築最悠久者當屬黃氏宗祠紹德堂,始建于明朝中期,歷經風雨500年,占地4900餘平方米

紹德堂形似蝙蝠,正廳恰如蝙蝠的嘴巴,左右兩側的偏廳正如蝙蝠的翅膀。

暢雲樓

離紹德堂不遠處還有一座古民居——暢雲樓。由清朝守禦官黃毓秀建造,建于清嘉慶十年(1805),該建築形制為三堂四橫,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是村中最大的建築之一,有十廳九井,整棟樓石的用量極多,內堂裝飾精美。

暢雲樓由外至內依次為池塘、圍牆、內庭院門坪、廳堂、天井,為懸山式三堂四橫合杠樓。

暢雲樓三進式堂屋,其中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中堂是該樓的華彩樂章。

室內部分雕刻、彩繪,技藝精湛。

萼輝樓

萼輝樓約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為茶山黃氏十四世祖黃伯能所建,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坐東向西,二層四杠屋。依山就勢,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萼輝樓的形制體現了梅縣地區清中期客家杠屋的特點。

四杠式圍屋,有院落圍合,外有臺階。建築二層,三合土夯築。木檁掛椽條冷灘瓦屋面,懸山屋頂。天井有多重回馬廊,彼此相連,通透流暢,木欄杆。裝修樸素,環境優雅,有人居住。

門口楹聯書寫“萼浮梅閣,輝映春台”

柏榮樓

原魯迅美術學院資深教授、全國著名鑄銅專家黃心維故居,約300餘年歷史。上下堂五橫式圍屋,規模較大,無院落圍合。建築二層,三合土夯築。木檁掛椽條冷灘瓦屋面,懸山屋頂。

雲漢樓

雲漢樓約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是上世紀新加坡四大財團之一、嘉應州首富黃雲輝的故居。雲漢樓坐東南向西北,雙堂二橫屋。占地面積約660平方米。大門門額署“雲漢樓”,正門對聯“雲霞燦爛,漢族光明”。黃雲輝號稱嘉應州首富,致富後不忘故土,除建築雲漢樓外,還興建雲漢女子學校,並為紹德學校興建出資。

訪雲樓

訪雲樓1920年由旅居印尼富商黃康華興建。訪雲樓坐東北向西南。為硬山式二堂三橫屋,其中右側二橫屋,左側一橫屋。建築由池塘、門坪、堂屋、橫屋、天井組成,占地面積約1780平方米。

對於訪雲樓,還有一個有趣的典故:傳說訪雲樓建樓主人黃康華出生時暴雨如注,嬰兒生下來時人頭鯇身,接生婆驚駭萬分,即用木盆覆蓋,即可轉變人身。黃康華兒時全身鱗斑隱約可見,村人稱為“鯇精”,言其宜居水茂之地,後來黃康華經商于島國印尼果然發跡。據說,主人在訪雲樓上堂所繪的鯇魚戲水圖,正是為了突現自己與鯇魚的不解之緣。

培元樓

在茶山村眾多古民居中,位置稍顯偏遠的培元樓並不搶眼,但卻名聲在外,它便是國民革命北伐戰爭時期有“鐵軍”之稱的第四軍軍長的故居。黃琪翔的另一個頭銜,是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之一,後擔任農工民主黨副主席、三屆全國政協常委。

同德樓(七杠走馬樓)

由黃榮發、黃玉庭建造,1920年落成,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同德樓是典型的杠式客家方形圍屋,由七幢杠樓組成,故俗稱“七杠樓”。 樓中間的大門上有“同德樓”三個蒼勁的大字,門聯為“同居盛世,德履仁門”。這足以可見這排氣勢恢弘的七杠樓,曾經是人丁興旺、團結和睦的大家庭。“同德樓”建築風格上有兩大特色:一是防禦系統極為嚴密。樓的牆體非常厚實,週邊門、窗全為石材,木板大門還包裹著當年從英國進口的鋁皮,不怕火燒和水浸,最外邊的杠屋頂還專門建了一個炮樓,供瞭望禦敵之用。二是二樓敞廳。敞樓圍欄全是瓶狀木條欄杆,並且全樓暢通無阻,俗稱“走馬樓”。

同德樓內木欄杆:

翼詒樓

由黃杏麟、黃國麟兄弟建造,約建成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占地約1335多平方米,是二進二橫方型圍屋,兩層結構。

進士第

由黃慶捷建造,約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該建築形制為雙堂兩橫,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慶捷公子孫較發達,訪雲樓、大夫第、儒林第皆是其子孫所建。

資政第

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由黃南生(鈞選)的父親黃鏡堂始建。黃鏡堂於80歲高齡受封資政大夫,在榮膺這一人生榮耀之際,興建資政第,可見建屋於客家人之重要性。建築面積1080平方米,中西合璧。

儒林第

建成于清宣統元年(1909),由黃菊華、黃綺華、黃彬華創建。儒林第為硬山式二堂二橫屋,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1070平方米,後有雙層護坡和風圍樹,堂屋左側正立面設外大門,坐西向東,花瓣形外門坪,七字形步級臺階,臺階欄杆線條曲線流暢,別具一格。

耕讀傳家,崇文重教是客家地區歷來的文化傳統。茶山村歷代名人輩出,人文底蘊雄厚。茶山村歷代名人輩出,人文底蘊雄厚。據資料記載,清代共有進士、貢生、監生以上學位者48人;外出港、澳、台投資經商的約200人;華人華僑約450人,主要僑居地為印尼、新加坡、泰國;在軍政、文教等領域聲名遠揚者更比比皆是,其中:近現代將軍4人、教授5人、部級幹部4人、其他傑出人物10多人。

能走出如此多的能人文士,離不開茶山村濃厚的“崇文重教”觀念。在逾千畝之大的村落裡,百年以上的學校便有5所,分別為1790年創建的鳴鳳書室、1805年創建的摶雲書屋、1885年創建的煥郎書屋、1910年創建的雲漢女子學校(時為嘉應州鄉村第一所)、1911年創建的紹德學校等。據資料顯示,單單慶余樓一屋,僅民國初期就有30多名大學生,可見文風鼎盛之極。

紹 德 學 校

晚清,清政府廢科舉興新學,潮流之下,茶山村也發生了變化,外交家、歸鄉賢達黃鈞選審時度勢,倡建了這座紹德學校,於1911年建成。學校占地2000多平方米,設施完備,可容納三百學子。

雲漢女子學校

茶山村裡的每一座古民居都有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讓人為之流連忘返。在這座安謐原始的村落裡,可以更好的瞭解客家人踽踽前行的歷史痕跡,讀懂傳承至今的耕讀文化,明白客家文化何以厚重。

茶山村的歷史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山脈、溪水)融為一體,形成特有的客家傳統人文生態環境,整個村落仿佛一幅山水古民居長卷緩緩展開,古道滄桑,幽雅恬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