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自古畫者皆寂寞!

自古畫者多寂寞

當藝術市場如火如荼的時候, 當大眾媒介頻頻炒作的時候, 當藝術展覽鋪天蓋地的時候, 人們總是熱衷於炒作那些所謂的“名家”與“大師”,

因為他們有地位、有頭銜、有名聲, 往往忽略了藝術本身的價值。 然而處在孤獨狀態的藝術家往往因為沉寂藝術而被忽略。

自古繪畫皆寂寞

縱觀中西繪畫史,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就是越是生前冷落、寂寞而落魄的畫家, 身後的名聲與成就往往越大。

延伸開來有兩層意思:一是身前的寂寞與身後的成就成正比, 二是身前的繁華與身後的落寞成正比。

明 徐渭 墨葡萄圖 立軸 水墨紙本

在繪畫史上有無數個這樣的例子, 身前的如日中天, 身後的寂寂無名;身前的冷落寂寞,

身後的如日中天。 明代大畫家徐渭, 曾有題畫詩雲:

半生落魄已成翁, 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 閑拋閑擲野藤中。

徐渭的畫作在寂寞中昇華, 因為寂寞贏得藝術的深度與名聲。

世界最頂級的畫家凡高與高更, 身前落魄至極, 曾一度因經濟窘迫、病魔纏身而崩潰, 生命亦在寂寞中消逝, 然而身後被喻為印象派的開創者, 成為19世紀最為重要的畫家。 他們的繪畫, 便是他們的寂寞。

陳少梅 歸牧圖

畫家的寂寞之道

齊白石說:

夫畫道者, 本寂寞之道。

其人要心境清逸,

慕名利, 方可從事於畫。 ”

獨坐書齋, 幽光燭照, 藝術往往生於寂寞而死於浮華。

有思想的藝術家, 甘於一生的寂寞, 筆墨中的精神獨處與深入心物的孤寂, 方能成就離塵脫俗的畫作。

齊白石 一白天下高

所謂“寂寞是無可奈何之境, 最宜人想。 所謂天際真人, 非漉漉塵埃泥滓中人, 所可與言也。 ”

如果說“孤獨”是一種主體不願意擁有的心理狀態, 是一種精神的痛苦, 那麼“獨處”就是主體的自主選擇, 是一種心甘情願的精神幸福境界。

清 吳昌碩 蒲盆茶壼圖

在現實的功利世界中,能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自己的內心藝術世界的人,是值得我們尊敬的。這種繪畫的產生與畫家有意保持精神世界純潔的追求有關,寂寞樓居,澹泊明志,與世俗保持距離,就能讓藝術天分在清靜無為、超凡脫俗下如甘泉流露。

可以說,寂寞思考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所給予觀眾的,不僅僅是“美”的傳達與享受,而且帶有幾分難以言傳、只可意會的感動。

黃賓虹 閩江泛舟

文人畫的孤寂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始于唐,興于宋元,盛於明清,民國以來逐漸沒落。陳衡恪《文人畫之價值》說:

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後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因而文人畫最首要的基因是“文”與“人”,而“畫”為其次。

張大千 秋水閑釣圖

近現代以來,繪畫技巧至上的教學觀與創作思想,造成了文人畫本質的衰退。

早在1921年,楊補之《美術家之修養》中就提:“美術家欲養成美術之技能,其于學業之修養,道德之修養,不可不特別努力。若專以技能為尚,而乏學業道德之研求,其結果必造成機械之畫匠,不足稱為美術之專家。”

然而,當下畫壇,在展賽與功利背景之下,繪畫技術成為大多數畫家追求的終極目標,現在的畫展已難得見以“文人畫”為宗旨的隨意畫作。

黃秋園 溪山訪友圖

當“畫”超越“文”與“人”的時候,即是“文人畫”告別畫壇之時。“得意忘象”、“象外之意”,表明了傳統精神性繪畫的“用心”所在。“我手寫我心”是手中的筆墨與心內的靈光相契的過程。

然而要達到這種境界,沒有長時間的沉寂是達不到的。而且這種沉寂並非常人的寂寞,他們的沉寂是與常人的疏離,卻是與繪畫世界的融合。

溥儒 寒江釣雪

書 畫 臻 藏關注我,回復書畫,領取書畫教程

關注

孤寂的力量

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藝術狀態與生活狀態的合一,藝術創作與內心精神的同一,突顯藝術創作的當下意義。當藝術轉化為日常生活的習慣之後,就會演變成一股水滴石穿般的驚人力量。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藝術生活化。

陶博吾作品

當許多畫家熱衷於應酬與炒作的時候,當畫壇生態日益浮躁不堪的時候,純粹的藝術精神與沉寂的藝術心態就顯得尤為重要。

只有如此,當時代呼喚藝術大家的時候,隱于民間的藝術家們將經受時光的歷練,而浮出水面,或許留存歷史的並不是當下炙手可熱、名如中天的“藝術家”,而是那些默默無聞、卻執著耕耘的“隱於市”的“藝術工作者”!

清 吳昌碩 蒲盆茶壼圖

在現實的功利世界中,能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自己的內心藝術世界的人,是值得我們尊敬的。這種繪畫的產生與畫家有意保持精神世界純潔的追求有關,寂寞樓居,澹泊明志,與世俗保持距離,就能讓藝術天分在清靜無為、超凡脫俗下如甘泉流露。

可以說,寂寞思考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所給予觀眾的,不僅僅是“美”的傳達與享受,而且帶有幾分難以言傳、只可意會的感動。

黃賓虹 閩江泛舟

文人畫的孤寂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始于唐,興于宋元,盛於明清,民國以來逐漸沒落。陳衡恪《文人畫之價值》說:

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後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因而文人畫最首要的基因是“文”與“人”,而“畫”為其次。

張大千 秋水閑釣圖

近現代以來,繪畫技巧至上的教學觀與創作思想,造成了文人畫本質的衰退。

早在1921年,楊補之《美術家之修養》中就提:“美術家欲養成美術之技能,其于學業之修養,道德之修養,不可不特別努力。若專以技能為尚,而乏學業道德之研求,其結果必造成機械之畫匠,不足稱為美術之專家。”

然而,當下畫壇,在展賽與功利背景之下,繪畫技術成為大多數畫家追求的終極目標,現在的畫展已難得見以“文人畫”為宗旨的隨意畫作。

黃秋園 溪山訪友圖

當“畫”超越“文”與“人”的時候,即是“文人畫”告別畫壇之時。“得意忘象”、“象外之意”,表明了傳統精神性繪畫的“用心”所在。“我手寫我心”是手中的筆墨與心內的靈光相契的過程。

然而要達到這種境界,沒有長時間的沉寂是達不到的。而且這種沉寂並非常人的寂寞,他們的沉寂是與常人的疏離,卻是與繪畫世界的融合。

溥儒 寒江釣雪

書 畫 臻 藏關注我,回復書畫,領取書畫教程

關注

孤寂的力量

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藝術狀態與生活狀態的合一,藝術創作與內心精神的同一,突顯藝術創作的當下意義。當藝術轉化為日常生活的習慣之後,就會演變成一股水滴石穿般的驚人力量。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藝術生活化。

陶博吾作品

當許多畫家熱衷於應酬與炒作的時候,當畫壇生態日益浮躁不堪的時候,純粹的藝術精神與沉寂的藝術心態就顯得尤為重要。

只有如此,當時代呼喚藝術大家的時候,隱于民間的藝術家們將經受時光的歷練,而浮出水面,或許留存歷史的並不是當下炙手可熱、名如中天的“藝術家”,而是那些默默無聞、卻執著耕耘的“隱於市”的“藝術工作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